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鈴鐺花開 我們怎麼這麼熱愛鈴鐺杯
歷史上最著名的杯子當然是成化的鬥彩雞缸杯和永樂的青花壓手杯,不過這兩款杯子起初都不是茶杯。茶杯中最著名的其實是斗笠杯,在宋代已是聲名大噪,不過在現代茶道的使用中,斗笠杯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口面太寬,不易聚香。當然因為器形實在很好看,仍是大受歡迎。
而經典的器形中,鈴鐺杯實在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典範。鈴鐺杯只是聽名字,都可以想像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倒置的鈴鐺。當然鈴鐺只是迷你的大鐘,所以也有叫仰鐘杯。不過鐘給人過於沉重的感覺,不如鈴鐺來得輕靈。
鈴鐺杯的外壁呈S形,展現出優美的曲線,身材高挑,優雅迷人。口沿雖然外展,卻不過分,杯身仍然易於聚香。品茗之時,不論拿捏、品飲,無不恰到好處。
不過一款杯形成為定式,大受歡迎,必然成為一個正規化,在其基礎上,產生萬千的變化,最為著名的就是高鈴鐺,把杯身大大地拉長,變得更為優雅,如細腰美人,迷倒眾生。
其他的,也無非是在這個杯形上,增一分,減一分,雖然古人有美人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的說法,那不過是理想的表達。美沒有終極的標準。如果一旦真有終極的美,只剩了唯一,世界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做上幾款不同的鈴鐺杯,高矮胖瘦,各有各的韻味。
標準形
像紫砂中的水平壺或倒把西施,標準的鈴鐺杯實在是經典。像所有傳統的經典,即使是初學的匠人完成的製作,看上去也都不錯。不過細究起來,又不那麼容易。
鈴鐺杯外壁的S形,柔美中要有挺拔,過則扭捏作態,平則僵硬死板。線條的控制要精準,還需要有結構上的支撐,整個杯壁的厚度不是完全的一致,一些部位要厚,增加支撐力,一些部位要薄,減少壓力,控制得不好,看上去外形很美,燒出來,就垮了,失了精神,甚至會嚴重的變形。這不但需要經驗,對技術本身也是個不小的考驗,畢竟,杯壁本就很薄。
高鈴鐺
高鈴鐺就是把鈴鐺杯拔高。很有現代時裝模特兒的意思,畫裡面,叫八頭身,或九頭身,就是模特兒的身高是頭高的八倍或九倍,修長挺拔,是好身材的象徵。
歷史上,高鈴鐺杯在官窯中反覆出現,誇張的時候,可以有兩個標準鈴鐺杯的高度。
當然,太高了氣質上就容易走樣,控制得不好就成了麻稈、麵條,燒成上也大大增加了難度。因為一拉長,重心就更容易偏,增加了變形的風險。
矮鈴鐺
某天晚上喝茶時,剛好一位朋友問我:歷史上那麼多經典的杯形,是不是古人把杯形都做完了?我拿了一款斗笠杯出來給大家看。我說其實不用看,大家腦袋裡都有斗笠杯大概的樣子,因為太經典了。但實際上,斗笠杯並不是固定的樣子,比如杯壁立一點,或者平一點,杯形的感覺其實就有很大的差別,也有把杯壁做一點弧度的,變化就更大。而且就算是同樣的角度,足還有變化,有圈足,還有臥足。所以,實際上,就是一款斗笠杯,都可以有無數的變化。更不要說杯形的種類。
這一款,大的形質上與鈴鐺杯相似,下面圈足,下部是弧形,延伸到上部微微向外一撇。走勢上與鈴鐺杯相同,但氣質上就很不一樣,雖然只是一些細節上的變化。首先是比鈴鐺杯矮一點,就不顯得那麼高挑挺拔;其次是下腹部要稍稍圓一點,繼續削弱秀美的感覺;最後是口沿只是微微外撇,且略厚一點,邊沿不那麼薄,不那麼銳利。所以整個杯形的氣質明顯拙一點,不表現得那麼靈巧,而是一種內秀和含蓄。
這樣的杯形,歷史上也沒有特定的名稱,一時也不知道叫什麼,雖然看上去,已經不那麼像鈴鐺了,但放在一起,也算同一家族了,就先叫矮鈴鐺杯吧。
胖鈴鐺
這款鈴鐺杯比標準款矮胖一點,先叫它胖鈴鐺吧,聽起來滿可愛。雖然彷彿是人都要減肥,但胖總還含著可愛的意思。矮似乎就只是矮了。
一胖就沒有了高挑挺拔,很容易就顯得肥,一肥就沒了精神,更不顯得可愛了。所以這款杯形要能展現得寬博,還要有一點俏皮可愛。口沿的外撇要略收,腹部要略沉,顯得穩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