好書試閱

新版序 

  2006年,王大閎九十歲時,我們策劃了他這一生第一次的展覽,雖是第一次,但也是截至目前為止王大閎最大型的建築回顧展,隔年也出了一本導覽書,雖不能說是第一本,但是流通比較廣的一本。而真正王大閎第一本書是蕭梅老師1995年6月籌劃編集的《王大閎作品集》(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建築系,1995),蕭梅老師是第一位試著完整介紹王大閎的學者,費了很多心力才完成這本書,當時也找了系友在臺南開設的啟源書局贊助與出版此書。我們在十年後再接再厲,進一步整理出更多更完整的資料而寫就《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木馬文化,2007)。
  如今轉眼過了十八年,期間我們完成了更多關於王大閎的事,像重新結集出版他所有撰寫及翻譯的文字《銀色的月球》(李宗哲編,通俗社,2008)、出更完整的作品全集《DA-HONG WANG ARCHITECT 1942-1995》(**股份有限公司,2010)、傳記《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徐明松、倪安宇合著,遠景,2012)、精裝再版《杜連魁》(徐明松主編,文心藝術基金會,2021),當然不能忘了集結許多人力量完成的建國南路自宅異地重建(2017),也因重建的需要成立了「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2013)。所有這些事也帶動了更多關注與研究,像郭肇立主編了《世紀王大閎》(典藏藝術家庭,2018),以及王秋華翻譯了王大閎的科幻小說《幻城》(典藏藝術家庭,2013),而這本科幻小說,鄭元璋建築師更是花了許多年重新譯校,以《幻境奇航憶前生》(2023)為書名,此書並未出版,只是在私下流通。此刻學會也正在復刻王大閎三棟自宅裡的二十幾件家具,隨後會以展覽及書籍的方式呈現,至此種種,儼然已有「王大閎學」逐漸成型。
  在臺灣那麼小的出版市場,又是冷門的專業書,能改版再印是很令人喜悅的一件事,我講的可不是版稅的收入(多年前早已放棄這種奢望),而是王大閎留下的建築遺產得到重視與推廣。
  趁此次改版,增補了三棟初版遺漏的作品,像住宅類的臺大學人宿舍兩棟(1972)、中央研究院分生所生醫所委管宿舍兩棟(1986);公共建築類則增加臺大地質科學館(1963)。文字內容部分也有修改,特別是良士大廈(1970)及在臺大的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1974),因有更新的發現,所以增補了些文字,其他大抵只是潤飾。十八年前的文字,今天讀來儘管覺得生澀,但畢竟是生命過程的紀錄,無需掩藏,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這是我們做歷史研究的信念。

2025.4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