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on Paul Rand設計師論蘭德
菲力‧波頓(Philip Burton)
威爾‧伯丁(1908-1972):
美國平面設計師,《財星》雜誌藝術總監,
曾為柯達、普強製藥等公司進行設計。
有人曾經請我形容一下保羅‧蘭德,我選了慈悲(compassionate)一詞。我的評語遭到質疑。這和那個素以壞脾氣聞名的保羅‧蘭德,怎麼可能是同一個人?但他真的是個慈悲之人。
保羅在1955年加入我們,成為耶魯大學研究生平面設計專案的教師。他總說,他沒想過他會是個好老師。但我懷疑,凡是被他教過的學生,有哪個想不起深受歡迎的蘭德故事,想不起這些故事如何繼續不斷地啟發他們。他們必須承認,若是沒有蘭德這位老師,他們就不會是今天的模樣。
保羅總是在秋季課程的禮拜五早上授課。每個禮拜的程序都一樣。會議室的桌子上備好了夾式工作燈,十幾枝剛削好的銳利鉛筆和一疊白色證券紙。秋季課程一開始,每位學生都必須提出他或她的作品集。保羅會仔細審閱,明確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串改進做法。
隨著課程進行,學生必須繳交一份編排企劃,編排的文本選自歐贊方(Amadée)和柯比意(Le Corbusier)合寫的〈論造型〉(Sur la Plastique, 1925),或是保羅自己的〈設計與玩直覺〉(Design and Play Instinct, 1965)。學生將再次聚集到會議室,展示他們的成品。保羅會仔細思考,移動已經編排成形的文字塊。課堂結束之前,總會有兩名、三名有時甚至是四名學生圍著會議桌,秀出他們的製作步驟。保羅會就編排構成提出調整,改善作品的流暢度,做為學生日後設計的參考。課堂結束後,通常是到茉莉小館(Mory´s)享用冰涼的馬德里番茄牛肉湯,火雞三明治,和Jell-O果凍。
1977年,阿敏‧霍夫曼邀請保羅前往他在瑞士布利薩戈小村開設的暑期習營,講學一週。小村位於義大利邊境稍北一點,有座大湖,四周種滿了棕櫚、香蕉和竹林,倒映著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這般詩情畫意的美景,對保羅卻私毫不起作用。他去那裡是為了教學,而他懷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到底能完成什麼。
課堂在當地的小學進行。因為學生放暑假,我們可以把咖啡廳當成教室,總共十一張大桌,每桌坐兩名學生。保羅會拎著一張童軍椅一桌走過一桌,方便他隨時坐下來和每個學生討論他或她的作品。每次單獨指導的時間,都長到足以讓學生走上正確的軌道,另外還會附帶保羅豐富人生中的諸多故事,只要這些故事和當時討論的主題有關。和學生討論的時候,他總是灌注了所有心神。
保羅始終是布利薩戈計畫的核心教員之一,直到1996年底。他很快就確信,這種方式,也就是與個別學生進行密集的互動,是平面設計的最佳教學法。他曾試圖把這種「一星期一專案」的做法移植到耶魯大學,但由於學生同時得承受學院和課外的種種要求,效果始終不彰。
克魯格記錄了保羅(有時還包括瑪莉安)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所進行的兩場對談,這兩場對談的內容也可以讓你們確信,保羅正是那個最足以被形容為慈悲之人。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愛爾廣告公司:美國第一家廣告公司,
1869年成立於費城。De Beers享譽國際的
「鑽石恆久遠」(A diamond is forever)廣告,
就是該公司於1948年打造出來的。
我在耶魯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方形的歷史,篇幅很長,學術風格。研究班的所有老師中,只有一位花時間讀了它,那就是保羅‧蘭德。
「潔西卡的論文我才讀了一下,就可以作出結論,它的內容值得推薦」,他在我的書面評語中如此寫道。「不過,那本論文看起來好像是在三天之內設計好的,」他後來告訴我。「它看起來,」他直直盯著我,確定我有聽到,「像個垃圾。」
當然,他是對的:關於它是在三天之內設計出來的這點。(我後來才了解,這是情人眼裡出垃圾。)不過在那時,我一直期待能從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那裡,得到這類直截了當的看法。「新字體的發展是我們這行的愚蠢量表!」「平面設計不是外科手術!」蘭德是個暴躁、無情、很難忍受的人。把優秀的標準不斷往上拉,是他的小小驕傲。他熱愛形式,痛恨市場調查,深信好設計的力量。他沒法忍受笨蛋,沒法高高興興的忍受這種人。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去他位於康乃迪克衛斯頓的家裡走走,我們會坐在餐桌上聊天。聊天的時候,他會想到有哪些書希望我讀,他會去把它們找出來,常常會帶著一堆他最喜歡的書送我回家――有很多是關於建築、哲學、藝術,甚至是猶太文物的書。我是班上唯一的猶太女孩,當他不在學校課堂上扮演那個難纏傢伙的時候,他對我就像對待孫女一樣,甚至好到讓我有罪惡感。「妳像幽靈般消失無蹤!」他在給我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那時,我大概有一兩個月沒去看他。蘭德跟我的爺爺和外公一樣,一方面是個沉默寡言、謹守原則的父親,但同時又會對最輕微的挑釁發出突如其來的大笑。我帶巧克力給他。他泡茶給我喝。我們會坐上好幾個小時辯個沒完。我熱愛我們相處的每分每秒。
印象中我們談論設計的次數,遠遠不比上談論生活、談論想法、談論書籍。「妳靠觀察學到大部分事情,」他會說,「但閱讀讓妳理解。閱讀讓妳自由。」有一次,他抱怨起他想指定給學生閱讀的一篇文章,就是歐贊方和柯比意1925年合寫的那篇〈論造型〉,他認為當時通用的譯本有很多錯誤。他知道我是在法國長大的,就請我幫他弄一個更好的譯本,我遵命做了。他的法文不錯,可以看出我的翻譯至少就他的目的而言,是個比較好的版本。
不是因為我是個更好的譯者,而是因為在他的指導之下,我已經變成一個更具觀察力的設計學生。我從他那裡學到的最寶貴東西,就是如何全面觀察,徹底領會――深入地看,無情地看,敏銳地看。
幾年後,我結婚了,有次蘭德在費城演講時,我和丈夫比爾正好也那裡。他那時已經八十幾歲,身體虛弱,我們安排好去接他,並在晚上演講結束後送他回旅館。我們扶他下了計程車,他停下腳步,用手摟著我,我們的身高一模一樣,他給我緊緊的一抱。然後,他嚴厲地轉向比爾。「你知道,我不確定你現在是不是配得上她,」他厲聲說道。「但你會做到的。」我感到非常安慰,非常愉快,感謝他在很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談話中,選擇批評我的丈夫,而不是我的論文。我依然懷念著他。
菲力‧波頓(Philip Burton)
威爾‧伯丁(1908-1972):
美國平面設計師,《財星》雜誌藝術總監,
曾為柯達、普強製藥等公司進行設計。
有人曾經請我形容一下保羅‧蘭德,我選了慈悲(compassionate)一詞。我的評語遭到質疑。這和那個素以壞脾氣聞名的保羅‧蘭德,怎麼可能是同一個人?但他真的是個慈悲之人。
保羅在1955年加入我們,成為耶魯大學研究生平面設計專案的教師。他總說,他沒想過他會是個好老師。但我懷疑,凡是被他教過的學生,有哪個想不起深受歡迎的蘭德故事,想不起這些故事如何繼續不斷地啟發他們。他們必須承認,若是沒有蘭德這位老師,他們就不會是今天的模樣。
保羅總是在秋季課程的禮拜五早上授課。每個禮拜的程序都一樣。會議室的桌子上備好了夾式工作燈,十幾枝剛削好的銳利鉛筆和一疊白色證券紙。秋季課程一開始,每位學生都必須提出他或她的作品集。保羅會仔細審閱,明確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串改進做法。
隨著課程進行,學生必須繳交一份編排企劃,編排的文本選自歐贊方(Amadée)和柯比意(Le Corbusier)合寫的〈論造型〉(Sur la Plastique, 1925),或是保羅自己的〈設計與玩直覺〉(Design and Play Instinct, 1965)。學生將再次聚集到會議室,展示他們的成品。保羅會仔細思考,移動已經編排成形的文字塊。課堂結束之前,總會有兩名、三名有時甚至是四名學生圍著會議桌,秀出他們的製作步驟。保羅會就編排構成提出調整,改善作品的流暢度,做為學生日後設計的參考。課堂結束後,通常是到茉莉小館(Mory´s)享用冰涼的馬德里番茄牛肉湯,火雞三明治,和Jell-O果凍。
1977年,阿敏‧霍夫曼邀請保羅前往他在瑞士布利薩戈小村開設的暑期習營,講學一週。小村位於義大利邊境稍北一點,有座大湖,四周種滿了棕櫚、香蕉和竹林,倒映著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這般詩情畫意的美景,對保羅卻私毫不起作用。他去那裡是為了教學,而他懷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到底能完成什麼。
課堂在當地的小學進行。因為學生放暑假,我們可以把咖啡廳當成教室,總共十一張大桌,每桌坐兩名學生。保羅會拎著一張童軍椅一桌走過一桌,方便他隨時坐下來和每個學生討論他或她的作品。每次單獨指導的時間,都長到足以讓學生走上正確的軌道,另外還會附帶保羅豐富人生中的諸多故事,只要這些故事和當時討論的主題有關。和學生討論的時候,他總是灌注了所有心神。
保羅始終是布利薩戈計畫的核心教員之一,直到1996年底。他很快就確信,這種方式,也就是與個別學生進行密集的互動,是平面設計的最佳教學法。他曾試圖把這種「一星期一專案」的做法移植到耶魯大學,但由於學生同時得承受學院和課外的種種要求,效果始終不彰。
克魯格記錄了保羅(有時還包括瑪莉安)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所進行的兩場對談,這兩場對談的內容也可以讓你們確信,保羅正是那個最足以被形容為慈悲之人。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愛爾廣告公司:美國第一家廣告公司,
1869年成立於費城。De Beers享譽國際的
「鑽石恆久遠」(A diamond is forever)廣告,
就是該公司於1948年打造出來的。
我在耶魯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方形的歷史,篇幅很長,學術風格。研究班的所有老師中,只有一位花時間讀了它,那就是保羅‧蘭德。
「潔西卡的論文我才讀了一下,就可以作出結論,它的內容值得推薦」,他在我的書面評語中如此寫道。「不過,那本論文看起來好像是在三天之內設計好的,」他後來告訴我。「它看起來,」他直直盯著我,確定我有聽到,「像個垃圾。」
當然,他是對的:關於它是在三天之內設計出來的這點。(我後來才了解,這是情人眼裡出垃圾。)不過在那時,我一直期待能從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那裡,得到這類直截了當的看法。「新字體的發展是我們這行的愚蠢量表!」「平面設計不是外科手術!」蘭德是個暴躁、無情、很難忍受的人。把優秀的標準不斷往上拉,是他的小小驕傲。他熱愛形式,痛恨市場調查,深信好設計的力量。他沒法忍受笨蛋,沒法高高興興的忍受這種人。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去他位於康乃迪克衛斯頓的家裡走走,我們會坐在餐桌上聊天。聊天的時候,他會想到有哪些書希望我讀,他會去把它們找出來,常常會帶著一堆他最喜歡的書送我回家――有很多是關於建築、哲學、藝術,甚至是猶太文物的書。我是班上唯一的猶太女孩,當他不在學校課堂上扮演那個難纏傢伙的時候,他對我就像對待孫女一樣,甚至好到讓我有罪惡感。「妳像幽靈般消失無蹤!」他在給我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那時,我大概有一兩個月沒去看他。蘭德跟我的爺爺和外公一樣,一方面是個沉默寡言、謹守原則的父親,但同時又會對最輕微的挑釁發出突如其來的大笑。我帶巧克力給他。他泡茶給我喝。我們會坐上好幾個小時辯個沒完。我熱愛我們相處的每分每秒。
印象中我們談論設計的次數,遠遠不比上談論生活、談論想法、談論書籍。「妳靠觀察學到大部分事情,」他會說,「但閱讀讓妳理解。閱讀讓妳自由。」有一次,他抱怨起他想指定給學生閱讀的一篇文章,就是歐贊方和柯比意1925年合寫的那篇〈論造型〉,他認為當時通用的譯本有很多錯誤。他知道我是在法國長大的,就請我幫他弄一個更好的譯本,我遵命做了。他的法文不錯,可以看出我的翻譯至少就他的目的而言,是個比較好的版本。
不是因為我是個更好的譯者,而是因為在他的指導之下,我已經變成一個更具觀察力的設計學生。我從他那裡學到的最寶貴東西,就是如何全面觀察,徹底領會――深入地看,無情地看,敏銳地看。
幾年後,我結婚了,有次蘭德在費城演講時,我和丈夫比爾正好也那裡。他那時已經八十幾歲,身體虛弱,我們安排好去接他,並在晚上演講結束後送他回旅館。我們扶他下了計程車,他停下腳步,用手摟著我,我們的身高一模一樣,他給我緊緊的一抱。然後,他嚴厲地轉向比爾。「你知道,我不確定你現在是不是配得上她,」他厲聲說道。「但你會做到的。」我感到非常安慰,非常愉快,感謝他在很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談話中,選擇批評我的丈夫,而不是我的論文。我依然懷念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