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當藝術文化的大部分資源只由少數人(或只由官方)操控時,為爭取發表機會,藝術很容易淪為直接或間接的宣傳品,創作人自我設限,更易趨向單一化、精英化,不敢突破自己也怕接受挑戰。
■ 那面白白的牆
(1998月年10月14日)

照理文化團體的健康發展應該比得到多少資助更重要,這就需要建立獨立的、較有公信力的文化機制去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規劃出一幅藍圖,將文化納入提高民眾整體心智水平的層面內,而非單純出於功利性的、裝飾性的、實用性的考慮。
文化,現在該是從另個角度去看它,思考、使用它的時候了。
■ 文化囈語
(1999年5月19日)

也想到有時候,「沉默」,也需要很大的勇氣,當口號聲整齊地在身邊響起時,當眾口一聲時,當個人變得渺小不堪時,「沉默」,表示清醒、不隨大流、保持一點自我。
■ 欣賞「沉默」
(1999年3月3日)

澳門在港人心目中大概離不開是個娛樂、消費的好地方,也是個四處暗藏罪惡的危險之所。不過,沒有一個答案跟政府宣傳的澳門形象扯上邊。甚麼文化都市、中西文化交融之所等,而被訪者絕大多數均是作者的文化界朋友。
■ 港澳碼頭
(1999年4月14日)

我曾好奇地加入過那些示威隊伍裡,切切實實地感受一下這種在街頭表達意見的風氣。只見身邊的人其實都是些很普通的市民,有的還拖兒帶女好像在趕赴什麼聚會似的,一點不覺得劍拔弩張的氣氛。上街抗議、宣示不滿,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表達方式。
下次在小城的街上見着這些隊伍時,實在不必大驚小怪的了,盡量放輕鬆點。
■ 街頭
(1996年11月29日)

然後一整個下午,我們就在城外和自己熟悉的小城遙相對望。不論走到哪裡,都念着小城,一會兒隔着一片草地去看它,一會兒又站在一座正在興建中的大橋上看,之後又在海上晃動的小艇邊從路、氹、澳的邊邊繞行,忽然發現自己怎麼好像不太認識這個地方了,它原來還有好多面被我們忽略了。
■ 城裡城外
(1997年8月20日)

哀悼這些被連根拔起的小杉樹的同時,從四周傳來的閒言閒語裡,我覺得更值得哀悼的是那一顆顆變得冰冷的人心,他們的冷言冷語讓人心寒。他們不會覺得拔樹這種行為橫蠻無理,也不去為樹太少而擔心,反而異想天開為有一天太多人種樹而憂心,「假如每個人都種自己心愛的樹,那怎麼辦?」我不知道這是甚麼邏輯。
此時此刻,我倒想說,假如真的有這麼一天的話,那我們的澳門已經變成個天堂了。可惜,我們離這一天還非常遙遠,尤其是當四周還有許多冰冷的心在慢慢的跳動。
■ 哀悼杉樹,和⋯⋯
(1997年11月19日)

出於「發展」的需要,我們已經犧牲了風景秀美的西灣海傍,城市化讓東望洋的燈光黯然失色,現在,連最後一處仍值得澳門人驕傲的寶地也愚昧、粗暴、人為地給破壞掉了,這難道就是當局九九回歸前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也太刺激了吧。
面對眼前這觸目驚心的事實,如果這就叫做「發展的代價」,我寧願不要「發展」。這可是會叫子孫後代唾罵的「發展」藍圖。
「視而不見」,「無可奈何」。對了,我們幾乎每天都要重複這些動作。官員們和發展商們當然有他們的理由去漠視罔聞,可對於還想繼續在小城住下去,還冀望自己的地方會變得更讓人留戀難忘的我們,是不是還容許繼續的「視而不見」下去?
■ 痛心
(1998年4月8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