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保羅.漢森 Paul Hansen 一場加沙的葬禮

2013,全球年度圖片獎,年度新聞報紙攝影師獎
2012,世界新聞攝影大賽,年度照片大獎
2010,全球年度圖片獎,年度新聞報紙攝影師獎

一場加沙的葬禮

2012年11月19日,天色漸暗,死亡之聲在空中久久低嚎。突然一聲巨響,街道被撕碎,世界只剩下震耳欲聾過後的死寂。這是一枚以色列無人機發射的導彈。緊接著,警報聲、尖叫聲、汽車鳴笛聲等各種刺耳聲音在四周響起。人們從四處衝向襲擊發生地點。夾雜在人群中,來自瑞典《最新消息》(Dagens Nyheter)日報社的攝影記者保羅.漢森與同事奧爾森也一同趕往事發地。

死亡降臨傑拉(al-Jalaa)大街。燒焦屍體的味道、人群的汗味混在一起令人作嘔。消防隊員將炸毀的汽車移走,人群中有人開始清理受害者的遺骸。加沙青年哈里德.阿布爾卡(Khalid Abbourka)目睹了導彈襲擊,他幫忙拾起了司機的遺骸,葬禮需要全屍。

2000年,保羅.漢森作為攝影記者第一次來到加沙,當時恰逢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Second Intifada)。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的「雲柱行動」開始。10多年來持續報道巴以衝突的保羅,看到戰火重燃的消息後,第一時間收拾好自己的行囊 ── 一套急救包、一件防彈衣、一頂頭盔以及照相機、筆記本和衛星通信設備,再次踏上了加沙—這片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在他斯德哥爾摩寓所裡的書桌上,放著一本未來得及合上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

保羅回憶說:「很遺憾,13年前的慘劇仍然在這裡不斷發生著。看著我2012年11月拍攝的那組巴以衝突的照片,我彷彿又回到了過去。這13年來,我的每一次報道都好像是在重複之前的工作,一樣的恐怖,一樣的傷感,就好像一個個無法逃遁的命運輪迴。」

保羅在加沙地帶拍攝過很多人,「每一次來加沙,我都會盡可能多地和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交談,但是我至今仍然沒有能夠找到一把可以打開這把鎖的鑰匙。我所目擊的事實告訴我,面對這種僵局,巴以雙方的政府同樣無能為力。在這裡,你會發現巴以問題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任何一方都可以拿得出一套邏輯嚴密的解釋和口號,讓你無法否定。」在保羅看來,所有的政治口號都能在冰冷的停屍房中得到最終闡釋 ── 死亡。悲痛欲絕的人們在停屍房外排隊等待認領自己至親的遺體。巴以關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民族、宗教、文化、歷史、領土、地緣政治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全世界的政治人物往往都是信心滿滿而來,垂頭喪氣而歸。談到這次採訪與以前的區別,保羅說:「悲劇一如既往,但是這一次我看到的是更多普通平民的傷亡,超過半數以上是婦女和兒童。」就在保羅記錄死亡的時刻,哈馬斯的火箭炮還在不停向以色列發射,以色列也發起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予以回擊。7.5萬名預備役軍人正被召集。

2013年2月15日,代表著新聞攝影最高榮譽的「荷賽」獎將年度照片大獎頒發給保羅.漢森的《加沙的葬禮》,本屆「荷賽」評委會主席,美聯社攝影部副主任聖地亞哥.萊昂(Santiago Lyon)評價說:「孩子幼小的屍體與男人們憤怒、悲傷的表情結合,令觀者內心產生了共鳴,從而使得照片更具有張力。加沙因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成為2012年最受關注的地區之一。這場戰爭使許多當地無辜百姓喪生。這張照片正是對這場戰事的最好總結。我常說,好的圖片激撞著你的心、腦與胃。而保羅.漢森的照片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加沙的葬禮》。一束初升的陽光經牆壁折射,意外地照亮了送葬者的臉和整個隊伍。遇難的孩童蘇赫卜以及她的哥哥穆罕默德被親人抱在懷裡,後面的人抬著他們父親屍體的殘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