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老相機的開始
這一切,是這樣開始的…
2005年底的某天晚上,跟女友去她同學開的Pub捧場。聊著聊著,女主人說起她每週一晚上會在Pub裡辦攝影講座,那一陣子他們正在玩老拍立得相機與底片拍出來的效果,邊說著就拿出了一台古董拍立得 — Polaroid SX-70 Alpha One。SX-70特別的地方是,底片拍攝出來之後的呈像過程中,可以用鈍器在照片上「推」出特殊的效果,專有名詞叫做「刮片」。
我沒特別留意她說的話,因為注意力已經被Polaroid SX-70完全吸引住了。它看起來像是個鑲貼著棕色皮革的扁平金屬盒子,但是打開後就是一台拍立得相機,整個設計頗有股雅緻的工藝製品風味。(如果有人看過2003年左右BALENO的平面廣告,也許對其中一張有印象,劉德華手上拿著的老相機便是Alpha One;在日本電影「情書」裡,SX-70也是其中搶眼的視覺配角)。
後來才知道,SX-70是拍立得創辦人蘭德博士(Dr. Edwin H. Land)當年相當突破時代的作品 — 除了是第一部單眼(SLR)的拍立得,連內裝電池的片匣也是創新的設計。
我一眼就迷上了那部SX-70,回家後試著在拍賣網上找了一陣子,但覺得完好的SX-70價格都太貴,後來陸續以750元、1000元的低價標到了3台故障的Polaroid SX-70,也在網路上找到了修理的地方。不過不知道是Polaroid SX-70太難修,還是師父覺得修這個沒利潤,修了5個月,3台只修好1台…。
在尋找的過程裡,留意到其他一些也頗有古味的老拍立得相機,如有著蛇腹造型的Automatic系列,是大約1969年左右的產品,與我「同年」。印象裡拍賣上的價格多半都是三、四千元之譜,雖然不算是很貴。但因為心裡想的還是Alpha One,所以也沒有太過注意。
直到有一天,經過一間「跳蚤市場」舊物店,信步進去逛了一下,左瞄右看地竟然讓我看到2台拍立得Automatic 250就放在一堆雜物之中,順口問老闆多少錢,他說就是小掛牌上標的價格。一看,模糊的字跡寫著的是480元,我儘可能讓聲音保持平靜的問「是…四百八十元嗎?」,老闆說「對啊」。老闆對相機不熟,這兩部相機也是跟著其他的貨一起收進來的,他只覺得也許會有人想把它當作擺飾或是道具。
480元,就算買來當作是擺飾也值得啦!我稍稍檢查了一下相機的狀態,感覺保存得還算良好,即便有小地方故障,拿去博愛路修理應該也不會花太多錢,二話不說就掏腰包買下。
拿去給修理師傅整理時,他看了一看說:「相機本身沒有問題,不過它用的電池停產啦,沒辦法動。」後來找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得知可以拿原本的電池去光華商場找專門在做電池的店家訂做,所以又興沖沖地跑去訂做電池。
在那個時候,我其實沒有想到,這種「尋寶」、「整理」、「找資料」、「找(生)出停產的零件」的過程,會在接下來成為我生活上的重心;不知不覺,我變成了一個老相機收藏者。
透過網路拍賣找到一台一台的老相機,在找資料的過程裡,又會引出其他跟它有關連的機型,就這樣的,我的收藏品逐步從點連成線,再連成面;到後來,我有了138部老相機。雖然與浩若星海般的所有相機比起來,算是微不足道,但是對我來說,這些收藏卻有著獨特的意義。
收集狂的哲學
假如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所謂的「收集狂」,也許可以這麼說 — 收集狂相信「一加一大於二」。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自己就成了一個老相機的收集狂,而所謂的系列與關連性,常常是促使我去收集的動力。
到底老相機是哪一點吸引人呢?我個人覺得是那種工業製品獨有的質感與設計。當手中握著一部老相機,進行過片、取景、調整焦距、按快門的動作時,你就可以感受到這部相機在設計時,是否有考慮到拍攝者使用的方便,或是設計者放進了哪些巧思;而金屬與皮革、電木等等材質甚至是氣味所傳達出的獨特手感,也是老相機的魅力所在。設計精美的老相機,就像是一座藝術品一般,靜靜地透過線條與材質的色澤,表現出屬於某個過往時代的工藝之美。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數位相機可以預覽、自動對焦與測光,甚至可以快速連拍,然後從一堆照片裡挑一張滿意成品的種種功能是方便的,但是打開老相機的機背,幫它裝上一捲底片、撥過片桿過片、轉動對焦環調焦、仔細地構圖、確認光圈快門、按下快門,這一連串看似繁複的程序,卻也讓攝影者可以藉此與相機融合,把心裡想要拍的畫面透過鏡頭萃取下來,而等待底片沖印出來的期待感以及看到照片時的興奮與喜悅,都和立即速成的數位攝影,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假如你是愛拍照的朋友,不妨幫自己找一部老相機吧!相信你會得到與之前的拍攝經驗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會對你的拍攝帶來不同的刺激,讓你可以拍出更有趣的作品,進而體會更多的樂趣。
這一切,是這樣開始的…
2005年底的某天晚上,跟女友去她同學開的Pub捧場。聊著聊著,女主人說起她每週一晚上會在Pub裡辦攝影講座,那一陣子他們正在玩老拍立得相機與底片拍出來的效果,邊說著就拿出了一台古董拍立得 — Polaroid SX-70 Alpha One。SX-70特別的地方是,底片拍攝出來之後的呈像過程中,可以用鈍器在照片上「推」出特殊的效果,專有名詞叫做「刮片」。
我沒特別留意她說的話,因為注意力已經被Polaroid SX-70完全吸引住了。它看起來像是個鑲貼著棕色皮革的扁平金屬盒子,但是打開後就是一台拍立得相機,整個設計頗有股雅緻的工藝製品風味。(如果有人看過2003年左右BALENO的平面廣告,也許對其中一張有印象,劉德華手上拿著的老相機便是Alpha One;在日本電影「情書」裡,SX-70也是其中搶眼的視覺配角)。
後來才知道,SX-70是拍立得創辦人蘭德博士(Dr. Edwin H. Land)當年相當突破時代的作品 — 除了是第一部單眼(SLR)的拍立得,連內裝電池的片匣也是創新的設計。
我一眼就迷上了那部SX-70,回家後試著在拍賣網上找了一陣子,但覺得完好的SX-70價格都太貴,後來陸續以750元、1000元的低價標到了3台故障的Polaroid SX-70,也在網路上找到了修理的地方。不過不知道是Polaroid SX-70太難修,還是師父覺得修這個沒利潤,修了5個月,3台只修好1台…。
在尋找的過程裡,留意到其他一些也頗有古味的老拍立得相機,如有著蛇腹造型的Automatic系列,是大約1969年左右的產品,與我「同年」。印象裡拍賣上的價格多半都是三、四千元之譜,雖然不算是很貴。但因為心裡想的還是Alpha One,所以也沒有太過注意。
直到有一天,經過一間「跳蚤市場」舊物店,信步進去逛了一下,左瞄右看地竟然讓我看到2台拍立得Automatic 250就放在一堆雜物之中,順口問老闆多少錢,他說就是小掛牌上標的價格。一看,模糊的字跡寫著的是480元,我儘可能讓聲音保持平靜的問「是…四百八十元嗎?」,老闆說「對啊」。老闆對相機不熟,這兩部相機也是跟著其他的貨一起收進來的,他只覺得也許會有人想把它當作擺飾或是道具。
480元,就算買來當作是擺飾也值得啦!我稍稍檢查了一下相機的狀態,感覺保存得還算良好,即便有小地方故障,拿去博愛路修理應該也不會花太多錢,二話不說就掏腰包買下。
拿去給修理師傅整理時,他看了一看說:「相機本身沒有問題,不過它用的電池停產啦,沒辦法動。」後來找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得知可以拿原本的電池去光華商場找專門在做電池的店家訂做,所以又興沖沖地跑去訂做電池。
在那個時候,我其實沒有想到,這種「尋寶」、「整理」、「找資料」、「找(生)出停產的零件」的過程,會在接下來成為我生活上的重心;不知不覺,我變成了一個老相機收藏者。
透過網路拍賣找到一台一台的老相機,在找資料的過程裡,又會引出其他跟它有關連的機型,就這樣的,我的收藏品逐步從點連成線,再連成面;到後來,我有了138部老相機。雖然與浩若星海般的所有相機比起來,算是微不足道,但是對我來說,這些收藏卻有著獨特的意義。
收集狂的哲學
假如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所謂的「收集狂」,也許可以這麼說 — 收集狂相信「一加一大於二」。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自己就成了一個老相機的收集狂,而所謂的系列與關連性,常常是促使我去收集的動力。
到底老相機是哪一點吸引人呢?我個人覺得是那種工業製品獨有的質感與設計。當手中握著一部老相機,進行過片、取景、調整焦距、按快門的動作時,你就可以感受到這部相機在設計時,是否有考慮到拍攝者使用的方便,或是設計者放進了哪些巧思;而金屬與皮革、電木等等材質甚至是氣味所傳達出的獨特手感,也是老相機的魅力所在。設計精美的老相機,就像是一座藝術品一般,靜靜地透過線條與材質的色澤,表現出屬於某個過往時代的工藝之美。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數位相機可以預覽、自動對焦與測光,甚至可以快速連拍,然後從一堆照片裡挑一張滿意成品的種種功能是方便的,但是打開老相機的機背,幫它裝上一捲底片、撥過片桿過片、轉動對焦環調焦、仔細地構圖、確認光圈快門、按下快門,這一連串看似繁複的程序,卻也讓攝影者可以藉此與相機融合,把心裡想要拍的畫面透過鏡頭萃取下來,而等待底片沖印出來的期待感以及看到照片時的興奮與喜悅,都和立即速成的數位攝影,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假如你是愛拍照的朋友,不妨幫自己找一部老相機吧!相信你會得到與之前的拍攝經驗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會對你的拍攝帶來不同的刺激,讓你可以拍出更有趣的作品,進而體會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