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

閱讀本書就像是在自己的房間展開一段遙遠的旅程。不管是躺在床上還是坐在椅子上,只要翻開書本就能前往未知的世界旅行,前往日常生活中的特別場所。

而邀請朋友來一同用餐,不也是讓自己的家變成「近在身邊的特別場所」的方法嗎?將餐桌搬到庭院,在桌上擺滿料理,大家圍著餐桌愉快用餐的時光,就好像搭著一葉小船在名為日常的大海載浮載沉。陽光從樹葉間灑下,在緩緩搖曳的船上,和同船的人聊一聊最近發生的事、家人的事,在不著邊際的聊天下,發現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在這種時候,如果器皿的存在能夠多少派上用場,那會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啊。將大碗盆中的義大利麵分裝到各自的盤子中,剝一口麵包配著葡萄酒。如果這能成為閱讀一頁詩篇般美好的時光,那該有多好。

造訪遙遠國家的旅程當然會讓每個人興奮不已,但是不出門、只是待在自家庭院度過,不也能營造出一段專屬自己的大好時光嗎?平常總被家事束縛,偶爾想到某處走走的心情任誰都有,但是也不能因此一昧盯著遠方,重新發現自己身邊的事物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基魯奇魯和米琪兒為了尋找青鳥踏上旅途,最後卻是在自己家中找到了「幸福」一般,也許青鳥就在你我身邊。

做菜、整理房間、自己動手創作……這些事情都存在金錢買不到的價值。雖然網路社會能夠自由連結整個世界,但其實也成了一個大家都閉門不出的孤獨社會。正是因為身處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自己動手、接觸實體的物品、與人面對面相處才是,而這也會成為我們和這個社會連結的契機。

我想比起別人準備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自己去發現。

【麻布床單】

我喜歡麻布床單的觸感,因此一直愛用著。一般麻布多是用來當作夏天的寢具,但是冬天房間如果足夠暖和,就能發揮麻布的吸水性和散熱性,睡起來既不會感到悶,還能迅速吸收掉睡覺時流的汗,維持舒爽的觸感。麻布的彈性非常適合用來製作床單,偏厚的材質帶有粗糙的觸感,夏天蓋起來十分舒服,用在冬天會稍微覺得冷,因此我會選擇布紋細緻、觸感柔軟的麻布床單。至於顏色呢,雖然天然的亞麻色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個人偏愛白色。無論是早晨起床的舒爽時刻,還是安穩寧靜的睡眠時間,白色都很合襯。太宰治住在貧窮簡陋的長屋時,唯獨寢具是使用絲綢的棉被組,這算是單一豪華主義嗎?我想,為了慰勞寫作後的疲憊身軀,他一定不想犧牲睡眠品質吧。寢具是非常重要的日用品,可以帶給我們舒適的睡眠,讓隔天不會感到疲累,只要有一套舒適的棉被組,就能讓我們天天充滿活力。

麻布的原料亞麻是適合種植在北歐等涼爽地帶的植物,而高溫多濕的東南亞地區則適合栽種苧麻,日本自古就有在栽培。棉花是從明治時期才開始在日本普及,在那之前說到布織品就是麻布。我住的松本附近有不少地區的地名還留有麻字,像是麻績村、美麻村(現在的大町市)等,以前應該都是苧麻產地吧。

其中最著名的苧麻產地要屬福島縣奧會津的昭和村了。從六十年前開始就是栽培地,此地的苧麻專門用來製作越後上布、小千谷縮等高級麻織品。現在仍遵循傳統,從栽培到織布都是手工作業。我前陣子曾去昭和村拜訪,有幸能向織女們請教。

穿和服的人一年比一年還少,因此要維持傳統的手工業非常辛苦。我們在村裡的住宿設施中靜靜聽著她們的故事,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

周遭暗了下來,我們就在當地享用晚餐,熱氣騰騰的美味蒸飯是包在茶褐色的布內端上桌的。不同於苧麻布給人潔白光彩的印象,那塊布只用線粗略編織而成,自然風十足,熱氣暈濕的布面美得讓人目眩神迷。那是塊大麻織成的布。從以前開始大麻就常用來當作日用品的材料,和苧麻一樣貼近昭和村的生活,甚至比苧麻還要被廣泛使用。其中蘊藏著生活布品的堅韌不拔,也帶著落落大方的瀟灑。「原來布還可以這樣用」,我看著裝在茶碗中的蒸飯,不由得高興了起來。

柳田國男在《木棉以前之事》(木綿以前の事)中曾提到:「這世界已變得光靠一己之力,什麼事也無法完成」、「(但是)靜下心來想想,這也未嘗不是有失必有得」、「也許其中還能找到更適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只是尚未發現,會這麼想的應該不會只有我們吧」。

雖然我們會遇到許多「光靠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但美麗布匹中有著撼動人心的魅力,而人們則握有發現的力量,我相信這兩種力量一定能創造出新的事物來。【早餐與CHEMEX】

早晨喝咖啡時,我喜歡用CHEMEX的咖啡壺。大學時看的電影【約翰與瑪麗】(John and Mary)中,男主角約翰(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在廚房使用咖啡壺,自從看了那一幕後,CHEMEX的咖啡壺就成了我的嚮往。長大成人後終於如願以償買下它,雖然一直都有在使用,但它的木製把手部分令我感到有點失望。當然可能是因為我自己也有在做木工,因此比其他人更注重木材和表面處理,原廠附的把手的原料,與其說是木頭不如說是草類的一種,最後的表面處理也只有塗上一層氨基甲酸酯固定形狀,使其不至於解體,這點讓我不怎麼滿意。因此我自己用櫻木重做了一個木製把手,替換後會發現明明是一樣的形狀,但給人的感覺卻不同以往,只是替換一個部分卻能讓整體的印象截然不同,再次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在這邊要向設計出CHEMEX咖啡壺的Peter Schlumbohm博士說聲抱歉,但實在是因為我太愛CHEMEX了,所以請原諒我的改裝。)而我做的把手只有塗上油作為表面處理,因此比起氨基甲酸酯塗裝可能比較不防水。我想慎重小心的人應該每次清洗時都會將把手拿下來,只洗玻璃壺本身吧,但是我幾乎都是直接連著把手一起洗。把手是最常接觸到手的地方,本以為會越用越粗糙,但實際上卻是變得越來越自然有光澤。(忘了說, 被改裝的CHEMEX咖啡壺我只拿來自己用的,這一點一定要向博士說明。)大約過了一年後,某家雜誌的採訪介紹了CHEMEX咖啡壺是我的愛用品後,就有不少人連絡說:「想要雜誌中提到的把手」。原廠本來就附有把手,使用上應該也沒什麼問題,但似乎有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對把手部分的表面處理和材料質感不甚滿意。透過這件事讓我再次發現,有許多人在材料和表面處理上和我抱持同樣的感覺,這讓我十分開心。

從CHEMEX咖啡壺的把手中,我學到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木工的潛能,木製把手只是咖啡壺的一個組件,不會被列入任何工藝的範疇,也算不上一項生產工作,所以沒辦法大聲告訴大家這是我的作品,也就無法滿足創作家展現作品的欲望。但是該怎麼說呢,這像是夾在作品與商品細縫中的工作,卻能獲得許多人的認同與需求,這不就是木工的一種潛能嗎?工藝長期偏重作品主義,導致沒有人會對稱不上是作品的東西抱持興趣,換個角度來看,是創作家們自己把工作的範圍侷限住了。為了製作這個把手,行家必須要熟知木材的特性,也考驗其美感,且技術上必須準確做出所需的形狀。我認為這正是專家們夢寐以求的工作,但實際上卻沒有人要做。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煩惱,就會希望有人來幫忙解決問題。而負責幫我們解決問題的木工,或許不該只是侷限於現在的形態,這一點或許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第二件事是關於「共鳴」的擴散。我自己替換的CHEMEX咖啡壺的把手,只是依據個人喜好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卻能在CHEMEX的使用族群中產生共鳴。儘管沒有什麼宣傳,也不曾以作品或是商品的形式問世,結果卻獲得廣大的迴響。因此我覺得與其高聲提倡,不如坦率地把自己的「喜好」表現出來,讓「共鳴」自然而然地擴散出去,,一定會有認同的人出現。過去我一直以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只是渺小的存在,因此很難向眾人傳達自己的聲音。但是只要珍惜生活中的每個小發現,持續創作,(只要是有價值或有意義的物品)一定會有「認同」的人出現。我們現在的社會,愈來愈不需要靠大聲疾呼或手舞足蹈來強調自我,只要將自己的「喜好」付諸成形,就能慢慢讓別人聽見、看見,這就是我所學到的第二件事。我想這也和社群網站的發展有所呼應,因為人與人的連結方法已經有所改變了。

對於本來就不擅長大聲說話的我而言,這是個令人開心的變化。【理所當然的形狀】

二十一頁的照片中,右邊是WEDGWOOD製作的商用咖啡杯,左邊則是我在瑞典買的濃縮咖啡杯。WEDGWOOD的咖啡杯,連在松本的咖啡店都能買得到,所以在市面上應該廣為流通。整體的造型和把手的設計完成度相當高,沒有多餘之處,和白色瓷器的質感也十分搭。

街上充斥著設計花樣過多的物品,導致商品的生命週期一直在縮短,也讓擁有「理所當然的形狀」的咖啡杯顯得更為可貴,「無可挑剔」的設計讓人想拍手喝采。這個「理所當然的形狀」的誕生,我認為從某種層面來看已經是一種奇蹟,咖啡愛好者的期望在這個咖啡杯中開花結果,結出最優質的果實來,因此我希望能這項商品的設計價值能得到應有的肯定。但是這個咖啡杯在某個時間點後幾乎消失了蹤影(我沒有確認過,希望不是停產),一個商品無論是好是壞,都有可能被時代的潮流吞沒。設計的工作並非只有創造而已。積極肯定好的設計、好的造型,讓一個東西維持它的原形,這也是設計的工作之一。什麼都不多加、什麼都不多畫,保持原狀也是創作的工作之一。

棉製或是麻製的有領白色襯衫,帶有恆久不變的光彩。除了創作者外,穿的人也能有所認同才是一個成熟的設計。正因消費者能夠理解、認同這種無須改變的美好,所以設計只需要在線條或是領子上加一點小變化,其它維持原貌就行,因為光是這樣穿就已能讓人了解其美好。如果市場(文化)能夠發展到如此成熟,就能產生價值的認同,設計就能拓展其能力,讓產品的品質更上一層樓。當一個時代從啟蒙邁向大眾認同時,我想就代表它正在從成長期走入成熟期。

若要讓生活用品一直被創造、持續被使用,就需要時時保持新鮮感,並直搗人們心中的嚮往之處。希望像WEDGWOOD的商用咖啡杯一般的「理所當然的形狀」,能夠成為每天都帶給我們安心感的日用品,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並得到廣泛使用。【竹製的蒼蠅拍】

這個竹製的蒼蠅拍是十分優異的商品,能夠有效解決蒼蠅,信州伊那地區到最近都還有在生產。除了這把外我還有法國製跟瑞典製的產品,但是這把竹製蒼蠅拍的好用度力壓群雄,甚至會讓人覺得自己打蒼蠅的技術進步了。順帶一提瑞典製的是將鋼琴線綑在一起,做成像掃把一樣的形狀,因為是鋼鐵製的產品所以擁有驚人的破壞力,但是就使用者的角度來說,雖然想殺死蒼蠅但又不想讓牠死相太難看,因此我很少用它。此外,法國製的拍打面是用皮革製成,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法國是盛產馬具等皮製品的國家。而這一把該怎麼說才好呢,殺完蒼蠅後痕跡會留在皮革表面,法國人都不會在意嗎?我無法想像打完蒼蠅後痕跡還留在皮革上的樣子,所以一次都沒有拿出來用過。

但是世界各地都有蒼蠅拍是件讓人開心的事。全世界的人都厭惡蒼蠅的存在,而製作出消滅蒼蠅的工具,各國的產品都帶有各自的特色,使用自己國家擅長的素材或是產量豐富的原料來製作。像瑞典鋼材頗富盛名,蒼蠅拍就是鋼鐵製,善長皮革加工的國家就是用皮革製作,而日本的蒼蠅拍則是竹製的,用途雖然一樣,但每個國家下的設計卻各具巧思,十分有意思。

那麼,要說這把竹製蒼蠅拍的優秀之處,就是它能讓蒼蠅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因此能把拍子拿到和蒼蠅非常貼近的距離,如此一來自然能提升命中率。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為了不讓蒼蠅發現悄悄地從背後接近,但是蒼蠅卻咻地一下子就飛走了。雖然不曉得箇中原因,但竹製蒼蠅拍的特色就是能夠讓蒼蠅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它的作法和圓扇類似,剖開竹子後利用竹子的彈性把竹條展開成扇形,再用線加以固定。雖說工藝品常常在製作上太過講究,但是這把講求實用的蒼蠅拍活用素材的特性,不偷工也不講究過頭,而製作出了簡潔精美的形狀。【掃帚】

一開始的掃帚只是將草綑在一起而已,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形狀,據說是因為美國的 震教徒。

愛乾淨得連一點灰塵都無法忍受的他們認為「天國沒有灰塵」,但是圓柱狀的掃帚在打掃房間角落時無法順利清掃乾淨,對此不滿的他們將掃帚壓平得像刷子一樣,改成橫向發展的編法。如此就能擴大清掃的範圍,提升打掃的效率,惱人的角落灰塵,也只要用掃帚的邊角就能順利掃出來。

新事物的發明開端大多是來自小小的麻煩之處,就如同震教徒「想要解決角落灰塵」,接下來就看能否像他們一般有強烈的執著去解決問題,這也會大幅影響結果。從這個角度思考的話,對生活用品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生活中的小發現。不去忽略這些生活中的細微小麻煩,才能產生發明製造的原動力。

而從事木工的我們在工作時常常需要用到掃帚,我想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木匠或是家具工匠拿著掃帚和畚箕在現場清掃削下來的碎屑。碎屑大小不一,木屑量多時,使用吸塵器就可能因為堵塞而造成故障,用掃的速度還比較快,因此工匠們都很珍惜掃帚。除了工作室的地板外,作業台也可以用小掃帚來掃。清理木屑時會依據用途挑選不同的掃帚,細小的粉塵用毛尖柔軟的掃帚,木片等塊體就選用毛尖堅硬的掃帚,不知不覺間工作室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掃帚。

照片中的掃帚是 岩谷雪子女士的作品,與其說她是製作掃帚,不如說是用植物進行裝置藝術的創作家。有位喜愛岩谷女士掃帚的年輕女性,在幾年前從名古屋搬到松本來,現在製作起自古流傳的「松本帚」。事情的起因是她透過手工藝市集等活動得知松本帚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而抱著「嘗試」的心態專程從遠處前來,承襲了這項技術。於是,一門傳統工藝就像接力賽般,透過許多人的熱情一代一代地交棒下去,這件事讓我感到工藝的前途仍充滿希望。

如今傳統手工業的師徒制度已不復在,想光靠產地的居民來解決問題談何容易,因此我覺得不如就此開放,透過網路廣泛流通,將現況告訴大家。

但是儘管有「嘗試」者出現,也難以取得支援。現在各地的傳統手工業幾乎是依靠個人(大部分都是年長者)的力量在維繫,美其名說是產地的居民,實際上多是靠師傅的一己之力在維持,就算有願意繼承的年輕人,政府也會認為是「給予特定個人的援助」而有所猶豫,導致官民的想法越差越遠。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才能改善現狀,例如事先規劃培育制度等等。當然光是我這麼想,也無法讓現實有所改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