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壹章 字脈

任何一種文字的發展歷史都不是割裂的,每一種字體在其時代創新的同時都保存著歷史性的基因傳承。漢字的發展也是如此,只有具備宏觀的視角,我們才能理解甲骨文與金文可能是一種文字的兩種寫法,才能理解當代的簡化字與草書、象形字的傳承關係,才能有意識的去比較統一之前的漢字所處的多字形時代對日後吉祥圖案文字變形的影響,也會立體宏觀的比較甲骨文、金文與雕版印刷所共有的豎式排版。我們過去注重對一種字體風格細節的關注,對漢字的發展文脈與連貫性不夠重視。作為本書的首要章節,以多條線索梳理這種脈絡關係是十分必要的,內容包括漢字作為書寫載體的發展軌跡與風格特徵,漢字的藝術風格,漢字與少數民族文字的關係,漢字影響下的東亞漢字圈的相互比較,漢字書寫工具的發展等。

第一節、漢字的發展

所謂「漢字①」一詞最早出自元朝《金史》,源於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為區別不同文字而加以界定的概念,意為「漢人使用的文字」。在元朝之前的古代中國「漢字」只稱為「字」,因為漢字的崇高地位與正統思想,沒有必要與他國文字加以稱謂上的區分,所以只稱呼為「字」或「文字」。同樣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清朝前期,官方文字使用滿文,而稱呼中國傳統文字為「漢字」。此外,日、韓等使用漢字的國家,為了區分開本國創制的拼音文字,也稱中國的文字為「漢字」,比如日本的「假名」與韓國的「諺文」。

漢字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歷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體系,這是很值得研究的現象。首先,是漢字體現出的書寫與繪畫結合的特點,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漢字的源頭就是原始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再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進而為了表達更加豐富的內容,大量表音的形聲字陸續出現,象形字與會意字的比例隨之大大降低。漢代撰寫《說文解字》的許慎將漢字造字法歸納為「六書②」,後世學者基本都是以此為基礎進行整理定名的。漢字的數量、繁簡、造型、比例等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漢字的巨大生命力源於它對於科技發展、社會生活的強大適應力,從最早的彩陶、甲骨的刻畫、青銅金屬的鑄造、竹木簡牘的書寫,進而到紙張的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出現、現代印刷術的應用,直至今天資訊時代數位化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漢字很好的適應了每一次技術革命的需要,並成功的將其深刻的文化性、獨特的審美運用於使用功能之中。與此同時還漸漸發展出來一條純粹意義上的藝術之路,甚至在中國的藝術門類中處於獨特位置,就像前面說到的「書畫同源」一詞的排序,「書」是在「畫」前面的。

①「漢字」一詞最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金史》中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②許慎在其《說文解字》寫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今天六書被確定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陶器刻畫符號

漢字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程,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許多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大量的刻畫符號,在距今約8,000~9,000年的賈湖文化中出現的此類符號就是較有代表性的例證。而在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符則被較為廣泛的認為是漢字的起源,所發現的這些刻畫符號與甲骨文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雖然這些刻畫符號都不是嚴格意義的文字,也不能被準確解讀,但它們已經顯現了漢字的雛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二、甲骨文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一直流傳著「倉頡造字」(圖1-1-13)的傳說,有幾段記載最為著名,首先是《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代許慎的《說文序》中也曾有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沆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衛恒的《四體書勢》中說:「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漢代緯書(漢代依託儒家經義宣揚符籙瑞應占驗之書,緯書是相對於經書而定名)記載有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於是窮天地之變,觀奎星圜曲之勢,察鳥獸蹄爪之跡,山川執掌而創文字」的描述。此外,在《臨汾縣誌》中有與淮南子相似的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見靈龜負圖書,丹青甲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語,山川指撐而拼文字,文字即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傳說畢竟無法考證,但從這些記載中相同的部分可以解讀出一些訊息:1.造字是遠古由官方組織推動的。2.漢字的最初設計源於對大自然事物的觀察與提煉。3.文字的發明對於蠻荒時代的人類無疑是一件極為重大的事件,文字的發明在設計之初一定是被神祕化、神聖化的,與巫術占卜都有緊密的關係,鬼神夜晚哭泣是因為文字可以洩露天機,鬼神的神力壟斷將不復存在。

中國真正意義的文字實際出現在商朝,從出土文物資料看,商朝的文字有甲骨文、陶文、玉石文和金文等幾種形式,而且許多研究者認為如此完善的文字體系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一定有較長的演變發展過程,甚至有我們未知的書寫載體。上述這幾種文字是隸屬於一個系統的,由於工具材料與刻畫手法的不同導致字形產生了差異,比如金文通過模具鑄造形成線條精細圓潤的筆畫與勻稱均衡的字形結構,而甲骨文是用刀雕刻在龜甲獸骨之上,所以筆畫相對粗糙、缺乏正圓與規則的弧線。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青銅器上的銘文是文字的標準正體字,而甲骨文則是這種文字的手寫體(圖1-1-10)。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圖1-1-11)」,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前十四~前十一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圖1-1-12)。周朝滅掉商朝建立新的朝代之後,甲骨文還延續使用了一段時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與原始刻繪符號、青銅銘文都有著緊密的關聯,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甲骨文的發現頗具戲劇性與偶然性,清光緒年間,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圖1-1-14)偶然發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似乎刻有許多類似文字的符號,經大量的比較研究,他確信這是一種系統完善的殷商時期的文字。後來一直查到龍骨的出土地──河南安陽的小屯村,「甲骨文」才真正被世人知曉。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在數千年間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而被如此偶然的發現,也真是令人唏噓不已(圖1-1-15~圖1-1-17)。

第貳章 字法

文字的藝術創作與創意設計不是憑空臆造的,每一種漢字的創意都有文脈淵源,許多近現代的字體設計者沒有充分的漢字傳承知識,對文字發展的脈絡也不甚了解,出現了大量主觀武斷的字體創意,生硬的減省筆畫或連接共用筆畫,應該在學習與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實踐與理論總是緊密相連的一對,漢字在其發展的歷程中,不斷出現眾多的學者、藝術家乃至政府官方的努力,總結提取了眾多實用方法與創作心法,如許慎首次用部首檢索的方式發明了中國最早的字典,永字八法、間架結構九十二法與五筆輸入的聯繫,使得複雜漢字的電腦輸入成為可能,這種方法論的提取一次次使得漢字被注入新鮮血液獲得新生。中國的強大勢必在漢字設計領域促進新的創新與發展,而研究漢字歷史上的藝術設計思維與方法就是對這種變化的必要準備。

這一部分內容包括:漢字的設計方法論、漢字審美、中國文字的系統、漢字中的智慧、漢字的神祕屬性、漢字與格律設計觀、吉祥文化中的合體字和文字繪畫。第一節 漢字的設計方法論

一、永字八法

1.「永字八法」的由來

據說全部漢字有十萬之多,多麼龐大的文字系統!就算我們日常使用的三、五千個漢字,比起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也要複雜得多,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想一下,眾多的漢字都是具有意義的基本詞素或詞彙,而與字母對應的可能是很少的單位。我們都知道羅馬字的設計基於嚴格的骨骼線圖,中國人也很聰明的找到了對應眾多文字的歸納方法,這就是「永字八法」(圖2-1-1),在一種米字形的母圖中構建複雜與簡潔的漢字筆畫。「永字八法」包括橫、豎、撇、短撇、提、點、捺、鉤八個筆畫的歸納,這種將繁雜歸於簡化快捷的編輯設計對於今天同樣影響巨大。我們知道漢字在最初進入電腦時遇到令人頭痛的問題,漢字那麼複雜,怎麼按照英文的思維方式進行編輯輸入呢?最終,五筆漢字輸入的發明與漢語拼音的對應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五筆與「永字八法」有著密切的聯繫,五筆更加高度的歸納了漢字筆畫的基礎單位,捺、點與鉤合為一筆,折歸入豎與橫,最終歸納為「橫、豎、撇、折、點」。五筆發明以後,漢字的輸入速度就一點不遜色於英文了。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筆畫的根基,練熟此八畫後,即可延伸多樣筆畫,並各得其精神氣度。它是藏在表面字體設計背後的一套連貫的系統思維方式與方法論,是一條設計主線。如果我們今天再設計漢字字體的話,能否探索出另外的主線?是否還有一些未知的方法藏在漢字背後呢?無疑這是非常艱難的思考,但值得我們去試一試。

2.「永字八法」的現代應用

五筆輸入的發明解決了漢字輸入電腦的問題,將具有巨大數量的漢字簡化到最少單位,這種設計思維是「永字八法」的延伸,使得這種中國傳統書法裡的方法論得以應用於全新的數位化時代。(圖2-1-2)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

傳統的永字八法:

傳統的永字八法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個筆畫,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筆畫一:側,筆鋒著紙後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壓再慢慢上收轉向,回筆藏鋒視情形改變其角度。筆畫二:勒,筆鋒觸紙向右下壓再橫畫而慢慢收起,作一橫向筆畫。筆畫三:努,為一直向筆畫,以直筆之法作開頭,豎筆慢慢向下寫,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後返回,其筆畫不宜直,否則無力。筆畫四:趯,當豎直筆畫完後,趁其勢頓筆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筆向上。筆畫五:策,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須輕抬而進。筆畫六:掠,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準,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須乾淨俐落。筆畫七:啄,又稱短撇,為一向左下之筆畫,要有如同鳥啄樹般的力道和氣勢。筆畫八:磔,向右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3.漢字的筆順

漢字書寫時,筆畫出現的先後次序是有明確規範的,稱為「筆順」,它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先進後關、先中間後兩邊、從外到內等。如「永」字的筆順就是點、橫折鉤、提、撇、撇、捺。「筆順」這種形式的設計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書寫速度與控制字形的好壞。由於漢字筆順從古至今皆存差異,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所以從宏觀的角度看,漢字筆順並沒有絕對正確、統一的嚴格規定,只能是某一地區某一時間內規定的「相對正確」的筆順。比如西元1988年3月25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確定的七千個漢字的規範筆順,就成為我們今天基本規範的筆順寫法。《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又在其基礎上調整完善形成,將隱性的規範筆順變成顯性的,列出了三種形式的筆順。同時明確了字表中難以根據字序推斷出規範筆順的「火」、「爽」等一些字的筆順。

第五節 漢字的神祕屬性

一、道教的符咒文字

「符」字最早的本意為「符節」,是一種憑信之物,比如出入門關時使用的憑證,相當於今天的通行證。符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官吏家屬專用的出入符,這種符上記載著使用者的年齡、隨員、性別、特徵,以利於辨別。另一類是普通人使用的通用符,這種符不署明具體人名,只寫上編碼,是有關機構臨時發放給出行者使用的憑證。除此之外,還有後來出現的調動軍隊時使用的虎符,與禳災驅邪的桃符等。中國道教的符咒就是這些符文化傳承的產物,從內容上看是介於宗教信仰與巫術文化之間的符號載體。從形式上看,其實是一種以漢字作為線索,添加了圖畫與神祕意味的圖案設計系統。由於漢字最初就與占卜巫術有關,所以無論從文字本身還是對它的敬畏,都會導致人們願意相信這些文字繪畫組合所傳遞的神祕力量。如果你簡單的理解這種現象,有可能是一種心理治療,就像你看到「哭」這個字會產生視覺的不舒服感,而看到「美、福、笑」這些字時會很快樂,這不僅僅源於這些字代表的吉祥意味,另一個原因在於這些字的外形就是吉祥的。

二、漢字拆字法

「拆字」是指將一個漢字根據筆畫、字形等基本組成單位拆分成多個文字,比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表達而拆字,在介紹自己的姓氏時會用拆字法說「弓長張」、「音十章」……,這是漢字文化中非常獨特的部分,一方面,因為象形的漢字與生活息息相關,非常形象。另一方面,漢字中絕大多數為形聲字、會意字,更加之許慎創造的說文解字的部首檢索方法,為拆字提供了大量的字素拆解的可能性,也由此更多的漢字被創造出來,漢字從《說文解字》時的九千多字變為《康熙字典》時代的近五萬字。由於上述原因,拆字自古就有猜字謎的遊戲,同時也被稱為「測字」。「拆字、測字」又稱為「破字、相字」,是中國占卜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是一種始於周、秦,盛於唐、宋,透過拆解、組合漢字解釋心境、預測吉凶的迷信方術。測字與文字學、心理學緊密相關,測字者往往根據經驗判斷,結合文字功底變通文字解讀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一個民間關於明末崇禎皇帝的測字故事了解一些這種有趣又神祕的漢字文化。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決心勵精圖治、鏟除閹黨,所以日夜忙於政務,然而此時的明朝氣數已盡,無力回天。一次崇禎微服出訪,期盼能遇異人拯救大明,在一個測字攤兒上遇到喬裝改扮的李自成義軍軍師宋獻策。崇禎看路邊有一個大有糧店,隨口就測個「有」字,問大明江山。宋獻策看穿其身分,於是這樣解釋:「有字,上半部分一橫一撇,這是大字的一半,下半部分是明字一半,意思是大明江山去了一半,故曰大明江山難保。」(圖2-5-5)。崇禎改口說問的是「友」字,宋對曰:「這個友是反字出頭,還是大明朝江山不保。」(圖2-5-6)崇禎再次改口為「酉」字,宋回答:「這個字預示不但江山難保,皇帝也會喪命。樽內無酒,皇上乃萬乘之尊,酉字是尊字丟掉上面的二點和下面的寸字,無頭無腿不能苟活。」(圖2-5-7)。崇禎生氣要付錢回宮,掏錢時無意中將手絹掏出來叼在嘴裡,宋一看接著說:「口內叼巾,上口下巾,是『吊』字,恐你性命難保。」(圖2-5-8)雖然今天我們視測字為迷信,但從這些有意思的漢字拆分與解讀中,我們還是會獲取許多有益的養分,對於創意漢字的研究與實踐都有不少啟發。

第參章 字繪

「字繪」是對裝飾文字繪畫、字體圖形創意設計乃至漢字藝術化表現的通稱。漢字的圖形化是與生俱來的,「書」字和「畫」字只一筆之差,可見其淵源之深。圖形化其實一直影響著漢字藝術與設計的發展,無論是抽象的書法藝術還是較為具象的文字繪畫。在當代設計中,我們愈來愈注重資訊傳播的準確與時效,愈來愈多的品牌標誌重新回歸漢字的藝術化表現,它們的設計者們希望尋找更多的方法,既準確有效又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另外,文字繪畫使漢字文化的傳播更具趣味與親和力,所以文化人群及本國年輕人更容易接受。

這一部分內容包括:新符號字體、創意漢字的方法、漢字創意設計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品牌設計等。第一節 新符號字體

一、符號拼組圖形

漢字本身其實就是極為優秀的標誌符號體系,所以漢字的造字原理其實完全可以運用到標誌設計、導視系統符號設計、輔助圖形二級標誌等設計中。按照前文提到的部首拼字的方法與卦相數理推演的方式,我們可以極少的元素為基礎,進行疊加拼組,形成豐富的符號或圖形系統。

在我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前期設計過程中,曾經運用這種設計方法,設計開發了一套由單一元素組合成豐富結果的輔助圖形。經過對中國傳統漢字與裝飾圖案的研究分析,首先提取了螺旋線與圓點這兩個基本元素,再賦予它們色彩拼組成「聖火、植物、祥雲、龍鳳、水浪、太陽與狂歡的人群」。

2.替代文字的符號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資訊的傳播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的文字傳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愈來愈多的人在資訊發送的文字中夾雜圖形符號,用以替代一些常用的概念短語甚至句子,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更有趣。開始時,這些符號是由標點符號拼湊組合成象形圖案,表現的內容以心情、表情為主,只能算是一種網路次文化,但隨著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簡訊的普及,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占據的比重愈來愈大,已經為社會廣泛接受,許多通信程式(特別是即時通信程式)及論壇開始應用更生動的小圖案來表示心情。上世紀末在英文中出現了將Emotion(情緒)與icon(小圖案)兩個字合併「Emoticon」的新詞,在日語中則稱之為「顏文字」。

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更加複雜內容資訊的符號陸續登場,比如「給力」、「生日快樂」等。而更加漂亮的圖形符號應運而生,增加了漸變的色彩與光影效果,最近還出現了動畫符號。這些符號其實已經具備了文字的功能,甚至可以被視作是一種新的文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