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想像/材質技藝學篇之7〉
創造讓空間呼吸的植物設計
質物霽畫∣李霽
一花一世界的植物空間設計師──李霽,不斷嘗試多樣空間以構築感性詮釋的花藝作品。加上運用複合媒材形塑出個人創作,轉化物件材質的感動與植物配置的操作,勾勒出工藝設計居家飾品的美學概貌。
走進質物霽畫在臺北師大附近的工作室,植物氣味瀰漫,玄關天頂透出一方自然光,光之下是修整花材的工作區。李霽一開口說話即伴隨爽朗笑聲,聊起工作又隨即感受其敏感細 膩的思緒,笑談之間偶有兩隻貓以喵嗚聲參與其中,眼前的他難以被框架於某一定位:工作室目前也是住家,生活和工作共存、思緒和創作共處、植物和人和動物共生的李霽,不僅做植物設計,也合作藝術展覽、藝人造型、花禮商品、品牌形象,也做地景及空間設計⋯⋯形式各異的設計都在實踐不同時序的植物所展現的可能性。
大學唸建築系,曾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了五六年,李霽原先預想的人生也許就在既定框架裡繼續前進,某回設計案親手為空間打造植物景觀,他形容「好像生命裡某些開關被打開了!」2011年草創「霽 Flower」,2013年匯聚成「質物霽畫」:「學習背景讓我有了建築人的視野,後來有了運用植物做設計的經驗,可以讓我用自然的力量去說話,現在有很多機會將不一樣的媒材和植物扣合在一起,再運用到空間中,漸漸走向我真正想表達的──去思考為什麼選這個材質?為何把這些材料兜在一起?素材背後的內涵和哲學是什麼?」其中的「理念」才是李霽最在乎的。
花草扮裝漂泊的歸屬感
應獨立刊物的合作邀約,李霽轉化個人生命經驗,安靜的植物做為表達媒介,人體肉身是承載空間;設定穿戴植物與其他媒材的扮裝角色,教會、房間、麵攤、地下室及街景等李霽熟悉的場景,完成一系列以攝影呈現敘事且具私密性的【微塵眾】。身為牧師的兒子,小時住在教會樓上,房間裡總會聽到繁忙的電話鈴聲、不斷有人出入教會的電鈴聲、週末的嘈雜人聲⋯⋯聲響將原本相隔的空間貫穿成一體,形成缺乏隱私的場域,難以在空間裡感受到歸屬感。穿戴綠意繁茂的蕨類和乾燥花材、甚至是麵包食材,成為美好妝容的窺視者、象徵無名人士的窺視者,角色與場景連結起視覺衝突──滿溢且無處消化的龐大情緒來自創作者心底的巨獸,充滿蒙太奇、劇場感的演繹,如夢境般的片段陳述,觀者將驚訝於材質混搭並置後,由視覺所突顯出的情感刺點:記憶是新鮮、潮濕?情感質地是乾燥、永恆?暫時與其中角色交換一下靈魂,但離開這場夢,我們都是小人物,像星塵般不斷錯身來去、轉瞬而過的微塵眾。
臺菜餐廳裡創造詩文書畫的審美經驗
「我喜歡聆聽材質要給我的訊息是什麼。做(建築設計繪圖)基地調查時,我會去思考樹冠大小之後影響的範圍如何?有沒有鳥經過的痕跡?當我設定這道牆,它會對空間和人有 什麼影響?」李霽發現自己處理空間訊息的方式較細微、隱晦,而所從事的植物設計也像在建構建築圖面,也需理性及感性連結,一如為臺北「富錦樹臺菜香檳」室內空間所創造的〔中國園林〕,原本餐廳主人希望透過植物裝飾改善空曠感即可,但李霽發現各桌客人用餐時缺乏隱密性,開始思考讓植物成為較「主動性」的空間元素──設計一定的植物量體來分割室內動線,並創造視覺景致。
以臺菜餐廳延伸出「中國園林」的概念,運用紅、綠色與植物本身形塑山、水、霧氣繚繞等東方感,選了松、植物氣根等呈現岩石、瀑布、霧氣的樣態,以懸吊方式裝置,分隔出動線也空出地面與桌面空間,而客人坐下來,視覺上有前、中、後的觀賞層次:「我在裡面創造庭園裡面詩、文、書、畫的審美經驗,進入一個空間去遊憩、體驗,讓裡面的人除了用餐,還有另外一種呼吸的方式。」而戶外則營造起「空」(寬敞)與「間」(分割);選定矮土丘、種植苔蘚類等植栽,讓一片綠意展延進室內,透過材料的選擇,鋪陳空間內與外。
儀式空間裡的凝視物語
位於臺南的工藝設計選物店「放放堂」曾邀請李霽合作展覽,他重新觀察臺南,體悟到需關注其文史脈絡,較能踏實地進入場域中創作,因此,臺南隨處可見的傳統廟宇,成為創造【花水】系列前的研究項目。「不只宗教,日常生活、里民大會、結婚、辦桌⋯⋯都會在廟口發生,我因此思考大家對信仰有很強烈的情感。廟裡又是如何呈現所謂的儀式空間?參拜動線和空間形式、出現在 四處的建築裝飾──它們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取八卦太極之意,以「鏡面」來裝置,表達「儀式」所涵蓋「進入」與「出來」的時間感,反射無限延伸的空間感,也反射出信仰伴隨著人們的意識層面。
八件設計運用植物外型和顏色,呼應八個傳統廟宇常見的裝飾構造,例如使用白色花材、捏塑如雲的自然姿態,來對應「身堵」常刻上的「雲龍」(廟宇出入口裝飾常刻龍與虎。龍門進、虎門出)。「走到鏡子前,就像我走進廟宇,面對神明時,我看到的其實是我自己。」如一片亮澄湖水映照心象的【花水】,花草將生命凝縮於此,李霽於任何空間場域的觀看凝視,每一次也都在與自我對望。
與植物共生的理念,安靜無聲卻巨大
李霽藉由植物空間設計的細節紋理重新梳理與植物「共生」的關係,重新喚回對宇宙萬事萬物的敬意;從種子果實到枝葉氣根,從植栽鮮花到乾燥花材⋯⋯各自容納的生命時序、 生態樣貌語彙各異;從建築空間、儀式空間到心理空間──都可以是視覺體驗、映照想法的場域,質物霽畫持續思考、突破既有框架的創造,靜觀其設計中強大的爆炸能量,以一種極為靜悄的面貌帶來衝擊思緒的巨大聲響!
「植物告訴我,我們跟他們的關係其實是一種共存的狀態,我希望有這麼一天,我可以靠自己的一些些力量,把這些被我們剷除、排除在外的生命,重新引回我們的生活空間、都市空間之中。」那些李霽透過自然的力量繼續說著的事,我們不妨也一同嘗試安靜地聽,或許生命萬物的本質將在心底照見。
文‧黃怜穎
〈絕美品味/優雅時尚學篇之7〉
在服裝的敘事劇場中結構想像和身體
APUJAN|詹朴
2013年初成立於英國倫敦的設計師品牌 APUJAN,隨即連續八季登上倫敦時裝週。品牌女裝涵蓋東方傳統服飾之設計細節,佐以搭配數百種不同的實驗性織法,呈現出半立體的針織效果。目前於臺北、蘇州、倫敦等地設 有展售據點,及成立全球網路商店。服裝設計與伸展臺上的緊湊節奏,一季接著一季,煙花般地迅速竄升、開展、燃燒,讓人眼花撩亂、目眩神迷。然而,介於伸展臺上前臺的璀璨和後臺的緊迫節奏之間,在整體氛 圍、視覺表現和聽覺感知的創造中,每一個細節皆展現服裝設計師與其團隊對於服飾、身體 的美感主張,以及隱含於服裝之中的對於織品、創作、人文和社會環境的關懷與實驗。
服裝設計師詹朴的作品,在每一季的時裝秀上有著不同的創作主題,從2013秋冬【石油 的一生】、2014春夏【訊號】、2014秋冬【湍流】到2015春夏【遇見一隻羊】等,主題雖然 抽象但在創作與表現特質上,都充滿敘事、流動、想像、創造性的延展與元素之間的交織, 並展現於每一季的服裝設計之中,這些特質分別來自於不同階段的醞釀、創造和合作,包括 詹朴對於書籍與電影等敘事文本的喜好與鑽研,在主題逐漸醞釀成形後,結合專業教育中養 成的對於布料材質的掌握與技術運用、跨國設計團隊的專業分工,並在展演的籌備中和不同 領域創作者的合作。
文學元素和奇幻想像的服裝敘事劇場
「我想做的主題一直都很多,放在心裡各式各樣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是一種氛圍或是情感,初期不會直接思考如何以服裝表現,而是單純覺得有一個故事要發展,發展到某個階 段的時候,主題已經有一個清楚的面貌,才開始思考如果以服裝來說一個故事會是什麼面 貌。」喜好閱讀書籍和看電影的詹朴,在這些敘事文本中找尋並累積靈感,如2015年春夏的主題【遇見一隻羊】,以「尋找羊」、「遇見羊」的旅程為主題貫穿全系列,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構思而成。他閱讀了很多東方和西方的文學作品後,發現羊不同於其他動物,出現在文字中所代表的意義和面貌是非常多變的,也是非常極端的,並且沒有固定的樣貌,如山 羊、綿羊、無角陶賽特羊、美利奴羊、索厄羊、摩弗倫羊、桃樂絲、人造的電子羊、太公望照顧的羊、不羨羊、阿米斯特丹羊、帶有栗色星星的羊、盒子裡的羊,以及那些迷途中無法 分辨真實和虛幻的羊等。除了試圖傳達羊在東西方文學作品中所扮演的不同面貌,更以「羊」的意象暗示對人性的各種想像,而人的面貌個性多變,因此「遇見一隻羊」就如同在 遇見一個人、尋找一個人。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隱含著兩條並行的思考與創造路線,一方面在概念上發想如何以一個服裝系列訴說主題,此時所著重的是如何表現心目中的氛圍,而織品的結構和技法、款式的表現,和市場需求並非是這一階段主要考量;但同時,在平行線上,團隊則一直測試所欲實驗的織品技術。當概念和技術共同發展到中後期,兩者才會產生疊合。因此,在許多詹朴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見以概念為主軸的服裝表現,進而結合不同的織品技術、布料種類、跨時代和風格的服飾形式。
如【遇見一隻羊】系列的展示中,服裝上所承載著雲層和地球表面的圖案,為詹朴與設計團隊預先提出的織法與設計的圖案、效果和紗線的選擇,再跟廠商共同討論開發,討論布的特性與呈現效果,在技術上有時候用針織來織造,有時候用數位印花,有時候是刺繡,有時候則是梭織的布料。有別於印花,用針織或梭織織出來的提花,細看帶有更多的立體感和針法,實驗出新的圖像表現的維度。
從織品的源頭開始設計
在服裝敘事的結構表現中,詹朴成熟地運用技術,並展現對於布料的高度掌握,連結所要述說的主題,亦適切的掌控氛圍和節奏。這些對於服裝設計的概念和技術,分別受惠於臺灣和英國兩地的專業教育,「我對紡織技術的了解其實都來自於臺灣,臺灣紡織技術的扎根做得很好,我們在學校學習設計衣服時,必須從認識纖維、認識布料等開始,從想像力延展出布料可以設計成什麼樣的服飾,再進行製作。因此我們的設計是可以落實的,甚至可以更快地連結到製作,兩者是不脫節的。設計要創意來點綴,創意則需要設計進而建立。從織品的源頭開始發展設計,便不會僅是硬抓出一個輪廓。我認為這是亞洲設計的競爭力,我們是從最源頭開始接觸思考訓練。」
但回過頭反思,這或許也反映臺灣在服裝製造的技術層面的過度執著。若以建立一個品牌 的角度思考,製造與技術之外,在品牌和服飾中所要呈現的故事和面貌亦相當重要。「我在英國和臺灣兩邊受到的訓練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臺灣的教育中,打下了技術和製作的基礎,而英國的訓練思考則是不斷提醒我,在執著於製作技術和自己製作之外,更應構思怎麼把故事和靈感來源架構得更為完整,因為當品牌成立之後,面對市場時,一定不會只有一個人作業。」創作與面對設計服裝的核心價值
目前在品牌和團隊的運作中,詹朴負責主題和設計,然而製成的技術協助,包括如何將現有的技術運用在設計主題上,還是需要仰賴合作的紡織廠的密切配合和測試。設計師品牌的銷售量,畢竟不如機械成衣的大量製作與市場銷售額,對於紡織廠而言,開發新的布料的過程複雜、耗時、產量不高,但仍需要不斷溝通,在在不符合營利條件。若紡織廠願意一起嘗試新的技術並投入開發製作,合作才有可能成立。這些合作的廠商分布在不同國家,且每個國家的原料和擅長的技術皆不同,如臺灣的強項是機能性布料,但臺灣卻不產天然纖維,因此比較不會處理此類型的織料,所以如羊毛等就須向國外採買,且由於臺灣不見得有相關處理技術,採買後仍必須在原產國家進行初步的加工製作。
在面對設計、製作與市場的各個面向中,詹朴不斷尋找平衡點,從展演開啟他邁入時裝 設計的旅程,發展至今成為一個品牌,他所強調的品牌的核心價值,最終回歸時裝的基本功 能:衣服還是必須穿在人的身上,如何在布料的運用與結構打版的設計中,讓衣服與身體和 生活發生緊密且舒適的關係,而非僅是展演與品牌的故事概念,是為詹朴創作與面對服裝設 計的哲學。
文•賴依欣
創造讓空間呼吸的植物設計
質物霽畫∣李霽
一花一世界的植物空間設計師──李霽,不斷嘗試多樣空間以構築感性詮釋的花藝作品。加上運用複合媒材形塑出個人創作,轉化物件材質的感動與植物配置的操作,勾勒出工藝設計居家飾品的美學概貌。
走進質物霽畫在臺北師大附近的工作室,植物氣味瀰漫,玄關天頂透出一方自然光,光之下是修整花材的工作區。李霽一開口說話即伴隨爽朗笑聲,聊起工作又隨即感受其敏感細 膩的思緒,笑談之間偶有兩隻貓以喵嗚聲參與其中,眼前的他難以被框架於某一定位:工作室目前也是住家,生活和工作共存、思緒和創作共處、植物和人和動物共生的李霽,不僅做植物設計,也合作藝術展覽、藝人造型、花禮商品、品牌形象,也做地景及空間設計⋯⋯形式各異的設計都在實踐不同時序的植物所展現的可能性。
大學唸建築系,曾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了五六年,李霽原先預想的人生也許就在既定框架裡繼續前進,某回設計案親手為空間打造植物景觀,他形容「好像生命裡某些開關被打開了!」2011年草創「霽 Flower」,2013年匯聚成「質物霽畫」:「學習背景讓我有了建築人的視野,後來有了運用植物做設計的經驗,可以讓我用自然的力量去說話,現在有很多機會將不一樣的媒材和植物扣合在一起,再運用到空間中,漸漸走向我真正想表達的──去思考為什麼選這個材質?為何把這些材料兜在一起?素材背後的內涵和哲學是什麼?」其中的「理念」才是李霽最在乎的。
花草扮裝漂泊的歸屬感
應獨立刊物的合作邀約,李霽轉化個人生命經驗,安靜的植物做為表達媒介,人體肉身是承載空間;設定穿戴植物與其他媒材的扮裝角色,教會、房間、麵攤、地下室及街景等李霽熟悉的場景,完成一系列以攝影呈現敘事且具私密性的【微塵眾】。身為牧師的兒子,小時住在教會樓上,房間裡總會聽到繁忙的電話鈴聲、不斷有人出入教會的電鈴聲、週末的嘈雜人聲⋯⋯聲響將原本相隔的空間貫穿成一體,形成缺乏隱私的場域,難以在空間裡感受到歸屬感。穿戴綠意繁茂的蕨類和乾燥花材、甚至是麵包食材,成為美好妝容的窺視者、象徵無名人士的窺視者,角色與場景連結起視覺衝突──滿溢且無處消化的龐大情緒來自創作者心底的巨獸,充滿蒙太奇、劇場感的演繹,如夢境般的片段陳述,觀者將驚訝於材質混搭並置後,由視覺所突顯出的情感刺點:記憶是新鮮、潮濕?情感質地是乾燥、永恆?暫時與其中角色交換一下靈魂,但離開這場夢,我們都是小人物,像星塵般不斷錯身來去、轉瞬而過的微塵眾。
臺菜餐廳裡創造詩文書畫的審美經驗
「我喜歡聆聽材質要給我的訊息是什麼。做(建築設計繪圖)基地調查時,我會去思考樹冠大小之後影響的範圍如何?有沒有鳥經過的痕跡?當我設定這道牆,它會對空間和人有 什麼影響?」李霽發現自己處理空間訊息的方式較細微、隱晦,而所從事的植物設計也像在建構建築圖面,也需理性及感性連結,一如為臺北「富錦樹臺菜香檳」室內空間所創造的〔中國園林〕,原本餐廳主人希望透過植物裝飾改善空曠感即可,但李霽發現各桌客人用餐時缺乏隱密性,開始思考讓植物成為較「主動性」的空間元素──設計一定的植物量體來分割室內動線,並創造視覺景致。
以臺菜餐廳延伸出「中國園林」的概念,運用紅、綠色與植物本身形塑山、水、霧氣繚繞等東方感,選了松、植物氣根等呈現岩石、瀑布、霧氣的樣態,以懸吊方式裝置,分隔出動線也空出地面與桌面空間,而客人坐下來,視覺上有前、中、後的觀賞層次:「我在裡面創造庭園裡面詩、文、書、畫的審美經驗,進入一個空間去遊憩、體驗,讓裡面的人除了用餐,還有另外一種呼吸的方式。」而戶外則營造起「空」(寬敞)與「間」(分割);選定矮土丘、種植苔蘚類等植栽,讓一片綠意展延進室內,透過材料的選擇,鋪陳空間內與外。
儀式空間裡的凝視物語
位於臺南的工藝設計選物店「放放堂」曾邀請李霽合作展覽,他重新觀察臺南,體悟到需關注其文史脈絡,較能踏實地進入場域中創作,因此,臺南隨處可見的傳統廟宇,成為創造【花水】系列前的研究項目。「不只宗教,日常生活、里民大會、結婚、辦桌⋯⋯都會在廟口發生,我因此思考大家對信仰有很強烈的情感。廟裡又是如何呈現所謂的儀式空間?參拜動線和空間形式、出現在 四處的建築裝飾──它們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取八卦太極之意,以「鏡面」來裝置,表達「儀式」所涵蓋「進入」與「出來」的時間感,反射無限延伸的空間感,也反射出信仰伴隨著人們的意識層面。
八件設計運用植物外型和顏色,呼應八個傳統廟宇常見的裝飾構造,例如使用白色花材、捏塑如雲的自然姿態,來對應「身堵」常刻上的「雲龍」(廟宇出入口裝飾常刻龍與虎。龍門進、虎門出)。「走到鏡子前,就像我走進廟宇,面對神明時,我看到的其實是我自己。」如一片亮澄湖水映照心象的【花水】,花草將生命凝縮於此,李霽於任何空間場域的觀看凝視,每一次也都在與自我對望。
與植物共生的理念,安靜無聲卻巨大
李霽藉由植物空間設計的細節紋理重新梳理與植物「共生」的關係,重新喚回對宇宙萬事萬物的敬意;從種子果實到枝葉氣根,從植栽鮮花到乾燥花材⋯⋯各自容納的生命時序、 生態樣貌語彙各異;從建築空間、儀式空間到心理空間──都可以是視覺體驗、映照想法的場域,質物霽畫持續思考、突破既有框架的創造,靜觀其設計中強大的爆炸能量,以一種極為靜悄的面貌帶來衝擊思緒的巨大聲響!
「植物告訴我,我們跟他們的關係其實是一種共存的狀態,我希望有這麼一天,我可以靠自己的一些些力量,把這些被我們剷除、排除在外的生命,重新引回我們的生活空間、都市空間之中。」那些李霽透過自然的力量繼續說著的事,我們不妨也一同嘗試安靜地聽,或許生命萬物的本質將在心底照見。
文‧黃怜穎
〈絕美品味/優雅時尚學篇之7〉
在服裝的敘事劇場中結構想像和身體
APUJAN|詹朴
2013年初成立於英國倫敦的設計師品牌 APUJAN,隨即連續八季登上倫敦時裝週。品牌女裝涵蓋東方傳統服飾之設計細節,佐以搭配數百種不同的實驗性織法,呈現出半立體的針織效果。目前於臺北、蘇州、倫敦等地設 有展售據點,及成立全球網路商店。服裝設計與伸展臺上的緊湊節奏,一季接著一季,煙花般地迅速竄升、開展、燃燒,讓人眼花撩亂、目眩神迷。然而,介於伸展臺上前臺的璀璨和後臺的緊迫節奏之間,在整體氛 圍、視覺表現和聽覺感知的創造中,每一個細節皆展現服裝設計師與其團隊對於服飾、身體 的美感主張,以及隱含於服裝之中的對於織品、創作、人文和社會環境的關懷與實驗。
服裝設計師詹朴的作品,在每一季的時裝秀上有著不同的創作主題,從2013秋冬【石油 的一生】、2014春夏【訊號】、2014秋冬【湍流】到2015春夏【遇見一隻羊】等,主題雖然 抽象但在創作與表現特質上,都充滿敘事、流動、想像、創造性的延展與元素之間的交織, 並展現於每一季的服裝設計之中,這些特質分別來自於不同階段的醞釀、創造和合作,包括 詹朴對於書籍與電影等敘事文本的喜好與鑽研,在主題逐漸醞釀成形後,結合專業教育中養 成的對於布料材質的掌握與技術運用、跨國設計團隊的專業分工,並在展演的籌備中和不同 領域創作者的合作。
文學元素和奇幻想像的服裝敘事劇場
「我想做的主題一直都很多,放在心裡各式各樣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是一種氛圍或是情感,初期不會直接思考如何以服裝表現,而是單純覺得有一個故事要發展,發展到某個階 段的時候,主題已經有一個清楚的面貌,才開始思考如果以服裝來說一個故事會是什麼面 貌。」喜好閱讀書籍和看電影的詹朴,在這些敘事文本中找尋並累積靈感,如2015年春夏的主題【遇見一隻羊】,以「尋找羊」、「遇見羊」的旅程為主題貫穿全系列,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構思而成。他閱讀了很多東方和西方的文學作品後,發現羊不同於其他動物,出現在文字中所代表的意義和面貌是非常多變的,也是非常極端的,並且沒有固定的樣貌,如山 羊、綿羊、無角陶賽特羊、美利奴羊、索厄羊、摩弗倫羊、桃樂絲、人造的電子羊、太公望照顧的羊、不羨羊、阿米斯特丹羊、帶有栗色星星的羊、盒子裡的羊,以及那些迷途中無法 分辨真實和虛幻的羊等。除了試圖傳達羊在東西方文學作品中所扮演的不同面貌,更以「羊」的意象暗示對人性的各種想像,而人的面貌個性多變,因此「遇見一隻羊」就如同在 遇見一個人、尋找一個人。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隱含著兩條並行的思考與創造路線,一方面在概念上發想如何以一個服裝系列訴說主題,此時所著重的是如何表現心目中的氛圍,而織品的結構和技法、款式的表現,和市場需求並非是這一階段主要考量;但同時,在平行線上,團隊則一直測試所欲實驗的織品技術。當概念和技術共同發展到中後期,兩者才會產生疊合。因此,在許多詹朴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見以概念為主軸的服裝表現,進而結合不同的織品技術、布料種類、跨時代和風格的服飾形式。
如【遇見一隻羊】系列的展示中,服裝上所承載著雲層和地球表面的圖案,為詹朴與設計團隊預先提出的織法與設計的圖案、效果和紗線的選擇,再跟廠商共同討論開發,討論布的特性與呈現效果,在技術上有時候用針織來織造,有時候用數位印花,有時候是刺繡,有時候則是梭織的布料。有別於印花,用針織或梭織織出來的提花,細看帶有更多的立體感和針法,實驗出新的圖像表現的維度。
從織品的源頭開始設計
在服裝敘事的結構表現中,詹朴成熟地運用技術,並展現對於布料的高度掌握,連結所要述說的主題,亦適切的掌控氛圍和節奏。這些對於服裝設計的概念和技術,分別受惠於臺灣和英國兩地的專業教育,「我對紡織技術的了解其實都來自於臺灣,臺灣紡織技術的扎根做得很好,我們在學校學習設計衣服時,必須從認識纖維、認識布料等開始,從想像力延展出布料可以設計成什麼樣的服飾,再進行製作。因此我們的設計是可以落實的,甚至可以更快地連結到製作,兩者是不脫節的。設計要創意來點綴,創意則需要設計進而建立。從織品的源頭開始發展設計,便不會僅是硬抓出一個輪廓。我認為這是亞洲設計的競爭力,我們是從最源頭開始接觸思考訓練。」
但回過頭反思,這或許也反映臺灣在服裝製造的技術層面的過度執著。若以建立一個品牌 的角度思考,製造與技術之外,在品牌和服飾中所要呈現的故事和面貌亦相當重要。「我在英國和臺灣兩邊受到的訓練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臺灣的教育中,打下了技術和製作的基礎,而英國的訓練思考則是不斷提醒我,在執著於製作技術和自己製作之外,更應構思怎麼把故事和靈感來源架構得更為完整,因為當品牌成立之後,面對市場時,一定不會只有一個人作業。」創作與面對設計服裝的核心價值
目前在品牌和團隊的運作中,詹朴負責主題和設計,然而製成的技術協助,包括如何將現有的技術運用在設計主題上,還是需要仰賴合作的紡織廠的密切配合和測試。設計師品牌的銷售量,畢竟不如機械成衣的大量製作與市場銷售額,對於紡織廠而言,開發新的布料的過程複雜、耗時、產量不高,但仍需要不斷溝通,在在不符合營利條件。若紡織廠願意一起嘗試新的技術並投入開發製作,合作才有可能成立。這些合作的廠商分布在不同國家,且每個國家的原料和擅長的技術皆不同,如臺灣的強項是機能性布料,但臺灣卻不產天然纖維,因此比較不會處理此類型的織料,所以如羊毛等就須向國外採買,且由於臺灣不見得有相關處理技術,採買後仍必須在原產國家進行初步的加工製作。
在面對設計、製作與市場的各個面向中,詹朴不斷尋找平衡點,從展演開啟他邁入時裝 設計的旅程,發展至今成為一個品牌,他所強調的品牌的核心價值,最終回歸時裝的基本功 能:衣服還是必須穿在人的身上,如何在布料的運用與結構打版的設計中,讓衣服與身體和 生活發生緊密且舒適的關係,而非僅是展演與品牌的故事概念,是為詹朴創作與面對服裝設 計的哲學。
文•賴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