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寺廟裝飾紋樣類型
台灣廟宇的裝飾題材十分豐富多元,以紋樣的類型來說,主要可區分為人物文、動物文、植物文、自然景象文、幾何文、文字文、器物文、混合文等。而根據這些紋樣類型,或單獨呈現、或組合成內容豐富的廟宇建築裝飾。其次,是在這些類型多樣的紋樣中,除了少數形式、內容較為單純者如自然景象文、幾何文、文字文等之外,其他類型的紋樣在形式上多運用相當多元的圖案、符號等,來表現出豐富的裝飾內容,如人物文、動物文、植物文、器物文、組合文等,也構成了寺廟建築裝飾的重點。
◆人物文
「人物文」常見的有八仙、福祿壽三仙、門神、神話與歷史演義人物等,在寺廟中通常占有裝飾的最大面積,多位於屋頂、門楣、前檐牆窗櫺、內牆壁堵等位置。八仙的裝飾常見於廟宇前殿大門上方或前殿兩側廊牆,其組合形式頗為固定。門楣上的八仙多以八位神仙(漢鍾離、李鐵拐、張果老、曹國舅、呂洞賓、何仙姑、韓湘子、藍采和)橫向排列的方式呈現,或者在八仙中加上南極仙翁成為九個人物,以騎白鶴的南極仙翁居中,帶領各有不同坐騎的八仙,具有濃厚的喜慶意義。而廊牆上的八仙則分成兩組,一組四位上下排列。八仙裝飾的手法有時固定以彩繪或雕刻方式裝飾,也有以錦飾形式懸掛稱為「八仙綵」,是民間信仰中常見的裝飾。
福祿壽三仙是民間最常見的吉祥神仙組合,以賜福天官居中,著官袍,戴宰相帽,手持如意;祿星張仙居左著文士袍,戴巾帽,手持書卷;壽星南極仙翁居右,為白髯垂胸的禿頂老翁,一手握柺杖,一手持壽桃。由於台灣民間認為賜福天官可帶來財富,祿星具有護子的功能,故在台灣多稱「財子壽」,其形象與中國大陸地區也略有不同,主要的差別在台灣流行的天官多作手上持元寶的造形,祿星則在胸前懷抱小孩。三仙除了三位一組的組合之外,也常被單獨呈現,如天官賜福、其壽無極(壽星)、張仙射天狗等,有時也與其他神仙配合,如南極仙翁與八仙、南極仙翁與麻姑、南極仙翁與王母娘娘等。三仙除了作為廟宇建築上的裝飾題材之外,也見於桌裙、插屏、繡軸、金紙以及神明廳的掛軸等方面,有時也以立體的陶瓷或木雕被當作吉祥神供奉。廟宇中的三仙通常立於屋頂正脊的中段之上,兩邊以雙龍朝拱,稱為「雙龍朝三仙」,其次為內牆壁堵上的彩繪裝飾,或是作為神龕的背景裝飾。
門神通常以彩繪方式繪於祠廟之殿門門上,中門為一組兩位形式,兩邊側門則為四位成兩組或一組四位的組合。門神的組合也因為宗教或廟宇主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常見的有一般廟宇的「秦叔寶、尉遲恭」、「神荼、鬱壘」、「加冠、晉祿」等;佛寺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韋馱、伽藍」等;主祀女性神明的太監與宮娥。較為特殊的有雙龍、龍鳳、二十四節氣、三十六官將等。神話與歷史演義人物多為數人成一整組的方式呈現,在廟宇中常占有很大的裝飾面積,具有濃厚的故事性,體材多取自於神話傳奇、演義小說、戲曲故事等,如封神榜、三國演義、隨唐演義等,甚至精忠岳飛、木蘭從軍等帶有教忠教孝的題材也常被運用。其性質一般又可分為文齣與武齣兩大類型,文齣故事通常位於廊牆或內牆,武齣者則多位於廟宇正面,如屋頂垂脊牌頭、前檐牆窗櫺、三川殿步通之下的員光等處。其形式為每組以單一故事情節中同時出場的數個人物所組成,其構圖形式與中國大陸地區所流行的戲齣年畫畫面極為相似,亦有如戲劇為宣傳所拍攝的劇照或定裝照。
◆動物文
「動物文」常見的有四靈(龍、鳳、龜、麟)、四獸(獅、虎、象、豹)、鳌、鹿、鶴、鷹、熊等。動物紋樣在寺廟建築中的形式,可分為單一動物呈現與由數個不同動物組合而成此兩大類型。前者如龍、鳳、虎、麒麟、鰲魚等,獨立位於一個部位之上,或是與其他動物相互配合但各自獨立者,如龍與鳳、龍與虎、獅與象、獅與豺;後者為多種動物在同一畫面同時出現,如「四獸圖」、「三王圖」「鶴算龜齡」、「鶴鹿同春」等。
在單獨動物紋樣中,尤其以龍及其衍生出的龍族成員,如螭虎、鰲魚等為最大宗,廟宇建築中的分布也最廣。龍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且地位最高的神話動物,帝制時期一向為皇帝的象徵,在寺廟中也是最尊貴的動物紋樣。但寺廟中的龍柱多為四爪,以區別於皇帝專用的五爪龍,其中較突出者為廟宇殿堂前方成對的龍柱。宮殿、祠廟前設置龍柱的起源可追溯自漢代之前的神話信仰,如神話中載有古代神人(如黃帝)乘龍升天的事蹟,漢代長沙馬王堆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繪製雙龍穿壁升天的T形帛畫,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將龍視為交通天地的重要神物媒介,廟宇設置龍柱和此一信仰有密切之關連。其次,神龕背後牆面的蟠龍文、供桌前方面堵上的蟠龍文、御路石上的蟠龍文都是寺廟中相當受到注目的龍文紋樣。
與龍有關的「龍族」成員,亦是民間廟宇中最常見的紋樣,主要有蚩尾、螭虎(夔龍)、贔屭(贔屓)、蒲牢、金猊等,多起源於明代成型的「龍生九子」神話。明代楊慎在《昇庵外集》中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亦即這些龍子成員與龍父的形象都不一樣,且個性也各有差異。其中位於屋頂正脊尾端的稱為「蚩尾」或「鴟尾」、「螭吻」,其原始的造形多作龍頭魚身,民間通稱為鰲魚,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員,因「性好望」而被立於屋頂之上。北方式廟宇的蚩尾多作張口含住屋頂正脊兩端造形,稱為螭吻或吻獸,以琉璃瓦燒製而成。閩、台寺廟因屋脊尾端作燕尾裝修故將蚩尾置於屋脊上方,多用剪黏做成,而江南地區則常作鳥形,稱為鴟尾。但不管南北方的作法不同,它們有個共同點即都作翹尾形象。民間傳說「蚩」為東海的怪獸,當其高翹尾部時便會降雨,由於傳統建築多為木構,故置蚩尾於屋頂以剋火煞,是廟宇屋頂上最具特色的裝飾,唯晚近則多轉化為有腳的龍。而在殿堂中央的四點金柱與大通梁之間的插角造形,與傳統屋頂上蚩尾裝飾主題,同樣具有防火的需求意義。其次,廟宇在員光、格扇、窗櫺、花罩、雀替等部分則常見一種類似龍但下巴短小的神獸紋樣,稱為「螭虎」或「夔龍」,即是一種沒有角的龍,有時單獨呈現,有時則以群體型態並圍繞成香爐形狀呈現,即「螭虎團爐」或「雌虎爐」(諧音「祈福祿」),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在廟宇前殿中門之外的是「龍生九子」成員中形似蚌的「椒圖」,因為椒圖性好閉,所以被立於門外,其造形與其他龍族成員有很大的差異,通常上半部作鼓形而在表面上雕有螺形紋路,即民間通稱的石鼓或門鼓。「狴犴」為「龍生九子」中形似虎、有威力而性好訟的成員,傳統上被立於官衙、獄門之外,近代宮殿、寺廟大門之外的石獅即由狴犴轉化而來。而金猊是「龍生九子」中形似獅者,因性好煙,故常被置於薰爐之爐蓋或鼎爐之耳部,但近代鼎爐耳部的金猊多已轉為龍的造形。「蒲牢」則是性好吼、形似龍而小者,通常被用來作為鐘紐上的裝飾,龍生九子成員中原始形象與龍最接近者。「贔屭」形似龜,性好馱,所以被用來作為雕飾碑碣底座的造形。
同樣屬於古代神話動物之列的還有鳳凰與麒麟,和龍一樣都是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神獸。鳳凰一向被視為百鳥之王,故民間常以「百鳥朝鳳」來表現鳳凰之尊貴。雄者為鳳,雌者為凰,但若與龍配對時,則一般將鳳視為雌性,故成為中國古代皇后之象徵,而鳳凰裝飾紋樣因此常見於女性主神的寺廟中,如天后宮、地母廟等。唯泉州南安人的鄉土神廣澤尊王,因為祖廟座於南安詩山鳳凰穴之上,名為「鳳山寺」,故主祀廣澤尊王的廟宇也大量使用鳳凰紋樣。麒麟常見於廊牆上的裙堵或是前檐牆的下半部,故寺廟中的這個部位又被稱為「麒麟堵」。雄者為麒,雌者為麟,台灣寺廟的麒麟多作回首而腳踏八寶造形。
其次獅子也常單獨出現在寺廟紋樣之列,常見有雙獅戲球,因其諧音而喻義「賜你所求」,或大獅子帶小獅子者,取其諧音「太師少師」。而脫胎於「狴犴」的門口石獅,左邊雄獅戲球,右邊雌獅戲小獅,也同樣分別有「賜你所求」與「太師少師」之意義。
由數種動物配合成組的動物紋樣,主要有前殿郎或內牆上相對的龍、虎對看堵,為傳統四方位(星宿)神中的青龍、白虎,具有護衛左右的功能,是寺廟中具有辟邪功能而相當重要的裝飾。台灣早期的龍虎堵一般為單龍與單虎形式,後來轉化成為一大一小的雙龍與雙虎形式。台灣民間俗信虎帶有煞的性質,一旦開口便要傷人,故所有寺廟中所見的虎,不論雌雄一律都是閉口狀,不似雄獅做開口情形。龍虎堵也常隨著寺廟的宗教屬性而在紋樣式樣上有所變化,如為道廟或社廟,龍虎堵則成為「孫真人醫龍眼,吳真人治虎喉」,即是六朝醫仙孫思邈與宋朝醫聖吳夲(音滔)的神蹟傳說。而佛寺則將龍虎堵分別做成十八羅漢中的降龍、伏虎二尊者。其次為殿堂步通之上以獅、豺相對或獅、象相對的斗座。
在不同動物組合而成的紋樣方面,主要有由獅、象、虎、豹組合而成的「四獸」,多以走獸的形式排列於廟宇屋頂正脊的脊堵之上。其次諸如:老鷹、熊組合取其諧音「英雄會」;鳳、獅子、牡丹三種不同的物種組成「三王圖」,鳳為百鳥之王,獅子為百獸之王,牡丹為花卉之王,故稱三王;以及龜與鶴組成「鶴算龜齡」,鶴與鹿組成「鶴鹿長春」等等。
此外,鯉魚、蝙蝠等也是廟宇常用的裝飾紋樣,但大多做為其他動物的配角。如鯉魚具有逆流而上的特質,故常以之配龍,而有鯉魚躍龍門之意。蝙蝠因諧音「福」,故常位於八卦螭虎窗的四角,而取其諧音「賜福」,若單獨出現時則與蝴蝶、葫蘆一樣象徵福氣,或是五隻蝙蝠成為「五福臨門」。
◆植物文
「植物文」常見的有忍冬、寶相花、蓮花、牡丹、四君子(梅、蘭、竹、菊)、石榴、水仙、茶花等,不一而足。植物文在寺廟中雖然亦十分常見,但多配合其他類型的紋樣或神祇而存在,或是以數種不同植物成為配對形式,較少單獨呈現者。成組的植物紋樣如由梅、蘭、竹、菊組成四君子,或是由牡丹、蓮花(梔子花)、菊花(桂花)、梅花配合成為四季花卉,寓意四季平安,有時也與四位古人配合成為「四愛」,即:唐明皇愛牡丹、周敦頤愛蓮花、陶淵明愛菊花、林和靖愛梅花。佛手瓜(福)、桃子(壽)、石榴(子)組合而成「三多」。
配合其他紋樣作為吉祥寓意呈現者如:鷺鷥與蓮花一起,稱為「一路連科」;花瓶與四季花卉成為「四季平安」,喜鵲與梅花一起則為「喜上眉梢」等,常見於窗櫺、隔扇、壁堵等部位。也有配合神像的植物紋樣造形,其中以蓮花在佛寺中最常見,因為佛教視蓮花為聖潔之植物,故通常作為佛、菩薩的寶座裝飾紋樣,而寶相花是由蓮花轉化而來,具有強烈的圖案性,常成為佛寺頂棚或梁枋的裝飾圖案。忍冬原為中東植物,唐代時經西域傳來,成為佛教寺廟中常見的植物紋樣,且因此而定型、圖案化,故又被稱為「唐草」,迄今仍常見於佛寺的頂棚、梁枋的裝飾圖案。
植物紋樣單獨呈現者,最多者為蓮花、四君子、牡丹等。如前所述,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紋樣之一,故常被使用於佛寺,在一般紋樣中,則因「出污泥而不染」而與竹子類似,有「節操」之寓意。四君子常被獨立運用在窗戶的窗欄之上,其中以竹節窗最常見,而竹子因為受到漢民族之青睞,紋樣運用廣,其中有寺廟以竹葉組合而成文字楹聯,是較為特別的植物紋樣。牡丹因為傳統上素有「國色天香」之譽,故多以之作為富貴的象徵,但在寺廟中多位於較不重要的位置
台灣廟宇的裝飾題材十分豐富多元,以紋樣的類型來說,主要可區分為人物文、動物文、植物文、自然景象文、幾何文、文字文、器物文、混合文等。而根據這些紋樣類型,或單獨呈現、或組合成內容豐富的廟宇建築裝飾。其次,是在這些類型多樣的紋樣中,除了少數形式、內容較為單純者如自然景象文、幾何文、文字文等之外,其他類型的紋樣在形式上多運用相當多元的圖案、符號等,來表現出豐富的裝飾內容,如人物文、動物文、植物文、器物文、組合文等,也構成了寺廟建築裝飾的重點。
◆人物文
「人物文」常見的有八仙、福祿壽三仙、門神、神話與歷史演義人物等,在寺廟中通常占有裝飾的最大面積,多位於屋頂、門楣、前檐牆窗櫺、內牆壁堵等位置。八仙的裝飾常見於廟宇前殿大門上方或前殿兩側廊牆,其組合形式頗為固定。門楣上的八仙多以八位神仙(漢鍾離、李鐵拐、張果老、曹國舅、呂洞賓、何仙姑、韓湘子、藍采和)橫向排列的方式呈現,或者在八仙中加上南極仙翁成為九個人物,以騎白鶴的南極仙翁居中,帶領各有不同坐騎的八仙,具有濃厚的喜慶意義。而廊牆上的八仙則分成兩組,一組四位上下排列。八仙裝飾的手法有時固定以彩繪或雕刻方式裝飾,也有以錦飾形式懸掛稱為「八仙綵」,是民間信仰中常見的裝飾。
福祿壽三仙是民間最常見的吉祥神仙組合,以賜福天官居中,著官袍,戴宰相帽,手持如意;祿星張仙居左著文士袍,戴巾帽,手持書卷;壽星南極仙翁居右,為白髯垂胸的禿頂老翁,一手握柺杖,一手持壽桃。由於台灣民間認為賜福天官可帶來財富,祿星具有護子的功能,故在台灣多稱「財子壽」,其形象與中國大陸地區也略有不同,主要的差別在台灣流行的天官多作手上持元寶的造形,祿星則在胸前懷抱小孩。三仙除了三位一組的組合之外,也常被單獨呈現,如天官賜福、其壽無極(壽星)、張仙射天狗等,有時也與其他神仙配合,如南極仙翁與八仙、南極仙翁與麻姑、南極仙翁與王母娘娘等。三仙除了作為廟宇建築上的裝飾題材之外,也見於桌裙、插屏、繡軸、金紙以及神明廳的掛軸等方面,有時也以立體的陶瓷或木雕被當作吉祥神供奉。廟宇中的三仙通常立於屋頂正脊的中段之上,兩邊以雙龍朝拱,稱為「雙龍朝三仙」,其次為內牆壁堵上的彩繪裝飾,或是作為神龕的背景裝飾。
門神通常以彩繪方式繪於祠廟之殿門門上,中門為一組兩位形式,兩邊側門則為四位成兩組或一組四位的組合。門神的組合也因為宗教或廟宇主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常見的有一般廟宇的「秦叔寶、尉遲恭」、「神荼、鬱壘」、「加冠、晉祿」等;佛寺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韋馱、伽藍」等;主祀女性神明的太監與宮娥。較為特殊的有雙龍、龍鳳、二十四節氣、三十六官將等。神話與歷史演義人物多為數人成一整組的方式呈現,在廟宇中常占有很大的裝飾面積,具有濃厚的故事性,體材多取自於神話傳奇、演義小說、戲曲故事等,如封神榜、三國演義、隨唐演義等,甚至精忠岳飛、木蘭從軍等帶有教忠教孝的題材也常被運用。其性質一般又可分為文齣與武齣兩大類型,文齣故事通常位於廊牆或內牆,武齣者則多位於廟宇正面,如屋頂垂脊牌頭、前檐牆窗櫺、三川殿步通之下的員光等處。其形式為每組以單一故事情節中同時出場的數個人物所組成,其構圖形式與中國大陸地區所流行的戲齣年畫畫面極為相似,亦有如戲劇為宣傳所拍攝的劇照或定裝照。
◆動物文
「動物文」常見的有四靈(龍、鳳、龜、麟)、四獸(獅、虎、象、豹)、鳌、鹿、鶴、鷹、熊等。動物紋樣在寺廟建築中的形式,可分為單一動物呈現與由數個不同動物組合而成此兩大類型。前者如龍、鳳、虎、麒麟、鰲魚等,獨立位於一個部位之上,或是與其他動物相互配合但各自獨立者,如龍與鳳、龍與虎、獅與象、獅與豺;後者為多種動物在同一畫面同時出現,如「四獸圖」、「三王圖」「鶴算龜齡」、「鶴鹿同春」等。
在單獨動物紋樣中,尤其以龍及其衍生出的龍族成員,如螭虎、鰲魚等為最大宗,廟宇建築中的分布也最廣。龍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且地位最高的神話動物,帝制時期一向為皇帝的象徵,在寺廟中也是最尊貴的動物紋樣。但寺廟中的龍柱多為四爪,以區別於皇帝專用的五爪龍,其中較突出者為廟宇殿堂前方成對的龍柱。宮殿、祠廟前設置龍柱的起源可追溯自漢代之前的神話信仰,如神話中載有古代神人(如黃帝)乘龍升天的事蹟,漢代長沙馬王堆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繪製雙龍穿壁升天的T形帛畫,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將龍視為交通天地的重要神物媒介,廟宇設置龍柱和此一信仰有密切之關連。其次,神龕背後牆面的蟠龍文、供桌前方面堵上的蟠龍文、御路石上的蟠龍文都是寺廟中相當受到注目的龍文紋樣。
與龍有關的「龍族」成員,亦是民間廟宇中最常見的紋樣,主要有蚩尾、螭虎(夔龍)、贔屭(贔屓)、蒲牢、金猊等,多起源於明代成型的「龍生九子」神話。明代楊慎在《昇庵外集》中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亦即這些龍子成員與龍父的形象都不一樣,且個性也各有差異。其中位於屋頂正脊尾端的稱為「蚩尾」或「鴟尾」、「螭吻」,其原始的造形多作龍頭魚身,民間通稱為鰲魚,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員,因「性好望」而被立於屋頂之上。北方式廟宇的蚩尾多作張口含住屋頂正脊兩端造形,稱為螭吻或吻獸,以琉璃瓦燒製而成。閩、台寺廟因屋脊尾端作燕尾裝修故將蚩尾置於屋脊上方,多用剪黏做成,而江南地區則常作鳥形,稱為鴟尾。但不管南北方的作法不同,它們有個共同點即都作翹尾形象。民間傳說「蚩」為東海的怪獸,當其高翹尾部時便會降雨,由於傳統建築多為木構,故置蚩尾於屋頂以剋火煞,是廟宇屋頂上最具特色的裝飾,唯晚近則多轉化為有腳的龍。而在殿堂中央的四點金柱與大通梁之間的插角造形,與傳統屋頂上蚩尾裝飾主題,同樣具有防火的需求意義。其次,廟宇在員光、格扇、窗櫺、花罩、雀替等部分則常見一種類似龍但下巴短小的神獸紋樣,稱為「螭虎」或「夔龍」,即是一種沒有角的龍,有時單獨呈現,有時則以群體型態並圍繞成香爐形狀呈現,即「螭虎團爐」或「雌虎爐」(諧音「祈福祿」),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在廟宇前殿中門之外的是「龍生九子」成員中形似蚌的「椒圖」,因為椒圖性好閉,所以被立於門外,其造形與其他龍族成員有很大的差異,通常上半部作鼓形而在表面上雕有螺形紋路,即民間通稱的石鼓或門鼓。「狴犴」為「龍生九子」中形似虎、有威力而性好訟的成員,傳統上被立於官衙、獄門之外,近代宮殿、寺廟大門之外的石獅即由狴犴轉化而來。而金猊是「龍生九子」中形似獅者,因性好煙,故常被置於薰爐之爐蓋或鼎爐之耳部,但近代鼎爐耳部的金猊多已轉為龍的造形。「蒲牢」則是性好吼、形似龍而小者,通常被用來作為鐘紐上的裝飾,龍生九子成員中原始形象與龍最接近者。「贔屭」形似龜,性好馱,所以被用來作為雕飾碑碣底座的造形。
同樣屬於古代神話動物之列的還有鳳凰與麒麟,和龍一樣都是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神獸。鳳凰一向被視為百鳥之王,故民間常以「百鳥朝鳳」來表現鳳凰之尊貴。雄者為鳳,雌者為凰,但若與龍配對時,則一般將鳳視為雌性,故成為中國古代皇后之象徵,而鳳凰裝飾紋樣因此常見於女性主神的寺廟中,如天后宮、地母廟等。唯泉州南安人的鄉土神廣澤尊王,因為祖廟座於南安詩山鳳凰穴之上,名為「鳳山寺」,故主祀廣澤尊王的廟宇也大量使用鳳凰紋樣。麒麟常見於廊牆上的裙堵或是前檐牆的下半部,故寺廟中的這個部位又被稱為「麒麟堵」。雄者為麒,雌者為麟,台灣寺廟的麒麟多作回首而腳踏八寶造形。
其次獅子也常單獨出現在寺廟紋樣之列,常見有雙獅戲球,因其諧音而喻義「賜你所求」,或大獅子帶小獅子者,取其諧音「太師少師」。而脫胎於「狴犴」的門口石獅,左邊雄獅戲球,右邊雌獅戲小獅,也同樣分別有「賜你所求」與「太師少師」之意義。
由數種動物配合成組的動物紋樣,主要有前殿郎或內牆上相對的龍、虎對看堵,為傳統四方位(星宿)神中的青龍、白虎,具有護衛左右的功能,是寺廟中具有辟邪功能而相當重要的裝飾。台灣早期的龍虎堵一般為單龍與單虎形式,後來轉化成為一大一小的雙龍與雙虎形式。台灣民間俗信虎帶有煞的性質,一旦開口便要傷人,故所有寺廟中所見的虎,不論雌雄一律都是閉口狀,不似雄獅做開口情形。龍虎堵也常隨著寺廟的宗教屬性而在紋樣式樣上有所變化,如為道廟或社廟,龍虎堵則成為「孫真人醫龍眼,吳真人治虎喉」,即是六朝醫仙孫思邈與宋朝醫聖吳夲(音滔)的神蹟傳說。而佛寺則將龍虎堵分別做成十八羅漢中的降龍、伏虎二尊者。其次為殿堂步通之上以獅、豺相對或獅、象相對的斗座。
在不同動物組合而成的紋樣方面,主要有由獅、象、虎、豹組合而成的「四獸」,多以走獸的形式排列於廟宇屋頂正脊的脊堵之上。其次諸如:老鷹、熊組合取其諧音「英雄會」;鳳、獅子、牡丹三種不同的物種組成「三王圖」,鳳為百鳥之王,獅子為百獸之王,牡丹為花卉之王,故稱三王;以及龜與鶴組成「鶴算龜齡」,鶴與鹿組成「鶴鹿長春」等等。
此外,鯉魚、蝙蝠等也是廟宇常用的裝飾紋樣,但大多做為其他動物的配角。如鯉魚具有逆流而上的特質,故常以之配龍,而有鯉魚躍龍門之意。蝙蝠因諧音「福」,故常位於八卦螭虎窗的四角,而取其諧音「賜福」,若單獨出現時則與蝴蝶、葫蘆一樣象徵福氣,或是五隻蝙蝠成為「五福臨門」。
◆植物文
「植物文」常見的有忍冬、寶相花、蓮花、牡丹、四君子(梅、蘭、竹、菊)、石榴、水仙、茶花等,不一而足。植物文在寺廟中雖然亦十分常見,但多配合其他類型的紋樣或神祇而存在,或是以數種不同植物成為配對形式,較少單獨呈現者。成組的植物紋樣如由梅、蘭、竹、菊組成四君子,或是由牡丹、蓮花(梔子花)、菊花(桂花)、梅花配合成為四季花卉,寓意四季平安,有時也與四位古人配合成為「四愛」,即:唐明皇愛牡丹、周敦頤愛蓮花、陶淵明愛菊花、林和靖愛梅花。佛手瓜(福)、桃子(壽)、石榴(子)組合而成「三多」。
配合其他紋樣作為吉祥寓意呈現者如:鷺鷥與蓮花一起,稱為「一路連科」;花瓶與四季花卉成為「四季平安」,喜鵲與梅花一起則為「喜上眉梢」等,常見於窗櫺、隔扇、壁堵等部位。也有配合神像的植物紋樣造形,其中以蓮花在佛寺中最常見,因為佛教視蓮花為聖潔之植物,故通常作為佛、菩薩的寶座裝飾紋樣,而寶相花是由蓮花轉化而來,具有強烈的圖案性,常成為佛寺頂棚或梁枋的裝飾圖案。忍冬原為中東植物,唐代時經西域傳來,成為佛教寺廟中常見的植物紋樣,且因此而定型、圖案化,故又被稱為「唐草」,迄今仍常見於佛寺的頂棚、梁枋的裝飾圖案。
植物紋樣單獨呈現者,最多者為蓮花、四君子、牡丹等。如前所述,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紋樣之一,故常被使用於佛寺,在一般紋樣中,則因「出污泥而不染」而與竹子類似,有「節操」之寓意。四君子常被獨立運用在窗戶的窗欄之上,其中以竹節窗最常見,而竹子因為受到漢民族之青睞,紋樣運用廣,其中有寺廟以竹葉組合而成文字楹聯,是較為特別的植物紋樣。牡丹因為傳統上素有「國色天香」之譽,故多以之作為富貴的象徵,但在寺廟中多位於較不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