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感受禪宗庭園之美
想像你來到日本京都,眼前是一片砂海,其間零星點綴著幾座苔島,並有幾塊大石矗立其上,此刻腦海中或許會浮現母虎背負幼崽,試圖越渡到對岸的畫面。這座矩形庭園四周圍繞著古樸的油土塀,屋簷上鋪著瓦片。牆外林木蓊鬱,庭內卻沒有任何樹木,亦無小徑流水、池塘游魚,甚至不見花草與任何人跡。當下映入眼簾的,只有一片廣袤的虛無,就像禪堂裡那道簡樸的木牆,引人內觀自省,透過空無一物的庭園,洞見本心。
暫時忘卻身旁那些正在閒聊、拍照上傳的遊客,此刻你大惑不解,彷彿置身五里霧中,關於「庭園」的種種想像在此全被推翻。你為了這處知名景點遠道而來,期待全然融入,感受靜謐的奇妙氛圍。但眼前這片景致卻不見任何當季花草點綴,根本稱不上賞心悅目。這是何等矛盾的反差!或許你會開始好奇:這座庭園存在的意義為何?它是如何建造的?打造它的人當時在想些什麼?我們又能從中獲得何種啟發?
龍安寺石庭的設計者究竟是誰,至今仍不得而知,有一說是室町時代的禪師特芳禪傑(一四一九~一五○六年)在復興龍安寺時所創。他於長享二年(一四八八年)獲得重建後龍安寺的「開山」(初代住持)稱號,但石庭的規劃,他實際參與到什麼程度,至今未有定論。然而無論如何,打造出這座非典型庭園的作庭師,無疑是位十五世紀末的概念藝術家,同時也是抽象表現主義與極簡主義的實踐者,其技藝高超,手法創新,同時汲取深厚的傳統底蘊作為基石。事實上,龍安寺石庭正是結合數百年禪宗思想及禪寺建築與造園技術發展的結晶。(注意,「寺」一詞的意涵在日文中包含供僧侶居住修行弘法的「専門道場」,但「專門道場」並不完全等同於一般寺院。)
無論是否對禪宗有深入的認識,你對日本庭園第一眼的直觀感受、欣賞領會及探究,都是極為珍貴的收穫。但若能結合禪宗的歷史、修行實踐及思維(無念)等脈絡,來體會這些精心設計的獨特景觀所蘊含之深意,你或許也能在心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庭園風景。

禪宗庭園的用途
禪宗寺院與庭園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禪修及其他儀式共用的空間;禪寺內外的每一棟建築及周遭環境皆有其特定功能。這些寺院原本是僧侶修行的場所,直到近代才對外開放。換句話說,以前遊客是無法入內參觀的——像我們這樣的外人一個都看不到。
大型寺院的建築配置主要由七大部份組成 :南側為山門,中央是佛殿,北側則是法堂——三者通常位於中軸,呈現直線排列;另外兩側分別為庫裏(廚房)與浴室,以及僧堂與東司(廁所)(參見附錄「禪寺平面圖:東福寺」)。
僧堂是僧侶平日打禪、白天正式用餐及夜間休息的修行起居空間,佛殿主要用於舉行佛事法會,法堂則是講經教學。此外還有住持居所、寺務所、客房等設施以及稱為「塔頭」的附屬寺院(字面意為「佛塔中心」),原本作為退隱住持的居處或墓地所在,可能緊鄰本寺,也可能位於遠處。
住持的居所名為「方丈」,原意為「十尺見方」,起初這類空間的格局並不大,但後來在大型禪寺中逐漸擴建成獨立的建物。方丈內部可分為前後兩區,前方作為接待賓客及舉行法事儀式之用,後方則是住持的私人空間。方丈前方的庭園通常是寺內最具特色的造景。
僧侶的日常功課包括坐禪、行禪 、研習佛法以及名為「作務」的勞動修行。日本曹洞宗的坐禪稱為「只管打坐」,強調一心一意專心打坐;臨濟宗則側重「公案修行」 ,意即在師父的引導下,以古代中國高僧與弟子的問答為案例,逐步探究背後隱含的禪思哲理。(曹洞宗源自中國,由洞山良价及弟子曹山本寂兩位禪師創立;臨濟宗則以中國臨濟宗為名,開山祖師為臨濟義玄。
僻靜清幽的深山對禪修而言是最理想的環境。在中國,不少僧侶或比丘尼選擇隱居山林與世隔絕,潛心修行。然而,主動走入市井,讓大眾親近佛法也是修禪重要的一環,因此,城市近郊亦可見禪宗寺院的蹤跡。也因為如此,這些寺院除了寺名以外,通常還有所謂的「山號」,至於聚集在一起修行的僧眾則稱為「叢林」。而在寺院境內的禪修場域中,庭園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自然象徵。
本來在地處亞熱帶的印度,僧侶及比丘尼皆須外出托鉢乞食,並放棄一切生計活動,不得從事任何勞作。但在氣候嚴酷且崇尚日常活動的中國,僧侶必須參與清掃、耕作、管理農圃、操持寺務等勞動。西元八至九世紀(中國唐朝)的百丈懷海禪師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正是這種農禪思想的體現。
從此,日常勞動成為禪修不可或缺的功課。庭園的維護管理,包括除草、修剪、打掃、耙砂、澆水等工作,本質上就是一種為自然而行的開悟之舉,進而使自我與萬物相互交融,合為一體。照料花草、耙梳砂石正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而庭園便成了啟發覺醒的重要媒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