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靜待花期
「立春」,大部分人的重點都會放在「春」上,頓時聯想出一片春回大地、綠柳萌發、山花爛漫之景象。其實,立春時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還是比較寒冷的,但是在宇宙大的運行之中,春天已經在醞釀了。
我們的古人對自然的觀察很細緻。他們敏感地發現到了正月,陽能逐漸上升,氣溫也開始上升,宇宙中發生著規律性的聯動變化。為了推演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複雜關聯性,他們採用了卦象這種具形象的工具。而立春被描述為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陽爻,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萬物開始萌發生氣,立春是節,相隔十五天的雨水是氣。
明代有一本關於植物栽培的書叫作《群芳譜》,僅看名字,就彷彿一派春天的感覺。《群芳譜》對立春的解釋十分到位:「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雖然物象不是人們想像的春天,但是立春為春天的建立開創了格局。
立春的三候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自立春始,第一個五日裡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第二個五日後,蟄居的蟲類在洞中慢慢甦醒,但還不是驚蟄那樣開始出現在地面以上活動。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便到水面上游動,那些薄薄的碎冰片看起來就像是被魚背著一樣浮在水面上。
立春之後,人體內的陽氣自然而然地順應天地陽氣,希望舒張萌發,雖然氣溫不高,人們卻總有想伸手伸腳的衝動,不願意多穿衣服。但老人知道還不到時候,故而常常教育年青人要「春捂秋凍」。而人在精神層面上也自然而然地升起希望,故而祈福、祝願都難以抑制。民間春遊從此開始,大人們、孩子們都迫切希望親近自然。吃春餅、春捲是立春的習俗,尤其是春餅,食材豐富,色彩繽紛,不僅滿足的是人體的需求,同時也傳達出人們對未來的希冀和祝願。
這次的立春,我選擇了兩款茶,作為這個節氣的當下之茶。有意思的是,都是福建的茶。一款是茉莉花茶,一款是福建的老白茶。我喝白茶,不拘是銀針還是牡丹,然而老壽眉喝得多些。茉莉花茶香氣馥郁,花又主發散,適合助力陽氣生發;老壽眉溫潤清雅,適合春天那種不慍不火的感覺。
茉莉花茶:此時此刻的味道
整個北方,曾經是茉莉花茶的天下。我是山西人,讀書的時候,我有個關係很好的同學,家裡總有紙盒裝的「天山銀毫」,每次沖泡,都香得不得了,又不衝鼻子,喝著、聞著都很舒服。後來才知道這茶和新疆沒啥關係,是一種福建寧德產的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福建產的較多,除了福建,浙江、江蘇、廣西和四川也產。
茉莉花茶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雖然如今它彷彿變成了「不會喝茶」和「低端茶」的代名詞。在中國古代文化最為絢爛的時代,宋朝那一片雨過天青的溫潤裡,已經將龍腦加入貢茶裡,出現了「花茶」這一茶葉大類。
不過,正式用鮮花作香料窨製花茶是在明朝。明朝是個器物粗糙體大的朝代,然而茶事卻有自己的細膩:他們會用木樨、茉莉、薔薇、梔子、木香、梅花等各式鮮花窨製花茶。
在宋朝的時候福建就已經廣泛地種植茉莉花,現在茉莉花更是福州的市花。19世紀中葉到19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產發展到鼎盛時期;彼時,京、津茶商雲集榕城,大量窨製茉莉花茶運銷東北、華北一帶的大城市,福州由此成為全國窨製花茶的中心。而西方尤其喜歡這種花香濃郁的茶品,福州花茶遠銷歐、美和南洋各地,為數甚鉅。四川在1884年從福州引種茉莉花苗;1938年,福州的窨花技藝傳到蘇州,所以這些地區都發展成了中國重要的茉莉花茶產區。
四川本身是產茶大省,成都又是休閒之都,有喝茉莉花茶的傳統。
成都茶廠最有名的品種就是「三花茶」——不是三種花製成的茶,而是三級茉莉花茶。老成都人視茶館為客廳,日上三竿自然醒後,趿拉著鞋子,睡眼惺忪地上了街,先在麵館吃碗麵,然後再走兩步踱進茶館,喊:
「幺師,來碗三花!」茶館裡的夥計,尊稱是「茶博士」,俚稱是「幺師」。普通成都人都喝三級花茶,夠味,耐泡,又便宜,所以老成都人每天都是「來碗三花」。碗是蓋碗,老成都人喝茶都是蓋碗茶,一般是青花瓷的茶托、茶碗、茶蓋三件套。喝茶期間基本是瞇著眼晒太陽,也不說話,茶蓋翻起插在碗和托之間,夥計就會提著銅壺來添水,無事便是一天。不過我印象裡,他們有事的時候不多。在成都喝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成都青羊宮喝到的茉莉花茶。道姑收完錢,便直接按人頭給你幾個裝好茶的蓋碗,自己尋找桌椅,坐好後有人來添水。
後來我去美國洛杉磯,那裡的四季並不分明,總是溫暖的。有一個休息日不知道怎麼就突然想起了茉莉花茶,約了朋友專門去西來寺泡茶。
茶葉是日本LUPICIA出的茉莉工藝茶,看著是一個茉莉銀毫的大球,泡開來,會有千日紅的小野菊浮起。就在西來寺的草坪上,遠處是石雕的小和尚,在異國他鄉的天空下散發出一片茉莉茶香。
現今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春天都會買一些茉莉花茶,福建產的多些,有的時候也買四川的碧潭飄雪。傳統上,花茶裡的乾花越少越好,窨製的次數越多越貴。以前一般都是七窨七提,就是利用茶葉吸味、鮮花吐香的道理,將半開的茉莉花放在茶坯中,吸完香後再把乾花揀淨,反覆七次。後來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第一遍先用白蘭花窨製,再用茉莉花窨製,道數也改為三窨三提。這樣的茉莉花茶品質就下降很多,因為白玉蘭的花香,聞著濃郁,卻有點「悶」,不如茉莉花的清雅有靈氣。更有甚者,茉莉花茶標準的出廠水分含量為8%~9%,不允許超出9%。但有的廠家,為了彌補下花量少、茉莉花茶內香不足,故意把茶葉出廠的水分提高到9%以上。一方面茶葉在乾聞時鮮靈度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茶葉重量,可是這樣的茶,聞起來香,喝起來卻不香,也就埋下了「茉莉花茶就是低端茶,品質不佳」的認知伏筆。
我愛茉莉花茶,是喜歡它芳香開竅,又蘊含著茶香。連續幾個立春節氣的茶會,我都選了不同等級的茉莉花茶。每次有人看到我喝茉莉花茶,他們都會驚詫一下,我知道他們內心一定在說:這個愛茶的老師,怎麼會喝茉莉花茶這種低端茶?那不是不會喝茶的人喝的嗎?我開始還辯解幾句,後來便不說話了——只要你自己開心,有的時候不要那麼敏感吧。過去的已過去,未來又還未來,重要的是我們把此時此刻的茶水倒在此時此刻的杯子裡。品這碗茉莉花茶,喝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味道吧。
白茶:七年之寶
白茶,也許是天空的雲霧凝成的精華。在福建福鼎,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不炒不揉,就是用大自然的陽光晒乾,如果天氣不好,就耐心地用文火烘乾,把茶葉的白茸毛在乾茶的表面完整地保留下來,成就了最為純真的銀白和帶著青澀的草香。
最漂亮的,還是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頂級的白毫銀針,滿覆銀毫,又比較粗壯挺拔,好像充滿肌肉的力量;而白牡丹會在白毫下隱隱有綠色露出,仿若白紗下面隱現著綠色的裙裾。最常見的當然是壽眉。其實以前還雜著一種貢眉。貢眉是白茶菜茶製成的,菜茶是群體種,也叫「小白」。實際上貢眉要比壽眉等級略高一些,因為還是有芽頭的。而福鼎大白茶的芽製成了白毫銀針,抽針後的片葉製成的白茶就是壽眉。壽眉以前叫作「三角片」,仿若枯葉蝶,葉片比較薄,有著斑斕的秋天落葉的顏色。
白茶存放時間越長,其藥用價值越高,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說,一般五六年的白茶就可算老白茶,十幾二十年的老白茶已經非常難得。白茶因為火氣較小,一直作為下火涼血之用,新白茶的草葉氣仿若杏花初開,而隨著年份增長,香氣成分逐漸揮發,湯色逐漸變紅,滋味變得醇和,茶性也逐漸由涼轉溫,泡好的老白茶會有棗香或者藥香發散出來,聞著就讓人舒緩和放鬆,老壽眉的表現尤為突出。
茶確實是中國人最早的「藥」啊。古代那些羈旅中人於旅途中,在歇息的片刻,會從破舊的藤箱或者背包裡,拿出隨身的一小包茶葉,用山泉水煮了或者沖泡,這樣那樣的茶香就充溢了那一小片空間,飲用的人發出一聲輕嘆,因為一種來自內心的舒爽。在這舒爽之中,那些初期的病痛也慢慢抽離出去,與懷念故鄉的水氣一起升上高空,變成繚繞在山間的雲霧。而飲茶人的目光跟隨著這些雲霧,繞過山巒、溪谷,看到春天柔韌扭轉的紫藤、夏天陪伴著翠鳥的紅蓮、秋天隱逸在竹籬旁的金菊、冬天襯著白雪的蠟梅。這幅糅合了遠山近水、四時花卉的中國畫,正是旅人藏在內心的美好故園。
這種美好裡誰能說沒有散發著縷縷茶香呢?「茶」這種藥,不僅醫治身體,更加療治心靈,它的功能,一個是治療,一個是參悟。不論東方的大道,還是西來的佛法,中國文化的種種,都籠罩在這茶香之中,讓人頓悟或者長思。
在古代中國,茶曾被認為難以離開舊土,因此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不遷」。可是它卻溫暖了旅人的手,明亮他們的眼,並且跟著他們,從雲南走到四川,又沿著長江去了湖南湖北,更慢慢出現在了福建、江蘇、廣東、浙江……茶之為寶,在於它穿過漫長的歷史甬道,給了我們真實而長久的慰藉,並且歷久彌香。
										靜待花期
「立春」,大部分人的重點都會放在「春」上,頓時聯想出一片春回大地、綠柳萌發、山花爛漫之景象。其實,立春時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還是比較寒冷的,但是在宇宙大的運行之中,春天已經在醞釀了。
我們的古人對自然的觀察很細緻。他們敏感地發現到了正月,陽能逐漸上升,氣溫也開始上升,宇宙中發生著規律性的聯動變化。為了推演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複雜關聯性,他們採用了卦象這種具形象的工具。而立春被描述為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陽爻,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萬物開始萌發生氣,立春是節,相隔十五天的雨水是氣。
明代有一本關於植物栽培的書叫作《群芳譜》,僅看名字,就彷彿一派春天的感覺。《群芳譜》對立春的解釋十分到位:「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雖然物象不是人們想像的春天,但是立春為春天的建立開創了格局。
立春的三候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自立春始,第一個五日裡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第二個五日後,蟄居的蟲類在洞中慢慢甦醒,但還不是驚蟄那樣開始出現在地面以上活動。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便到水面上游動,那些薄薄的碎冰片看起來就像是被魚背著一樣浮在水面上。
立春之後,人體內的陽氣自然而然地順應天地陽氣,希望舒張萌發,雖然氣溫不高,人們卻總有想伸手伸腳的衝動,不願意多穿衣服。但老人知道還不到時候,故而常常教育年青人要「春捂秋凍」。而人在精神層面上也自然而然地升起希望,故而祈福、祝願都難以抑制。民間春遊從此開始,大人們、孩子們都迫切希望親近自然。吃春餅、春捲是立春的習俗,尤其是春餅,食材豐富,色彩繽紛,不僅滿足的是人體的需求,同時也傳達出人們對未來的希冀和祝願。
這次的立春,我選擇了兩款茶,作為這個節氣的當下之茶。有意思的是,都是福建的茶。一款是茉莉花茶,一款是福建的老白茶。我喝白茶,不拘是銀針還是牡丹,然而老壽眉喝得多些。茉莉花茶香氣馥郁,花又主發散,適合助力陽氣生發;老壽眉溫潤清雅,適合春天那種不慍不火的感覺。
茉莉花茶:此時此刻的味道
整個北方,曾經是茉莉花茶的天下。我是山西人,讀書的時候,我有個關係很好的同學,家裡總有紙盒裝的「天山銀毫」,每次沖泡,都香得不得了,又不衝鼻子,喝著、聞著都很舒服。後來才知道這茶和新疆沒啥關係,是一種福建寧德產的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福建產的較多,除了福建,浙江、江蘇、廣西和四川也產。
茉莉花茶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雖然如今它彷彿變成了「不會喝茶」和「低端茶」的代名詞。在中國古代文化最為絢爛的時代,宋朝那一片雨過天青的溫潤裡,已經將龍腦加入貢茶裡,出現了「花茶」這一茶葉大類。
不過,正式用鮮花作香料窨製花茶是在明朝。明朝是個器物粗糙體大的朝代,然而茶事卻有自己的細膩:他們會用木樨、茉莉、薔薇、梔子、木香、梅花等各式鮮花窨製花茶。
在宋朝的時候福建就已經廣泛地種植茉莉花,現在茉莉花更是福州的市花。19世紀中葉到19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產發展到鼎盛時期;彼時,京、津茶商雲集榕城,大量窨製茉莉花茶運銷東北、華北一帶的大城市,福州由此成為全國窨製花茶的中心。而西方尤其喜歡這種花香濃郁的茶品,福州花茶遠銷歐、美和南洋各地,為數甚鉅。四川在1884年從福州引種茉莉花苗;1938年,福州的窨花技藝傳到蘇州,所以這些地區都發展成了中國重要的茉莉花茶產區。
四川本身是產茶大省,成都又是休閒之都,有喝茉莉花茶的傳統。
成都茶廠最有名的品種就是「三花茶」——不是三種花製成的茶,而是三級茉莉花茶。老成都人視茶館為客廳,日上三竿自然醒後,趿拉著鞋子,睡眼惺忪地上了街,先在麵館吃碗麵,然後再走兩步踱進茶館,喊:
「幺師,來碗三花!」茶館裡的夥計,尊稱是「茶博士」,俚稱是「幺師」。普通成都人都喝三級花茶,夠味,耐泡,又便宜,所以老成都人每天都是「來碗三花」。碗是蓋碗,老成都人喝茶都是蓋碗茶,一般是青花瓷的茶托、茶碗、茶蓋三件套。喝茶期間基本是瞇著眼晒太陽,也不說話,茶蓋翻起插在碗和托之間,夥計就會提著銅壺來添水,無事便是一天。不過我印象裡,他們有事的時候不多。在成都喝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成都青羊宮喝到的茉莉花茶。道姑收完錢,便直接按人頭給你幾個裝好茶的蓋碗,自己尋找桌椅,坐好後有人來添水。
後來我去美國洛杉磯,那裡的四季並不分明,總是溫暖的。有一個休息日不知道怎麼就突然想起了茉莉花茶,約了朋友專門去西來寺泡茶。
茶葉是日本LUPICIA出的茉莉工藝茶,看著是一個茉莉銀毫的大球,泡開來,會有千日紅的小野菊浮起。就在西來寺的草坪上,遠處是石雕的小和尚,在異國他鄉的天空下散發出一片茉莉茶香。
現今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春天都會買一些茉莉花茶,福建產的多些,有的時候也買四川的碧潭飄雪。傳統上,花茶裡的乾花越少越好,窨製的次數越多越貴。以前一般都是七窨七提,就是利用茶葉吸味、鮮花吐香的道理,將半開的茉莉花放在茶坯中,吸完香後再把乾花揀淨,反覆七次。後來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第一遍先用白蘭花窨製,再用茉莉花窨製,道數也改為三窨三提。這樣的茉莉花茶品質就下降很多,因為白玉蘭的花香,聞著濃郁,卻有點「悶」,不如茉莉花的清雅有靈氣。更有甚者,茉莉花茶標準的出廠水分含量為8%~9%,不允許超出9%。但有的廠家,為了彌補下花量少、茉莉花茶內香不足,故意把茶葉出廠的水分提高到9%以上。一方面茶葉在乾聞時鮮靈度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茶葉重量,可是這樣的茶,聞起來香,喝起來卻不香,也就埋下了「茉莉花茶就是低端茶,品質不佳」的認知伏筆。
我愛茉莉花茶,是喜歡它芳香開竅,又蘊含著茶香。連續幾個立春節氣的茶會,我都選了不同等級的茉莉花茶。每次有人看到我喝茉莉花茶,他們都會驚詫一下,我知道他們內心一定在說:這個愛茶的老師,怎麼會喝茉莉花茶這種低端茶?那不是不會喝茶的人喝的嗎?我開始還辯解幾句,後來便不說話了——只要你自己開心,有的時候不要那麼敏感吧。過去的已過去,未來又還未來,重要的是我們把此時此刻的茶水倒在此時此刻的杯子裡。品這碗茉莉花茶,喝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味道吧。
白茶:七年之寶
白茶,也許是天空的雲霧凝成的精華。在福建福鼎,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不炒不揉,就是用大自然的陽光晒乾,如果天氣不好,就耐心地用文火烘乾,把茶葉的白茸毛在乾茶的表面完整地保留下來,成就了最為純真的銀白和帶著青澀的草香。
最漂亮的,還是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頂級的白毫銀針,滿覆銀毫,又比較粗壯挺拔,好像充滿肌肉的力量;而白牡丹會在白毫下隱隱有綠色露出,仿若白紗下面隱現著綠色的裙裾。最常見的當然是壽眉。其實以前還雜著一種貢眉。貢眉是白茶菜茶製成的,菜茶是群體種,也叫「小白」。實際上貢眉要比壽眉等級略高一些,因為還是有芽頭的。而福鼎大白茶的芽製成了白毫銀針,抽針後的片葉製成的白茶就是壽眉。壽眉以前叫作「三角片」,仿若枯葉蝶,葉片比較薄,有著斑斕的秋天落葉的顏色。
白茶存放時間越長,其藥用價值越高,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說,一般五六年的白茶就可算老白茶,十幾二十年的老白茶已經非常難得。白茶因為火氣較小,一直作為下火涼血之用,新白茶的草葉氣仿若杏花初開,而隨著年份增長,香氣成分逐漸揮發,湯色逐漸變紅,滋味變得醇和,茶性也逐漸由涼轉溫,泡好的老白茶會有棗香或者藥香發散出來,聞著就讓人舒緩和放鬆,老壽眉的表現尤為突出。
茶確實是中國人最早的「藥」啊。古代那些羈旅中人於旅途中,在歇息的片刻,會從破舊的藤箱或者背包裡,拿出隨身的一小包茶葉,用山泉水煮了或者沖泡,這樣那樣的茶香就充溢了那一小片空間,飲用的人發出一聲輕嘆,因為一種來自內心的舒爽。在這舒爽之中,那些初期的病痛也慢慢抽離出去,與懷念故鄉的水氣一起升上高空,變成繚繞在山間的雲霧。而飲茶人的目光跟隨著這些雲霧,繞過山巒、溪谷,看到春天柔韌扭轉的紫藤、夏天陪伴著翠鳥的紅蓮、秋天隱逸在竹籬旁的金菊、冬天襯著白雪的蠟梅。這幅糅合了遠山近水、四時花卉的中國畫,正是旅人藏在內心的美好故園。
這種美好裡誰能說沒有散發著縷縷茶香呢?「茶」這種藥,不僅醫治身體,更加療治心靈,它的功能,一個是治療,一個是參悟。不論東方的大道,還是西來的佛法,中國文化的種種,都籠罩在這茶香之中,讓人頓悟或者長思。
在古代中國,茶曾被認為難以離開舊土,因此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不遷」。可是它卻溫暖了旅人的手,明亮他們的眼,並且跟著他們,從雲南走到四川,又沿著長江去了湖南湖北,更慢慢出現在了福建、江蘇、廣東、浙江……茶之為寶,在於它穿過漫長的歷史甬道,給了我們真實而長久的慰藉,並且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