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隨處可見藝術家們在街頭幫人畫肖像,個人可因自己喜歡的風格挑選畫家為自己畫一張像。無論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人們對畫像的喜愛與認同卻是不曾改變的。當天看到這位有點北歐風味的貴婦,覺得她氣質出眾略帶高雅就跟他點了頭打聲招呼表示意圖後就即時按下快門。選擇的角度是畫與人的呼應還有觀光客人來人往當背景,構圖是屬於斜角構圖,光源採自然光無其他補光。
盧森堡公園(le Jardin du Luxembourg)畫面上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大人匆忙趕路讓小孩自己爬石梯有點被遺落,事實上媽媽手上正與另一位同行的婦人搬著一台娃娃車上階梯車上當然有個更小的嬰兒,當時媽媽叫畫面上的小女孩在原地等一下,是小女孩自己想學著爬樓梯的,等兩位大人將娃娃車合力搬上石階後,媽媽再回來抱他上去。這張選擇用彩色來表現的原因是很多人穿紅色或粉紅色衣服在公園穿梭紅色的點在構圖上呈現視覺的導向,構圖是斜角構圖與井字。色調方面有點偏黃本以為是底片老舊的關係後來回想當時是黃昏本來色溫上就比較偏黃因此不再做白平衡校正。穿著紅色衣著是巴黎冬天的一個特色天氣再怎麼冷一定有人穿紅上衣、短裙,很想記錄下來但是又不知到怎麼拍?於是就在這石梯 上坐下來休息剛好遇到這情景就捕捉下來。剛到巴黎時由於還是學生身上的器材很陽春,為避免光線不足常選擇的底片常用感光度較高的,因此在畫面的質量上是有些不足,但是我常說有好相機不一定有好作品,用普通相機拍到好東西才是真功夫這是學攝影的一個過程。剛開始拍照大多在戶外到處拍,進入比較專業的領域後才開始在室內或選擇一個空間來自己安排光線與構圖,這跟美術史是剛好相反攝影是由戶外開始由於燈光的發明與進步才到棚內,而美術一開始都是在室內畫圖直到文藝復興印象派或田園派才將畫布搬到戶外。攝影史上有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是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了彩色底片攝影由黑白開始走向彩色照片,另一次就是現在由傳統底片轉化成數位呈像,表現的不再是感光乳劑的粒子而是由數位訊號來解釋。親身跨越這變遷的時代由傳統走向數位,到底數位化之後帶來的是輔助?還是另一種領域的表達?身為攝影家有必在這重要時段提出看法與交代。為什麼在歐洲或其他西方國家都視人體為藝術的基礎 ? 無論在公園、街道、商店、購物中心、展覽館等都可以看到裸體雕像、繪畫,這裡不高談論闊人體基本的線條在台灣已經是一般人不會去認真學習注意的,它卻是很多產品的致勝關鍵譬如現在流行的手機無論外觀、線條、手感哪一樣跟人體無關 ? 更不用說流行的顏色或包裝等。全世界的鞋、電腦、手機大多是我們做的,可是原創品牌與設計卻是別人我們永遠只能做代工,成本高但是獲利永遠只有人家的一點點。一個簡單的例子多年前採訪國內知名手機品牌的總經理,他親口跟我們說手機的程式與功能甚至是觸碰式螢幕都是我們先做出來的但是外觀上比不上外國品牌,於是從德國請來一個外殼、按鍵的設計師並加強烤漆顏色,市占率馬上從3%提升到15%。台灣做幾何、四四方方的東西都特別厲害,主機板四四方方、手機四四方方,國產車如此連建築大多也只有四個字『格局方正』,一雙鞋、一部車裡面有多少人體工學,不了解人體基本構造那麼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只有幾何圖形。除了美術系之外現在的美工、工業設計、多媒體等專業相關學校裡已經有很大的進步開始重視人體美學教育都有安排人體素描等基本課程,未來的藝術、知識水準一定會相對提高。一般非相關科系的人希望能自我增進鑑賞能力,拋開先前的主觀意識認真的欣賞、觀察一幅作品,自然會有不同感觸。在上頁作品裡,除了肢體線條之外模特兒的表情、眼神是很讓評審青睞的,幾乎可以感覺到她想跟你傾訴甚麼。構圖上是三角構圖,三角構圖要注意平衡的關係不然很容易重心不穩,這多看幾張範例就容易懂的。燈光方面是用單燈無影罩配合自然光完成。
盧森堡公園(le Jardin du Luxembourg)畫面上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大人匆忙趕路讓小孩自己爬石梯有點被遺落,事實上媽媽手上正與另一位同行的婦人搬著一台娃娃車上階梯車上當然有個更小的嬰兒,當時媽媽叫畫面上的小女孩在原地等一下,是小女孩自己想學著爬樓梯的,等兩位大人將娃娃車合力搬上石階後,媽媽再回來抱他上去。這張選擇用彩色來表現的原因是很多人穿紅色或粉紅色衣服在公園穿梭紅色的點在構圖上呈現視覺的導向,構圖是斜角構圖與井字。色調方面有點偏黃本以為是底片老舊的關係後來回想當時是黃昏本來色溫上就比較偏黃因此不再做白平衡校正。穿著紅色衣著是巴黎冬天的一個特色天氣再怎麼冷一定有人穿紅上衣、短裙,很想記錄下來但是又不知到怎麼拍?於是就在這石梯 上坐下來休息剛好遇到這情景就捕捉下來。剛到巴黎時由於還是學生身上的器材很陽春,為避免光線不足常選擇的底片常用感光度較高的,因此在畫面的質量上是有些不足,但是我常說有好相機不一定有好作品,用普通相機拍到好東西才是真功夫這是學攝影的一個過程。剛開始拍照大多在戶外到處拍,進入比較專業的領域後才開始在室內或選擇一個空間來自己安排光線與構圖,這跟美術史是剛好相反攝影是由戶外開始由於燈光的發明與進步才到棚內,而美術一開始都是在室內畫圖直到文藝復興印象派或田園派才將畫布搬到戶外。攝影史上有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是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了彩色底片攝影由黑白開始走向彩色照片,另一次就是現在由傳統底片轉化成數位呈像,表現的不再是感光乳劑的粒子而是由數位訊號來解釋。親身跨越這變遷的時代由傳統走向數位,到底數位化之後帶來的是輔助?還是另一種領域的表達?身為攝影家有必在這重要時段提出看法與交代。為什麼在歐洲或其他西方國家都視人體為藝術的基礎 ? 無論在公園、街道、商店、購物中心、展覽館等都可以看到裸體雕像、繪畫,這裡不高談論闊人體基本的線條在台灣已經是一般人不會去認真學習注意的,它卻是很多產品的致勝關鍵譬如現在流行的手機無論外觀、線條、手感哪一樣跟人體無關 ? 更不用說流行的顏色或包裝等。全世界的鞋、電腦、手機大多是我們做的,可是原創品牌與設計卻是別人我們永遠只能做代工,成本高但是獲利永遠只有人家的一點點。一個簡單的例子多年前採訪國內知名手機品牌的總經理,他親口跟我們說手機的程式與功能甚至是觸碰式螢幕都是我們先做出來的但是外觀上比不上外國品牌,於是從德國請來一個外殼、按鍵的設計師並加強烤漆顏色,市占率馬上從3%提升到15%。台灣做幾何、四四方方的東西都特別厲害,主機板四四方方、手機四四方方,國產車如此連建築大多也只有四個字『格局方正』,一雙鞋、一部車裡面有多少人體工學,不了解人體基本構造那麼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只有幾何圖形。除了美術系之外現在的美工、工業設計、多媒體等專業相關學校裡已經有很大的進步開始重視人體美學教育都有安排人體素描等基本課程,未來的藝術、知識水準一定會相對提高。一般非相關科系的人希望能自我增進鑑賞能力,拋開先前的主觀意識認真的欣賞、觀察一幅作品,自然會有不同感觸。在上頁作品裡,除了肢體線條之外模特兒的表情、眼神是很讓評審青睞的,幾乎可以感覺到她想跟你傾訴甚麼。構圖上是三角構圖,三角構圖要注意平衡的關係不然很容易重心不穩,這多看幾張範例就容易懂的。燈光方面是用單燈無影罩配合自然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