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 數位藝術的萌芽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科技與藝術如同兩條河流,時而交匯,時而分流,共同塑造著人類社會的風貌。而電腦與藝術的浪漫邂逅,無疑是這場漫長旅程中最為璀璨的一幕。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的革新,更是一次心靈的覺醒、一次對美的無限探索。
電腦與藝術聯姻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那時的人們或許還難以想像這臺看似冰冷的機器將會如何深刻地改變藝術的面貌。
在人類探索技術與智慧的征途中,總有一些偉大的發明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1822年,英國數學家查理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這位被譽為「電腦之父」的天才,以他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對數位世界的深刻理解,發明了差分機這一被譽為「現代電腦鼻祖」的偉大機器。
差分機,這個聽起來就充滿神祕與智慧的名詞,實際上是一種用於進行數學計算的機械裝置。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計算工具,更是人類智慧與機械力量完美結合的典範。巴貝奇的差分機設計,巧妙地融入了三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裝置,這些裝置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閃耀著創新的光芒。
首先,差分機配備了保存資料的寄存器,這是一種齒輪式裝置。透過這些精密的齒輪,差分機能夠儲存並處理複雜的數值資訊,為後續的運算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設計,不僅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更為後來的電腦儲存技術提供了重要的靈感。
其次,差分機還擁有從寄存器中取出資料進行運算的裝置。這一裝置的設計,使得差分機能夠進行各種複雜的數學運算,包括乘法。它的乘法運算是透過累次加法來完成的。這種巧妙的設計,不僅簡化了運算過程,更提升了計算的準確性。
最後,差分機還配備了一個控制操作順序、選擇所要處理的資料以及輸出結果的裝置。這一裝置可以說是差分機的「大腦」,它負責指揮整個機器運行,確保每一步操作都能準確無誤地完成。這一設計,不僅使得差分機具有了一定的智慧化特點,更為後來的電腦控制技術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巴貝奇的差分機,雖然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未能完全呈現其設計的初衷,但它所展現出的創新精神和設計理念卻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電腦發展。可以說,差分機是現代電腦的前身,它的出現為人類探索數位世界的奧祕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艾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這位19世紀的英國女性,不僅以其顯赫的家世——著名詩人拜倫之女——而為人所知,更因其在電腦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卓越貢獻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軟體程式師」,並被譽為第一個看到電腦作為藝術工具潛能的人。
艾達自幼便展現出了對科學與藝術的濃厚興趣。在協助科學家查理斯‧巴貝奇建造差分機的過程中,她不僅展現出了非凡的數學才能,更以其獨到的見解為電腦科學與藝術的融合開闢了新的道路。
差分機,這一被譽為「現代電腦鼻祖」的偉大發明,在艾達眼中,不僅僅是一臺冰冷的計算工具。她敏銳地指出,差分機的操作機制也可以對數位以外的其他東西發揮作用,只要物件之間的本質關係能夠按電腦科學的要求來表達。這個見解,無疑是對電腦科學的一次深刻洞察,也為後來的電腦藝術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更令人驚嘆的是,艾達將這個理論應用到了音樂領域。她認為,和聲學與作曲學中定調的聲音的本質關係,同樣可以按照電腦科學的要求來表達。因此,差分機不僅有可能進行複雜的數學計算,也有可能譜寫和製作音樂。這個預見,在當時看來或許有些超前,但如今看來,卻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電腦音樂、電子音樂等新型音樂形式的出現,正是對這個預見的最好回應。
艾達關於電腦與藝術創作之關係的預見,不僅展現了她的卓越智慧,更為後來的電腦科學與藝術領域的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她讓我們看到了電腦不僅僅是冰冷的計算工具,更是能夠激發人類創造力、推動藝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如今,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等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腦與藝術的融合將更加緊密,而艾達‧洛夫萊斯的名字,也將永遠鐫刻在電腦科學與藝術發展的史冊上。

1888年,一個劃時代的發明——赫爾曼‧賀瑞斯(Herman Hollerith)發明的製表機——在美國投入使用,它不僅引領了資料處理領域的革命,更為後來的電腦時代奠定了重要基礎。
賀瑞斯的製表機,採用了穿孔卡片進行資料處理,這一創新設計使得資料的輸入、儲存和處理變得更加高效和準確。穿孔卡片上的每一個小孔,都代表著特定的資訊,透過電氣控制技術的運用,製表機能夠自動讀取這些資訊,並進行相應的計算和處理。這一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資料處理的效率,也為後來的電腦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這項龐大的資料處理任務,大部分使用了賀瑞斯的製表機。這個決定不僅彰顯了製表機在處理大規模資料方面的卓越能力,也讓賀瑞斯和他的製表機聲名大噪。從此,製表機成為資料處理領域的重要工具,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賀瑞斯並沒有止步於此。1896年,他創立了製表機公司,致力於將這個創新技術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家公司在資料處理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最終於1911年併入CTR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計算製表記錄公司)。這次合併,不僅讓CTR公司獲得了製表機的先進技術,更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4年,CTR公司迎來了新的轉捩點。湯瑪斯‧沃森(Thomas J. Watson),這位極具遠見的企業家,將CTR公司更名為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這一更名,不僅象徵著IBM公司正式踏上了國際化的征程,更展現了其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資訊技術公司的決心。
從賀瑞斯發明製表機,到CTR公司改名,再到IBM公司成為全球領先的資訊技術公司,這一歷程見證了科技的力量和人類智慧的偉大。賀瑞斯的製表機,不僅開啟了資料處理領域的新篇章,更為後來的電腦時代埋下了伏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