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低效裝潢
作者邱柏洲│自序
在為客戶服務規劃空間時,經常有屋主說家裡人多東西多,希望可以多做些櫃子,才能放得下已有的、未來增加的物品,卻沒想到櫃子做得太多,櫃門因太過密集常互相撞到;要出門了鑰匙明明就在附近,卻在諸多櫃子中遍尋不著;原本應該清爽的空間更因為大面積的櫃體變得狹小凌亂……明明多花了預算想要提升家裡收納的機能,卻反倒形成家裡不順手、不方便甚至困擾百出的設計,這是低效裝潢!
我們也常遇到不少愛看書的文青客人,家裡多的是各種書櫃,然而,書明明20公分深,卻收在40公分的櫃子裡,占用了一倍的面積不說,還不容易找尋,當初裝潢更花了不少材料錢,當初為什麼不做26公分深就好了?!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後悔設計,就是低效裝潢!
有些屋主大手筆在家裝設超音波按摩浴缸,想打造像廣告中女主角安靜舒適沐浴的療癒空間,誰知道低品質的馬達超吵又容易故障,噴頭清潔又極費工夫,沒有抒壓反而創造了壓力,這就是低效裝潢!
其實讓屋主白白花了錢,卻沒有預期中方便的裝潢設計俯拾即是,舉凡不順手的動線、不夠用的收納空間、失去層次的照明燈光……每個家庭生活習慣及需求各有不同,但可惜的是設計師、傢具軟裝、室內裝潢往往走的是齊頭式的平等設計,花大錢做好做滿就是100分,卻忘了空間應該因人而異、因家而異、因需求與情況而有切合重點的做法,用剛剛好的預算,做剛剛好的設計,過適切的生活。
執業了十幾年,輔導過近萬位屋主的室內設計,在不計其數的個案過程中,有求必應並不難,難在釐清自己的需求,並建立正確的心態。很多時候,屋主沒想到的、想太多的、執念與幻想交雜之下,結果就是做了許多難用丶用不到丶又花錢的低效裝潢。如何能用最少的預算達成最大的裝修效能? 如何能不吃虧、不後悔的打造居家環境? 如何能避免千金難買早知道? 這裡有我們多年的實戰經驗累積,最真實、直白而同行都不會告訴你的裝潢knowhow ,教你如何盤算每個決定丶精準拿捏預算、高效裝潢裝修,要你好好問問自己:【你還在花大錢做用不到的裝潢嗎?】
★家像一雙好皮鞋,越穿越合腳、好穿
作者劉真妤│自序
採訪偶遇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他做的其中一個案子,屋主跟我們也是同世代的人,想要整修父母過去住的房子。我們看著Before照,對屋主的困擾與期待心有戚戚焉。居住三十年的歲月痕跡顯露在斑駁破敗的木作櫃,還有整間的雜物,陰暗、潮濕、擁擠地難以迴身,許多在市區長大的七年級生的老家都是這樣,包括我和同學的父母都還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我們的成長過程資訊發達許多,對照過去不舒服的住家經驗,也難怪每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家有那麼多的期待,希望光明敞亮,希望溫馨舒適,希望有自己的個性,希望無印風北歐風鄉村風。就如同大部份的同世代人,空有想法和品味,我們的荷包深度也大多無法符合期望高度,卻只能對著設計傢俱的照片興嘆,多的是一咬牙多貸款一些,為的就是一個企盼多年、理想的家。
當初我們是真的不想增加太多負擔,選擇用時間解決。一開始對於不完美還是多少有些遺憾,但搬進這個家七年,中間寫了一本書,馬桶塞過一次,屋頂被掀掉一次,還有一堆哩哩摳摳的小事。看到過去的照片,赫然發現改變了好多:存夠了錢換了想要的咖啡機,發現其實原本想要的木地板也沒那個必要了,抱枕套多了N組,還有越來越多掛畫和收藏。我們家像一雙好皮鞋,越穿越合腳、好穿。
人生是不停歇的長河,家也不可能永恆不變,一次到位的只是你當下的需求與品味,不代表五年之後還是一樣。除了看這本書裡的小故事避掉地雷,但我們希望你可以不要急,慢慢來,家是有機體,好好享受變動與成長的過程吧。
★你有沒有料,看裝潢就知道
房市專家Sway│推薦序
裝潢等於一個人的成家智慧,更代表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愛這個家。
我常看到一些投資客花小錢卻騙說砸鉅資,細看發現,料差也就算了,工也粗糙,明白地讓買家被標上「我是冤大頭」、「住了一定不幸福」,當然在這個大家都願意自己學裝潢的年代,這種裝修房只能騙騙外行。
也常去參觀那些自稱風雅名士的家,看完的心得是:「他打算養小三」、「一定不准太太買衣服買鞋子」、「以後可能要請傭人每天打掃,這也太花俏」、「住了可能會妻離子散耶」,當我婉轉的換個詞來問屋主,少數的會默默承認他的意圖,但多數人都會驚訝地問:「怎麼會這樣?我沒有要這樣啊!」
這些人不乏藝人或知名部落客、youtuber,他們並不是功課做的夠足、找錯室內設計師,他們犯的錯多半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無法清楚的告訴別人,關於成家的模樣。
華麗不代表實用,就拿鏡子來說,不少設計師拿來當作放大空間的招數,也有奢華的小技巧可以平價變出貴氣,可是用多了就會發現,回頭一看常常見到自己的影子,影子後還可能再出現反射的倒影,鏡中有鏡的結果,就是住到後來精神耗弱,可是外人一看這種裝潢,都會覺得你家怎麼那麼亮麗華美,別人的夢寐以求,對你來說竟是惡夢一場。
很多的收納櫃不代表方便,家中到處都是格子的結果,走到哪灰塵就堆到哪,你認為珍寶堆出來展示,可能地震一搖,那些珍寶竟成為絕命終結站的武器。而到處都是格子櫃子,家無一哩平牆,再大坪數的房子都會覺得又小又亂。
回到裝潢的初衷,是邱柏洲想告訴你的,關於室內設計這件事。
善用裝潢的基本概念,是邱柏洲想要教你的課程。
最後才是你能夠展現生活的品味,以及你對於家的需求,邱柏洲幫助你自己釐清。
咦,他在幫你做心理諮詢嗎?是的,你家的室內設計,不只是需要一個室內設計師,而是需要有人幫你看到內心深處,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想讓你的家變成怎樣的模樣。
然後,其實你是很有料的。
★「家」的定義
鴉埠咖啡店長─TINA│推薦序
認識邱柏洲至少10年了,當時的我還是報社的家居版記者。說起來也是很有緣份,當大家都在追求空間設計手法技巧時,其實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家」,不在於花了多少錢裝潢,而是花了多少時間打理佈置。尤其對薪資普通的小家庭來說,實在沒有能力去負擔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就必須裝修的巧而且擅用佈置手法。而邱柏洲在10多年前就已經在努力提倡這個想法,當時我很喜歡這個理念,也喜歡他妥善運用壁面配色來增添空間風采的做法,因此採訪過許多他經手的個案。
其實在認識邱柏洲之前,我曾經二度採訪過一個屋主。第一次採訪時,她很滿意剛裝修完的家,但隔個三四年再去時,她卻說:「其實我已經不喜歡這個風格了,但屋子已經被裝修得很滿,根本無法再變化。」屋主的表情很無奈,這句話也因此烙印在腦海中,從那時候起我就深信裝修時最好只做不得不的工程,其餘就利用佈置、色彩做調配。當空間預留愈多改變空間,就能依據屋主心情喜好而變更。在邱柏洲的案子裡頭,大多是這樣的案例,而且他會希望屋主對自己未來的家有完整想法,因此會鼓勵先做功課,想清楚自己要什麼之後,再來決定裝修細節。
他從很多年前就舉辦免費講座,提倡裝修自己來的理念。如果有確認裝修想法的,但對工程不熟悉或需要諮詢設計理念的人,可以用單次諮詢付費的方式,來輔佐屋主們對裝修有更明確的輪廓和想法。傢俱採買和空間配色部分,邱柏洲在網路也不吝嗇的分享一系列文章,鼓勵每一位屋主自己做素人設計師。
其實我也是在他的鼓勵之下,裝修了位在永康街的咖啡館和汐止的居家,雖然空間內都只做基礎裝修,但從壁面配色,家具選擇,每一個角落的佈置裝飾,都是親力親為時,雖然耗費心力,但當空間的模樣逐漸完整,心裡頭有著莫大滿足感。
尤其是搬到新家快七年,依然很享受偶爾調動家具位置時,空間就有了不一樣面貌的感覺,時常忍不住站在家中某一角,細細的看著,欣賞一手佈置出來的空間。
因此我也期待邱柏洲的這本新書,能帶動更多人化身為素人設計師,打造屬於自己的家。
作者邱柏洲│自序
在為客戶服務規劃空間時,經常有屋主說家裡人多東西多,希望可以多做些櫃子,才能放得下已有的、未來增加的物品,卻沒想到櫃子做得太多,櫃門因太過密集常互相撞到;要出門了鑰匙明明就在附近,卻在諸多櫃子中遍尋不著;原本應該清爽的空間更因為大面積的櫃體變得狹小凌亂……明明多花了預算想要提升家裡收納的機能,卻反倒形成家裡不順手、不方便甚至困擾百出的設計,這是低效裝潢!
我們也常遇到不少愛看書的文青客人,家裡多的是各種書櫃,然而,書明明20公分深,卻收在40公分的櫃子裡,占用了一倍的面積不說,還不容易找尋,當初裝潢更花了不少材料錢,當初為什麼不做26公分深就好了?!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後悔設計,就是低效裝潢!
有些屋主大手筆在家裝設超音波按摩浴缸,想打造像廣告中女主角安靜舒適沐浴的療癒空間,誰知道低品質的馬達超吵又容易故障,噴頭清潔又極費工夫,沒有抒壓反而創造了壓力,這就是低效裝潢!
其實讓屋主白白花了錢,卻沒有預期中方便的裝潢設計俯拾即是,舉凡不順手的動線、不夠用的收納空間、失去層次的照明燈光……每個家庭生活習慣及需求各有不同,但可惜的是設計師、傢具軟裝、室內裝潢往往走的是齊頭式的平等設計,花大錢做好做滿就是100分,卻忘了空間應該因人而異、因家而異、因需求與情況而有切合重點的做法,用剛剛好的預算,做剛剛好的設計,過適切的生活。
執業了十幾年,輔導過近萬位屋主的室內設計,在不計其數的個案過程中,有求必應並不難,難在釐清自己的需求,並建立正確的心態。很多時候,屋主沒想到的、想太多的、執念與幻想交雜之下,結果就是做了許多難用丶用不到丶又花錢的低效裝潢。如何能用最少的預算達成最大的裝修效能? 如何能不吃虧、不後悔的打造居家環境? 如何能避免千金難買早知道? 這裡有我們多年的實戰經驗累積,最真實、直白而同行都不會告訴你的裝潢knowhow ,教你如何盤算每個決定丶精準拿捏預算、高效裝潢裝修,要你好好問問自己:【你還在花大錢做用不到的裝潢嗎?】
★家像一雙好皮鞋,越穿越合腳、好穿
作者劉真妤│自序
採訪偶遇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他做的其中一個案子,屋主跟我們也是同世代的人,想要整修父母過去住的房子。我們看著Before照,對屋主的困擾與期待心有戚戚焉。居住三十年的歲月痕跡顯露在斑駁破敗的木作櫃,還有整間的雜物,陰暗、潮濕、擁擠地難以迴身,許多在市區長大的七年級生的老家都是這樣,包括我和同學的父母都還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我們的成長過程資訊發達許多,對照過去不舒服的住家經驗,也難怪每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家有那麼多的期待,希望光明敞亮,希望溫馨舒適,希望有自己的個性,希望無印風北歐風鄉村風。就如同大部份的同世代人,空有想法和品味,我們的荷包深度也大多無法符合期望高度,卻只能對著設計傢俱的照片興嘆,多的是一咬牙多貸款一些,為的就是一個企盼多年、理想的家。
當初我們是真的不想增加太多負擔,選擇用時間解決。一開始對於不完美還是多少有些遺憾,但搬進這個家七年,中間寫了一本書,馬桶塞過一次,屋頂被掀掉一次,還有一堆哩哩摳摳的小事。看到過去的照片,赫然發現改變了好多:存夠了錢換了想要的咖啡機,發現其實原本想要的木地板也沒那個必要了,抱枕套多了N組,還有越來越多掛畫和收藏。我們家像一雙好皮鞋,越穿越合腳、好穿。
人生是不停歇的長河,家也不可能永恆不變,一次到位的只是你當下的需求與品味,不代表五年之後還是一樣。除了看這本書裡的小故事避掉地雷,但我們希望你可以不要急,慢慢來,家是有機體,好好享受變動與成長的過程吧。
★你有沒有料,看裝潢就知道
房市專家Sway│推薦序
裝潢等於一個人的成家智慧,更代表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愛這個家。
我常看到一些投資客花小錢卻騙說砸鉅資,細看發現,料差也就算了,工也粗糙,明白地讓買家被標上「我是冤大頭」、「住了一定不幸福」,當然在這個大家都願意自己學裝潢的年代,這種裝修房只能騙騙外行。
也常去參觀那些自稱風雅名士的家,看完的心得是:「他打算養小三」、「一定不准太太買衣服買鞋子」、「以後可能要請傭人每天打掃,這也太花俏」、「住了可能會妻離子散耶」,當我婉轉的換個詞來問屋主,少數的會默默承認他的意圖,但多數人都會驚訝地問:「怎麼會這樣?我沒有要這樣啊!」
這些人不乏藝人或知名部落客、youtuber,他們並不是功課做的夠足、找錯室內設計師,他們犯的錯多半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無法清楚的告訴別人,關於成家的模樣。
華麗不代表實用,就拿鏡子來說,不少設計師拿來當作放大空間的招數,也有奢華的小技巧可以平價變出貴氣,可是用多了就會發現,回頭一看常常見到自己的影子,影子後還可能再出現反射的倒影,鏡中有鏡的結果,就是住到後來精神耗弱,可是外人一看這種裝潢,都會覺得你家怎麼那麼亮麗華美,別人的夢寐以求,對你來說竟是惡夢一場。
很多的收納櫃不代表方便,家中到處都是格子的結果,走到哪灰塵就堆到哪,你認為珍寶堆出來展示,可能地震一搖,那些珍寶竟成為絕命終結站的武器。而到處都是格子櫃子,家無一哩平牆,再大坪數的房子都會覺得又小又亂。
回到裝潢的初衷,是邱柏洲想告訴你的,關於室內設計這件事。
善用裝潢的基本概念,是邱柏洲想要教你的課程。
最後才是你能夠展現生活的品味,以及你對於家的需求,邱柏洲幫助你自己釐清。
咦,他在幫你做心理諮詢嗎?是的,你家的室內設計,不只是需要一個室內設計師,而是需要有人幫你看到內心深處,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想讓你的家變成怎樣的模樣。
然後,其實你是很有料的。
★「家」的定義
鴉埠咖啡店長─TINA│推薦序
認識邱柏洲至少10年了,當時的我還是報社的家居版記者。說起來也是很有緣份,當大家都在追求空間設計手法技巧時,其實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家」,不在於花了多少錢裝潢,而是花了多少時間打理佈置。尤其對薪資普通的小家庭來說,實在沒有能力去負擔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就必須裝修的巧而且擅用佈置手法。而邱柏洲在10多年前就已經在努力提倡這個想法,當時我很喜歡這個理念,也喜歡他妥善運用壁面配色來增添空間風采的做法,因此採訪過許多他經手的個案。
其實在認識邱柏洲之前,我曾經二度採訪過一個屋主。第一次採訪時,她很滿意剛裝修完的家,但隔個三四年再去時,她卻說:「其實我已經不喜歡這個風格了,但屋子已經被裝修得很滿,根本無法再變化。」屋主的表情很無奈,這句話也因此烙印在腦海中,從那時候起我就深信裝修時最好只做不得不的工程,其餘就利用佈置、色彩做調配。當空間預留愈多改變空間,就能依據屋主心情喜好而變更。在邱柏洲的案子裡頭,大多是這樣的案例,而且他會希望屋主對自己未來的家有完整想法,因此會鼓勵先做功課,想清楚自己要什麼之後,再來決定裝修細節。
他從很多年前就舉辦免費講座,提倡裝修自己來的理念。如果有確認裝修想法的,但對工程不熟悉或需要諮詢設計理念的人,可以用單次諮詢付費的方式,來輔佐屋主們對裝修有更明確的輪廓和想法。傢俱採買和空間配色部分,邱柏洲在網路也不吝嗇的分享一系列文章,鼓勵每一位屋主自己做素人設計師。
其實我也是在他的鼓勵之下,裝修了位在永康街的咖啡館和汐止的居家,雖然空間內都只做基礎裝修,但從壁面配色,家具選擇,每一個角落的佈置裝飾,都是親力親為時,雖然耗費心力,但當空間的模樣逐漸完整,心裡頭有著莫大滿足感。
尤其是搬到新家快七年,依然很享受偶爾調動家具位置時,空間就有了不一樣面貌的感覺,時常忍不住站在家中某一角,細細的看著,欣賞一手佈置出來的空間。
因此我也期待邱柏洲的這本新書,能帶動更多人化身為素人設計師,打造屬於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