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序(節錄)

  這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攝影集,還有我對閱讀和旅行的雜感。我從十年旅行過的四大洲多個國家所拍攝的照片中選出100多張與閱讀有關的照片,照片中的閱讀者不分長幼、男女、階層,閱讀的地點也不侷限在書店、圖書館和教室。凡目之所及處,我都拿起相機把它記錄下來。透過這些閱讀的狀態,可以看到閱讀的目的不僅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讓我更多地體會到閱讀者在喧囂世界中的那份寧靜和深沉,那種上帝視角下的卑微和自我內心的謙遜。

  我尊崇美國戰地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評論法國攝影師布列松對於攝影的理解:「透過他的眼睛,我們從特別中看到普遍,從小中見大,從司空見慣中看到神祕,從凡俗中看到詩意。我們在眨眼間看到無限。」我信奉古希臘哲人普羅泰戈拉所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透過旅途中偶遇的人來記錄閱讀美好的姿態和體驗多樣的人生。我認為閱讀的天空大不過內心的牢籠,而旅行則是透過牢籠喘息的最好方式。

  閱讀是無聲的交談,旅行是想像的歸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有限的生命中體驗無限的可能是很多人的哲學起點。古羅馬哲人聖·奧古斯丁更是認為世界就像一本書,不去旅行的人只讀到了其中的一頁。作為現代藝術的攝影讓旅行生活更加豐富,但卻不僅是目的地原樣重現般的影像複製。美國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認為攝影不是舉起相機那麼簡單,一張照片裡投射出攝影師看過的影像(電影)、讀過的書、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

  我將這些照片歸入紀實攝影之類(絕大多數為即興拍攝),人文主義的紀實攝影包含了很多文字難以形容的事物,屬於「幸運的巧遇」。同時,此類攝影體裁的文字註解比其他類型的攝影作品更重要,文字的加入會使得影像更具表現力和影響力。一方面,「事實的力量永遠是最強有力的槓桿」(雅各布·里斯);另一方面,用文字來描述這些對於我所珍視的創造性的觀察,記錄他們所擁有的,發現他們未察覺的。

  每個愛書人的頭腦中都有一幅關於閱讀的影像,它或許是現實中的存在,或許是夢想中的映射。已有500多年歷史的藏書票文化正是對閱讀影像的直接體現,在攝影術誕生之前,關於閱讀的素描和特寫已光明正大地躲藏在藏書家的書籍扉頁上了,它滿足了愛書人對於閱讀影像的想像和渴望。這印證了法國文化評論家羅蘭·巴特所說的:「有時候,我覺得想到的照片比看到的照片還清楚。」

  美國學者依迪絲·漢密爾頓(Edith Hamilton)在《希臘精神》中說:「一個人對知識要有如饑似渴般的追求,還要有探險家的激情,才能像希羅多德那樣去旅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他是世上第一個旅行者,而世上也再難找到第二個像他那樣快樂的旅行者。其實,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就開始了現代意義的旅行。梭倫出於「求知慾和好奇」,去了呂底亞的克羅伊斯王宮。那個時代,古希臘哲人的旅行就像現在的田野調查和比較研究一樣,為其哲學思想注入新的色彩。到公元前四世紀,離開希臘出遊就成為了人物傳記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自公元前五世紀希羅多德的遊記開始,希臘人對埃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它的宗教信仰使希臘人心嚮往之。此後的柏拉圖借一位埃及祭司之口,表達出對埃及古老文明的讚嘆:「唉,梭倫,你們希臘人只不過是個孩子,你們當中沒有一個老年人。」旅行拓展了自己的生活和研究,從而影響了他人。法國人托克維爾在1831年來到美國,寫出了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大作《論美國的民主》,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托氏在年輕時間隔年(Gap Year)之代表遊記,他看到了一個與法國完全不同的美國後,寫下了影響整個世界的不朽篇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