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第二章 漫然畫之、無所不畫的漫畫〉
在江戶時代,漫畫還不能說是一種獨立的文本類型,對於何謂「漫畫」也尚未有任何明確的界定,不過的確是仍存在著許多「漫畫式的圖畫」。但不管是以什麼樣的名稱或是創作風格,漫畫的核心在於做為庶民文化,要能夠表現並與庶民日常生活互動這點仍是相同的。若從這點來看,我們就得注意到江戶時代繪畫的代表「浮世繪」與漫畫的關係;江戶時代的許多漫畫創作者本身就是浮世繪師。
浮世繪是指在1657年之後,一種與江戶的版元(出版商)結合而發展出來的出版美術。主要是描繪其時代風俗。另外,由於版元是以營利為主,所以浮世繪也就相當關注於回應時代的需求。而這種大量生產、具有普及性的作品得到了庶民的歡迎(大沢まもり,2002)。雖說浮世繪是今日日本享譽全球的重要文化表現,但浮世繪在當時並非高雅藝術取向的創作,而是最具代表性的庶民文化消費。那麼,何謂「浮世」?為何江戶庶民會喜愛浮世繪呢?
在前文我們已經分析過商業與庶民消費在江戶時代的重要性,同時也瞭解到江戶庶民具有相當強烈的現世生活傾向。浮世繪正是因應於這些的庶民需求而誕生的圖畫。小林忠(2002:14-18)強調,在富裕的經濟之中,想要輕鬆享樂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支配性的思考。「浮世」一詞所指的不只是現世,還有帶著捉取正在流動、變化的今樣、当世風(今日風格)的意味。浮世繪的本質,正是在於對處於時代最前端的風俗與話題的強烈好奇心。還有在表現手法上,也積極地嘗試新奇的畫法並彼此競爭。浮世繪的主要顧客乃是喜好新奇的江戶商人,今日的一流作品在明日可無法保證也是一流作品,受歡迎的浮世繪師亦是不斷更替。而「浮世」一詞也清楚地再現出庶民意識的變化,從中世的「憂世」到近世的「浮世」有很大的改變;從帶有佛教性色彩的、苦難的世間到沉浮不定的現世之中(諏訪春雄,2003:25-26)。浮世繪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與需求之上的。同時,浮世繪所運用的印刷技術也是相當獨特的。在17世紀初,日本開始運用活字印刷術。跟手抄本比起來,能有著數百倍的廣大的讀者群,也因此刺激了浮世繪的發展。江戶時期是日本所經歷的第一次之大規模的資訊革命時代,能夠實現這個資訊革命的最大原動力就是新式的印刷術。日本同時獲取了大陸系統與歐洲系統的活字印刷術。但是活字印刷並無法表現文字的連綿美,還有無法搭配插圖。為了處理這些缺點,民間立刻用了木版印刷來進行技術的改良(文字是活字印刷、插圖是木版印刷),使得以千為單位的印刷成品成為可能。這些文字情報,賦予了讓日本人幾項重要的國民長處:深化論理能力、養成方向感、人類的自覺、讓行為變得慎重。江戶時代的書籍基本上都是單一的墨色印刷。但到了浮世繪的錦繪誕生,出現了多色印刷的美感世界。江戶時代資訊革命的另外一面就是視覺革命。浮世繪的圖像特色有:(一)造型的認識。(二)養成色彩感。(三)及時攝取大量資訊。(四)引起對於圖像之後,深層感覺的興趣。(五)感性的改革。而這些特色讓日本人的文化感性更加洗鍊與具有融合性,對美的意識也益加敏感(諏訪春雄,2003:13-14、121-127)。
而浮世繪的內容是「江戶時代以江戶市民階層所基礎而發展的風俗畫」。浮世繪以描寫民間日常生活和日本的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表現出江戶市井中活生生的人物與其場景,如美人、浴女、徘優、歌舞伎、妓女、浪人、遊女、俠士、花街柳巷、紅樓翠閣、旅遊風光等,被譽為「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劉曉路,2003:156-170;張夫也,2004:71-85)。浮世繪更表現是一個我們深入江戶社會中社會力的發展與競逐的切入點。重要的是,浮世繪是因應庶民大眾需求而誕生興盛的。這是一股與傳統武士階級、封建勢力不同的社會力,也表現著日本庶民文化的核心所在(宮竹正,2005)。
在江戶時代,漫畫還不能說是一種獨立的文本類型,對於何謂「漫畫」也尚未有任何明確的界定,不過的確是仍存在著許多「漫畫式的圖畫」。但不管是以什麼樣的名稱或是創作風格,漫畫的核心在於做為庶民文化,要能夠表現並與庶民日常生活互動這點仍是相同的。若從這點來看,我們就得注意到江戶時代繪畫的代表「浮世繪」與漫畫的關係;江戶時代的許多漫畫創作者本身就是浮世繪師。
浮世繪是指在1657年之後,一種與江戶的版元(出版商)結合而發展出來的出版美術。主要是描繪其時代風俗。另外,由於版元是以營利為主,所以浮世繪也就相當關注於回應時代的需求。而這種大量生產、具有普及性的作品得到了庶民的歡迎(大沢まもり,2002)。雖說浮世繪是今日日本享譽全球的重要文化表現,但浮世繪在當時並非高雅藝術取向的創作,而是最具代表性的庶民文化消費。那麼,何謂「浮世」?為何江戶庶民會喜愛浮世繪呢?
在前文我們已經分析過商業與庶民消費在江戶時代的重要性,同時也瞭解到江戶庶民具有相當強烈的現世生活傾向。浮世繪正是因應於這些的庶民需求而誕生的圖畫。小林忠(2002:14-18)強調,在富裕的經濟之中,想要輕鬆享樂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支配性的思考。「浮世」一詞所指的不只是現世,還有帶著捉取正在流動、變化的今樣、当世風(今日風格)的意味。浮世繪的本質,正是在於對處於時代最前端的風俗與話題的強烈好奇心。還有在表現手法上,也積極地嘗試新奇的畫法並彼此競爭。浮世繪的主要顧客乃是喜好新奇的江戶商人,今日的一流作品在明日可無法保證也是一流作品,受歡迎的浮世繪師亦是不斷更替。而「浮世」一詞也清楚地再現出庶民意識的變化,從中世的「憂世」到近世的「浮世」有很大的改變;從帶有佛教性色彩的、苦難的世間到沉浮不定的現世之中(諏訪春雄,2003:25-26)。浮世繪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與需求之上的。同時,浮世繪所運用的印刷技術也是相當獨特的。在17世紀初,日本開始運用活字印刷術。跟手抄本比起來,能有著數百倍的廣大的讀者群,也因此刺激了浮世繪的發展。江戶時期是日本所經歷的第一次之大規模的資訊革命時代,能夠實現這個資訊革命的最大原動力就是新式的印刷術。日本同時獲取了大陸系統與歐洲系統的活字印刷術。但是活字印刷並無法表現文字的連綿美,還有無法搭配插圖。為了處理這些缺點,民間立刻用了木版印刷來進行技術的改良(文字是活字印刷、插圖是木版印刷),使得以千為單位的印刷成品成為可能。這些文字情報,賦予了讓日本人幾項重要的國民長處:深化論理能力、養成方向感、人類的自覺、讓行為變得慎重。江戶時代的書籍基本上都是單一的墨色印刷。但到了浮世繪的錦繪誕生,出現了多色印刷的美感世界。江戶時代資訊革命的另外一面就是視覺革命。浮世繪的圖像特色有:(一)造型的認識。(二)養成色彩感。(三)及時攝取大量資訊。(四)引起對於圖像之後,深層感覺的興趣。(五)感性的改革。而這些特色讓日本人的文化感性更加洗鍊與具有融合性,對美的意識也益加敏感(諏訪春雄,2003:13-14、121-127)。
而浮世繪的內容是「江戶時代以江戶市民階層所基礎而發展的風俗畫」。浮世繪以描寫民間日常生活和日本的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表現出江戶市井中活生生的人物與其場景,如美人、浴女、徘優、歌舞伎、妓女、浪人、遊女、俠士、花街柳巷、紅樓翠閣、旅遊風光等,被譽為「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劉曉路,2003:156-170;張夫也,2004:71-85)。浮世繪更表現是一個我們深入江戶社會中社會力的發展與競逐的切入點。重要的是,浮世繪是因應庶民大眾需求而誕生興盛的。這是一股與傳統武士階級、封建勢力不同的社會力,也表現著日本庶民文化的核心所在(宮竹正,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