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攝影
攝影是用光影記錄的藝術。通常這表示觀賞者在照片中看到的畫面,應該和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景象一模一樣,就像他正站在攝影師身旁。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相機呈現出來的反而是我們人眼無法覺察的現實,天文攝影和微距攝影自然是兩個最明顯的例子。
動作攝影也可以歸類於此。所謂動作攝影,就是以運動項目為主體,使用超廣角鏡頭,將過程中的一瞬凝結成一格畫面。精準度(姑且不論這個名詞究竟所指為何)漸漸不再是大家企求的目標,大家轉而追求「視覺震撼」,讓觀賞者覺得自己不只是旁觀者,而是有身在其中的臨場感!
動作影像並不像臨床紀錄,只是分析運動員的體態;動作影像應該和觀賞者產生深刻的連結,訴說照片中的精彩故事與當下的情感。動作影像應該讓人看得腸胃都糾結在一塊,讓他們了解,原來攀爬一條冰柱、或是表演一項完美的足球特技,是這樣膽戰心驚。
要達到這種效果有很多作法,大致上都是使用超高速快門來凝住動作瞬間,有時甚至是捕捉半空中的動作,來呈現出速度感和移動感。要拍到「不可能的畫面」,端賴你觀察細不細心——畢竟一般來說,除非拍攝主體的姿勢一看就是違反物理定律,不然腦袋不會自動認為這個動作是轉瞬即逝的難得鏡頭。高速連拍模式固然是好幫手,但還是比不上淵博的運動知識和敏銳的直覺,能夠掌握按下快門的瞬間。
另一方面,若拍攝主體比較是以直線方式移動,那麼使用慢速快門和穩定的搖攝技巧可以在照片中展現速度感。
大多動作攝影還會強調另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焦距。超長焦鏡頭可以壓縮空間透視感,拉近觀賞者距離。除此之外,若遇到限制出入的問題,比如說像是無法進入體育館的時候,長焦鏡頭也常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與長焦鏡頭天差地別的是超廣角鏡頭。超廣角鏡頭能創造出寬廣的景深,帶出臨場感與動態感,更是能讓觀賞者身臨其境的最佳工具。廣角鏡頭會造成影像邊緣變形,這也許是個缺陷,但如果應用得宜,則能強化極限動作的張力。
一如其他類型的影像攝製,想拍出完美的動作照也沒有必勝秘訣——隨便找個拍滑板動作的單眼相機攝影師問問就知道。也一如其他的藝術形式,想確保你的創作能和(一些)人有所共鳴,只有一個方法: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用心投注在每一張影像之中。
—亞歷山德烈‧布易斯(Alexandre Buisse)
建築攝影
建築攝影的第一步,是尋找適合的地點。要如何獲得資訊呢?詢問其他攝影師的意見,使用網路搜尋市鎮、商業區(如Google地圖)或攝影網站(論壇),都是不錯的方法。提供一個不錯的網站:http://www.mimoa.eu,裡頭詳列許多(歐洲)城市裡各種有趣的建築物。但要注意,有些商業區或建築環境是私人財產,屆時可能會有保全突然冒出來,問你在這裡幹嘛。
就建築攝影而言,最有趣的鏡頭莫過於(超)廣角鏡頭了。廣角鏡頭能讓你的構圖變得生動起來。變焦鏡頭的優勢在於可以靈活調整焦長,讓你能依據構圖需求選擇最佳鏡頭。用魚眼鏡頭拍攝有弧度的建築結構,更是趣味十足。
使用長焦距鏡頭捕捉建築細節時效果很有趣,或者也可以突顯構圖元素的律動。拍攝建築時請避免強光,早晨或傍晚的光線(白光)最為理想,能捕捉建築物的結構性與塑性,還能創造景深。不過,有時難免事與願違,可能是行程安排沒考慮周詳,也可能是光線突然改變,我們不見得能碰到光線良好的情況。那麼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現有的光線下,思考出可行的構圖。甚至雨天也可以是有趣的元素(可以試試看加入倒影會有什麼效果)。偏光鏡能幫助消除不要的倒影,並增加飽和度。
建築攝影是急不來的。拿起相機之前,先從不同角度觀察建築吧。在四周繞繞,找找是否有其他有趣視角和光影,尤其是「沒看過」的景色。構圖多下點功夫,照片才會有強大的震撼力。多半時候,謹記「簡而美」這條黃金法則便是。構圖簡單乾淨,方為上策。另外也要特別尋找有趣的形狀與線條,以及光線打在上面的效果。畫面上的線條往往能創造出動態感。有時候反差大的元素也能帶來強烈的構圖;有時候建築上對稱的線條和圖樣則能呈現律動之美。記住,天空也可以在構圖中擔任重要角色。各式各樣的元素,就靠你去挖掘了。
但最最重要的是,讓你拍出的影像不同凡響。你的目標不該只是如實呈現建築樣貌,而是要放入你的個人觀點。很多地標已是常見的攝影主體,要拍出新意,就要看攝影師的品味了。
在某些影像中,色彩是構圖的主要元素。不過有時候可以把彩色影像轉成黑白影像看看,也別有一番趣味。有些影像,比如像是光影線條分明的構圖,轉為黑白影像的效果可能更佳。去除掉寫實色彩,更能突顯出建築的本色、線條和形狀。將影像轉為黑白的方式很多,我很推薦Nik Silver Efex Pro這個軟體,它能個別調整亮部、中間色和暗部的色調,讓你自由選擇想達到的最佳效果。你還可以強調某一色調區塊的結構和細節、模擬黑白底片效果、上色??不勝枚舉。
但不要一下子就對成果滿意囉。大多影像需要經過一些基本的後製(從色階、色彩調整,到裁切、銳利化等等)。這些編輯模式不會損壞影像,因此你可以多方嘗試,只要不滿意就能隨時更改(像是Photoshop的調整圖層、智慧型濾鏡等功能)。更進階的,還可以使用變形工具,加強構圖的視覺震撼。
鏡頭扭曲的問題一定要校正,對於建築攝影來說更是如此。這可以使用Photoshop處理,能用DXO Pro這類專業軟體當然就更好了。
—杰夫‧范德胡(Jef Van den Houte)微距攝影
微距攝影這門藝術,捕捉的是我們周遭的微觀世界。
拍攝微距照有不同的途徑,有景物近攝(放大率從1:3到1:1),也有高放大率微距攝影(放大率1:1到5:1)。所謂的1:1放大率,就是指投射到感光元件上的主
體大小等同於實體大小。
風景近攝則展現的是主體在自然環境中的樣貌,取景範圍大,而高放大率則是用來拍出主體的細節,如蟲眼。這兩種途徑需要的鏡頭和配備都有所不同。微距攝影也有不同的作風和門派。
有的攝影師只採用或主要採用自然光,親自到自然環境拍攝;有的攝影師活用多種照明設備,將攝影棚仿造成自然環境來拍攝。其他還有像是拍攝主體的微距攝影、水滴撞擊的高速攝影等。
在所有攝影類型中,微距攝影需要對器材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紮實的技巧。大多時候,每項參數都必須手動設定,尤其是對焦。因為微距鏡頭的景深(還有拍攝距離)實在很淺,因此你得決定好焦點要對在哪裡。通常曝光時間也需要手動設定。不過,如果才剛入門,某些時候可使用光圈先決模式,拍出來的成果也還不錯。
光線和背景在微距攝影中都會讓畫面產生急劇的變化。你只要移動5公分,照片中的光線和背景可能就全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改變視角,就得要不時
查看色階分佈圖,改變參數設定了。
不管你喜歡拍什麼照片、喜歡何種類型的攝影,要拍出好的微距照,主要關鍵在於構圖、光線、銳利度與背景(或是叫散景)。面對你想拍攝的主體,最重要的工作是評估主體位置與光線、最靠近的環境之間的關係,然後決定你要將什麼納進構圖之中。每遇到不一樣的情況,就要進行一次評估。
拍攝時,多拍幾張照,試著改變設定(主要是調整景深)來讓主體更銳利,但要小心不要削弱散景效果。要創造出結構性散景,或是一整片柔和、朦朧的散景,得要拿捏好主體和背景的距離,還要明白自己想要拍出哪種類型的照片。
如果你想採用自然光,晴天的一大清早或傍晚時分是最好的時刻,這時的光線最佳,非常柔美。如果要使用閃光燈,你得熟悉這些器材,多多練習,才有辦法拍出自然的照片。
嗯,大概就是這樣。
結論,我給微距攝影初學者的最後一個建議是:把電腦關掉,到外面去,不停地拍、拍、拍。沒有什麼比勤加練習更有用了。
喔,還有,別忘了享受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剛開始就算得不到預期的成果,至少在大自然之母的懷抱中,你會感到心情愉快,平靜祥和。這就是大自然教會你的課程:耐心。
—法比恩‧布來汶(Fabien Bravin)自然攝影
自然攝影者對拍攝主體的影響力比其他主題的攝影者要小很多。風景攝影者只能祈禱天氣好,光照佳,天空靜美。野生動物攝影則還要面對額外的問題:天氣好的時候,拍攝主體還不一定會現身,不然就只現出牠們的小屁屁。在自然攝影中,運氣好壞是關鍵因素,不過這不代表自然攝影就像樂透一樣,想要拍出理想成果,還有很多事可以做,以下是我的十大必做之事:
(一)準備是成功之鑰。確定主體為何後,上網搜尋前人拍過的影像,這樣一來你便能知道有哪些可能性;二來也能知道你不用拍什麼,因為別人早就做過了。找出最適切的季節,查看日出和日落時間,可能月相和潮汐也一起查查好了。如果你要拍攝野生動物,先了解牠們的習性—你可不想空等一隻進入冬眠期的動物吧。
(二)要有耐心,非常非常有耐心。等待越久,運氣越好。真的。
(三)盡情實驗。會搞怪的人才能辦到不可能的事。嘗試不同的技巧,採用怪異的角度,大膽做任何你平常不會做的事吧;實驗不僅趣味十足,還能帶來出奇不意的效果。
(四)知識就是力量。到海外或是陌生地域攝影時,請一位了解你想攝影的區域及/或物種的當地導遊吧,這往往是最有效率的做法—特別是拍攝野生動物時。
(五)先勘景,後攝影。探訪拍攝地點,然後逐條分析,例如太陽光會照到何物,有沒有任何東西會擋到光,陰影在地上如何移動,哪個位置或角度最佳、隨時拍都適宜,諸如此類。這類的資訊能幫助你事先好好計畫,才不會到了光線對了的時候,還在瘋狂到處亂跑、尋找好定點。
(六)探索未知。如果你停留在別人踩踏過的路徑上,就只會拍到跟別人同樣的照片而已。
(七)事先構築畫面。思考你的拍攝主體和地點,勾勒出你想創造的影像。你會驚奇地發現,在腦中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根本一步也不用動。事先想像可以為你的旅途省去不少時間,因為你已經知道你要尋找的是何種畫面。
(八)隨時待命。當自然界中出現了某種壯麗景象,通常是不會維持很久的。先確認相機是不是已經設定好了,因為等到四重彩虹出現或是北極熊開始跳舞,才要拿起相機,就已經太遲了。
(九)改天再來。想要在一天內就能拍到得獎大作,勸你別妄想了。你不該只有這點程度。改天再來試一次。然後再試,再試,再試。
(十)別管規則。攝影是藝術。
—馬賽‧凡屋士登(Marsel van Oosten)
										攝影是用光影記錄的藝術。通常這表示觀賞者在照片中看到的畫面,應該和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景象一模一樣,就像他正站在攝影師身旁。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相機呈現出來的反而是我們人眼無法覺察的現實,天文攝影和微距攝影自然是兩個最明顯的例子。
動作攝影也可以歸類於此。所謂動作攝影,就是以運動項目為主體,使用超廣角鏡頭,將過程中的一瞬凝結成一格畫面。精準度(姑且不論這個名詞究竟所指為何)漸漸不再是大家企求的目標,大家轉而追求「視覺震撼」,讓觀賞者覺得自己不只是旁觀者,而是有身在其中的臨場感!
動作影像並不像臨床紀錄,只是分析運動員的體態;動作影像應該和觀賞者產生深刻的連結,訴說照片中的精彩故事與當下的情感。動作影像應該讓人看得腸胃都糾結在一塊,讓他們了解,原來攀爬一條冰柱、或是表演一項完美的足球特技,是這樣膽戰心驚。
要達到這種效果有很多作法,大致上都是使用超高速快門來凝住動作瞬間,有時甚至是捕捉半空中的動作,來呈現出速度感和移動感。要拍到「不可能的畫面」,端賴你觀察細不細心——畢竟一般來說,除非拍攝主體的姿勢一看就是違反物理定律,不然腦袋不會自動認為這個動作是轉瞬即逝的難得鏡頭。高速連拍模式固然是好幫手,但還是比不上淵博的運動知識和敏銳的直覺,能夠掌握按下快門的瞬間。
另一方面,若拍攝主體比較是以直線方式移動,那麼使用慢速快門和穩定的搖攝技巧可以在照片中展現速度感。
大多動作攝影還會強調另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焦距。超長焦鏡頭可以壓縮空間透視感,拉近觀賞者距離。除此之外,若遇到限制出入的問題,比如說像是無法進入體育館的時候,長焦鏡頭也常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與長焦鏡頭天差地別的是超廣角鏡頭。超廣角鏡頭能創造出寬廣的景深,帶出臨場感與動態感,更是能讓觀賞者身臨其境的最佳工具。廣角鏡頭會造成影像邊緣變形,這也許是個缺陷,但如果應用得宜,則能強化極限動作的張力。
一如其他類型的影像攝製,想拍出完美的動作照也沒有必勝秘訣——隨便找個拍滑板動作的單眼相機攝影師問問就知道。也一如其他的藝術形式,想確保你的創作能和(一些)人有所共鳴,只有一個方法: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用心投注在每一張影像之中。
—亞歷山德烈‧布易斯(Alexandre Buisse)
建築攝影
建築攝影的第一步,是尋找適合的地點。要如何獲得資訊呢?詢問其他攝影師的意見,使用網路搜尋市鎮、商業區(如Google地圖)或攝影網站(論壇),都是不錯的方法。提供一個不錯的網站:http://www.mimoa.eu,裡頭詳列許多(歐洲)城市裡各種有趣的建築物。但要注意,有些商業區或建築環境是私人財產,屆時可能會有保全突然冒出來,問你在這裡幹嘛。
就建築攝影而言,最有趣的鏡頭莫過於(超)廣角鏡頭了。廣角鏡頭能讓你的構圖變得生動起來。變焦鏡頭的優勢在於可以靈活調整焦長,讓你能依據構圖需求選擇最佳鏡頭。用魚眼鏡頭拍攝有弧度的建築結構,更是趣味十足。
使用長焦距鏡頭捕捉建築細節時效果很有趣,或者也可以突顯構圖元素的律動。拍攝建築時請避免強光,早晨或傍晚的光線(白光)最為理想,能捕捉建築物的結構性與塑性,還能創造景深。不過,有時難免事與願違,可能是行程安排沒考慮周詳,也可能是光線突然改變,我們不見得能碰到光線良好的情況。那麼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現有的光線下,思考出可行的構圖。甚至雨天也可以是有趣的元素(可以試試看加入倒影會有什麼效果)。偏光鏡能幫助消除不要的倒影,並增加飽和度。
建築攝影是急不來的。拿起相機之前,先從不同角度觀察建築吧。在四周繞繞,找找是否有其他有趣視角和光影,尤其是「沒看過」的景色。構圖多下點功夫,照片才會有強大的震撼力。多半時候,謹記「簡而美」這條黃金法則便是。構圖簡單乾淨,方為上策。另外也要特別尋找有趣的形狀與線條,以及光線打在上面的效果。畫面上的線條往往能創造出動態感。有時候反差大的元素也能帶來強烈的構圖;有時候建築上對稱的線條和圖樣則能呈現律動之美。記住,天空也可以在構圖中擔任重要角色。各式各樣的元素,就靠你去挖掘了。
但最最重要的是,讓你拍出的影像不同凡響。你的目標不該只是如實呈現建築樣貌,而是要放入你的個人觀點。很多地標已是常見的攝影主體,要拍出新意,就要看攝影師的品味了。
在某些影像中,色彩是構圖的主要元素。不過有時候可以把彩色影像轉成黑白影像看看,也別有一番趣味。有些影像,比如像是光影線條分明的構圖,轉為黑白影像的效果可能更佳。去除掉寫實色彩,更能突顯出建築的本色、線條和形狀。將影像轉為黑白的方式很多,我很推薦Nik Silver Efex Pro這個軟體,它能個別調整亮部、中間色和暗部的色調,讓你自由選擇想達到的最佳效果。你還可以強調某一色調區塊的結構和細節、模擬黑白底片效果、上色??不勝枚舉。
但不要一下子就對成果滿意囉。大多影像需要經過一些基本的後製(從色階、色彩調整,到裁切、銳利化等等)。這些編輯模式不會損壞影像,因此你可以多方嘗試,只要不滿意就能隨時更改(像是Photoshop的調整圖層、智慧型濾鏡等功能)。更進階的,還可以使用變形工具,加強構圖的視覺震撼。
鏡頭扭曲的問題一定要校正,對於建築攝影來說更是如此。這可以使用Photoshop處理,能用DXO Pro這類專業軟體當然就更好了。
—杰夫‧范德胡(Jef Van den Houte)微距攝影
微距攝影這門藝術,捕捉的是我們周遭的微觀世界。
拍攝微距照有不同的途徑,有景物近攝(放大率從1:3到1:1),也有高放大率微距攝影(放大率1:1到5:1)。所謂的1:1放大率,就是指投射到感光元件上的主
體大小等同於實體大小。
風景近攝則展現的是主體在自然環境中的樣貌,取景範圍大,而高放大率則是用來拍出主體的細節,如蟲眼。這兩種途徑需要的鏡頭和配備都有所不同。微距攝影也有不同的作風和門派。
有的攝影師只採用或主要採用自然光,親自到自然環境拍攝;有的攝影師活用多種照明設備,將攝影棚仿造成自然環境來拍攝。其他還有像是拍攝主體的微距攝影、水滴撞擊的高速攝影等。
在所有攝影類型中,微距攝影需要對器材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紮實的技巧。大多時候,每項參數都必須手動設定,尤其是對焦。因為微距鏡頭的景深(還有拍攝距離)實在很淺,因此你得決定好焦點要對在哪裡。通常曝光時間也需要手動設定。不過,如果才剛入門,某些時候可使用光圈先決模式,拍出來的成果也還不錯。
光線和背景在微距攝影中都會讓畫面產生急劇的變化。你只要移動5公分,照片中的光線和背景可能就全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改變視角,就得要不時
查看色階分佈圖,改變參數設定了。
不管你喜歡拍什麼照片、喜歡何種類型的攝影,要拍出好的微距照,主要關鍵在於構圖、光線、銳利度與背景(或是叫散景)。面對你想拍攝的主體,最重要的工作是評估主體位置與光線、最靠近的環境之間的關係,然後決定你要將什麼納進構圖之中。每遇到不一樣的情況,就要進行一次評估。
拍攝時,多拍幾張照,試著改變設定(主要是調整景深)來讓主體更銳利,但要小心不要削弱散景效果。要創造出結構性散景,或是一整片柔和、朦朧的散景,得要拿捏好主體和背景的距離,還要明白自己想要拍出哪種類型的照片。
如果你想採用自然光,晴天的一大清早或傍晚時分是最好的時刻,這時的光線最佳,非常柔美。如果要使用閃光燈,你得熟悉這些器材,多多練習,才有辦法拍出自然的照片。
嗯,大概就是這樣。
結論,我給微距攝影初學者的最後一個建議是:把電腦關掉,到外面去,不停地拍、拍、拍。沒有什麼比勤加練習更有用了。
喔,還有,別忘了享受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剛開始就算得不到預期的成果,至少在大自然之母的懷抱中,你會感到心情愉快,平靜祥和。這就是大自然教會你的課程:耐心。
—法比恩‧布來汶(Fabien Bravin)自然攝影
自然攝影者對拍攝主體的影響力比其他主題的攝影者要小很多。風景攝影者只能祈禱天氣好,光照佳,天空靜美。野生動物攝影則還要面對額外的問題:天氣好的時候,拍攝主體還不一定會現身,不然就只現出牠們的小屁屁。在自然攝影中,運氣好壞是關鍵因素,不過這不代表自然攝影就像樂透一樣,想要拍出理想成果,還有很多事可以做,以下是我的十大必做之事:
(一)準備是成功之鑰。確定主體為何後,上網搜尋前人拍過的影像,這樣一來你便能知道有哪些可能性;二來也能知道你不用拍什麼,因為別人早就做過了。找出最適切的季節,查看日出和日落時間,可能月相和潮汐也一起查查好了。如果你要拍攝野生動物,先了解牠們的習性—你可不想空等一隻進入冬眠期的動物吧。
(二)要有耐心,非常非常有耐心。等待越久,運氣越好。真的。
(三)盡情實驗。會搞怪的人才能辦到不可能的事。嘗試不同的技巧,採用怪異的角度,大膽做任何你平常不會做的事吧;實驗不僅趣味十足,還能帶來出奇不意的效果。
(四)知識就是力量。到海外或是陌生地域攝影時,請一位了解你想攝影的區域及/或物種的當地導遊吧,這往往是最有效率的做法—特別是拍攝野生動物時。
(五)先勘景,後攝影。探訪拍攝地點,然後逐條分析,例如太陽光會照到何物,有沒有任何東西會擋到光,陰影在地上如何移動,哪個位置或角度最佳、隨時拍都適宜,諸如此類。這類的資訊能幫助你事先好好計畫,才不會到了光線對了的時候,還在瘋狂到處亂跑、尋找好定點。
(六)探索未知。如果你停留在別人踩踏過的路徑上,就只會拍到跟別人同樣的照片而已。
(七)事先構築畫面。思考你的拍攝主體和地點,勾勒出你想創造的影像。你會驚奇地發現,在腦中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根本一步也不用動。事先想像可以為你的旅途省去不少時間,因為你已經知道你要尋找的是何種畫面。
(八)隨時待命。當自然界中出現了某種壯麗景象,通常是不會維持很久的。先確認相機是不是已經設定好了,因為等到四重彩虹出現或是北極熊開始跳舞,才要拿起相機,就已經太遲了。
(九)改天再來。想要在一天內就能拍到得獎大作,勸你別妄想了。你不該只有這點程度。改天再來試一次。然後再試,再試,再試。
(十)別管規則。攝影是藝術。
—馬賽‧凡屋士登(Marsel van Oo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