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選一】(選自輯一「F」)
初訪巴黎
巴黎我去過不下十次,但第一次拍的膠卷壓成樣片後便束之高閣,二十多年沒碰過。最近找出來,才發現連時間順序都沒整理,十二卷三十六格的影像交錯混雜,如同我失準的記憶。沒別的法子,只有靜下心來,從每卷的第一張和最後一張找線索,一卷一卷慢慢銜接,才逐漸理出了頭緒。傳統攝影的好處就是,永遠可從樣片找回失去的記憶點滴。
我發現,在抵達巴黎之前,相機記錄的是台灣宜蘭四季村,望著一格格的畫面思前想後,終於恍然大悟。《四季》早就出過書、開過展覽,事隔多年重返,只因張大春主持的《縱橫書海》電視節目想錄製我下鄉拍照的情況。巴黎街頭的前一張景象,就是我在回程經過北宜公路,於九彎十八拐處俯瞰的蘭陽平原;龜山島在遠遠的海平面上,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
如今審視這些從沒放大過的照片,覺得它們彷彿暗示著我的創作之路將從本土跨向國際。那年,巴黎現代美術館收藏了《人與土地》中的十二張照片,法國攝影博物館也剛好要為我舉行個展。千里迢迢來到巴黎,一是為了參加展覽開幕,二是要向收藏我作品的巴黎現代美術館攝影部主任、也就是趙無極的夫人方絲華・馬奎(Franscoise Marquet)致謝。
清晨踏上法蘭西,老友劉俐與夫婿趙克明已在機場等我們了。時間太早,旅館還不能辦入住手續,劉俐幫忙把行李寄在門房,帶著我們一家三口來到一個可遠眺巴黎鐵塔的廣場。晨霧籠罩下的花都撲朔迷離,既神祕又羅曼蒂克,但這景點全球遊客都喜歡拍,我也就無心經營,只順手按了一張快門。沒想到現在看來,竟比我認真拍的照片還要好,也算是神來之筆了!
【內文節選二】(選自輯二「S」)
不同宗教的互敬與融合
西班牙有句古語:「沒到過塞維利亞的人,就是還沒開眼界。」我與內人來開眼界,不到兩天就完全被同化了:晚上十點用餐,凌晨聽著路人的歌聲入眠,早餐午餐一同享用。被豔陽烘得全身舒軟後睡個午覺,再到街頭巷尾任意找家小酒館,點兩杯雪莉酒、拿幾小碟海鮮冷盤、瓦罐燉肉、醋漬野菇……安達魯西亞氣候溫暖、景色優美,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族必爭之地,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西哥德人前仆後繼地前來開墾,阿拉伯人、柏柏爾人更是在統治境域的五個世紀之間,創造了豐富動人的中世紀文化,留下令人目眩神迷的摩爾式建築。在這兒,每當見到清真寺、大教堂沉默地並肩矗立,就讓我特別感動。
這座莫阿德家族於十二世紀修建的吉拉達塔(Giralda),頂端有二十八個大鐘,音色優美,至今仍在為塞維利亞居民報時。旁邊的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原本也是一座清真寺,一二四八年才被改為天主堂。一四○一年重建,眾委員發下豪語:「我們要建一座巨大的教堂,大到將來見著的人都會認為我們瘋了!」
氛圍如此慵懶,讓我照片拍得特別少,身心徹底鬆懈,根本不會想透過看景物。然而,這三位不知從哪兒來朝聖的神學院學生,卻讓我興致盎然。
廣場籠罩在陽光下,正要從巷口踏入的他們疊成一片大剪影,很有默契地同時駐足昂首、凝視高塔,彷彿現代與古代、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在對話。
正因不同的宗教、種族彼此互敬、融合,才會有這麼可愛的塞維利亞!
【內文節選三】(選自輯三「P」)
醒不過來的夢
無論如何,阿爾巴諾的慷慨都讓我們心懷感激。初見面,他就開了老遠的車帶我們去吃飯,從內陸往西,直到海邊。他開車彷彿賽車手,一隻手握方向盤,另一隻手不停地比劃。口音濃重的英文一串接一串,我們雖聽不太懂,卻也不敢問,免得他分神……。
一路提心弔膽,肚子也餓扁了,不明白為何非要到那麼遠的地方用餐。抵達目的地已近兩點,門面看來不像餐廳,當然也非住家,屋內安安靜靜地擺著十來張用餐桌椅,卻是半個客人也沒。我和內人有點不知所措,他老兄卻大搖大擺地領著我們長驅直入,來到一個室內龍蝦飼養池旁。
廚師聞風而來,阿爾巴諾跟他一番談笑後,挑了三隻特別健康的活龍蝦、點了一瓶上好白酒,才領著我們在窗邊安頓下來。偌大的空間未見裝修心思,一點也引不起食慾。然而,我們卻在這個料想的地方,與一位料想不到的人,經驗了料想不到的一餐美味。奇幻之事還不只此。來餐廳的路上,沿途雜草叢生、一片空曠,看不到幾輛車。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光禿禿的柏油路旁突然冒出一匹白馬。我趕緊打斷阿爾巴諾,請他立刻停車,好拍張照。環顧左右,沒住家,沒湖畔、沒樹林。時間彷彿停滯了,整個空間可以屬於任何地方,卻又不像所有的地方。白馬像個迷途的旅者,而整個場景就像一個醒不過來的夢。
【內文節選四】(選自輯四「C」)
這才是布拉格
最能代表布拉格品位的,我認為還是古典音樂。莫札特、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等重要音樂家都曾活躍於此城,包括《唐璜》等多部著名歌劇的首演也是在布拉格。
一九九五年的布拉格,給人的印象就是完全淪陷於觀光人潮,才脫離了共產主義的控制,卻又被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緊緊掐住了脖子。街頭巷尾看不出當地人的生活情調,餐廳、咖啡館播放的也多半是與世界潮流同步的搖滾樂或流行歌曲,聽不到古典音樂。
有一天四處閒逛,依稀聽到樂音悠揚,尋聲而去,清冷的街角竟有位樂師在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空氣躁熱,馬路坑坑疤疤地堆著砂石,他卻始終低著頭、闔著眼,神遊在那遙遠的年代,從手指流淌而出的音符,彷彿能撫平世間一切的粗礪。來往的人不多,停下來聽的人更少。我和內人駐足欣賞了好一會,懷著敬意在空空的琴匣裡放上賞金,輕巧地離去。
街頭藝人就這麼高明,豈能不去欣賞一下專業演出?打聽到有些老教堂專門舉辦音樂會,我們便在星期六晚上九點、星期天下午五點半各聽了一場。入場券我如今仍然保留著,每張三百克朗,外加一成稅金。
賽門與猶大教堂(Simon and Juda Church)的是德弗札克弦樂四重奏以及雙鋼琴演奏;鏡子教堂(Mirror Chapel)的是巴洛克音樂,擔綱的布拉格室內樂團,使用的樂器都是巴洛克時代製造的。
真是令人難忘的饗宴,音樂會結束後,感覺整個胸膛都漲滿了幸福。拿起教堂門口擺的音樂會宣傳單,發現光是七月就有十來場。雖然無法一一聆聽,但起碼可以把那張白底藍字的節目表帶回家做紀念。
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布拉格啊!
初訪巴黎
巴黎我去過不下十次,但第一次拍的膠卷壓成樣片後便束之高閣,二十多年沒碰過。最近找出來,才發現連時間順序都沒整理,十二卷三十六格的影像交錯混雜,如同我失準的記憶。沒別的法子,只有靜下心來,從每卷的第一張和最後一張找線索,一卷一卷慢慢銜接,才逐漸理出了頭緒。傳統攝影的好處就是,永遠可從樣片找回失去的記憶點滴。
我發現,在抵達巴黎之前,相機記錄的是台灣宜蘭四季村,望著一格格的畫面思前想後,終於恍然大悟。《四季》早就出過書、開過展覽,事隔多年重返,只因張大春主持的《縱橫書海》電視節目想錄製我下鄉拍照的情況。巴黎街頭的前一張景象,就是我在回程經過北宜公路,於九彎十八拐處俯瞰的蘭陽平原;龜山島在遠遠的海平面上,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
如今審視這些從沒放大過的照片,覺得它們彷彿暗示著我的創作之路將從本土跨向國際。那年,巴黎現代美術館收藏了《人與土地》中的十二張照片,法國攝影博物館也剛好要為我舉行個展。千里迢迢來到巴黎,一是為了參加展覽開幕,二是要向收藏我作品的巴黎現代美術館攝影部主任、也就是趙無極的夫人方絲華・馬奎(Franscoise Marquet)致謝。
清晨踏上法蘭西,老友劉俐與夫婿趙克明已在機場等我們了。時間太早,旅館還不能辦入住手續,劉俐幫忙把行李寄在門房,帶著我們一家三口來到一個可遠眺巴黎鐵塔的廣場。晨霧籠罩下的花都撲朔迷離,既神祕又羅曼蒂克,但這景點全球遊客都喜歡拍,我也就無心經營,只順手按了一張快門。沒想到現在看來,竟比我認真拍的照片還要好,也算是神來之筆了!
【內文節選二】(選自輯二「S」)
不同宗教的互敬與融合
西班牙有句古語:「沒到過塞維利亞的人,就是還沒開眼界。」我與內人來開眼界,不到兩天就完全被同化了:晚上十點用餐,凌晨聽著路人的歌聲入眠,早餐午餐一同享用。被豔陽烘得全身舒軟後睡個午覺,再到街頭巷尾任意找家小酒館,點兩杯雪莉酒、拿幾小碟海鮮冷盤、瓦罐燉肉、醋漬野菇……安達魯西亞氣候溫暖、景色優美,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族必爭之地,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西哥德人前仆後繼地前來開墾,阿拉伯人、柏柏爾人更是在統治境域的五個世紀之間,創造了豐富動人的中世紀文化,留下令人目眩神迷的摩爾式建築。在這兒,每當見到清真寺、大教堂沉默地並肩矗立,就讓我特別感動。
這座莫阿德家族於十二世紀修建的吉拉達塔(Giralda),頂端有二十八個大鐘,音色優美,至今仍在為塞維利亞居民報時。旁邊的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原本也是一座清真寺,一二四八年才被改為天主堂。一四○一年重建,眾委員發下豪語:「我們要建一座巨大的教堂,大到將來見著的人都會認為我們瘋了!」
氛圍如此慵懶,讓我照片拍得特別少,身心徹底鬆懈,根本不會想透過看景物。然而,這三位不知從哪兒來朝聖的神學院學生,卻讓我興致盎然。
廣場籠罩在陽光下,正要從巷口踏入的他們疊成一片大剪影,很有默契地同時駐足昂首、凝視高塔,彷彿現代與古代、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在對話。
正因不同的宗教、種族彼此互敬、融合,才會有這麼可愛的塞維利亞!
【內文節選三】(選自輯三「P」)
醒不過來的夢
無論如何,阿爾巴諾的慷慨都讓我們心懷感激。初見面,他就開了老遠的車帶我們去吃飯,從內陸往西,直到海邊。他開車彷彿賽車手,一隻手握方向盤,另一隻手不停地比劃。口音濃重的英文一串接一串,我們雖聽不太懂,卻也不敢問,免得他分神……。
一路提心弔膽,肚子也餓扁了,不明白為何非要到那麼遠的地方用餐。抵達目的地已近兩點,門面看來不像餐廳,當然也非住家,屋內安安靜靜地擺著十來張用餐桌椅,卻是半個客人也沒。我和內人有點不知所措,他老兄卻大搖大擺地領著我們長驅直入,來到一個室內龍蝦飼養池旁。
廚師聞風而來,阿爾巴諾跟他一番談笑後,挑了三隻特別健康的活龍蝦、點了一瓶上好白酒,才領著我們在窗邊安頓下來。偌大的空間未見裝修心思,一點也引不起食慾。然而,我們卻在這個料想的地方,與一位料想不到的人,經驗了料想不到的一餐美味。奇幻之事還不只此。來餐廳的路上,沿途雜草叢生、一片空曠,看不到幾輛車。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光禿禿的柏油路旁突然冒出一匹白馬。我趕緊打斷阿爾巴諾,請他立刻停車,好拍張照。環顧左右,沒住家,沒湖畔、沒樹林。時間彷彿停滯了,整個空間可以屬於任何地方,卻又不像所有的地方。白馬像個迷途的旅者,而整個場景就像一個醒不過來的夢。
【內文節選四】(選自輯四「C」)
這才是布拉格
最能代表布拉格品位的,我認為還是古典音樂。莫札特、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等重要音樂家都曾活躍於此城,包括《唐璜》等多部著名歌劇的首演也是在布拉格。
一九九五年的布拉格,給人的印象就是完全淪陷於觀光人潮,才脫離了共產主義的控制,卻又被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緊緊掐住了脖子。街頭巷尾看不出當地人的生活情調,餐廳、咖啡館播放的也多半是與世界潮流同步的搖滾樂或流行歌曲,聽不到古典音樂。
有一天四處閒逛,依稀聽到樂音悠揚,尋聲而去,清冷的街角竟有位樂師在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空氣躁熱,馬路坑坑疤疤地堆著砂石,他卻始終低著頭、闔著眼,神遊在那遙遠的年代,從手指流淌而出的音符,彷彿能撫平世間一切的粗礪。來往的人不多,停下來聽的人更少。我和內人駐足欣賞了好一會,懷著敬意在空空的琴匣裡放上賞金,輕巧地離去。
街頭藝人就這麼高明,豈能不去欣賞一下專業演出?打聽到有些老教堂專門舉辦音樂會,我們便在星期六晚上九點、星期天下午五點半各聽了一場。入場券我如今仍然保留著,每張三百克朗,外加一成稅金。
賽門與猶大教堂(Simon and Juda Church)的是德弗札克弦樂四重奏以及雙鋼琴演奏;鏡子教堂(Mirror Chapel)的是巴洛克音樂,擔綱的布拉格室內樂團,使用的樂器都是巴洛克時代製造的。
真是令人難忘的饗宴,音樂會結束後,感覺整個胸膛都漲滿了幸福。拿起教堂門口擺的音樂會宣傳單,發現光是七月就有十來場。雖然無法一一聆聽,但起碼可以把那張白底藍字的節目表帶回家做紀念。
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布拉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