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感受科技的接納與抗拒

並非所有人都對新技術抱持開放態度。有些人率先嘗試新事物;有些則要等到證實有效才肯嘗試,或是根本不接受;有人甚至大張旗鼓的反對技術創新。縱觀歷史,新科技總會引發懷疑和恐懼,目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I。對技術創新的抗拒不容忽視,因為我們通常能透過這些抗拒,發現創新技術可能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了解「抗拒」,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也就是將價值發揮到極致、把傷害減到最低的產品。

使用新技術的傾向取決於四個特質,這些可用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準備好接受新技術。前兩個特質是樂觀和創新─也就是動機,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比較可能採用新技術。樂觀是對科技抱持正面態度,相信科技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變得更靈活、有效率;創新是願意率先使用新科技、成為思想領袖。另外兩個特質是不舒服和不安全感,也是延後或阻止採用科技的抑制因素。不舒服是認為自己無法掌控新技術,或是覺得自己無力招架;不安全感是對科技不信任,懷疑它能不能運作,以及擔憂可能的負面影響。

能夠快速接納創新技術的人具有較高的技術就緒指數(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正如為人熟知的羅吉斯(Rogers)創新擴散理論,從嘗鮮者(2.5%)開始,再來是早期採納者(13.5%),然後是早期多數者(34%)、後期多數者(34%),最後是落後者(16%)。

他的模型描述評估產品後決定採納(立即購買)或延遲(稍後購買)的人,加起來是100%,不過沒有考慮拒絕(從未購買)或是反對(積極抗爭)產品的人。事實上,一項創新產品達到100%採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除了關注產品帶來的好處,我們也必須在設計產品時化解人們對新科技的恐懼和擔憂,這樣才能觸及早期多數者。這個指標代表某個創新產品可能「起飛」,也能提升整體採用比例。

智慧型手機是少數接納速度令人難以置信、採用率異常高的創新例子。iPhone推出十年後,歐美國家的智慧型手機採用率高達70∼90%,目前曲線幾乎變得平坦。有些消費族群甚至開始朝反方向走,因為覺得自己的隱私遭侵犯、越來越缺乏自主,便將智慧型手機換成一般手機。這些人曾經是採納者,如今卻成了拒絕和反對者。

從古至今,人類都抗拒創新科技,只是抵制的技術隨著時代改變。例如從前的人們堅信太靠近電源插座就會觸電;或是英國一度禁止汽車時速超過五公里,以保護行人;人們認為電話會招來惡靈;電影可能導致道德淪喪⋯⋯

隨著生活越來越依賴昔人害怕的技術,我們開始嘲笑這些恐懼。我們無法想像沒有電的生活;我們仰賴汽車到處移動;我們隨身攜帶智慧型手機;我們相信Netflix和YouTube上的現代「電影」可以放鬆並提供訊息。隨著我們成長,習以為常的科技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我們雖然信任伴隨我們成長的科技,卻經常害怕新技術。

今天的恐懼包括人類扮演上帝,透過基因改造其他人、控制我們生活的大型科技公司、民主國家變成高科技監控國家,以及AI機器人超越人類。

抗拒新技術的範圍可能沒那麼大。消費者決定接納或拒絕使用某一項科技產品時,會衡量產品的優點和潛在的缺點,例如新手父母希望好好照顧孩子、確保孩子安全,會使用嬰兒監視器,讓他們無論在哪裡上網都能看到寶寶。不過,雖然監視器提供明確的好處,但是擔心駭客偷窺孩子的父母可能還是不會買。

另一方面,如果好處太薄弱,把嬰兒監視器設計得再安全也無法促使父母購買該產品,其他嬰兒監視器得提供更有力的優勢,例如解析度更佳、可以使用電池、方便移動、可以自訂搖籃曲、能夠自動創作夜間「精彩畫面」的影片─你必須提供強大的優勢。

產品優勢是推動人們向前的動力,阻力是阻礙我們前進的原因。你必須同時處理這兩個問題。因此本書包含兩部分:強化優勢和減少阻力。

我經常看到創新者無視消費者的抗拒,有些人不了解消費者的感受,有些則認為消費者是錯的。抱持這種態度打造產品,必然無法解決可能的阻力,產品也因此銷售不佳。若想設計出消費者立即感受到意義的產品,我們要從消費者的想法、感受、意見和對產品優缺點的期望中學習,無論那些想法是否正確。我們應該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超越他們的期望,並在設計過程中解決(潛在的)阻力。

本書的設計策略正是為這個過程提供實用的資源,介紹所有強化優勢、減少阻力的選項,幫你創造「有感的設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