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起步的方式
BLT設計公司的芭芭拉、賴利和泰德,從來沒有見過長成這個樣子的會議室。它不像是間會議室,比較像一個洞穴;牆上浮雕著從蘇格拉底(Socrates)到沙根(Carl Sagan)等知名教育家的雕像。四邊牆上各掛著一張大黑板──說得更恰當一點,是四個方向各掛著一張黑板,因為圓形洞窟並沒有邊。主人之一的拜倫請他們坐下,以便開始進行會議,另外兩位主人薇瑪和約翰也坐定。
拜倫: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要開發一項新產品,我稱之為「超級粉筆」。約翰將以使用者的觀點協助我們,他在綜合中學教幾何學和籃球。薇瑪擔負了雙重角色──她是州立大學的材料學教授,所以她是粉筆材料專家,也是粉筆使用者。有沒有問題?
芭芭拉:約翰,我們應該在一個粉筆盒裡,放各種顏色的超級粉筆嗎?
約翰:這個,我不知道。但我認為這樣做對幾何學的教學有點幫助。
賴利:籃球課與幾何課的需求要件不同嗎?
約翰:我不曾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現階段我不認為有什麼不同,但讓我仔細想想。
芭芭拉:這樣很好,我們不希望草率做假設。
泰德:薇瑪,到底是大學生還是高中生比較會偷粉筆?
薇瑪:(驕傲地)我的學生不偷粉筆!
泰德:我曾經讀過資料,指粉筆含有迷幻藥成分,還有,最近大學生似乎很流行用粉筆在皮膚上彩繪。
約翰:事實上,據我了解,用粉筆彩繪的情形,比拿它當迷幻藥吸食的情形還多。我們的學生似乎很喜歡模仿澳洲土著。
泰德:我們的超級粉筆,是不是應該設計成無法用於身體彩繪?譬如,我們在粉筆裡添加一種物質,畫在皮膚上就會刺痛。
芭芭拉:會引起刺痛的東西應該上色。你認為這樣有用嗎,約翰?
約翰:我不清楚。但是,我上課的時候會刺痛我的手嗎?
拜倫:女士先生們,這是很有趣的粉筆閒聊。但我們能不能開始討論我們公司的問題?
芭芭拉、賴利、泰德齊聲說:哦,我們不是已經開始了嗎?
第5章
開始 如果你即將進行一項偉大的開發案──譬如設計一種超級粉筆──起步可能是最困難的。所有的需求要件作業(requirements work)進行之前,都會先有某種萌發程序(initiation process):某人興起一個概念(idea),想要設計或建造某個東西。不論這個概念由何而來,這個概念即是需求要件作業程序的起點。不幸地,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於概念的形式與內容解讀也不同,以致可能衍生不同的起點。對於需求要件作業而言,這種現象確實麻煩。
如果我們不小心,萌發概念的形式將無效率地啟動整個需求要件作業程序,並繼續進行下去,而且無法挽救。如果參與者在開始思考時無法協調一致,那麼在你還沒有獲得他們真正參與之前,你就會失去他們。如同宣道人所說的,你必須「因材宣教」。你將他們召入帳棚,才有可能施以教化。
我們將在本章討論最通用的概念形式(idea form),以及它們引發的不同起點;並討論如何從一開始,就讓通用起點的需要以及全部參與者的需要取得平衡。
5.1 一個共通的起點
我們如何將眾多可能的起點,減約至一個穩固的平台,以釐清需求要件?可能的解決方式之一,就是將設計案視為要解決某個問題,然後將眾多起點減約至一個陳述問題的共通形式。
我們將「問題」定義為:
你的期望和你的感受之間的落差。
這個定義可以做為評估各個概念的樣板。如果某個概念不符合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和這個概念的萌發人一起努力,將概念共通化,直到符合樣板為止。
5.2 將眾多起點共通化
我們將詳細說明,共通化程序如何將以下六種不同的起點,簡約至一個陳述問題的共通形式。
5.2.1 解決方案概念 我們最常見到的起點或許是:還沒有陳述該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某人所感受到的和所期望的),就開始思考解決方案。請參考下列實例。
某業務經理告訴某系統分析師:「我們的銷售力報告,需要更鮮明的碳粉影本。」系統分析師並沒有立即去找使碳粉更鮮明的方法,而問說:「鮮明碳粉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經理解釋:目前的碳粉無法印出優質影本,業務員看報告很吃力。「所以,」分析師說:「你希望每一個業務員都有一份清晰的報告。而且,你目前將我們給你的報告,影印許多份?」經過這番問與答,問題被重新界定:業務經理的需求是,他的四百個業務員,每人都能準時獲得一份清晰的報告──這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只需將現有的內部網路查詢系統略做修改。這個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案與鮮明碳粉無關,甚至與紙張無關。另一個例子是,某大學校長說:「我們必須研究出一個吸引更多學生的方法。」但校長先生並沒有說為什麼需要更多學生,於是教職員們各自發揮想像力。有些人認為,「更多學生」是指更多傑出的學生。有些人認為,「更多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某些系所的助教職位。另有一些人認為,「更多學生」的目的是讓宿舍能住滿學生。
經過數個月討論,教職員終於明白校長真正的意圖:藉由增加申請入學人數,以降低錄取比率,使州議會對本大學嚴謹辦學印象深刻,以增加對本大學的經費補助。了解真正目的之後,教職員們提出數個辦法,但沒有一個與增加入學人數有關。
5.2.2 科技概念 有時候,我們腦袋裡並沒有任何問題,卻有一個解決方案在手──也就是說,已經存在解決方案,現在要找這個解決方案可解決的問題。你在撕去電腦報表紙兩側的洞洞條時,有沒有想過這些洞洞紙條應該有用途?洞洞紙條就是解決方案,問題則是:「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它?」經過三十年研究,有一天,傑瑞(本書作者之一)買了一隻小德國牧羊犬蜜糖,突然發現這個解決方案可以解決的問題。電腦報表紙兩邊的洞洞條,最適合舖在狗窩,給狗狗當床舖。
新科技的發明,常常就是先有解決方案,再找問題。3M公司發明的便利貼,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這個只能部分黏著的紙片,原本是開發貼紙過程中的一個失敗品。3M公司的員工並沒有將這個失敗品丟棄,而認為這個部分黏著的東東是一個解決方案,並積極尋找這個解決方案可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們發明了便利貼──但解決方案尋找問題的程序尚未結束。每當辦公室裡出現便利貼的時候,人們就知道他們有問題得去處理了。
與我們合作的若干高科技公司,即是以先有解決方案再找問題的方式,做為開發案的起點。實際運作時,他們的問題分為兩種形式: ˙ 感受:我們擁有一種獨門科技,但他人不願意投資。譬如,拜倫的粉筆公司已發明出一種具有超級純度和強度的粉筆。但是對多數人而言,粉筆只是粉筆而已。˙ 期望:他人願意支付我們大筆金錢,以使用這項獨門科技。譬如,拜倫可以在眾人心目中創造超級粉筆的概念,於是新粉筆的純度和強度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資產。 上述兩種陳述問題的方式,使新科技成為一顆種子,得以萌發多種新產品。如果沒有陳述問題這個程序,科技公司將誤以為「新科技可以自我行銷」。雖然這個觀念有時候未必錯誤,但通常是事後諸葛型的聰明。一般而言,解決方案找到它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經過許多釐清需求要件的程序和設計工作──譬如,讓教師們相信,使用超級粉筆能使教學更有效率。
5.2.3 比喻法 許多產品的開發程序起始於各種比喻式思維方式──明喻或比較。譬如,某人說:「製造一個類似這個的東西。」雖然客戶強調「這個」,但釐清需求要件的程序則是界定「類似」的意義。
譬如,軟體設計主管莫琳告訴她的團隊,她希望設計出一個「類似小狗」的使用者介面。「首先,」她進一步說明:「人們看見小狗,立刻被它吸引,想拍拍它,和它玩。小狗可能會抓人,也可能會咬人,但是人們不怕小狗,因為小狗不會咬傷人,也不曾抓死任何人。而且,和小狗玩也不太會弄傷小狗。」
這番說明雖然不足以使她的團隊,設計出符合需求要件的介面,但引發團隊成員進一步詢問。
「是不是應該訓練小狗不隨地大小便,以及服從命令?」某團隊成員問。
莫琳想了一下,說:「這個介面應該可以被訓練,以服從你的命令。它就是你養的小狗。」
「好,」另一個成員問:「它會不會長大,還是永遠是一隻小狗?」
「這個問題容易,」莫琳說:「如果你希望它不長大,它就永遠是一隻小狗。但是,如果你喜歡,它也可以長大成一隻會做事的狗,你說什麼,它就做什麼。」
「做哪一類事情?」
「譬如警戒,有危機產生時,它會對你發出警訊。」
另一個成員也參加討論:「可不可以變成一隻牧羊犬,幫你趕羊進柵欄,而且擔任守衛,防止任何人來偷羊。」
討論熱烈進行,團隊成員個個像敏捷的獵犬,進行釐清需求要件程序,雖然追逐的路線不必然是直線。某人問:「它的皮毛是什麼樣子?長毛還是短毛?」沒有人理解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但他們仍然據此討論觸控式螢幕,以及之前未使用過的各種硬體介面。最後,毛皮問題被暫時擱置,因為某人說:「我們的狗尾巴已經開始搖來搖去了。」比喻法是很好的激發概念工具,但團隊成員最後必須將眾多概念進行篩選,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可以刪減概念的工具。比喻法有時就像狗耳朵一樣靈敏,能激發眾多概念。但我們寧可讓比喻法的運作略微超過合理界限,以確保能萌發足夠的概念。
5.2.4 基準法 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很擅長運用比喻法,而是以較具體的方式進行思考。在釐清需求要件的程序中,他們會說:「這是一張椅子。請設計一張更好的椅子。」或「這是普通粉筆,請設計超級粉筆。」事實上,基準(norm)也是一種比喻,而且所期望的產品實質上「接近」基準品。運用基準法的最大危險是:一旦我們確認顧客期望的是何種產品,設計者的思維就會受限制。
另一個危險是,思維邏輯一下子就跳到最後結論。為了避免這種危險,我們應該由基準起步,一點一滴前進,以免犯重大錯誤。譬如,萊特(Wright)兄弟原本的專業是製造腳踏車,他們運用製造腳踏車的諸多基準,終於成功製造出貓鷹飛機(kitty Hawk)。
第三個危險為根據錯誤的基準開始作業,以致我們無法跨出最關鍵的一步。萊特兄弟曾經利用軌道來推進他們的飛機,但他們不曾在火車頭裝翅膀,想讓它飛起來(參考圖5-2)。
5.2.5 模型法 如果我們決定以一張椅子做為基準,但是,你腦海中呈現的椅子,與我腦海中呈現的椅子,極可能迥然不同。模型法(mockup),即製造實體模型,可以避免這種語意曖昧。而且,模型可以在產品實際產製之前,用來進行說明、研究以及測試。
不論我們已經有基準或沒有基準,模型都可以當成基準。因此,模型法具有基準法的各項優點和缺點。模型也具有幻想式產品的各項優點和缺點。製作模型並不受既有實物的限制,因此我們製作的模型可能無法產製為實品。
模型可用圖形方式,在紙張上或電腦螢幕上顯示。客戶和使用者可以指著模型圖說:「對,這就是我要的東西。」或「不對,這是什麼東東?」事實上,模型是用來測試客戶的反應──即偵知客戶的期望。模型彷彿代設計者發言:「我們認為產品應該長成這個樣子,讓我們看看你作何反應。」
5.2.6 名稱法 許多設計案的概念起始於一個名稱:製造超級粉筆、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枝鉛筆、一個時鐘、一部電梯、一個駕駛方向盤、一個計速表,或一輛腳踏車。給予名稱固然可以使設計者迅速掌握重點,卻也有引發不相干聯想的風險。如我們先前所說明,一個詞彙能引發千種圖像,一個名稱的各種聯想也可能引發各種內在假設。譬如,傑瑞花了三十年研究電腦報表紙側條的用途,即是受限於它的名稱。我們的同事吉姆‧衛瑟發現,他的四歲女兒絲毫不受名稱的限制。她將電腦報表紙側邊的洞洞條減成小片,稱它們為「車票」。我們應該向這個四歲小女孩學習,能夠不受既有名稱的限制,為新產品命名。
5.3 存在之假設
我們討論設計案的共通起點,迄今為止有什麼收穫?我們已探討解決方案概念、科技概念、比喻法、基準法、模型法以及名稱法,似乎離主題愈來愈遠。但回頭檢視這些不同的起點,我們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假設解決方案存在。
進行一項開發案,最基本的假設為,我們設計的產品目前雖然不存在,但必然將存在。所以,這些相異的起點有何共同之處?它們都是某項成功商品將會成真的各種方式。任何一個設計者,必先假設至少有一個解決方案存在,才可能動手進行設計。
再重複一次。我們定義共通的起點為(圖5-3):
所有的開發案皆起始於,假設對某問題的解決方案存在。
其他的需求要件作業,則可以視為釐清這項假設的工作。我們將在後續章節,介紹一系列以「可能成真」──即假設存在──為起點的工具和技巧,然後一次釐清一個假設,終於達臻「成真」──即真正存在。
BLT設計公司的芭芭拉、賴利和泰德,從來沒有見過長成這個樣子的會議室。它不像是間會議室,比較像一個洞穴;牆上浮雕著從蘇格拉底(Socrates)到沙根(Carl Sagan)等知名教育家的雕像。四邊牆上各掛著一張大黑板──說得更恰當一點,是四個方向各掛著一張黑板,因為圓形洞窟並沒有邊。主人之一的拜倫請他們坐下,以便開始進行會議,另外兩位主人薇瑪和約翰也坐定。
拜倫: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要開發一項新產品,我稱之為「超級粉筆」。約翰將以使用者的觀點協助我們,他在綜合中學教幾何學和籃球。薇瑪擔負了雙重角色──她是州立大學的材料學教授,所以她是粉筆材料專家,也是粉筆使用者。有沒有問題?
芭芭拉:約翰,我們應該在一個粉筆盒裡,放各種顏色的超級粉筆嗎?
約翰:這個,我不知道。但我認為這樣做對幾何學的教學有點幫助。
賴利:籃球課與幾何課的需求要件不同嗎?
約翰:我不曾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現階段我不認為有什麼不同,但讓我仔細想想。
芭芭拉:這樣很好,我們不希望草率做假設。
泰德:薇瑪,到底是大學生還是高中生比較會偷粉筆?
薇瑪:(驕傲地)我的學生不偷粉筆!
泰德:我曾經讀過資料,指粉筆含有迷幻藥成分,還有,最近大學生似乎很流行用粉筆在皮膚上彩繪。
約翰:事實上,據我了解,用粉筆彩繪的情形,比拿它當迷幻藥吸食的情形還多。我們的學生似乎很喜歡模仿澳洲土著。
泰德:我們的超級粉筆,是不是應該設計成無法用於身體彩繪?譬如,我們在粉筆裡添加一種物質,畫在皮膚上就會刺痛。
芭芭拉:會引起刺痛的東西應該上色。你認為這樣有用嗎,約翰?
約翰:我不清楚。但是,我上課的時候會刺痛我的手嗎?
拜倫:女士先生們,這是很有趣的粉筆閒聊。但我們能不能開始討論我們公司的問題?
芭芭拉、賴利、泰德齊聲說:哦,我們不是已經開始了嗎?
第5章
開始 如果你即將進行一項偉大的開發案──譬如設計一種超級粉筆──起步可能是最困難的。所有的需求要件作業(requirements work)進行之前,都會先有某種萌發程序(initiation process):某人興起一個概念(idea),想要設計或建造某個東西。不論這個概念由何而來,這個概念即是需求要件作業程序的起點。不幸地,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於概念的形式與內容解讀也不同,以致可能衍生不同的起點。對於需求要件作業而言,這種現象確實麻煩。
如果我們不小心,萌發概念的形式將無效率地啟動整個需求要件作業程序,並繼續進行下去,而且無法挽救。如果參與者在開始思考時無法協調一致,那麼在你還沒有獲得他們真正參與之前,你就會失去他們。如同宣道人所說的,你必須「因材宣教」。你將他們召入帳棚,才有可能施以教化。
我們將在本章討論最通用的概念形式(idea form),以及它們引發的不同起點;並討論如何從一開始,就讓通用起點的需要以及全部參與者的需要取得平衡。
5.1 一個共通的起點
我們如何將眾多可能的起點,減約至一個穩固的平台,以釐清需求要件?可能的解決方式之一,就是將設計案視為要解決某個問題,然後將眾多起點減約至一個陳述問題的共通形式。
我們將「問題」定義為:
你的期望和你的感受之間的落差。
這個定義可以做為評估各個概念的樣板。如果某個概念不符合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和這個概念的萌發人一起努力,將概念共通化,直到符合樣板為止。
5.2 將眾多起點共通化
我們將詳細說明,共通化程序如何將以下六種不同的起點,簡約至一個陳述問題的共通形式。
5.2.1 解決方案概念 我們最常見到的起點或許是:還沒有陳述該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某人所感受到的和所期望的),就開始思考解決方案。請參考下列實例。
某業務經理告訴某系統分析師:「我們的銷售力報告,需要更鮮明的碳粉影本。」系統分析師並沒有立即去找使碳粉更鮮明的方法,而問說:「鮮明碳粉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經理解釋:目前的碳粉無法印出優質影本,業務員看報告很吃力。「所以,」分析師說:「你希望每一個業務員都有一份清晰的報告。而且,你目前將我們給你的報告,影印許多份?」經過這番問與答,問題被重新界定:業務經理的需求是,他的四百個業務員,每人都能準時獲得一份清晰的報告──這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只需將現有的內部網路查詢系統略做修改。這個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案與鮮明碳粉無關,甚至與紙張無關。另一個例子是,某大學校長說:「我們必須研究出一個吸引更多學生的方法。」但校長先生並沒有說為什麼需要更多學生,於是教職員們各自發揮想像力。有些人認為,「更多學生」是指更多傑出的學生。有些人認為,「更多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某些系所的助教職位。另有一些人認為,「更多學生」的目的是讓宿舍能住滿學生。
經過數個月討論,教職員終於明白校長真正的意圖:藉由增加申請入學人數,以降低錄取比率,使州議會對本大學嚴謹辦學印象深刻,以增加對本大學的經費補助。了解真正目的之後,教職員們提出數個辦法,但沒有一個與增加入學人數有關。
5.2.2 科技概念 有時候,我們腦袋裡並沒有任何問題,卻有一個解決方案在手──也就是說,已經存在解決方案,現在要找這個解決方案可解決的問題。你在撕去電腦報表紙兩側的洞洞條時,有沒有想過這些洞洞紙條應該有用途?洞洞紙條就是解決方案,問題則是:「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它?」經過三十年研究,有一天,傑瑞(本書作者之一)買了一隻小德國牧羊犬蜜糖,突然發現這個解決方案可以解決的問題。電腦報表紙兩邊的洞洞條,最適合舖在狗窩,給狗狗當床舖。
新科技的發明,常常就是先有解決方案,再找問題。3M公司發明的便利貼,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這個只能部分黏著的紙片,原本是開發貼紙過程中的一個失敗品。3M公司的員工並沒有將這個失敗品丟棄,而認為這個部分黏著的東東是一個解決方案,並積極尋找這個解決方案可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們發明了便利貼──但解決方案尋找問題的程序尚未結束。每當辦公室裡出現便利貼的時候,人們就知道他們有問題得去處理了。
與我們合作的若干高科技公司,即是以先有解決方案再找問題的方式,做為開發案的起點。實際運作時,他們的問題分為兩種形式: ˙ 感受:我們擁有一種獨門科技,但他人不願意投資。譬如,拜倫的粉筆公司已發明出一種具有超級純度和強度的粉筆。但是對多數人而言,粉筆只是粉筆而已。˙ 期望:他人願意支付我們大筆金錢,以使用這項獨門科技。譬如,拜倫可以在眾人心目中創造超級粉筆的概念,於是新粉筆的純度和強度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資產。 上述兩種陳述問題的方式,使新科技成為一顆種子,得以萌發多種新產品。如果沒有陳述問題這個程序,科技公司將誤以為「新科技可以自我行銷」。雖然這個觀念有時候未必錯誤,但通常是事後諸葛型的聰明。一般而言,解決方案找到它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經過許多釐清需求要件的程序和設計工作──譬如,讓教師們相信,使用超級粉筆能使教學更有效率。
5.2.3 比喻法 許多產品的開發程序起始於各種比喻式思維方式──明喻或比較。譬如,某人說:「製造一個類似這個的東西。」雖然客戶強調「這個」,但釐清需求要件的程序則是界定「類似」的意義。
譬如,軟體設計主管莫琳告訴她的團隊,她希望設計出一個「類似小狗」的使用者介面。「首先,」她進一步說明:「人們看見小狗,立刻被它吸引,想拍拍它,和它玩。小狗可能會抓人,也可能會咬人,但是人們不怕小狗,因為小狗不會咬傷人,也不曾抓死任何人。而且,和小狗玩也不太會弄傷小狗。」
這番說明雖然不足以使她的團隊,設計出符合需求要件的介面,但引發團隊成員進一步詢問。
「是不是應該訓練小狗不隨地大小便,以及服從命令?」某團隊成員問。
莫琳想了一下,說:「這個介面應該可以被訓練,以服從你的命令。它就是你養的小狗。」
「好,」另一個成員問:「它會不會長大,還是永遠是一隻小狗?」
「這個問題容易,」莫琳說:「如果你希望它不長大,它就永遠是一隻小狗。但是,如果你喜歡,它也可以長大成一隻會做事的狗,你說什麼,它就做什麼。」
「做哪一類事情?」
「譬如警戒,有危機產生時,它會對你發出警訊。」
另一個成員也參加討論:「可不可以變成一隻牧羊犬,幫你趕羊進柵欄,而且擔任守衛,防止任何人來偷羊。」
討論熱烈進行,團隊成員個個像敏捷的獵犬,進行釐清需求要件程序,雖然追逐的路線不必然是直線。某人問:「它的皮毛是什麼樣子?長毛還是短毛?」沒有人理解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但他們仍然據此討論觸控式螢幕,以及之前未使用過的各種硬體介面。最後,毛皮問題被暫時擱置,因為某人說:「我們的狗尾巴已經開始搖來搖去了。」比喻法是很好的激發概念工具,但團隊成員最後必須將眾多概念進行篩選,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可以刪減概念的工具。比喻法有時就像狗耳朵一樣靈敏,能激發眾多概念。但我們寧可讓比喻法的運作略微超過合理界限,以確保能萌發足夠的概念。
5.2.4 基準法 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很擅長運用比喻法,而是以較具體的方式進行思考。在釐清需求要件的程序中,他們會說:「這是一張椅子。請設計一張更好的椅子。」或「這是普通粉筆,請設計超級粉筆。」事實上,基準(norm)也是一種比喻,而且所期望的產品實質上「接近」基準品。運用基準法的最大危險是:一旦我們確認顧客期望的是何種產品,設計者的思維就會受限制。
另一個危險是,思維邏輯一下子就跳到最後結論。為了避免這種危險,我們應該由基準起步,一點一滴前進,以免犯重大錯誤。譬如,萊特(Wright)兄弟原本的專業是製造腳踏車,他們運用製造腳踏車的諸多基準,終於成功製造出貓鷹飛機(kitty Hawk)。
第三個危險為根據錯誤的基準開始作業,以致我們無法跨出最關鍵的一步。萊特兄弟曾經利用軌道來推進他們的飛機,但他們不曾在火車頭裝翅膀,想讓它飛起來(參考圖5-2)。
5.2.5 模型法 如果我們決定以一張椅子做為基準,但是,你腦海中呈現的椅子,與我腦海中呈現的椅子,極可能迥然不同。模型法(mockup),即製造實體模型,可以避免這種語意曖昧。而且,模型可以在產品實際產製之前,用來進行說明、研究以及測試。
不論我們已經有基準或沒有基準,模型都可以當成基準。因此,模型法具有基準法的各項優點和缺點。模型也具有幻想式產品的各項優點和缺點。製作模型並不受既有實物的限制,因此我們製作的模型可能無法產製為實品。
模型可用圖形方式,在紙張上或電腦螢幕上顯示。客戶和使用者可以指著模型圖說:「對,這就是我要的東西。」或「不對,這是什麼東東?」事實上,模型是用來測試客戶的反應──即偵知客戶的期望。模型彷彿代設計者發言:「我們認為產品應該長成這個樣子,讓我們看看你作何反應。」
5.2.6 名稱法 許多設計案的概念起始於一個名稱:製造超級粉筆、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枝鉛筆、一個時鐘、一部電梯、一個駕駛方向盤、一個計速表,或一輛腳踏車。給予名稱固然可以使設計者迅速掌握重點,卻也有引發不相干聯想的風險。如我們先前所說明,一個詞彙能引發千種圖像,一個名稱的各種聯想也可能引發各種內在假設。譬如,傑瑞花了三十年研究電腦報表紙側條的用途,即是受限於它的名稱。我們的同事吉姆‧衛瑟發現,他的四歲女兒絲毫不受名稱的限制。她將電腦報表紙側邊的洞洞條減成小片,稱它們為「車票」。我們應該向這個四歲小女孩學習,能夠不受既有名稱的限制,為新產品命名。
5.3 存在之假設
我們討論設計案的共通起點,迄今為止有什麼收穫?我們已探討解決方案概念、科技概念、比喻法、基準法、模型法以及名稱法,似乎離主題愈來愈遠。但回頭檢視這些不同的起點,我們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假設解決方案存在。
進行一項開發案,最基本的假設為,我們設計的產品目前雖然不存在,但必然將存在。所以,這些相異的起點有何共同之處?它們都是某項成功商品將會成真的各種方式。任何一個設計者,必先假設至少有一個解決方案存在,才可能動手進行設計。
再重複一次。我們定義共通的起點為(圖5-3):
所有的開發案皆起始於,假設對某問題的解決方案存在。
其他的需求要件作業,則可以視為釐清這項假設的工作。我們將在後續章節,介紹一系列以「可能成真」──即假設存在──為起點的工具和技巧,然後一次釐清一個假設,終於達臻「成真」──即真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