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中華茶事通論

9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茶事生活的發展與文化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晋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唐)陸羽《茶經》

  茶及茶文化都源於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唐代陸羽《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今天,茶作為一種天然的綠色保健飲料,穩列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首。茶文化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其精髓體現在中國人的茶事生活中,使其成為大眾提高氣質、內涵、修養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古往今來,從人們參與茶事活動的行為文化看,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約定形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中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時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從茶事活動的心態文化看,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的新的價値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是在茶事活動中產生的。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這就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如此看來,我們所研究的茶文化是屬於社會的「精神文明」範疇,它不能完全脫離「物質文明」。不管是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茶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離開茶葉,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第一節 茶樹起源與利用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木本植物,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

  植物學研究表明,較原始的山茶科植物起源於古第三紀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間,距今6000萬~5000萬年,而山茶屬植物的出現,在距今3000萬~2000萬年的古第三紀的漸新世。中國科學工作者推論茶樹是由古第三紀漸新世的寬葉木蘭經中新世(距今2000萬~500萬年)的中華木蘭演化而來。

  很多國家的植物學家和茶學研究者利用多學科綜合研究,從茶樹的演化形成、自然環境的變遷、野生茶樹的分佈以及茶的詞源學等不同角度,論證了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和人工植茶的地方。

  中國的西南地區是野生大茶樹分佈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近代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等10個省(區)共發現野生大茶樹達200多處,其中70%分佈在西南地區,而主幹直徑在1公尺以上的特大型野生茶樹主要分佈在雲南。例如雲南普洱市鎮沅縣千家寨野生古茶樹,根據專家測定其樹高達25.6公尺,幹徑達1.2公尺,樹齡約為2700年;雲南省猛海縣巴達鄉大黑山密林中的巴達大茶樹,位於海拔1500公尺的原始森林中,於1961年被當地居民所發現,當時樹高32.12公尺、胸圍2.9公尺,樹齡在1700年左右;雲南省瀾滄縣富東鄉邦威村的邦威大茶樹,於1993年被發現,樹高11.8公尺,樹齡在1000年左右,介於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野生茶樹之間,即過渡性野生大茶樹;位於雲南省猛海縣南糯山半坡寨海拔1100公尺山林中的南糯山大茶樹,成片分布,樹高5.5公尺,樹幅10公尺,主幹道直徑1.38公尺,樹齡在800年左右,屬栽培型的野生大茶樹。

  近年來在雲南鎮沅、瀾滄、雙江等地還發現了成片的野生茶樹群,貴州道真縣洛龍鎮也發現了千年大茶樹。迄今為止,從全世界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的地域分佈來看,中國西南地區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多且分佈最集中的地區,這是原產地植物最顯著的植物地理學特徵。

  任何一種作物或栽培的植物,都是從野生採集開始,而後才發展為人工栽培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種植物的國家或地區,多為該種植物原產區域。早在三皇五帝時代,華人祖先就已經發現並開始利用茶了。據《華陽國志》等史籍的記載,在西元前11世紀的周代,巴蜀一帶的茶樹就已經開始人工種植和栽培,並用其所產作為貢品。從秦漢到兩晋,四川一直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消費主要地區。《茶經》中茶字的形、音,即茶、檟、蔎、荈、茗,首見於蜀人著作中的茶字就有四個,其發音也與巴蜀方言相近,這也從茶的利用和文化的角度證明了茶樹起源於中國的西南地區。

  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之間許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史詩和古歌中都涉及茶,如湘西《苗族古歌》中有關苗人創世紀的回憶裡就提到了茶園,雲南德昂族的民族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意為「始祖的傳說」)中將茶視為人類的始祖。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說明,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的人民就已經發現了茶。唐代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起於魯周公。」陸羽是依據《神農食經》等古文獻的記載,認為飲茶起源於神農時代,後世在談及茶的起源時,也多將神農列為發現和利用茶的第一人,當然神農是後人塑造的一種形象,不可能是具體的人,但有關原始時代包括茶在內的各種發明,定位於神農時代是可信的。

  神農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把茶樹的嫩葉當成食物充飢,並發現了療疾的作用,此後把茶作為祭祀貢品,接著作為貢品進奉朝廷,中國茶事始於漢朝,興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逐漸演變為一種大眾化的飲料。歷史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如今全世界已有60餘個國家種茶,茶的總種植面積已達250萬公頃。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皆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過去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