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令人歡喜感動的無我身影〉

「請您分享一下,假日來法鼓山做義工的心得?」
「感恩啦!」
「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感恩師父啦!」
「為什麼感恩師父?」
「讓我們種福田啊!」

記得三十年前,剛進入法鼓文化,擔任《人生》和《法鼓》雜誌的採訪編輯,有一次採訪環保日暨園遊會,一早到現場,見到數十位穿綠色背心的義工,忙著搬運、清潔等任務。隨機請幾位分享心得,出乎意料的,每個人回答的內容近乎相同。心想:「這下可麻煩了!」

來法鼓文化之前,採訪的大多是建築師、設計師、企業家,個個能言善道,能清楚表達想法;而眼前的義工,個個低調內斂,不擅表達。採訪多年,第一次遇上這樣的困境。

還有不解的是,義工們付出時間和體力為大眾服務,應該是我們要感恩的對象,為何他們卻反過來,感恩聖嚴師父、感恩法鼓山?看著這群認真、專注的身影,莫名受到觸動。於是,收起筆記本,開始跟著他們一起工作。

「師姊,您有什麼心得嗎?」約莫過了一小時,環保組長來問。

「感恩!」不假思索地,內心湧出了這兩個字。那一刻,豁然體會到義工們口中的那句「感恩」。

原來,那是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成就一件好事的快樂;那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的歡喜。那一刻,終於明白師父所說:「當我們為了共同的理念而努力,那不是在做工,而是在奉獻與成長。」


隨著師父弘化的腳步,法鼓山的活動愈來愈蓬勃,除了農禪寺、法鼓山上,各地信眾也四處借場地辦演講、皈依典禮、園遊會等。跟著師父隨行採訪,一到現場,馬上就感受到義工們散發的快樂。

列隊站在第一線的接待組,聲聲都是「阿彌陀佛」的笑容;手腳繁忙的交通組、場地組,來來回回疏導人車、照顧現場;彎著腰背的環保組,細心地清掃廁所、維護環境……。

一張張歡喜的臉龐、專注的身影,深深感動了初入法鼓山的我。從義工們身上,看見了師父所說「菩薩道的奉獻」、「無我的精神」,隱然中,確立了師父教導「以菩薩道完成解脫道」的修行方向。兩年後,我出了家,成為法鼓山的終身義工。

法鼓山落成開山後,水陸法會、除夕撞鐘、菩薩戒等大型活動,一場接著一場。記得有兩年的水陸法會,負責關懷萬行壇,每天都有機會走到山上各角落,看看各組的義工菩薩。

「菩薩,您是從哪兒來的?」開頭第一句,我總是這麼問。

「屏東」、「臺東」、「羅東」、「香港」……。

每問一次,內心就感動一次。原來,義工們來自全臺各地,乃至是海外,這麼多從十方來的菩薩,正印證了師父所說「眾人成就的法鼓山」。

在法鼓山修行,有人念佛、有人禪修,而義工,所修的是萬行。

有一次到寮房區關懷,才知道住宿信眾有諸多疑難雜症:手機要充電、枕頭太扁或太高、行李箱放不下……。只見住宿組義工極有耐心,一一回答、解決。這樣的工夫,比坐在蒲團上,應該難上數倍吧!

義工們境上鍊心,從動到靜、從靜到動,無一不是用功處。每個當下的奉獻,不只是成就大眾的福田,也是無我的修行。

今年(2025)是法鼓山落成開山二十週年,當年師父期許法鼓山的開山,能開啟每個人心中的寶山。回想當初,義工們歡喜奉獻的身影,啟發了我修學菩薩道的初心;這麼多年來,從義工們身上,更不斷看見開山精神的實踐,一個個菩薩心地的開啟。

很感恩近三十年時光,攝影師東陽菩薩用心、用鏡頭,記錄了這些動人的身影。這本攝影集,收錄的畫面有限,畫面中的時空,其實都有無數義工的參與。「法鼓山義工」是個集合名詞,代表著為法鼓山理念奉獻的每一個人。

祈願未來,在法鼓山最美的風景裡,有你、有我、有他,一起以奉獻為初心,以無我為修行,開啟自心寶山,共同成就令人處處歡喜、感動的人間淨土。

釋果賢(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