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豪信 《花園天皇像》
有些諷刺畫比肖像畫更像本人──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家父生於明治二十一(一八八八)年,從來不看西洋電影。我問過他理由,他說因為每張臉看起來都一樣,分辨不出誰是誰。大家聽了或許會很驚訝。但是那個年代的人跟我們不一樣,很難得看到出現在彩色電視上或是真正的西洋人。黑白電影只拍得出陰影,沒有輪廓線與顏色。容長臉蛋、挺直鼻樑、雙眸深邃,在在符合日本人的審美標準。然而當電影中出現的臉蛋全都符合這些條件時,看起來跟鳥類沒兩樣;加上西洋人多半眼睛與眉毛的色素淺,只能用看石像的方式──以深邃的位置與程度來分辨。雖然是玩笑話,不過家父應該很不擅長用這種方式來分辨人物吧!請容我為家父辯解:他原本是高中校長,以擅長記學生名字聞名,應該不至於連日本人都無法分辨。
西洋畫家擅長描繪陰影、立體感、質感與細膩的色彩變化,原因之一應該是描繪對象全是輪廓深邃的人物,必須以畫筆區分凹凸的程度與個性的細微差異。以上又是玩笑話,不過單看佛像雕刻便能得知日本人也不是不擅長打造立體感。單憑線條掌握深邃的輪廓只能更為加強,不得不誇大到煩膩的地步。例如鷹勾鼻的人畫得像老鷹,下巴留鬍子、眼神溫和的人則畫得跟山羊一樣。
相較於西方人,日本人的臉部則是以平面造型來區別。看在西方人眼裡,反而可能覺得都一樣扁平而難以分辨。日本人的臉型淨是不同於希臘時代以來的西方審美標準,除了容長臉蛋,還有圓臉、方臉與寬臉;鼻子又分修長型、蒜頭鼻、扁鼻、寬鼻翼、朝天鼻與獅頭鼻;有的人耳後見腮,有些人暴牙、戽斗、嘴角下垂或是尖嘴;眼睛又分為細長上吊的鳳眼、眼距過長、鬥雞眼、下垂眼與三白眼等等。與其說是表情使得五官千變萬化,不如說是有些人原本便是眉毛貼近眼睛或是眉毛與眼睛間距開;有些人眼睛像個點,有些人眼睛像條線;眉毛形狀也形形色色,例如八字眉與上挑眉。記號般的五官在扁平的臉上形成多種組合,恰似日本人新年玩的遊戲「福笑」──蒙眼拿起各種形狀的眼睛、鼻子與嘴巴,放在只畫了輪廓的臉上。
單用線條掌握端正的日本人臉蛋時,容易因為過於單純而淪為平凡的畫作。反而是歪嘴斜眼或是臉上充滿隨著歲月流逝而增長的皺紋,線描反而更能充分掌握特徵。問題在於成品往往打從一開始便容易流於諷刺畫。
接下來回到正題,介紹主題的《花園天皇像》。
這幅畫描繪的是十四世紀初期的天皇──花園天皇。他當時四十二歲,日後繼承他的是後醍醐天皇。肖像畫本身長不過三十一點二釐米,完成於室町時代(一三三六~一五七三)初期的一三三八年。畫作完成時,他早已讓位出家,成為法皇。
當我拿出這幅畫,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聯想到和尚。當然我不會先告訴大家是誰畫的,還有這幅畫其實是國寶,同時附上手邊數本畫冊的解說摘錄,例如「充滿氣質的鼻子」、「散發隱含於內在的英明傑出氣魄」、「聰明才智化為沉重的表情,散發充滿智慧的魅力」、「落落大方的貴氣容貌」、「開朗從容」、「回想起卓越崇高的人格」等等。
看到這些解說,大部分的人都會笑出來。其實我已經嘗試了好幾次,應該有人覺得我這麼做很低級吧!其實會這麼想代表這些人第一眼看到畫時,也無法對「聰明才智」與「充滿氣質」等說明產生共鳴,要是立刻感覺畫中人物「卓越崇高」,也認為其他人想必作如是想,自然不會產生任何疑問。
讓我坦白說吧!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不會感覺到什麼聰明才智,反而認為這張臉真是奇怪有趣。但是要說這幅畫是諷刺畫嗎?看起來也不像。畫作本身很認真,硬要說的話算是溫文高尚。倘若知道畫中人物是天皇,更會做如是想。畢竟沒人想畫天皇的諷刺畫。江戶時代的狂歌詩人與戲曲作家大田南畝對畫出歌舞伎演員臉部大特寫的浮世繪畫家寫樂的評語是「太追求真實,不同於本人心中的理想」。但是當事人卻在畫作左方貼上紙張來補充說明,主動保證:「法印豪信畫出我的『陋質』」。這句話應該意指「法印豪信畫出我醜陋的特質(不起眼的外貌)」吧!
豪信的畫不是特意誇大「不同於本人心中的理想」,而是為了「追求真實」,於是畫出本人「赤裸裸的模樣」。畫中人物看了畫之後不但沒生氣,反而欣然接受。我想應該是天皇本人也不覺得自己是個美男子或是聰明人,並且不受虛榮與權威主義所束縛,所以認為這幅畫確實掌握自己真實的一面,絲毫不覺得是諷刺畫。我一明白這點,便喜歡上他了。
花園天皇不同於繼任的後醍醐天皇,與其說是政治家,不如說是文人,充滿教養,曾經審定《風雅和歌集》。前文提到畫作評語包含「聰明才智」,應該是因為這些言行吧!喜歡上花園天皇之後,的確越看越覺得他這張臉其實很有意思;同時發現西方人習慣以外貌判斷對方之美、氣質與內在等特質,日本人由於這類五官不端正的人較多,所以觀察外貌時不在乎美醜。關於這個問題,我總是回想起宮澤賢治的大頭照。究竟有多少人能從那張照片直接感受到他的聰明才智與豐富內涵呢?
擔任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內閣文化部長的知名作家安德烈・馬樂侯(André Malraux)對於聲名遠播的《相傳源賴朝像》(現在幾乎認定是時代相距甚遠的足立直義像)贊不絕口,認為是強調內在的莊嚴大作。然而我們不需要感激這番評語。因為規模龐大的《相傳源賴朝像》畫中人物五官端正,落落大方,是符合西方標準的肖像畫。要是馬樂侯感嘆的是《明會上人樹上坐禪像》、《親鸞上人像(鏡御影)》、《大燈國師像》與《一休宗純像》等真正強調內在的線描肖像畫,我或許會因為他伯樂識馬而欣喜不已。
《花園天皇像》在繪畫分類中屬於「肖像畫」,日文稱為「似繪」。
「似繪」是一種小型畫作,以素描的方式捕捉天皇與貴族等實際存在的人物,相當於現代的紀念照與抓拍,專供熟人欣賞。畫作精細,以多條短線重疊捕捉主題,而非流暢的線條。服裝採取固定形式,毫不考慮衣物中的肉體,只著重容貌。
「似繪」起源於十二世紀,由當時凡事都破天荒的後白河法皇找來擅長繪畫的中流貴族藤原隆信「赤裸裸地」描繪其父鳥羽法皇與其他貴族的肖像畫。後白河法皇主動吟唱當時的流行歌曲「今樣」,編輯收集當代流行歌曲的《梁塵秘抄》,同時安排常盤光長等人創作獨特的繪卷,相當於現代的知名製作人。
自此之後到十四世紀,隆信家代代都擔任肖像畫畫師,留下類似寫實主義的大量作品,包括《隨身庭騎繪卷》(譯註:「隨身」為平安時代﹙七九四~一一八五﹚保護貴族的警衛官名)、《後鳥羽天皇像》與《親鸞上人像》等等。由於相較於其他人所描繪的親鸞上人像,以隆信家的最為神似,又稱為「鏡御影」。藤原豪信身為隆信的子孫,日後描繪的《天皇攝關大臣像》(譯註:「攝關」為「攝政」與「關白」兩種官名合稱,是天皇的代理人或輔佐官,相當於中國的外戚)包含許多他從未見過的古人。由此可知,他因為家族關係繼承了各代人物的肖像畫草稿與影寫本。
豪信在描繪《天皇像》時又畫了一幅花園天皇像,和威風凜凜的後醍醐天皇並排。有趣的是他畫的是年輕時代的花園天皇。由於畫得實在太像,簡直像是現代人看到對方的舊照,讓我不禁心想「他一定打從年輕時就長得這幅模樣」而啞然失笑。然而想到這幅畫完成於十四世紀初期,實在叫人嘖嘖稱奇。說到記錄成長經過的畫作,一般人聯想到的是委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筆下的德蕾莎公主(Margaret Theresa)、林布蘭的自畫像與其子像。豪信筆下的花園天皇時間順序相反,想必是拿出過去的素描,重新畫下年輕時候的樣貌。由此可知畫家懷念天皇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一窺兩人關係之親密。
我是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一次看到這幅《花園天皇像》,當時還是學生。這幅肖像畫尺寸雖小,卻帶給我巨大的衝擊。日本人在十四世紀就畫得出這種畫,而且在歷代珍藏之中,指定為國寶,現在在展覽現身──這實在太厲害了。從此之後,這幅畫一直刻印在我內心深處,如同前文所言,這幅畫促使我思考日本與西方描繪人物臉部的差異與「以線條掌握人與物的意義」。多虧了這幅畫,讓我擺脫了西洋畫造成的思想束縛,之後就算看到並未如此高超的日本線描肖像畫也能虛心想像隱藏在畫作背後的人物,而非小看這些畫作。因此《花園天皇像》之於我意義重大。
小說家橋本治在《平假名日本美術史二》(新潮社,一九九七)的〈肖像畫〉這篇文章中給了《花園天皇像》一章的篇幅,最後以「我非常喜歡把這幅畫當作國寶的日本」作結。
我對這句結論深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