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壹章
什麼是「行書」?

就書法的學習與應用而言,學會寫行書,應該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目標,因為行書是運用最方便、廣泛的字體。

一般學書法都是從楷書學起,但在應用上,用到楷書的機會非常少,即使是古人也很少一筆一畫寫字,大都是快速運筆。

篆、隸在現代社會用到的機會也幾近於零 。篆、隸、楷三種字體,是現代人學書法花最多時間的三種字體,但實際應用的機會很少,學了書法卻不能應用,未免可惜。

草書則技術困難、認字不易,于右任曾經大力推廣草書,希望能夠成為大眾日常運用的字體,但未能成功。

其實于右任是犯了「專家的錯誤」,他沒有意識到一般人並不寫書法,光是看懂草書就很不容易,需要下很大功夫去學認字,才能看懂密碼般的草書,對一般人來說,草書非常困難而沒有必要。所以草書也不能成為日常應用的字體。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普遍應用的,其實只有行書。行書沒有草書那麼難辨認,書寫的速度比楷書快,日常生活使用最方便,因此,欣賞、書寫行書,應該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目標。

什麼是行書

然而,什麼是行書?

廣義而言,寫快一點,就是行書。一般人都認為楷書寫快一點,就是行書。

所謂「楷如坐、行如走、草如奔」,說明楷、行、草三種字體的相對書寫速度是楷書最慢、草書最快、行書速度在楷、草之間。

以書寫速度來分別楷、行、草,似乎非常科學,其實不然。快慢只是形容詞,你的慢,可能就是別人的快,你快,別人可能更快,以書寫快慢來分辨是不是楷書、行書、草書,並不準確。

因此,寫快一點就真的等於是行書嗎?當然不是,絕非楷書寫快了就是行書。

楷書的每一種基本筆畫,都包含了「起、提、轉、運、收」五個動作,行書也是一樣,但還要再加上「速度快慢」、「力道大小」的兩個極大的變數,實際書寫時的複雜程度,很難用文字說明。

在我的書法課堂上,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大概一年到一年半,視學生平時練習的情形如何)之後,我會開始嘗試教導學生行書的筆法,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辛苦,光一個橫畫就要從不同角度反覆說明好多次,等到所有的學生都表示明白了,才讓他們試寫。聽到不等於白,明白了並不表示就理解,理解了並不意謂就會了。然而很多人學習書法,通常都以為聽到就會了,書法是實證的學問,沒有聽到就會這回事,沒有經過自己的練習、分析、體會,聽到就等於沒聽到。

所以,學生實際書寫行書時通常會狀況百出,這個時候就要一一指點他們的缺點,說明改進的方法,然後再回去試寫,而要能夠真正掌握行書的感覺,至少也得一年以上的時間,而且這只是初步體會行書的感覺,距離真正寫行書,還有很遠距離,沒有五年到十年時間,想要真正能自在的寫行書,不大可能。

之所以需要這麼久的時間,當然和現代人沒有什麼機會寫字、用毛筆有關係,如果每天都用毛筆寫字,當然學習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但不管怎麼縮短,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尤其是改變寫楷書的習慣,不是那麼容易。

楷書寫快一點,並不等於行書,行書有許多東西是要學習的。楷書只是立正、稍息、原地踏步,行書是真正的行走、小跑步、還要能夠跳躍、旋轉,而且要保持姿態優美。行書,很難很難。

除了基本筆畫的寫法,行書有很多楷書所沒有的技法,包括虛筆、實筆、連筆、映帶、圓滑轉折、連續書寫、筆順、結構等等許多複雜的筆法。

很多人都以為楷書寫快了就是行書,可以連筆寫字就表示很厲害,這是常見的錯誤觀念。

行書之所以是非常高明、困難的書寫藝術,就在於真正的行書有其特殊的書寫技術、方法和筆順、結構。

沒有這些特殊的書寫技術、方法和筆順、結構,就稱不上是正統的、及格的行書。

正統的、及格的行書,必然需要正確的行書筆法,速度、節奏、力道大小、轉折的種種變化,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不對,毛筆就不會聽話,就不可能一筆接一筆的連續性書寫,所以,「看懂」行書筆法,非常重要,「看懂」是「會寫」的先決條件,如果看都看不到、看不懂,那就不可能學會行書。

因此,學習行書的第一關鍵步驟,就是學會看懂行書。

如何看懂行書

表面上,行書很容易欣賞,只要看到瀟灑的字體、行雲流水的連筆,一筆數字的連續書寫,好像就看到了行書之美。

事實上,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不但寫行書很困難,連欣賞行書都不容易。如果看不懂一件行書作品的虛筆、實筆、連筆、映帶、圓滑轉折、連續書寫、筆順、結構等等這些特殊的技術與方法,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與風格,就不可能「真正」看懂行書。

歷來談行書的欣賞,大都圍繞在一些美麗的詞藻上,例如行雲流水的筆法、蕭灑豪邁的字體、神采飛揚的氣韻等等,講到各個名家的風格,也大都是形容詞的堆砌,不但意思不明,也非常容易混用、甚至外行充內行、自欺欺人。

本書採取「以字論字」的方式,逐步帶領讀者一步一步理解行書之美。

本書以書法史上三位行書大師文徵明、趙孟頫、王羲之的書法,以相同的單字作分析,「以字論字」,互相比較彼此的異同、優劣、特色等等,儘量不用形容詞,而以清楚、簡單的詞彙,說明行書的關鍵性特色。

如果希望可以真正的看懂書法,而不再人云亦云,那麼我希望讀者能夠非常仔細的閱讀本書的文字、圖片,看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必須再三反覆閱讀、比對圖片與文字,直到明白為止。

本書也需要反覆閱讀,而不是看一次就以為都懂了。書中所寫的知識、觀點,會隨著你的書法知識、書寫能力、人生閱歷的增長,而呈現出更豐富的意義,初學者,或者完全沒學書法的人,只能看到本書所寫的皮毛(但已經足夠帶你進入前所未有的書法殿堂,讓你開始懂得如何欣賞書法、判斷一件書法作品的好壞高低),而對書法有所鑽研的人,相信更可以讓你大開眼界,看到你以前從未見識到的書法的精微。

倒讀二王體系

王羲之一向被稱為書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開創的行書風格成為後來中國書法的典範,一千七百多年來,沒有一個書法家,不受王羲之書法的影響──嚴格的說,是不受王羲之行書的影響。不但如此,每一個華人也都受到王羲之的影響,因為他開創的字體、書寫方式,就是我們今天所有人寫字的基礎。

王獻之繼承了父親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父子兩人所開創的書法字體、技巧、風格、美學,於是成為中國書法的最高典範,歷史上稱之為「二王系統」或「二王體系」。

「二王」之所以影響巨大的原因,除了他們的字體成為通行至今的字體,也因為他們的書寫技法最完美、最全面,寫出來的字也最漂亮;到現在為止,還是沒有人能夠不受「二王」的影響。歷史上,「二王」的書法風格只有清朝的復古時期受到壓抑,但那些強力主張魏碑、漢隸、秦篆風格的人,其實也是從「二王」開始學習,而且到最後還是不得不承認「二王」才是書法的正統。

學習「二王」的書法還有一個特色──在他們書法風格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書寫者個人的性格、天份、才情、學問,而有不同的發揮,再開發展現出作者個人的獨特面貌。

在「二王」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出不同的風格,這點非常重要,也是「二王」書法最可貴的地方,有些書法的風格特徵太極端,例如黃山谷的行書、宋徽宗的瘦金體、鄭板橋的六分書、金農的漆書,都具備了極端的字體特徵,學習他們的書法,可以達到的最高成就,就是像而已。但學習書法的目的不在複製任何一種字體與風格,而是要在經典的基礎上,開創自己的面貌,或者說,至少要寫出自己的味道。

沒有任何一位書法家可以不受「二王」的影響,但也沒有任何一位書法家可以超越「二王」的成就,原因就在於「二王」不僅開創了流行千載的書寫字體,也同時達到了最完美的書寫技術與風格。

然而,從欣賞、看懂行書的角度,太完美的書寫技術與風格並非最好的選擇。因為完美就是沒有缺點,而如果沒有了缺點的對照,就很難明白完美的境界。同時缺點有時也是突破完美的出口,歷史上,大部份的書法家都並不具有完美的書法風格,但依然可以開創出一定的自我面貌。

因此,只要擷取「二王」的某一種風格,並加以強化,就會產生自己的面貌,在「二王」系統中幾位特別傑出的書法家趙孟頫、文徵明、王寵、王鐸,都是在「二王」的基礎上特別強化了某一種筆法、結構或筆法、風格,因而建立了自己的面貌。

趙孟頫以「超唐入晉」的成就備受尊崇,並且影響在他之後的書法長達五六百年,但以書法的成就來說,趙孟頫還是遠遠不及「二王」。

在趙孟頫之後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則是文徵明和董其昌,也是影響長達三四百年的書法大師,然而他們的書法成就卻又遠遠比不上趙孟頫。

簡單來說,從王羲之到文徵明,書法的技術幾乎可以說不斷在減弱與簡化,這其中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之內,所以暫不討論。書法技術的不斷在減弱與簡化,反而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行書技法的特色、優點與缺點,本書的目的,在於試圖通過「倒讀」書法史的方式,由簡入深、從容易到困難,一步一步理解行書的技法與風格。

我們主要採用了王羲之〈蘭亭序〉、趙孟頫〈赤壁賦〉、文徵明〈梅花詩〉這三件作品,擷取其中的某些字體,以字論字,從筆畫的特色、用筆的方法一直到字體的結構與風格,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到困難,按圖索驥的尋訪行書的神秘殿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