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比〈蘭亭序〉更厲害的是王羲之的家庭背景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中有這麼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王」就是王羲之出生的豪門大族琅琊王氏。
  話說西晉滅亡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南京登基,史稱東晉。北方的達官士人、門閥大族紛紛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其中就有山東的琅琊王氏。因為新皇帝當過琅琊王,南遷的王導和其堂兄王敦在新朝官居高位,從此琅琊王氏勢力越發壯大,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王導還有個叫王曠的堂兄,王羲之就是王曠的兒子。東晉時期儘管朝廷之上爭權奪利,但社會層面還算太平,加上魚米之鄉的便利,大部分人生活富足。這些生來就帶有爵位的豪門大族子弟,如果不熱衷於政治,就有大量時間遊山玩水、吟詩作賦,蘭亭聚會這類事情可謂常態。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幼時沉默寡言,卻因一場宴會一舉成名
  不過,王羲之的命運並不算好。童年時期,王羲之跟隨父親王曠顛簸南渡,不久,父親就在一場失敗的戰爭中生死不明了。失去父親庇護的王羲之,在新舊顯貴之間只能默默無聞。但在王羲之十三歲那年,機會終於來了。他參加了長嫂的伯父周顗的一個宴會,宴會上周顗不顧滿堂權貴,首先把酒菜端到敬陪末座的王羲之的案頭上。
  魏晉之時有一種品評人物的風氣,擅長此道的人只需隻言片語,就可以準確預測一個人的才情和命運。而周顗正是品評人物的行家,所以他這一舉動無疑是向大家宣告這個孩子擁有不平凡的未來。當大家知道這個孩子是王導、王敦的堂姪,王曠的兒子時,不禁肅然起敬。從此,王羲之名聲大振。
  王羲之生性灑脫,極有魏晉名士的風範。東晉重臣郗鑑想和王家結親,王導痛快地答應了,表示王氏子弟任你選。於是,郗鑑派了一個門生到王府相看。聽到消息的王家年輕人都梳洗打扮,不肯錯過這個好機會。門生回去回信說:「王家的年輕人都不錯,聽說我去相親,都顯得有些拘謹。唯獨東床上有個人露著肚子躺著,若無其事。」郗鑑拍案而起,連忙說道:「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東床快婿」這個成語,把女婿稱為「東床」,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

任性辭職,隱居養鵝快樂多
  《書斷》的作者唐代張懷瓘說王羲之「骨鯁高爽,不顧常俗」,大意是說王羲之率真耿直,高潔豪爽,不和凡俗庸眾來往。這種性格的王羲之,在後來主動辭官也就沒什麼可驚訝的了。當時官場沿用的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由官員推舉人才,上級品評考核。這個制度建立之初確實達到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目的,但慢慢地就變了樣,所謂「舉薦人才」就成了「舉薦親朋」,漸漸地官場系統都被幾個大家族填塞、掌控。像王羲之這樣的身分,當官簡直太容易,叔父和岳父一舉薦就成了。
  說起來,王羲之當了三十幾年的官,最高的官職是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也被稱為「王右軍」。在他五十三歲那年,王羲之突然在父母墓前發誓,再也不做官了。這個舉動驚動一時,因為當時辭官的世家子弟實在不多,在琅琊王氏家族更是史無前例。任何人的勸說都沒用,皇帝見他心意已決,也就不再徵召他了。
  王羲之辭官後選擇會稽(今紹興)金庭定居,他開闢大院,建起高大書樓,種上桑樹果樹。平日裡,王羲之教育子孫、賦詩作畫、養鵝垂釣,還動不動和朋友們相約去周邊遊山玩水。王羲之的後人也多擅長書畫,作品掛滿客廳、書房,當地人都稱呼他家為「華院畫堂」。這個村落後來改名為「華堂」,沿用至今。
  傳說王羲之愛鵝,他曾為山陰道士書寫《道德經》,得到的報酬就是山陰道士養的一群鵝。傳說,王羲之偶遇一位發愁扇子賣不出去的老婆婆,於是為她書寫扇面,最終扇子價格從三錢暴漲為三百錢。嘗到甜頭的老婆婆每天都在路口等待王羲之,王羲之不勝其擾,遠遠地見到老婆婆,就躲到石頭後藏起來,後世因此衍生出一塊「躲婆石」。日本畫家如拙就曾以此故事作畫,題名為〈王羲之書扇圖〉。
  東晉升平五年(西元361年),一代「書聖」王羲之病逝,葬於金庭瀑布山。王羲之故居現已成為景區,有金庭觀、書聖殿、書聖墓、書法園林、書畫長廊、放鵝亭、王氏祠堂等景點。
  山東臨沂還有一處王羲之故居,這是王羲之童年時居住過的地方,著名的景點有洗硯池。據說,苦練書法的王羲之小時候在池塘邊洗筆,把池水都染黑了,現在王羲之故居所在的那條街就叫「硯池街」。不過很多人把這個故事安在元代畫家王冕頭上,大概是因為他寫過「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的詩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