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個logo如果沒有設計到極簡、極節制,就不可能存活下來。」

∎平面設計師聲譽的提升者
保羅•蘭德 Paul Rand 美國│1914–1996

保羅.蘭德在去世前不久,才被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形容為「當今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蘭德除了幫賈伯斯的NeXT電腦設計logo,也為產業巨頭IBM、UPS快遞、ABC電視台、西屋電器、Enron能源公司創作商標,對美國人來說,這些都是真正代表性且深植人心的形象。

蘭德對於藝術和商業之間的深刻理解,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關鍵。莫侯利-納吉形容蘭德「兼顧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同時使用詩人和商人的語言。他根據需求和功能來思考。他有能力分析自己的問題,而且他有無窮的想像力。」

雖然蘭德的名字必定跟他創作的經典商標一起流傳於世,早在設計這些東西多年前,他就已經是位成功的平面設計師。原本開雜貨店的父母,並不認同他從事平面設計工作。1936年時,有人請他設計《成衣藝術》(Apparel Arts)雜誌的週年專號。這個機緣讓蘭德邁入全職設計,沒多久,他便獲得《君子雜誌》(Esquire)時尚版藝術總監的職務。蘭德也為《方向》(Direction)雜誌設計了許多出色封面,同時也擔任威廉.魏卓普(William Weintraub)事務所的藝術總監十一年,一直做到1955年。

1956年,蘭德被IBM的艾略特.諾耶斯(Eliot Noyes)聘為顧問,他一做就是三十年。負責設計IBM各種場合所需要的企業識別,包括包裝和廣告。設計了條紋式的字型logo,以及有趣的《Eye-Bee-M》IBM海報。

蘭德的學生相當多,他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平面設計多年,也出版過不少平面設計相關書籍,包括最著名的《想設計》(Thoughts on Design),初版問世於1947年;後續著作也都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他為出版社設計的logo,從1985年延續使用到2009年。蘭德也為第二任妻子安妮的童書做插畫。

蘭德的關鍵長才,就是能夠把自己的想法推銷給客戶。按平面設計師路易.丹齊格(Louis Danziger)的說法:「光是他一個人,幾乎就能讓所有企業相信設計這項工具的有效性……所有五○和六○年代的設計師都從蘭德那裡獲益良多,蘭德大大促成我們從業的正當性。設計這門職業能有今天的聲譽,他比任何人都有功勞。我們從商業藝術家搖身一變為平面設計師,主要都是他的貢獻。」


「有時候一個想法閃現,你不信任它,因為它來得太容易了。你用閃閃躲躲的句子來修飾它,因為它令你覺得害臊。可是事實證明,它往往就是最好的想法。」

∎電影片頭藝術大師
索爾‧巴斯 Saul Bass 美國│1920–1996

巴斯普遍被認為是電影片頭的設計大師,他跟導演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合作過。巴斯公認能將原本兩、三分鐘的電影片頭,提升至另一層次的藝術境界。他聰明地運用字型、大膽的圖像和動畫,以全新方式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巴斯在家鄉紐約當過自由接案設計師,1946年搬到洛杉磯。導演普雷明格看到他為《卡門.瓊斯》(Carmen Jones)設計的電影海報,力邀巴斯來設計電影片頭。這個機緣促成他為羅伯.阿德力區(Robert Aldrich)的《大刀》(The Big Knifer, 1955)和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的《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1955)創作片頭。他接下來為普雷明格工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爭議性的片子《金臂人》(Golden Arm, 1955),片中法蘭克.辛納屈飾演一名剛接受海洛因勒戒的癮君子。巴斯以黑白處理做出沉重感,此外還設計了一張有鋸齒狀手臂造型的海報,意象獨一無二。這部電影掀起一片轟動,巴斯也變得灸手可熱。

巴斯與英國導演希區考克的首度合作,是為他的電影《迷魂記》(Vertigo, 1958)設計片頭,巴斯特寫了女人咄咄逼人的眼珠和動態的旋轉紋路。他繼續設計了希區考克的《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和《驚魂記》(Psycho, 1960)片頭,以及其他導演的票房鉅片,包括普雷明格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 1959),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萬夫莫敵》(Spartacus,1960)。

巴斯接下來自己嘗試拍片。第一部科幻片《第四期》(Phase IV, 1974)命運坎坷,他又拍攝了三部短片:《流行藝術筆記》(Notes on the Popular Arts , 1977),《太陽電影》(The Solar Film, 1980),《探索》(Quest, 1983)。1987年,《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的導演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邀請巴斯回鍋做片頭設計。之後他和馬丁.史柯西斯合作了《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 1990),《恐怖角》(Cape Fear, 1991),《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 1993)。貝斯創作的最後一部電影片頭,是史柯西斯在1995年的《賭國風雲》(Casino)。

除了電影片頭,巴斯還設計過多起知名商標,包括美國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AT&T、聯合航空、Minolta相機等。一項2011年的調查發現,他設計商標的平均壽命是34年,在一個品牌更迭頻繁、企業識別變幻無常的環境裡,這著實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巴斯永遠改變了電影片頭的觀賞方式。以往的片頭,是未揭序幕前的制式投影,現在則變成完整觀影經驗的一部分。「很久以來我一直覺得,觀眾應該從第一個鏡頭就融入電影裡,」他解釋道:「如今出現一個真正的好機會,可以用全新的方法使用片頭――真正為即將揭露的故事創造出一種氛圍。」

「我喜歡攝影,因為它是一個現實的媒材,不像畫畫是非現實的。我喜歡亂搞現實……歪曲現實。我的一些作品讓人很難不問: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史東姆•陶格森(Storm Thorgerson)」

∎讓平克•佛洛伊德永垂不朽
嬉皮諾斯底 Hipgnosis 英國│1968–1983

嬉皮諾斯底幾乎包辦了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所有專輯,此外,他們還為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Peter Gabriel、T-Rex、ELO、10cc、UFO等名氣響亮的藝術家創作同樣吸睛的黑膠唱片封面。雖然嬉皮諾斯底的名氣永遠會跟這些超強爆發力的作品連在一起,但他為英國樂隊XTC的1978年黑膠專輯《Go 2》所作封面設計――相當不起眼,純文字,概念式的作品――卻被設計圈視為最了不起的創作。它放在一個全黑的背景裡,以打字機打出白色文字,明確陳述目的:「這是一張唱片封面。這個書寫是唱片封面的設計。設計旨在幫助唱片銷售。」最後幫讀者貼上「受害者」的標籤,並且指示「立即停止閱讀」,詼諧,不花大錢,概念又極為出色。

嬉皮諾斯底之名,是從他們公寓門口的塗鴉而來。史東姆.陶格森(Storm Thorgerson)和歐布瑞.鮑威爾(Aubrey Powell)把「嬉皮諾斯底」看作「hip」(代表一切年輕、新穎、酷炫的事物)和「gnostic」(與神祕主義有關的知識)的組合。這兩人還是皇家藝術學院電影系的學生時,就開始設計唱片封面。兩人和平克.佛洛伊德的團員就讀同一間學校,他們的第一個設計案便是平克.佛洛伊德的第二張黑膠專輯《秘密的滋味》(A Sauceful of Secrets,1968),這也是EMI唯一的兩次同意由非唱片公司專人來設計專輯封面。EMI後來又委託他們設計了其他唱片,嬉皮諾斯底利用鮑威爾家工作了一陣子,後來在南肯辛頓開設了第一間工作室。

兩人在這段期間裡設計了許多黑膠唱片封面。1973年發行的《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持續作為史上最暢銷的黑膠專輯之一),一舉奠定他們作為當代最搶手的設計團體。《月之暗面》雖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跟平克.佛洛伊德諸多專輯相比,其實相當直截了當。其他專輯所表現出更耐人尋味的(也都微微令人不安的)超現實小品,震撼人心又驚豔絕倫。他們從來不乏幽默感,常常玩視覺雙關語。唱片通常包含了摺頁、精心製作的內頁和長條標籤。
他們的作品比Photoshop早了幾十年,係以相片影像(以中幅底片拍攝而成)加工的藝術創作,這些影像很少以音樂家為對象,而是用模特兒和演員,添加了電影般的氛圍。這些圖像都經過暗房操作,運用一連串的技巧,例如噴槍、剪貼,而光是原始影像,往往也花費很大的功夫才得以拍攝完成。拿平克.佛洛伊德的《動物》專輯(Animals,1977)來說,他們做了一隻9公尺的豬造形氦氣氣球,讓它飄浮在巴特錫(Battersea)火力發電廠上空,氣球最後飄到肯特郡的一塊田地上降落,氣壞了當地農民,抱怨它嚇壞了牧場裡的乳牛。

「一個意象光是本身並不讓人感興趣。意象之所以有效,在於一個事實──裡面包含了先前的對話、故事、各個對話者的經驗;以及另一個事實──它引發了對這些先前既有價值的質疑。一個好意象應該要位於兩個意象之間:一個先前的意象,以及另一個將來的意象。」

∎遊走於音樂時尚藝術界
M/M Paris法國│1992年創立

M/M Paris自從九○年代初創立以來,毫不費力遊走在音樂、時尚、藝術界之間,將商業與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驚人的效果。他們以客製化的字體和手繪字母,運用插畫和拼貼,將作品呈現出多層次、繁複性,且往往帶有神祕感。M/M Paris跟客戶的關係與其說是客戶,不如說是合作者――「我們是設計師,但我們定義裡的這個角色,不僅是某人想法的媒介而已。」――所有合作對象都是重量級角色,其中還有許多跟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著合作關係。

馬提亞斯.奧古斯提尼亞克(Mathias Augustyniak)和麥克.安姆薩拉格(Michael Amzalag),在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就讀期間結識。兩人都對學校裡學院派的思想感到失望(「學院在平面設計領域所走的路完全不切實際,我們都知道那是個死胡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哪一塊領域特別叫作藝術或文化,所有東西都彼此交織在一起。」

奧古斯提尼亞克前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繼續就讀,1992年返回法國後,兩人成立M/M Paris。一開始他們為唱片公司做設計,不久便接下時裝界的案子,如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Jil Sander和Martine Sitbon。兩人在1995年結識了攝影師藍斯維爾德(Inez van Lamsweerde)和瑪塔丁(Vinoodh Matadin),雙方一拍即合,開啟日後長期合作關係。他們攜手最有名的案子是碧玉(Björk)在2001年的黑膠專輯《Verspertine》。

M/M Paris開始與服裝設計師史黛拉‧麥卡尼(Stella McCartney)和尼可拉斯.蓋斯奇葉爾(Nicolas Ghesquière)合作,也扮演起國際藝術家的經紀人和策展人,如擔任漢斯.尤利希.歐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皮耶.于格(Pierre Huyghe)的經紀人。藝廊空間也是M/MParis擅長的項目,不管是設計藝廊標誌、目錄、展覽圖案、策展,或是他們為自己舉辦的展覽。M/M Paris包羅萬象的觸角,在雜誌界也極為搶手,《Paris Vogue》、《Arena Homme+》、《Purple》和《Interview》都邀請他們擔任藝術總監。

2012年M/M Paris成立20週年,Thames & Hudson出版社發行了一本528頁的專著《M/M (Paris):從M到M》(M to M of M/M (Paris))。這本書歷時十二年完工,記錄了兩位設計師的藝術視野。正如奧古斯提尼亞克所指出:「奧利佛.查姆(Oliver Zahm,《Purple》雜誌)對我們的關係做出最完美的比喻。他說,一個人是骨頭,另一個人是肌肉。對我來說,這就是對我們的工作最精準的描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