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水彩畫初學者必備的三大學習態度 
 
一、           對材料準備的正確態度 
長久以來,台灣的水彩畫教學一直有著「初學者先用較廉價的繪畫材料即可」的態度,這或許可以適用於一般中、小學的美術課,但如果是美術資優班或美術相關科系的水彩課程,也同樣用廉價材料來教學的話,學生將很難體會透明水彩畫真正的魅力。
透明水彩非常依賴媒材,從顏料的純度、畫筆的吸水性與彈性、紙張對顏料的附著力等等,使透明水彩成為最「嬌貴」的表現媒材。它必須使用好的顏料、好的畫筆,尤其重要的是:它必須使用專業的水彩畫紙,以應付水的流動性與快乾性。
紙張的好壞,決定了這幅水彩畫的技巧難易度。國產的水彩紙如博士紙、布紋紙,以及常見的日本水彩紙,由於都是木漿紙(不含棉),價格低廉,但吸水性、附著力及顯色力均不佳,拿來畫不太依賴水分的不透明水彩(水粉畫)非常合適。但若要當作跟「水」息息相關的透明水彩用紙,不用說是學生或是業餘愛好者,就連專業水彩畫家都會感到棘手。
再來是要做好萬全的準備,所有用具擺設齊全,每次作畫前最好重新擠出新鮮的顏料,或是將上次未用完尚留在調色盤內的乾硬顏料,抹水後再蓋上,大約一~二小時後即可恢復濕軟的狀態。因為畫透明水彩必須與乾燥速度搶時間,使用乾硬的顏料不僅得不到飽和濃烈的色彩,而且當畫筆正在來回摩擦,企圖融化顏料的時候,恐怕畫面早已乾燥而無法進行濕性技法,而且昂貴的畫筆也將因此逐漸留下永久性的傷害,減少使用壽命。
尊重材料特性,珍惜材料資源,做好充分的材料準備,是透明水彩初學者第一步要建立的基本態度。習慣把畫紙捲得皺皺的、隨意將調色盤放在畫紙上,或是把畫筆直接倒插入水壺中待命等等這些「虐待材料」的行為,是很難畫好這種極為依賴媒材品質的透明水彩。不僅尊重、愛惜自己的材料,也要尊重、愛惜別人的材料。時常向別人借一下畫筆、顏料等等,就表示沒有事前用心準備水彩用具,最後也是不可能畫好這種需要高度專注力與事前規劃進行程序的透明水彩技法。
 
二、對臨摹練習的正確態度 
很多老師或學生對「臨摹」的繪畫教學有些質疑,其理由不外乎「臨摹」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但是,若沒有紮實的基礎與成熟的技巧,何來所謂的創造力?以水彩畫而言,臨摹名家作品並不是為了抄襲,也非只是模仿別人的風格,而是透過臨摹的方式去思考、揣摩專家的作畫程序,並鍛鍊自己的繪畫技巧。
十九世紀英國浪漫時期風景水彩畫巨匠透納(J. M. W. Turner,1775~1851),年輕時就是靠著臨摹寇任斯(John Robert Cozens,1752~1797)、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1802)及其他英國早期水彩畫家的作品,累積了雄厚的實力。但泰納並沒有因為臨摹了前輩畫家的作品而被「定型」或是限制了自己的創造力,反而因為奠定了雄厚的實力與技巧,並且不斷地自我突破,成為美術史上最偉大的水彩畫家之一。所以,問題不在於臨摹,而在於你對臨摹的態度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初學者剛接觸到需要高度技巧運作的透明水彩,如果一開始就要他面對千變萬化的實景與實物來寫生,只會毫無頭緒而錯誤百出,進而心生畏懼,從此不再提起畫筆。因此,如果能先從臨摹練習開始入手,藉由名家高手的作品來練習控制乾與濕的技巧,磨練調配色彩的能力,體會空間與光線的營造,感受布局與構圖的巧思,揣摩簡化的趣味與筆觸的詮釋,逐漸累積技巧與心得之後,再嘗試去表現真實景物,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畫出言之有物的作品。
每位成熟的畫家都有其特有的風格與技巧,因此在選擇臨摹練習的作品時,盡量挑選多位不同風格技巧的畫家與作品進行臨摹,不但可減低對特定表現風格的依賴,也可為自己未來的水彩創作之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三、使用影像資料作畫的正確態度 
台灣畫壇長久以來對於使用照片作畫,一般有著極為負面的印象。例如時常聽到這樣的評價:「這幅作品畫得很好、構圖完美、技巧高超,只可惜他是看照片畫的……」換句話說,無論作品畫得再好,都無法洗去「看照片畫」的原罪。其實,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出在是否參考照片作畫,而是出在是否過度依賴照片,被動地抄襲照片所導致的生硬感、呆板、瑣碎和雜亂無章的畫面,這才是該被批判的原因。
使用影像資料作畫並沒有錯,也不可恥。事實上,除了純粹以筆觸、線條、色塊構成的純抽象畫以外,大多數寫實或寫意的具象畫家並不排斥參考照片作畫,一些比較寫實風格的畫家甚至使用投影機,將影像描在畫紙或畫布上以進行繪製。
但關鍵問題是畫家在取得影像之前,如何去發現影像、擷取(拍攝)影像與組織影像。在繪製過程中如何去強化影像、簡化影像與改造影像。不論是現場實地寫生也好,還是參考照片作畫也罷,對眼睛來說,都是「影像資訊」,都是需要經過大腦運作思考,再利用媒材技巧重新詮釋影像,而非僅僅是被動複製影像。如果作畫時,沒有想法、媒材技巧又不足,就算是標榜現場實地寫生,恐怕還是難逃畫出生硬、呆板、瑣碎、雜亂無章的畫面。
當然,時常實地觀察寫生,的確可以看見許多照片所無法看到的細微變化,可以感受平面照片所無法感受的真實空間感,絕對是提高繪畫敏感度的最佳訓練。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光源混亂的室內畫靜物,或是在惡劣天氣時去戶外畫風景,專業畫家或許可以仰賴其豐富的經驗與技巧,發現其中的美,並加以表現。但若換作是繪畫初學者,恐怕只會因經驗不足而導致現場寫生困難重重,對媒材技巧高度依賴的透明水彩更是如此。所以,在進行水彩教學或練習時,不妨先以照片作為練習的參考,把心思放在明暗寒暖的變化、主次的布局、光影的塑造、簡化的詮釋以及作畫的次序,以真正有效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果。
在二十一世紀的數位時代洪流中,「繪畫」──這個比人類文明還要古老的視覺藝術,對於越來越容易取得的影像資訊,不但不需加以排斥,反而更要主動積極面對,充分利用隨手可得與記錄的影像資訊,讓影像成為有創造力畫家的創作利器,而不只是一台人工拷貝機。 
 
 
透明水彩的五大學習方向 
如何畫好一幅有趣味、有畫味、有品味的「透明水彩畫」,最簡明的學習重點及方向,就是直接從:「水、彩、畫、寫、生」這五個字訣分別加以思考、研究、練習與運用。 
1.「水」——掌握控水能力 
透明水彩是靠水來帶動顏料,水的流動性強、揮發速度快,透明水彩的重疊、縫合、渲染等三大基本技法就是立足在水的流動性及揮發性之上,在一定的乾燥時間內控制顏料的展佈,就是「控水能力」。除了理解、順應水的習性之外,多畫多練習也是提高控水能力的不二法門。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也水,敗也水。穩定的控水能力,其實是建立在無數次的控水失敗經驗上,所以,初學者千萬不可害怕畫壞,反而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找出原因,調整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控水能力,也才能再進一步掌握透明水彩的媒材技巧。 
2.「彩」——色彩的調配與佈局 
畫水彩所必須具備的色彩能力,包含兩個層面:「調色能力」與「用色能力」。也就是說,在使用色彩的對比、強弱、變化、統一、配置等「用色手法」之前,先要學會如何利用有限的色彩顏料,調出各式各樣無限變化的色彩(請參閱第70頁:透明水彩的調色觀念),這才算是具備了完整的「色彩能力」。
「用色能力」並非是指能畫出強烈飽和的色彩,「敢用色」並不等於「會用色」,無論要使用強烈的純色也好,或是想要穩重的中間色調也罷,都必須從畫面全局去考量,配合明暗、主次、虛實的效果,再選擇適當的色相與彩度,才能顯現色彩的真正魅力與趣味。色彩的佈局其實也就是畫面構成的主要元素之一。 
3.「畫」——組織畫面結構 
每一種藝術形式例如戲劇、音樂、美術等,都有它所形成的結構組織,一幅水彩畫作,或是其他媒材繪畫,之所以能被稱為一幅「畫」,並不是因為畫出了什麼事物與景象,而是指一幅畫的內在抽象形式結構,是否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而這個整體是由各個不同屬性、不同力量,既對抗、又互補的局部元素所架構,形成一種富有趣味與變化,同時又達到平衡與和諧的畫面,這才是一幅具象畫或抽象畫最重要的內在價值。
所幸這種形式美的構成原則,從古至今,千百年來由許多對美感經驗極為敏感的偉大天才不斷實驗、嘗試、累積而成,只要多看畫展,多從世界名作(畫冊)中去欣賞與體會,以訓練與提升「讀畫」的能力,為日後的繪畫創作奠定「形式結構美」的能力與基礎。 
4.「寫」——詮釋的手法 
「寫」是動詞,「寫生」意指「描繪大自然」,也就是說:運用媒材技巧描繪各種自然界裡的人、事、物。平面繪畫常用的媒材如油彩、水彩、粉彩、炭筆等,都需要通過肢體的運作(通常是手),或再加上操作工具(畫筆),將媒材(顏料)附著在基底材(畫紙、畫布)上,這種肢體運動操作媒介的「描繪」,是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再現真實,因為畫家的眼睛並非照相機,畫家的手也不是噴墨印表機。畫者只能(或必須)主動(或被動)保留媒材的特性,透過嫻熟的媒材駕馭技巧,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重新詮釋(非翻譯)大自然的「現實」。畫面上的一筆一畫,無一不是畫者的身心與媒材合而為一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操作媒材的表現趣味,也是一幅作品中最重要的「繪畫性」價值。
既然繪畫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再現「真實」,那就大方的捨棄毫無主見的被動描繪,以去蕪存精的簡化手法取代面面俱到。透明水彩畫的「繪畫性」趣味,就是結合「水」的流動特性與「透明」的媒材顏料特性,用筆觸、色塊來「寫」出畫者心中所感的一景一物。 
5.「生」——捕捉光線、再現空間 
「寫生」與「寫景」、「寫真」同意,「生」是名詞,意指「自然」,也就是繪畫的內容與題材。水彩畫與其他媒材的繪畫一樣,各種內容、題材皆可入畫,甚至完全不以具體的現實形象表現的純抽象造型與線條,都可以作為繪畫的題材。
不過,基礎的具象造形描繪還是較適合初學者在進入繪畫創作世界之前,所必須練習與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了客觀的造形比例準確要求、透視的概念、明暗塑造體塊的能力等,如何在二度的平面空間去模擬三度的立體空間。簡單的說,就是「基礎素描能力」。以透明水彩而言,就是如何利用層層透明薄塗的顏料,表現正確的明暗關係。
基礎素描所要求的透視與明暗立體表現,都與「光線」有關(透視法是因為光是直線前進的結果;明暗變化是光線在物體表面不同角度所反射出不同程度的光量)。「光」與「空間」實為一體兩面,掌握了物體與光線的正確關係,就等於成功再現了「空間」。利用物體來表現「光」,再利用光來表現「空間」。透明水彩就是利用白色的畫紙,經過巧妙的程序設計來表現明亮的光線與空間感。初學者在選擇描繪的對象時(取景),應該以捕捉光線為優先考量,而不只是尋找題材。要多注意投影的趣味,利用投影來強調光線,才是水彩畫「寫生」的正確方向。
以上分別從「水、彩、畫、寫、生」五個字訣,加以分析說明「如何畫好一張水彩畫」的五大方向與能力指標。總的來說,就是:「掌握水的流動,並隨時注意畫面水分的乾濕情況,調配出適當的色彩,利用層層透明堆疊的筆觸、色塊,重新詮釋在光線與空間中令你感動的題材,創作出一幅主次分明、虛實呼應,既富有變化,又保持和諧與統一的畫面」,這就是透明水彩畫成功的秘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