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堡的意義、起源與發展
西元2002年,眾多台灣新聞媒體均紛紛報導當時首富郭台銘先生以三千萬美元代價買下位於捷克波西米亞中部地區一座「古堡」――羅茲泰茲堡(Zámek Roztž),作為鴻海集團在歐洲的招待所。但實際上由西洋建築史發展角度而言,這座所謂「古堡」的外觀形式、結構及細部裝飾並不是一座真正兼具居住及防衛功能、且經歷數百年以上歷史歲月所遺留下的中世紀城堡,而只是擁有200年以上歷史、甚至西元1909至1911年間,又為來自當時奧匈帝國建築師包爾(Leopold Bauer, 1872-1938)重新整建的一棟新巴洛克式貴族鄉間宮殿宅邸。如果郭董事長是以購買一座歐洲私人城堡為主要置產標的物,那麼就明顯買錯東西了!因為郭董所買到的並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真正歐洲中世紀古堡,而僅是一棟歐洲十七、十八世紀間,貴族時興在郊區興建的氣派宮殿建築。
購買城堡等地產如同投資股票、工廠般總是深藏潛在風險,我們不能苛究郭董眼光不佳而買錯標的,而是城堡這種歐洲歷史建築之原始功能、定義、意涵隨著西方建築風格的更迭發展,已逐漸轉化、再利用、甚至錯誤的扭曲成為為近代人們對這類型建築應有如宮殿般華麗外觀的認知及印象。原有歐洲城堡建築的興起時空和背景框架已重新改變。就是在這種混淆認知下,讓眾多富豪競標者產生美麗的錯誤,將「宮殿」、「鄉間宅邸」當作「城堡」或「古堡」買賣。殊不知西方宮殿建築或更晚出現的巴洛克式鄉間宅邸、別墅,均為歐洲於西元十五世紀初邁入文藝復興時期後,因應生活方式及型態的改變,由城堡逐步發展、衍生出的建築類型。新天鵝堡和迪士尼城堡的騙局
造成這種城堡建築認知上「誤把馮京當馬涼」的最大原因,莫過於近代文明的強力錯誤塑造。不論歐洲旅遊指南中時常提到壯麗的新天鵝堡、長久以來吸引兒童嚮往的迪士尼樂園城堡、近年新開幕的哈利波特城堡,還是電影魔戒或納尼亞傳奇中為配合劇情需要而創造出的虛幻電腦動畫城堡,這些城堡建築在二十世紀大眾媒介強力曝光、放送下,長期強烈扭曲、形塑出一般人對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印象及觀感,認為城堡是個王子和公主從此一生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浪漫所在,或是擁有各式魔法的正義使者、甚至邪惡軸心勢力的根據地。基本上我們都被這些印象中的城堡騙了!這些真實或虛擬的建物,套句現在流行術語,其實全是「山寨版」城堡建築。它們只徒有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外殼,而非實際由當時遺留下的原始建築,無法完整反映當時多數城堡中的設施、生活其實是一切貧乏、從簡的樣貌,更不像電影情節中所烘托出華麗且浪漫、富童話般的氣氛。
除近代電影、奇幻小說外,嚴格說來,大眾媒體對中世紀城堡的錯誤浪漫想像及荒誕營造其實可追溯自十九世紀初期,童話等歐陸民族俗文學盛行的時代。在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蒐集本土、在地民族鄉野軼聞、傳說故事,進而彰顯國族傳統歷史價值成為歐陸各國文人雅士追求目標之際,足以表徵各國過往輝煌傳統的中世紀時期社會制度、藝術及建築典型代表,就成為這類民間文學偏愛的焦點,尤其1812至1858年間由德國文學家雅可布‧格 林(Jakob Grimm, 1785- 1863)及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1859)兩兄弟出版的《格林童話》更成為形塑城堡怪誕印象的祖師爺。
在多達210則的童話中,諸如〈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長髮公主〉、〈青蛙王子〉、〈勇敢的小裁縫〉等童話場景或主角,都和王子公主等生活在城堡中的統治階級有關。綜觀童話中的勾勒,雖然對實際中世紀城堡的外型、規模幾乎少有細節描述,而只是以平鋪直敘的文字方式帶出故事地點或其中的貴族階級等人物。但藉其廣為流傳的影響力及原始作為幼童識字、啟蒙功能的易讀性寫作設定――德文原名為《兒童與家庭童話》(Kinder und Haus-Märchen)――卻足以編織後世對城堡虛幻的想像。格林童話中的內容,主要多為兩兄弟採集自幼成長、居住地區附近流傳的民間故事集結而成。由於兄弟兩人出生於哈瑙,成長於史坦瑙,又分別在卡賽爾及馬堡等地完成其學業,並於哥亭根大學任教,幾乎前半生都只在現今德國中部黑森邦(Hessen)境內度過,因此蒐集到的童話幾乎都與這個區域,或流經其間的威悉河中下游地區民間故事有關。加上這塊區域正位處中世紀城堡發展的核心,境內大小諸侯、伯爵、帝王,甚至主教等封建統治者所屬領土破碎、交雜散布。各類型土地領主為保護其領土財產,無不大肆興間城堡,故區域中城堡建築能見度較為密集,並逐漸融入為當地文化地景一部分,轉化成足以釀生、勾勒民間浪漫故事的環境場景。
探究古堡的真實樣貌
究竟城堡――尤其是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的真實功能與樣貌,及當時居住其中城堡貴族的實際生活環境為何?這些都是遊客造訪各地迪士尼城堡樂園、自助或跟團參加二至三週德國新天鵝堡、城堡大道,甚至奧匈捷城堡之旅時,無法真正體察的面向。不論是以歐洲行腳為樂的自助旅人、中世紀建築研究狂,還是一般對浪漫城堡生活嚮往的白日夢家,或許應回歸原始中世紀城堡建築現存實際本體,由歷史、功能、類型及其結構觀點,才能逐步認識、理解這種西方建築史上最為多元豐富、造型特異的人文建築類型,而非持續停留在二十世紀後各種「山寨型城堡」或甚至近年梨山、清境農場上特產之「城堡民宿」的謬誤印象,進而影響對這種可絕佳反映歐洲中世紀時期特有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類型建築的理解。
結合軍事堡壘與生活住所的建築
中世紀城堡,不僅是最能代表歐洲自西元六世紀至十六世紀間,將近一千年內文明發展的建築藝術之一,也是兼具居住及防禦雙重功能的封建貴族住所。雖然這種建築類型也出現在歐洲基督教文化國家以外的其他文明地區,但無疑地,隨著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盛行,對中世紀城堡生活及其文化所激發的醉心崇尚及追思,以及二十世紀西方電影、小說、卡通等大眾媒體對歐陸古堡的浪漫塑造及全球化強力傾銷,使歐洲中世紀時期城堡幾乎成為人類面對建築文明發展認知中,就城堡這類型建築在腦中留下的唯一式樣或類型同義詞。現代西方語言中所指稱的城堡一字,主要源自拉丁文中 castra、castellum 及 burgus 等三個詞彙,但這三字本義卻又和所現代人認知的中世紀城堡有些許差異。castra 和castellum 二字實際上可同指羅馬帝國時期,由羅馬軍隊擘建、駐守的統治性軍事堡壘或營區;burgus 一字則專指具防衛、瞭望等抵禦功能的高塔。實際上,歐洲中世紀城堡之外型及機能可說結合前述二種詞彙的意涵,但又同時具備提供城堡統治者長期居住、生活其中的建築空間概念及實體。
不論這幾個拉丁文的原始字彙意義為何,今日歐洲拉丁語系及日爾曼語系中的城堡一詞(如英文castle、法文château、義大利文castello、西班牙文 castillo、荷蘭文kaastel、德文burg、丹麥文及瑞典文 borg等;其中法文 bourg則又是由日耳曼語系中 burg、borg等字衍生而成)的確是由這幾個拉丁字彙演變出來,並隨著中世紀城堡發展而轉化到各國當地語言系統中,而歐陸中世紀城堡主要分布區域,絕大多數正適巧囊括在這兩個語系所通行的地理區域中。
歐洲中世紀城堡並沒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可概括歸納出的標準建築模式,每座城堡基本上都是件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創作,並隨著其所座落的地勢位置、興建設定功能、城堡主人本身社會地位、經濟財力,甚至各地區固有建築藝術風格、營造傳統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不論其外型差異為何,城門、城塔、城堡宮殿、防衛主塔、城堡禮拜堂及城堡中庭,都是每座城堡必備基本建築元素,由這些元素再陸續發展出不同設計類型或風格子題。至於中世紀時期,特別是西元十至十六世紀中葉的城堡世紀中,歐洲各地興建的城堡總數量為何,實難以仔細統計出。尤其是許多只見於文獻記載,大約在十至十一世紀時期興建的城堡,陸續因後續戰亂摧毀或城堡家族滅絕等因素而遭到遺棄,進而完全消失在荒山蔓草中,難以確定其存在的真實性。
根據二十世紀以來城堡建築史研究學者瓦特‧侯茲(Walter Holz)及 烏 瑞 希‧葛洛斯曼(G. Ulrich Großmann)等人的調查估計,在當時統治中歐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800-1806,即現在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亞爾薩斯及義大利南提洛爾等德語系地區)約有13,100座可確實考證的城堡存在、法國境內約有 1,000 座,而英格蘭及蘇格蘭則各約有600座。
西元2002年,眾多台灣新聞媒體均紛紛報導當時首富郭台銘先生以三千萬美元代價買下位於捷克波西米亞中部地區一座「古堡」――羅茲泰茲堡(Zámek Roztž),作為鴻海集團在歐洲的招待所。但實際上由西洋建築史發展角度而言,這座所謂「古堡」的外觀形式、結構及細部裝飾並不是一座真正兼具居住及防衛功能、且經歷數百年以上歷史歲月所遺留下的中世紀城堡,而只是擁有200年以上歷史、甚至西元1909至1911年間,又為來自當時奧匈帝國建築師包爾(Leopold Bauer, 1872-1938)重新整建的一棟新巴洛克式貴族鄉間宮殿宅邸。如果郭董事長是以購買一座歐洲私人城堡為主要置產標的物,那麼就明顯買錯東西了!因為郭董所買到的並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真正歐洲中世紀古堡,而僅是一棟歐洲十七、十八世紀間,貴族時興在郊區興建的氣派宮殿建築。
購買城堡等地產如同投資股票、工廠般總是深藏潛在風險,我們不能苛究郭董眼光不佳而買錯標的,而是城堡這種歐洲歷史建築之原始功能、定義、意涵隨著西方建築風格的更迭發展,已逐漸轉化、再利用、甚至錯誤的扭曲成為為近代人們對這類型建築應有如宮殿般華麗外觀的認知及印象。原有歐洲城堡建築的興起時空和背景框架已重新改變。就是在這種混淆認知下,讓眾多富豪競標者產生美麗的錯誤,將「宮殿」、「鄉間宅邸」當作「城堡」或「古堡」買賣。殊不知西方宮殿建築或更晚出現的巴洛克式鄉間宅邸、別墅,均為歐洲於西元十五世紀初邁入文藝復興時期後,因應生活方式及型態的改變,由城堡逐步發展、衍生出的建築類型。新天鵝堡和迪士尼城堡的騙局
造成這種城堡建築認知上「誤把馮京當馬涼」的最大原因,莫過於近代文明的強力錯誤塑造。不論歐洲旅遊指南中時常提到壯麗的新天鵝堡、長久以來吸引兒童嚮往的迪士尼樂園城堡、近年新開幕的哈利波特城堡,還是電影魔戒或納尼亞傳奇中為配合劇情需要而創造出的虛幻電腦動畫城堡,這些城堡建築在二十世紀大眾媒介強力曝光、放送下,長期強烈扭曲、形塑出一般人對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印象及觀感,認為城堡是個王子和公主從此一生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浪漫所在,或是擁有各式魔法的正義使者、甚至邪惡軸心勢力的根據地。基本上我們都被這些印象中的城堡騙了!這些真實或虛擬的建物,套句現在流行術語,其實全是「山寨版」城堡建築。它們只徒有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外殼,而非實際由當時遺留下的原始建築,無法完整反映當時多數城堡中的設施、生活其實是一切貧乏、從簡的樣貌,更不像電影情節中所烘托出華麗且浪漫、富童話般的氣氛。
除近代電影、奇幻小說外,嚴格說來,大眾媒體對中世紀城堡的錯誤浪漫想像及荒誕營造其實可追溯自十九世紀初期,童話等歐陸民族俗文學盛行的時代。在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蒐集本土、在地民族鄉野軼聞、傳說故事,進而彰顯國族傳統歷史價值成為歐陸各國文人雅士追求目標之際,足以表徵各國過往輝煌傳統的中世紀時期社會制度、藝術及建築典型代表,就成為這類民間文學偏愛的焦點,尤其1812至1858年間由德國文學家雅可布‧格 林(Jakob Grimm, 1785- 1863)及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1859)兩兄弟出版的《格林童話》更成為形塑城堡怪誕印象的祖師爺。
在多達210則的童話中,諸如〈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長髮公主〉、〈青蛙王子〉、〈勇敢的小裁縫〉等童話場景或主角,都和王子公主等生活在城堡中的統治階級有關。綜觀童話中的勾勒,雖然對實際中世紀城堡的外型、規模幾乎少有細節描述,而只是以平鋪直敘的文字方式帶出故事地點或其中的貴族階級等人物。但藉其廣為流傳的影響力及原始作為幼童識字、啟蒙功能的易讀性寫作設定――德文原名為《兒童與家庭童話》(Kinder und Haus-Märchen)――卻足以編織後世對城堡虛幻的想像。格林童話中的內容,主要多為兩兄弟採集自幼成長、居住地區附近流傳的民間故事集結而成。由於兄弟兩人出生於哈瑙,成長於史坦瑙,又分別在卡賽爾及馬堡等地完成其學業,並於哥亭根大學任教,幾乎前半生都只在現今德國中部黑森邦(Hessen)境內度過,因此蒐集到的童話幾乎都與這個區域,或流經其間的威悉河中下游地區民間故事有關。加上這塊區域正位處中世紀城堡發展的核心,境內大小諸侯、伯爵、帝王,甚至主教等封建統治者所屬領土破碎、交雜散布。各類型土地領主為保護其領土財產,無不大肆興間城堡,故區域中城堡建築能見度較為密集,並逐漸融入為當地文化地景一部分,轉化成足以釀生、勾勒民間浪漫故事的環境場景。
探究古堡的真實樣貌
究竟城堡――尤其是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的真實功能與樣貌,及當時居住其中城堡貴族的實際生活環境為何?這些都是遊客造訪各地迪士尼城堡樂園、自助或跟團參加二至三週德國新天鵝堡、城堡大道,甚至奧匈捷城堡之旅時,無法真正體察的面向。不論是以歐洲行腳為樂的自助旅人、中世紀建築研究狂,還是一般對浪漫城堡生活嚮往的白日夢家,或許應回歸原始中世紀城堡建築現存實際本體,由歷史、功能、類型及其結構觀點,才能逐步認識、理解這種西方建築史上最為多元豐富、造型特異的人文建築類型,而非持續停留在二十世紀後各種「山寨型城堡」或甚至近年梨山、清境農場上特產之「城堡民宿」的謬誤印象,進而影響對這種可絕佳反映歐洲中世紀時期特有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類型建築的理解。
結合軍事堡壘與生活住所的建築
中世紀城堡,不僅是最能代表歐洲自西元六世紀至十六世紀間,將近一千年內文明發展的建築藝術之一,也是兼具居住及防禦雙重功能的封建貴族住所。雖然這種建築類型也出現在歐洲基督教文化國家以外的其他文明地區,但無疑地,隨著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盛行,對中世紀城堡生活及其文化所激發的醉心崇尚及追思,以及二十世紀西方電影、小說、卡通等大眾媒體對歐陸古堡的浪漫塑造及全球化強力傾銷,使歐洲中世紀時期城堡幾乎成為人類面對建築文明發展認知中,就城堡這類型建築在腦中留下的唯一式樣或類型同義詞。現代西方語言中所指稱的城堡一字,主要源自拉丁文中 castra、castellum 及 burgus 等三個詞彙,但這三字本義卻又和所現代人認知的中世紀城堡有些許差異。castra 和castellum 二字實際上可同指羅馬帝國時期,由羅馬軍隊擘建、駐守的統治性軍事堡壘或營區;burgus 一字則專指具防衛、瞭望等抵禦功能的高塔。實際上,歐洲中世紀城堡之外型及機能可說結合前述二種詞彙的意涵,但又同時具備提供城堡統治者長期居住、生活其中的建築空間概念及實體。
不論這幾個拉丁文的原始字彙意義為何,今日歐洲拉丁語系及日爾曼語系中的城堡一詞(如英文castle、法文château、義大利文castello、西班牙文 castillo、荷蘭文kaastel、德文burg、丹麥文及瑞典文 borg等;其中法文 bourg則又是由日耳曼語系中 burg、borg等字衍生而成)的確是由這幾個拉丁字彙演變出來,並隨著中世紀城堡發展而轉化到各國當地語言系統中,而歐陸中世紀城堡主要分布區域,絕大多數正適巧囊括在這兩個語系所通行的地理區域中。
歐洲中世紀城堡並沒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可概括歸納出的標準建築模式,每座城堡基本上都是件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創作,並隨著其所座落的地勢位置、興建設定功能、城堡主人本身社會地位、經濟財力,甚至各地區固有建築藝術風格、營造傳統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不論其外型差異為何,城門、城塔、城堡宮殿、防衛主塔、城堡禮拜堂及城堡中庭,都是每座城堡必備基本建築元素,由這些元素再陸續發展出不同設計類型或風格子題。至於中世紀時期,特別是西元十至十六世紀中葉的城堡世紀中,歐洲各地興建的城堡總數量為何,實難以仔細統計出。尤其是許多只見於文獻記載,大約在十至十一世紀時期興建的城堡,陸續因後續戰亂摧毀或城堡家族滅絕等因素而遭到遺棄,進而完全消失在荒山蔓草中,難以確定其存在的真實性。
根據二十世紀以來城堡建築史研究學者瓦特‧侯茲(Walter Holz)及 烏 瑞 希‧葛洛斯曼(G. Ulrich Großmann)等人的調查估計,在當時統治中歐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800-1806,即現在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亞爾薩斯及義大利南提洛爾等德語系地區)約有13,100座可確實考證的城堡存在、法國境內約有 1,000 座,而英格蘭及蘇格蘭則各約有60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