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教堂建築概述
在展開本書「教堂建築欣賞」之旅前,讀者們也許可先讀一讀本章。這引介篇精簡地述說基督宗教的起源和教會的發展,教堂建築在2000年內風格的變化,以及教堂建築在等級、部位、元素方面的一些特徵,可作為「旅程」前的準備。
筆者深知將這麼豐富的內容縮減成此短篇章,可能將事物過於簡化。然而,考慮到讀者當中,或有對基督宗教、建築史、教堂皆較不熟悉的,這樣的一個「準備」篇章即使不完美,還是有其小小作用。
因本書的一個重點是本土教堂,在材料的取捨上也以此為考量點。
教會的誕生及成長
基督宗教起源於西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鼎盛期。西元元年,耶穌誕生於白冷[伯利恆],後居住於納匝肋[拿撒勒]。祂在約30 歲時開始傳道,並召收門徒。祂的教導在當時很「前衛」,比如愛人如愛己、寬恕敵人,而在祂眼裡,真福來自神貧、溫良、慕義等,而非世俗的金錢、名望、權力。祂的大愛普及社會中最卑微的人。祂也為人治病,驅魔,並展現奇蹟。
耶穌的傳道和行徑不為當時猶太教的司祭、經師等接受。這最終導致祂大約在33歲時被捕,受難,乃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舊約聖經》中,上主應允派遣給猶太人的救世主── 基督;也相信《新約聖經》所記載,祂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並於復活後的40 日昇天。祂的降世及所定的「新約」,完善了之前的「舊約」;祂自我的獻祭赦免了世人的原罪,使他們有永生的希望。祂既有完整的人性,也有完整的天主性。祂是基督宗教三位一體真神──聖父、聖子、聖神──中的第二位。
耶穌基督創立教會。祂的門徒在祂離世後,在中東及中東以外的亞、歐、非各地廣傳福音,包括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當時人們普遍信奉多神教,包括對已故君主的崇拜。起初基督宗教不受承認,基督徒甚至不時受到迫害。這種情況至313年有了轉機:君士坦丁大帝下令讓人民有選擇信仰基督宗教的自由。他並於330年將國都易為拜占庭,後又將它易名為君士坦丁堡。那時,羅馬帝國已分為東、西兩部分。這一遷都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持續了千餘年,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則逐步走向消亡,而基督宗教於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教堂建築設計風格變遷
教堂建築可說是從313年基督宗教的合法化開始的。羅馬帝國的長方形會堂建築本具群眾聚會功能,經改裝即可成為教堂。另一方面,人們也用羅馬建築元素來創造新風格,逐漸在東羅馬帝國形成拜占庭教堂建築樣式,並於6世紀開始盛行。
西羅馬帝國因受侵略而於5世紀滅亡。歐洲西部進入戰亂連連,比較黯淡的年代,直到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開創神聖羅馬帝國,方有一定形式的「統一」。於6世紀開始崛起的基督宗教隱修院在這些年代是一道道宗教和文化的亮光。大約在11世紀,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形成,常見於隱修院的教堂及其他部分,那就是含羅馬帝國建築元素,但又具獨特性格的羅曼式。
在1054年,教會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東西教會大分裂。因神學觀點有差異,再加上其他因素,教會分裂成東正教會和天主教會。在教堂建築方面,東正教堂沿襲拜占庭樣式,天主教堂則在羅曼式之後出現哥德式全新風格,風行數百年。
14世紀歐洲步入文藝復興期。在200多年內發生了許多大事: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重新發現,造成古典主義建築法度和語言用於教堂建築;新航海路線和「新大陸」的發現,造成向世上更多人宣揚福音的可能;天主教廷富裕所形成的腐敗,以及售賣贖罪券以資助重建聖伯多祿大殿項目的做法,掀起1517年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基督新教的崛起。新教宣揚「因信稱義」、「唯獨聖經」等概念,與天主教相信人類的得救除天主恩典外也靠自身善工;信仰依賴聖經、傳統、教會訓導三管齊下的概念不同。
另一方面,東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被攻陷,並更名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告終,以回教為國教的奧斯曼帝國則漸入鼎盛期。其軍隊進而占領希臘和巴爾幹半島其他地區,之後東正教在希臘等地依然持續。
16世紀中天主教會召開特利騰大公會議,進行對自身的反省與改革。此後出現在教堂建築的巴洛克風格,可視為弘揚會議所確定關於宗教藝術在信仰生活方面之必須的新風。這種風格的教堂也因傳教事業廣泛出現在美洲。
18世紀在歐洲本土發起啟蒙運動,一些人開始對基督宗教採取質疑的態度,傳教士則積極在歐洲之外傳教。
傳教士在明代開始進入中國,神宗萬曆年十一年(1583年)被派往神州大地的耶穌會神父利瑪竇是最具影響力的先驅者。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擁抱中國文化,盡量使信仰本土化,教堂建築也出現了中西合璧的風格。
新加坡之教堂建築
新加坡的歷史可追溯至700 多年前。
但從教堂建築的角度,且以1819年萊佛士爵士登陸為開端。在這之後,獅島成為東印度公司貿易站;1826年與馬六甲、檳城組成海峽殖民地;1867年海峽殖民地更由英國皇家直轄。新加坡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不同宗派的教會因著移民及傳教士的到來,開始在此地扎根,包括天主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會、長老會、衛理公會。另外,屬東方人派正教會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隨亞美尼亞商人的到來,也落戶獅城。
東方人派正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並非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而是於5世紀因神學觀點不同而脫離當時單一教會的一個派系。教堂建築因上述各教會的開枝散葉而相繼在獅城出現。
起初,本地的教堂不論宗派,均呈現一種由文藝復興盛期,建築師帕拉迪奧所開創的帕拉迪奧式。但樣式逐漸變得豐富,先有復興哥德式,後也出現復興的羅曼式、巴洛克式,更有中西合璧的例子。
二戰之後,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席捲全球。本地絕大多數的教堂都展現這理念。在1960年代,天主教會召開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進行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以配合新時代的精神。這包括對基督宗教其他宗派關係的改善,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和諧共處。
在今日的新加坡,我們欣見基督宗教不同宗派的對話,以及基督宗教與其他宗教的友好。歷史性教堂建築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73項國家古蹟中有12項是教堂建築。新的教堂建築──不論宗派──則繼續豐富中國多元宗教建築的風景線。
天主堂的一些特徵
我們先認識天主堂的一些特徵,包括等級、部位和一些元素,之後再看看天主堂和其他宗派教堂之間的異同。
天主堂是教友們聚集、敬拜天主的建築。集體敬拜的儀式叫彌撒,即感恩祭,幾乎每天都會舉行。在教堂開放的時間,大門為教徒與非教徒開著,任何人都可進入參加彌撒、祈禱或參觀(疫情下則有限制)。
根據其重要性,天主堂分五個等級。最高的兩個等級皆可稱為大殿或聖殿(Basilica),分四座特級宗座大殿(Major Basilica)──其中一座是位於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另三座在羅馬,以及全球1,800多座有特殊地位的次級宗座大殿(Minor Basilica)。之後是主教座堂(Cathedral)──那是各教區裡最主要的教堂,俗稱大教堂。接著是堂區教堂和不屬於堂區的教堂(Church)。此外還有小聖堂或小堂(Chapel)。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主教以教宗為首,各教區主教及教區內各堂區本堂神父共同領導教會,層次分明的組織。
天主堂的命名有一定的規則,比如以基督、聖神、聖母、天使、聖人或一些基督的奧跡來命名。
天主堂的平面可能是長方形,也可能是圓形,但更多時候像個縱長的拉丁十字架。這除了有象徵意義──教徒都相信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是神聖的,也有其實際功能。
按傳統,天主堂的主入口朝西,從這裡進入可達正廳。正廳兩旁可能有側廊。如果平面是十字架的教堂,還有南北兩翼,以及含聖所的東廂。正廳和南、北兩翼設座位。
天主教會有七件聖事:聖洗、堅振、聖體、和好、病人傅油、聖秩、婚姻;而天主堂的一些部位與聖事關係密切。洗禮池是人們入教時領洗的地方。祭臺是彌撒過程中,神父將麵餅和葡萄酒祭獻,使轉化成基督聖體、聖血之處;祭臺後通常會有一聖體櫃,存放聖體,並有一盞長明的聖體燈顯示基督的臨在。聖所內還有聖油櫃,存放分別用於準備慕道者領洗、病人傅油聖事、堅振及聖秩聖事等的聖油。告解室是神父與信徒一對一進行和好聖事的地點。主教、司鐸、執事的聖秩聖事,以及教友的婚姻聖事皆在祭臺前舉行。
另外,讀經臺是在彌撒進行時,宣讀天主聖言和證道的所在,不可或缺。由於音樂也是彌撒禮儀重要的一環,教堂內往往有管風琴或者風琴。同時,天主教重檢視像。不論何種媒介的影像──雕塑、壁畫、鑲嵌畫、彩色玻璃窗──都有助於傳達關於信仰的內容,闡述聖經所傳達的福音訊息。因此,在教堂建築的外部和內部,我們都可能與天父、基督、聖神、聖母、聖人等等的影像相遇。天主堂內也多會有以繪畫或雕塑呈現的耶穌受難苦路十四處,讓教友參拜。
每座教堂多會有高高的鐘塔,內有銅鐘在特定時間敲響。
在展開本書「教堂建築欣賞」之旅前,讀者們也許可先讀一讀本章。這引介篇精簡地述說基督宗教的起源和教會的發展,教堂建築在2000年內風格的變化,以及教堂建築在等級、部位、元素方面的一些特徵,可作為「旅程」前的準備。
筆者深知將這麼豐富的內容縮減成此短篇章,可能將事物過於簡化。然而,考慮到讀者當中,或有對基督宗教、建築史、教堂皆較不熟悉的,這樣的一個「準備」篇章即使不完美,還是有其小小作用。
因本書的一個重點是本土教堂,在材料的取捨上也以此為考量點。
教會的誕生及成長
基督宗教起源於西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鼎盛期。西元元年,耶穌誕生於白冷[伯利恆],後居住於納匝肋[拿撒勒]。祂在約30 歲時開始傳道,並召收門徒。祂的教導在當時很「前衛」,比如愛人如愛己、寬恕敵人,而在祂眼裡,真福來自神貧、溫良、慕義等,而非世俗的金錢、名望、權力。祂的大愛普及社會中最卑微的人。祂也為人治病,驅魔,並展現奇蹟。
耶穌的傳道和行徑不為當時猶太教的司祭、經師等接受。這最終導致祂大約在33歲時被捕,受難,乃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舊約聖經》中,上主應允派遣給猶太人的救世主── 基督;也相信《新約聖經》所記載,祂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並於復活後的40 日昇天。祂的降世及所定的「新約」,完善了之前的「舊約」;祂自我的獻祭赦免了世人的原罪,使他們有永生的希望。祂既有完整的人性,也有完整的天主性。祂是基督宗教三位一體真神──聖父、聖子、聖神──中的第二位。
耶穌基督創立教會。祂的門徒在祂離世後,在中東及中東以外的亞、歐、非各地廣傳福音,包括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當時人們普遍信奉多神教,包括對已故君主的崇拜。起初基督宗教不受承認,基督徒甚至不時受到迫害。這種情況至313年有了轉機:君士坦丁大帝下令讓人民有選擇信仰基督宗教的自由。他並於330年將國都易為拜占庭,後又將它易名為君士坦丁堡。那時,羅馬帝國已分為東、西兩部分。這一遷都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持續了千餘年,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則逐步走向消亡,而基督宗教於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教堂建築設計風格變遷
教堂建築可說是從313年基督宗教的合法化開始的。羅馬帝國的長方形會堂建築本具群眾聚會功能,經改裝即可成為教堂。另一方面,人們也用羅馬建築元素來創造新風格,逐漸在東羅馬帝國形成拜占庭教堂建築樣式,並於6世紀開始盛行。
西羅馬帝國因受侵略而於5世紀滅亡。歐洲西部進入戰亂連連,比較黯淡的年代,直到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開創神聖羅馬帝國,方有一定形式的「統一」。於6世紀開始崛起的基督宗教隱修院在這些年代是一道道宗教和文化的亮光。大約在11世紀,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形成,常見於隱修院的教堂及其他部分,那就是含羅馬帝國建築元素,但又具獨特性格的羅曼式。
在1054年,教會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東西教會大分裂。因神學觀點有差異,再加上其他因素,教會分裂成東正教會和天主教會。在教堂建築方面,東正教堂沿襲拜占庭樣式,天主教堂則在羅曼式之後出現哥德式全新風格,風行數百年。
14世紀歐洲步入文藝復興期。在200多年內發生了許多大事: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重新發現,造成古典主義建築法度和語言用於教堂建築;新航海路線和「新大陸」的發現,造成向世上更多人宣揚福音的可能;天主教廷富裕所形成的腐敗,以及售賣贖罪券以資助重建聖伯多祿大殿項目的做法,掀起1517年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基督新教的崛起。新教宣揚「因信稱義」、「唯獨聖經」等概念,與天主教相信人類的得救除天主恩典外也靠自身善工;信仰依賴聖經、傳統、教會訓導三管齊下的概念不同。
另一方面,東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被攻陷,並更名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告終,以回教為國教的奧斯曼帝國則漸入鼎盛期。其軍隊進而占領希臘和巴爾幹半島其他地區,之後東正教在希臘等地依然持續。
16世紀中天主教會召開特利騰大公會議,進行對自身的反省與改革。此後出現在教堂建築的巴洛克風格,可視為弘揚會議所確定關於宗教藝術在信仰生活方面之必須的新風。這種風格的教堂也因傳教事業廣泛出現在美洲。
18世紀在歐洲本土發起啟蒙運動,一些人開始對基督宗教採取質疑的態度,傳教士則積極在歐洲之外傳教。
傳教士在明代開始進入中國,神宗萬曆年十一年(1583年)被派往神州大地的耶穌會神父利瑪竇是最具影響力的先驅者。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擁抱中國文化,盡量使信仰本土化,教堂建築也出現了中西合璧的風格。
新加坡之教堂建築
新加坡的歷史可追溯至700 多年前。
但從教堂建築的角度,且以1819年萊佛士爵士登陸為開端。在這之後,獅島成為東印度公司貿易站;1826年與馬六甲、檳城組成海峽殖民地;1867年海峽殖民地更由英國皇家直轄。新加坡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不同宗派的教會因著移民及傳教士的到來,開始在此地扎根,包括天主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會、長老會、衛理公會。另外,屬東方人派正教會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隨亞美尼亞商人的到來,也落戶獅城。
東方人派正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並非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而是於5世紀因神學觀點不同而脫離當時單一教會的一個派系。教堂建築因上述各教會的開枝散葉而相繼在獅城出現。
起初,本地的教堂不論宗派,均呈現一種由文藝復興盛期,建築師帕拉迪奧所開創的帕拉迪奧式。但樣式逐漸變得豐富,先有復興哥德式,後也出現復興的羅曼式、巴洛克式,更有中西合璧的例子。
二戰之後,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席捲全球。本地絕大多數的教堂都展現這理念。在1960年代,天主教會召開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進行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以配合新時代的精神。這包括對基督宗教其他宗派關係的改善,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和諧共處。
在今日的新加坡,我們欣見基督宗教不同宗派的對話,以及基督宗教與其他宗教的友好。歷史性教堂建築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73項國家古蹟中有12項是教堂建築。新的教堂建築──不論宗派──則繼續豐富中國多元宗教建築的風景線。
天主堂的一些特徵
我們先認識天主堂的一些特徵,包括等級、部位和一些元素,之後再看看天主堂和其他宗派教堂之間的異同。
天主堂是教友們聚集、敬拜天主的建築。集體敬拜的儀式叫彌撒,即感恩祭,幾乎每天都會舉行。在教堂開放的時間,大門為教徒與非教徒開著,任何人都可進入參加彌撒、祈禱或參觀(疫情下則有限制)。
根據其重要性,天主堂分五個等級。最高的兩個等級皆可稱為大殿或聖殿(Basilica),分四座特級宗座大殿(Major Basilica)──其中一座是位於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另三座在羅馬,以及全球1,800多座有特殊地位的次級宗座大殿(Minor Basilica)。之後是主教座堂(Cathedral)──那是各教區裡最主要的教堂,俗稱大教堂。接著是堂區教堂和不屬於堂區的教堂(Church)。此外還有小聖堂或小堂(Chapel)。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主教以教宗為首,各教區主教及教區內各堂區本堂神父共同領導教會,層次分明的組織。
天主堂的命名有一定的規則,比如以基督、聖神、聖母、天使、聖人或一些基督的奧跡來命名。
天主堂的平面可能是長方形,也可能是圓形,但更多時候像個縱長的拉丁十字架。這除了有象徵意義──教徒都相信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是神聖的,也有其實際功能。
按傳統,天主堂的主入口朝西,從這裡進入可達正廳。正廳兩旁可能有側廊。如果平面是十字架的教堂,還有南北兩翼,以及含聖所的東廂。正廳和南、北兩翼設座位。
天主教會有七件聖事:聖洗、堅振、聖體、和好、病人傅油、聖秩、婚姻;而天主堂的一些部位與聖事關係密切。洗禮池是人們入教時領洗的地方。祭臺是彌撒過程中,神父將麵餅和葡萄酒祭獻,使轉化成基督聖體、聖血之處;祭臺後通常會有一聖體櫃,存放聖體,並有一盞長明的聖體燈顯示基督的臨在。聖所內還有聖油櫃,存放分別用於準備慕道者領洗、病人傅油聖事、堅振及聖秩聖事等的聖油。告解室是神父與信徒一對一進行和好聖事的地點。主教、司鐸、執事的聖秩聖事,以及教友的婚姻聖事皆在祭臺前舉行。
另外,讀經臺是在彌撒進行時,宣讀天主聖言和證道的所在,不可或缺。由於音樂也是彌撒禮儀重要的一環,教堂內往往有管風琴或者風琴。同時,天主教重檢視像。不論何種媒介的影像──雕塑、壁畫、鑲嵌畫、彩色玻璃窗──都有助於傳達關於信仰的內容,闡述聖經所傳達的福音訊息。因此,在教堂建築的外部和內部,我們都可能與天父、基督、聖神、聖母、聖人等等的影像相遇。天主堂內也多會有以繪畫或雕塑呈現的耶穌受難苦路十四處,讓教友參拜。
每座教堂多會有高高的鐘塔,內有銅鐘在特定時間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