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畫心理技術大家族
樹木圖的歷史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樹木圖的前世今生。第一個運用畫樹進行測驗的人是埃米爾.賈克(Emil Jucker)。他是瑞士的職業顧問,從二十世紀二○年代開始,便把畫樹測驗應用於臨床診斷上。他對各種文化史和神話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經過深思熟慮,才發展出畫樹測驗,並且在職業指導中開始實踐。
而第一個系統性地運用畫樹測驗並把它整理成書的人,則是瑞士心理學家查理斯.科赫(Charles Koch)。科赫在一九四九年出版了一本德語版的《畫樹測驗》,在這本書裡,他不僅介紹了畫樹測驗的標準指導語,且呈現七十種關於樹根、樹幹、樹冠和果實的特徵,解讀了這些特徵所象徵的人格含義,可謂圖文並茂。這本書只有八十八頁,是一本非常薄的小冊子。當時他的分析所運用的原理主要是筆跡學,而且由於他缺乏寫作經驗,所以全書的邏輯不夠清晰,書中的一些結論也顯得比較武斷,亦即他並沒有講述推理過程,就直接給出了結論,所以這本書當時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該書後續又修訂了兩次,一九五七年出版的第三版有兩百五十八頁,在當時算是一本較厚的書了。在修訂過程中,他對全書的邏輯也進行了調整,使其變得更加清晰,唯一不變的是依舊為德文版。這本書在出版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巴克(John Buck)是第一個系統性地運用房—樹—人(以下簡稱為房樹人)測試的學者。他實踐該方法十多年之後,在一九四八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房樹人的論文,同年又發表了其他兩篇。一九六六年,這些相關的論文被彙集成書,是大家現在熟知的房樹人測試最主要的一部早期著作。在巴克的研究中,房樹人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即房屋、樹木、人,所以比樹木圖更為複雜。
樹木圖的理論取向
介紹了樹木圖在圖畫技術大家族中的位置之後,我還想介紹一下本書的理論方向。藝術治療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取向,在這裡我不特別展開討論。透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我總結出樹木圖的三種取向:測驗取向、諮商取向和個人成長取向。當我們說「樹木測驗」時,這就是一種測驗取向,它是指把畫樹作為一種測驗工具,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人們所畫的樹木圖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分析,判斷當事人的人格或心理狀況,這是第一種取向。
第二種取向我稱為諮商取向。它是指在心理諮商過程中,把樹木圖作為溝通的媒介,諮商師透過樹木圖可以更了解當事人的內在世界,也可以透過對樹木圖的探討與來訪者建立更好的諮訪關係。
第三種取向是成長取向。它是指把樹木圖作為了解自我的工具,透過樹木圖可以更了解自我的內在世界,並且在此基礎上,解讀自己生命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密碼,擁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識。本書採用的就是第三種取向。
除此之外,有人可能對樹木圖與常見的房樹人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感興趣。房樹人也是圖畫心理技術的一種,但它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即房屋、樹木、人,所以它比樹木圖更為複雜。學習樹木圖可以成為學習房樹人技術的前導,掌握了樹木圖這項工具,可以幫人們更了解房樹人這項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書包含圖畫心理的基本內容,所以讀者一旦了解書中介紹的樹木圖,對於其他圖畫心理技術,就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到目前為止,樹木圖是發展最成熟的圖畫心理工具之一,不僅有大量相關的實證研究支持,還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心理測試領域,它被用於了解人們的人格特徵,也被用於選拔人才,但很少作為單獨的測試工具使用,而是和其他人格測試工具一起運用;在心理諮商領域,它被用於個人諮商、家庭諮商和團體諮商中;在個人成長領域,它被用於幫助個體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樹木圖在針對特定群體的應用中也很普遍,如對特殊教育的人群、醫院的病人、參加培訓的人等。
2. 樹木圖的指導語和基本操作
畫樹木圖的準備工作
相信你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樹木人格圖。如果你還沒有完成, 建議先停止閱讀,畫完之後再繼續,這樣能確保你的圖畫不受下面內容的影響, 成為一幅比較純粹的、能夠反映你真實狀況的樹木圖。
首先,我們來了解要做的準備工作。首要的一件事自然是準備材料。前文已經講過,需要一張A4白紙、一支鉛筆(最好是4B的),還有一塊橡皮擦。
‧圖畫的解讀可以是多層面的,沒有唯一正確的解讀
很多初學者喜歡問這樣的問題:「我的解讀對嗎?我和作畫者的解讀不一樣,到底誰的解讀是對的?」首先我想糾正一點,對樹木圖的解讀不像考試那樣有標準答案,自然也無對錯之分。任何一幅樹木圖都可能蘊藏多種或多層含義,所以也就不存在唯一正確的解讀,只是我們有時會囿於各種限制而無法讀出所有的象徵性含義。心理學家榮格曾指出,藝術作品用意義豐富的語言明確告訴我們,它們想表達的意義遠比它們已經說出來的更多,我們能立刻認出象徵──即使可能無法完全令自己滿意地揭示其意義。象徵永遠挑戰著我們的思想和感情。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一幅象徵作品可以那麼令人興奮,又如此強烈地吸引著我們,以及為什麼它不單帶給我們審美的樂趣。
‧作畫者本人的解讀非常重要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每一個畫樹木圖的人都是獨立的、活生生的個體,都應該受到尊重。圖畫中即使出現相同的元素,對不同的人來說含義也可能不同。例如,在附屬物中,許多人會畫月亮,而其所代表的意義卻不盡相同:在某些人的圖畫中,月亮代表抑鬱、情緒低落;然而在有些人看來,月亮代表浪漫和激情,正所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月亮代表感傷、哀傷和悲傷。我們學習的是對樹木圖的規律性的解釋,但同時應謹記,並不是每一幅圖畫都符合規律性的、一般性的解釋。作畫者本人的解讀非常重要。在第五章中我講到了一幅樹幹折斷的圖畫。樹幹折斷可以有很多種象徵含義,而當事人則解釋為自己對新環境的適應不良,這種解釋與其現實生活相映照,對她個人而言有獨特的意義。‧不過度解讀,作畫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榮格認為,來訪者創作的圖畫具有治療的價值。他的觀點基於以下兩方面。一是圖畫在來訪者和問題之間、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產生了調解作用,透過畫畫,那些難以操控的、混亂的想法和感受被賦予了一定的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梳理。二是創作圖畫給當事人提供了一個使問題外化的機會,並由此拉開自己與問題之間的心理距離。榮格運用圖畫在當事人和圖畫之間建立起聯繫,但並不贊同給予潛意識的作品過多解釋。在與來訪者互動時,他對圖畫的解讀通常是整體的、全盤性的,而非局部的、細節的、破碎的,他極少把自己的許多解讀放入其中。榮格有一句話說:「通常,手知道怎樣解決理智徒勞無功的難題。」所以,是當事人用圖畫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然後自己接收到圖畫中傳遞出來的訊息,而不是由他人來解讀。這一點非常重要。
即使作畫者一時無法接收到更多的象徵含義,那也僅意味著他目前只需要這些,而不需要更多的解讀。對深層訊息的了解和接收是一個孕育變化的過程。如果你把自己的分析強加給對方,即使你的解讀確實更深入,但對他而言,時機可能並不合適。這就如同有人來你家做客,你把自己認為好吃的菜夾到對方的碗裡,但對方卻一臉為難,因為他不喜歡吃你夾給他的這些菜,其中有些菜他甚至從來不吃──他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歡吃什麼。所以在解讀樹木圖時,我們要信任作畫者本人,相信他知道什麼對他而言是重要的,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有時,我們必須區分一點:努力讓他人接受我們對其圖畫的解讀,到底是誰的需要?是我們自己的需要,還是對方的需要?
還有一點 必須區分的是: 根據他人的樹木圖解讀出來的內容, 是我們本人的投射, 還是當事人自己的投射?換個角度表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他人的圖畫裡看到的是作畫者本人,還是我們自己?14. 附屬物:果實和四季代表的含義
果實的含義
果實通常具有積極的含義, 樹上有果實,一般代表作畫者的自我評價較高,有比較多的自我肯定,因為果樹象徵作畫者能夠創造成果,擁有成就感。但不能倒著推論,認為如果作畫者沒有畫果實,就代表自我評價不高。很多人的樹木圖中可能都沒有果實,在這種情況下,自我評價的指標就要從畫面的大小、畫的位置、筆觸線條、樹形、樹的構造等方面來了解。畢竟果實是附屬物,而不是指導語要求必須出現在圖畫中的元素,而且在大自然中,確實存在一些不結果的樹。結合以上元素,對某些作畫者而言,不畫果實可能意味著尚未設立可實現的目標,或者對自己的評價不高、沒有什麼要求。然而對某些作畫者來說,則不能用這兩點來解讀其圖畫。
果實的多少、大小、所處季節可能象徵成就、報酬、欲望、希望、目標、恩典、成熟等。
掉落的果實
有些學者認為,畫面上呈現掉落的果實,表示作畫者在成長中曾遭遇一些傷害性事件,
這些傷害性事件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身體上的,並且嚴重影響了其成長、價值觀或信念,讓當事人感到自己遭受拒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者有一種深深的負疚感,甚至是罪惡感。這種情況稱為「墜落天使症候群」(Jolles, 1964)。在樹木圖中,曾遭受強暴或者暴力傷害類的創傷,常被用墜落的果實表現。如果要考察創傷的嚴重程度,則可以從果實掉落的原因、腐爛程度來分析。
‧掉落的原因
如果果實是被風吹落的,代表傷害可能由作畫者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造成。如果果實是被人打落或摘掉的,則代表傷害可能由人為因素造成。
‧腐爛程度
如果掉落的果實還可以食用,通常代表狀況不是那麼糟糕,受到的傷害是可以癒合的,
或者正在恢復中。作畫者覺得自己仍是一顆「好果子」。
如果果實已經腐爛,通常代表事件對作畫者的影響比較嚴重,或者持續的時間太長,已經造成了深深的、永久的傷害,這種傷害對作畫者仍然具有影響。有時他會覺得自己就是腐爛的果實,已無可救藥。
對於圖畫中果實掉落的訊息,必須非常謹慎地與當事人溝通。在我的經驗中,掉落的果實也可能沒有嚴重到創傷的程度,而是代表了作畫者失落的情緒和感受,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方面。圖14 1是一名十六歲高一女生所畫的生長在秋天的蘋果樹。從整體來看,畫面充滿了生機:有果實,有小鳥,還有太陽,是一棵茁壯成長的蘋果樹。但整體畫面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感:太陽被烏雲遮住,樹葉往下掉,樹幹上可見蟲子已蛀出了洞,地上還有掉落的蘋果。在她的描述中,傷害性事件是父母離異。她沒有講具體經過和細節,但我們從她所畫的樹木圖可以看出,傷害主要來自父親方面。父母離異這件事,讓她有從天堂墜落到人間的感受,讓她的狀況從好變得沒那麼好了。比較幸運的是,掉落的果實沒有腐爛,父母離異對作畫者產生了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整體性和根本性的,整棵樹仍在茁壯成長。
果實的成熟度
果實的成熟度象徵作畫者人生發展的不同時期:仍在開花,代表作畫者處於生命的耕耘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剛剛結果,代表作畫者處於有所作為的初期;青澀的果實,代表作畫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需要繼續努力,尚未到享受和收穫的時刻;成熟的果實,代表作畫者處於豐收、享受的階段。
果實的數目
果實的數目是值得注意的,數量雖是隨手所畫,但有時人在潛意識中會把果實的個數與某些現象聯繫在一起。在女性所畫的圖畫中,有時果實會代表孩子,或者代表對孩子的態度,所以其畫出的果實與孩子有一些關聯。對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的人來說,所畫果實個數可能和重大目標數目一致。在「墜落天使症候群」中,掉落的果實數量可能與作畫者受到傷害時的年齡有關,或者與受到傷害時的其他元素有關。我也遇到過果實數目和作畫者的年齡一致的情況。作畫者本人更能解釋果實數目的含義,因此可以由他自己來尋找。
果實的數量和大小
大而多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較多的欲望和目標,有信心實現自己的目標,也表示其往往因追求過多而無法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或者尚未確定對自己而言真正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
大而少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明確的目標,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有限的幾個目標上,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且有信心實現目標。
小而多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較多的欲望和目標,不確定對自己而言真正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實現自己的目標。小而少的果實。代表作畫者對自己的評價不高,不相信自己能做出一番成績。不同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多種欲求,有完全不同的目標、較多的可能性和選擇,處於難以抉擇的狀態。
圖14 2的作畫者是一名大一的男生。他畫了一棵結滿奇怪果子的樹,樹的左邊結滿了蘋果、香蕉、梨子和西瓜,右邊結滿了易開罐、花瓶等。必須注意的是,左邊是天然的果實,右邊是人工製造的「果實」。這代表作畫者有很多不同的欲求,他可能追求各種感官享受,可能對性、性別認同、性的欲望有需求、有衝突,也可能什麼都想要,但因時間和精力有限,只能獲得某些特定的東西,所以他舉棋不定,不知道如何選擇。
樹木圖的歷史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樹木圖的前世今生。第一個運用畫樹進行測驗的人是埃米爾.賈克(Emil Jucker)。他是瑞士的職業顧問,從二十世紀二○年代開始,便把畫樹測驗應用於臨床診斷上。他對各種文化史和神話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經過深思熟慮,才發展出畫樹測驗,並且在職業指導中開始實踐。
而第一個系統性地運用畫樹測驗並把它整理成書的人,則是瑞士心理學家查理斯.科赫(Charles Koch)。科赫在一九四九年出版了一本德語版的《畫樹測驗》,在這本書裡,他不僅介紹了畫樹測驗的標準指導語,且呈現七十種關於樹根、樹幹、樹冠和果實的特徵,解讀了這些特徵所象徵的人格含義,可謂圖文並茂。這本書只有八十八頁,是一本非常薄的小冊子。當時他的分析所運用的原理主要是筆跡學,而且由於他缺乏寫作經驗,所以全書的邏輯不夠清晰,書中的一些結論也顯得比較武斷,亦即他並沒有講述推理過程,就直接給出了結論,所以這本書當時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該書後續又修訂了兩次,一九五七年出版的第三版有兩百五十八頁,在當時算是一本較厚的書了。在修訂過程中,他對全書的邏輯也進行了調整,使其變得更加清晰,唯一不變的是依舊為德文版。這本書在出版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巴克(John Buck)是第一個系統性地運用房—樹—人(以下簡稱為房樹人)測試的學者。他實踐該方法十多年之後,在一九四八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房樹人的論文,同年又發表了其他兩篇。一九六六年,這些相關的論文被彙集成書,是大家現在熟知的房樹人測試最主要的一部早期著作。在巴克的研究中,房樹人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即房屋、樹木、人,所以比樹木圖更為複雜。
樹木圖的理論取向
介紹了樹木圖在圖畫技術大家族中的位置之後,我還想介紹一下本書的理論方向。藝術治療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取向,在這裡我不特別展開討論。透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我總結出樹木圖的三種取向:測驗取向、諮商取向和個人成長取向。當我們說「樹木測驗」時,這就是一種測驗取向,它是指把畫樹作為一種測驗工具,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人們所畫的樹木圖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分析,判斷當事人的人格或心理狀況,這是第一種取向。
第二種取向我稱為諮商取向。它是指在心理諮商過程中,把樹木圖作為溝通的媒介,諮商師透過樹木圖可以更了解當事人的內在世界,也可以透過對樹木圖的探討與來訪者建立更好的諮訪關係。
第三種取向是成長取向。它是指把樹木圖作為了解自我的工具,透過樹木圖可以更了解自我的內在世界,並且在此基礎上,解讀自己生命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密碼,擁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識。本書採用的就是第三種取向。
除此之外,有人可能對樹木圖與常見的房樹人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感興趣。房樹人也是圖畫心理技術的一種,但它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即房屋、樹木、人,所以它比樹木圖更為複雜。學習樹木圖可以成為學習房樹人技術的前導,掌握了樹木圖這項工具,可以幫人們更了解房樹人這項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書包含圖畫心理的基本內容,所以讀者一旦了解書中介紹的樹木圖,對於其他圖畫心理技術,就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到目前為止,樹木圖是發展最成熟的圖畫心理工具之一,不僅有大量相關的實證研究支持,還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心理測試領域,它被用於了解人們的人格特徵,也被用於選拔人才,但很少作為單獨的測試工具使用,而是和其他人格測試工具一起運用;在心理諮商領域,它被用於個人諮商、家庭諮商和團體諮商中;在個人成長領域,它被用於幫助個體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樹木圖在針對特定群體的應用中也很普遍,如對特殊教育的人群、醫院的病人、參加培訓的人等。
2. 樹木圖的指導語和基本操作
畫樹木圖的準備工作
相信你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樹木人格圖。如果你還沒有完成, 建議先停止閱讀,畫完之後再繼續,這樣能確保你的圖畫不受下面內容的影響, 成為一幅比較純粹的、能夠反映你真實狀況的樹木圖。
首先,我們來了解要做的準備工作。首要的一件事自然是準備材料。前文已經講過,需要一張A4白紙、一支鉛筆(最好是4B的),還有一塊橡皮擦。
‧圖畫的解讀可以是多層面的,沒有唯一正確的解讀
很多初學者喜歡問這樣的問題:「我的解讀對嗎?我和作畫者的解讀不一樣,到底誰的解讀是對的?」首先我想糾正一點,對樹木圖的解讀不像考試那樣有標準答案,自然也無對錯之分。任何一幅樹木圖都可能蘊藏多種或多層含義,所以也就不存在唯一正確的解讀,只是我們有時會囿於各種限制而無法讀出所有的象徵性含義。心理學家榮格曾指出,藝術作品用意義豐富的語言明確告訴我們,它們想表達的意義遠比它們已經說出來的更多,我們能立刻認出象徵──即使可能無法完全令自己滿意地揭示其意義。象徵永遠挑戰著我們的思想和感情。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一幅象徵作品可以那麼令人興奮,又如此強烈地吸引著我們,以及為什麼它不單帶給我們審美的樂趣。
‧作畫者本人的解讀非常重要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每一個畫樹木圖的人都是獨立的、活生生的個體,都應該受到尊重。圖畫中即使出現相同的元素,對不同的人來說含義也可能不同。例如,在附屬物中,許多人會畫月亮,而其所代表的意義卻不盡相同:在某些人的圖畫中,月亮代表抑鬱、情緒低落;然而在有些人看來,月亮代表浪漫和激情,正所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月亮代表感傷、哀傷和悲傷。我們學習的是對樹木圖的規律性的解釋,但同時應謹記,並不是每一幅圖畫都符合規律性的、一般性的解釋。作畫者本人的解讀非常重要。在第五章中我講到了一幅樹幹折斷的圖畫。樹幹折斷可以有很多種象徵含義,而當事人則解釋為自己對新環境的適應不良,這種解釋與其現實生活相映照,對她個人而言有獨特的意義。‧不過度解讀,作畫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榮格認為,來訪者創作的圖畫具有治療的價值。他的觀點基於以下兩方面。一是圖畫在來訪者和問題之間、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產生了調解作用,透過畫畫,那些難以操控的、混亂的想法和感受被賦予了一定的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梳理。二是創作圖畫給當事人提供了一個使問題外化的機會,並由此拉開自己與問題之間的心理距離。榮格運用圖畫在當事人和圖畫之間建立起聯繫,但並不贊同給予潛意識的作品過多解釋。在與來訪者互動時,他對圖畫的解讀通常是整體的、全盤性的,而非局部的、細節的、破碎的,他極少把自己的許多解讀放入其中。榮格有一句話說:「通常,手知道怎樣解決理智徒勞無功的難題。」所以,是當事人用圖畫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然後自己接收到圖畫中傳遞出來的訊息,而不是由他人來解讀。這一點非常重要。
即使作畫者一時無法接收到更多的象徵含義,那也僅意味著他目前只需要這些,而不需要更多的解讀。對深層訊息的了解和接收是一個孕育變化的過程。如果你把自己的分析強加給對方,即使你的解讀確實更深入,但對他而言,時機可能並不合適。這就如同有人來你家做客,你把自己認為好吃的菜夾到對方的碗裡,但對方卻一臉為難,因為他不喜歡吃你夾給他的這些菜,其中有些菜他甚至從來不吃──他比你更清楚自己喜歡吃什麼。所以在解讀樹木圖時,我們要信任作畫者本人,相信他知道什麼對他而言是重要的,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有時,我們必須區分一點:努力讓他人接受我們對其圖畫的解讀,到底是誰的需要?是我們自己的需要,還是對方的需要?
還有一點 必須區分的是: 根據他人的樹木圖解讀出來的內容, 是我們本人的投射, 還是當事人自己的投射?換個角度表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他人的圖畫裡看到的是作畫者本人,還是我們自己?14. 附屬物:果實和四季代表的含義
果實的含義
果實通常具有積極的含義, 樹上有果實,一般代表作畫者的自我評價較高,有比較多的自我肯定,因為果樹象徵作畫者能夠創造成果,擁有成就感。但不能倒著推論,認為如果作畫者沒有畫果實,就代表自我評價不高。很多人的樹木圖中可能都沒有果實,在這種情況下,自我評價的指標就要從畫面的大小、畫的位置、筆觸線條、樹形、樹的構造等方面來了解。畢竟果實是附屬物,而不是指導語要求必須出現在圖畫中的元素,而且在大自然中,確實存在一些不結果的樹。結合以上元素,對某些作畫者而言,不畫果實可能意味著尚未設立可實現的目標,或者對自己的評價不高、沒有什麼要求。然而對某些作畫者來說,則不能用這兩點來解讀其圖畫。
果實的多少、大小、所處季節可能象徵成就、報酬、欲望、希望、目標、恩典、成熟等。
掉落的果實
有些學者認為,畫面上呈現掉落的果實,表示作畫者在成長中曾遭遇一些傷害性事件,
這些傷害性事件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身體上的,並且嚴重影響了其成長、價值觀或信念,讓當事人感到自己遭受拒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者有一種深深的負疚感,甚至是罪惡感。這種情況稱為「墜落天使症候群」(Jolles, 1964)。在樹木圖中,曾遭受強暴或者暴力傷害類的創傷,常被用墜落的果實表現。如果要考察創傷的嚴重程度,則可以從果實掉落的原因、腐爛程度來分析。
‧掉落的原因
如果果實是被風吹落的,代表傷害可能由作畫者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造成。如果果實是被人打落或摘掉的,則代表傷害可能由人為因素造成。
‧腐爛程度
如果掉落的果實還可以食用,通常代表狀況不是那麼糟糕,受到的傷害是可以癒合的,
或者正在恢復中。作畫者覺得自己仍是一顆「好果子」。
如果果實已經腐爛,通常代表事件對作畫者的影響比較嚴重,或者持續的時間太長,已經造成了深深的、永久的傷害,這種傷害對作畫者仍然具有影響。有時他會覺得自己就是腐爛的果實,已無可救藥。
對於圖畫中果實掉落的訊息,必須非常謹慎地與當事人溝通。在我的經驗中,掉落的果實也可能沒有嚴重到創傷的程度,而是代表了作畫者失落的情緒和感受,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方面。圖14 1是一名十六歲高一女生所畫的生長在秋天的蘋果樹。從整體來看,畫面充滿了生機:有果實,有小鳥,還有太陽,是一棵茁壯成長的蘋果樹。但整體畫面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感:太陽被烏雲遮住,樹葉往下掉,樹幹上可見蟲子已蛀出了洞,地上還有掉落的蘋果。在她的描述中,傷害性事件是父母離異。她沒有講具體經過和細節,但我們從她所畫的樹木圖可以看出,傷害主要來自父親方面。父母離異這件事,讓她有從天堂墜落到人間的感受,讓她的狀況從好變得沒那麼好了。比較幸運的是,掉落的果實沒有腐爛,父母離異對作畫者產生了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整體性和根本性的,整棵樹仍在茁壯成長。
果實的成熟度
果實的成熟度象徵作畫者人生發展的不同時期:仍在開花,代表作畫者處於生命的耕耘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剛剛結果,代表作畫者處於有所作為的初期;青澀的果實,代表作畫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需要繼續努力,尚未到享受和收穫的時刻;成熟的果實,代表作畫者處於豐收、享受的階段。
果實的數目
果實的數目是值得注意的,數量雖是隨手所畫,但有時人在潛意識中會把果實的個數與某些現象聯繫在一起。在女性所畫的圖畫中,有時果實會代表孩子,或者代表對孩子的態度,所以其畫出的果實與孩子有一些關聯。對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的人來說,所畫果實個數可能和重大目標數目一致。在「墜落天使症候群」中,掉落的果實數量可能與作畫者受到傷害時的年齡有關,或者與受到傷害時的其他元素有關。我也遇到過果實數目和作畫者的年齡一致的情況。作畫者本人更能解釋果實數目的含義,因此可以由他自己來尋找。
果實的數量和大小
大而多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較多的欲望和目標,有信心實現自己的目標,也表示其往往因追求過多而無法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或者尚未確定對自己而言真正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
大而少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明確的目標,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有限的幾個目標上,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且有信心實現目標。
小而多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較多的欲望和目標,不確定對自己而言真正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實現自己的目標。小而少的果實。代表作畫者對自己的評價不高,不相信自己能做出一番成績。不同的果實代表作畫者有多種欲求,有完全不同的目標、較多的可能性和選擇,處於難以抉擇的狀態。
圖14 2的作畫者是一名大一的男生。他畫了一棵結滿奇怪果子的樹,樹的左邊結滿了蘋果、香蕉、梨子和西瓜,右邊結滿了易開罐、花瓶等。必須注意的是,左邊是天然的果實,右邊是人工製造的「果實」。這代表作畫者有很多不同的欲求,他可能追求各種感官享受,可能對性、性別認同、性的欲望有需求、有衝突,也可能什麼都想要,但因時間和精力有限,只能獲得某些特定的東西,所以他舉棋不定,不知道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