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亂世降生的戲班囡仔  (摘錄)
楊麗花的歌仔戲履歷,完整度,精準度,蓋世無敵。
從在宜蘭員山組織「小榮陞」北管子弟班的外公楊乞食起算,她是戲曲世家第三代傳人,演過舞台、廣播、電視、電影,全方位的演藝經歷,涵蓋歌仔戲所有的發展軌跡,連出世做戲班囡仔的因緣,她都比別人傳奇。
楊麗花這一世生命,是母親楊好給的原型。
如果不是楊好,愛上來跟父親「阿食仔旦」學戲的少年林火焰,為堅守這段不受祝福的戀情,小倆口私奔離鄉,寄身內台戲班;如果不是楊好,憑資質唱響「筱長守」的藝名,在職業班安家立命,取得宜蘭娘家的諒解,愛情通過現實考驗——這些條件,只要一個守不住,楊麗花未必會是戲班囡仔。
台灣有成千上萬的戲班囡仔,母親挺著身孕還在演戲的並不少,但直接降生在戲園的後台,時間地點露出了亂世皺褶,楊麗花是我聽過絕無僅有的一個。
掛金鍊仔出世,以後會很好命!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日,高雄楠梓某戲園。
史料上的這一天,日本帝國已在殖民地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鼓樂」好多年,距離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結束二戰已剩不到一年,幾天前,美軍才對台灣發動一波千機大轟炸,受損最嚴重的就是高雄。偏偏這天晚上,戲班照常演出,大腹便便的筱長守(楊好)開演前已有痛感,夜戲一演三小時,她忍到煞戲,還來不及叫產婆,小女娃呱呱墜地。幫忙接生的女團員,看纏在娃兒脖子上的臍帶被晃動的油燈照得亮澄澄,順口溜出吉祥話:「掛金鍊仔出世,以後會很好命!」
動盪的時代,出世當做戲人的囡仔,楊麗花與大她兩歲的兄哥都從母姓。戲班囡仔能多好命?林火焰夫婦不可能有足夠的想像力。
太平洋戰爭結束,國民政府接收了台灣,民眾在像重新開機的生活裡強烈地渴望娛樂,創造出「三個戲箱就可以組一個戲班」的盛景。楊麗花隨父母待過「永樂社」、「新光興」、「宜春園」、「梅龍社」,內台班的演員攜家帶眷,戲園一間演過一間,到了戲園就在後台以蚊帳隔出「房間」,一間住一家人。進了團,隔了鋪,規矩「照起工來」,團員守望相助之間,有著微妙的競爭關係。
「阿母說,大人台上比唱腔、比功夫、比身段、比賞金,台下就比誰家的小孩有家教」,楊麗花自有記憶以來,家裡大小事都是阿母在發落,受訪時她引「經」據「典」,都是媽媽的話。
母親筱長守是歌仔戲紅小生,台上常貼滿花花綠綠要給她的賞金,班主取下交給她時,眉眼間充滿自豪,在一碗麵五毛的時代,筱長守會順手塞一張一元紙鈔給女兒,輕聲叮嚀:「放在口袋,收好,毋通出聲。」阿母的口頭禪句句務實,說得押韻順耳又形象化,如「第一吃,第二穿,剩的才儉儉仔用」(先吃好穿好,有剩錢再來精打細算),「人兩腳、錢四腳,錢欲逮你較重要,都毋通錢大腹、人落肉」(人怎樣也跑不過錢,錢賺到也要留得住,享受得到才有意義)。楊麗花在舞台剛挑樑時嘗到人窮志短的滋味,曾急著想賺錢,想不到上媒體後爆紅,一路跑給錢追,她的一生機遇如此神奇,進退取捨之間,從父母那裡得來似懂非懂的古早話,開始在她生命裡發酵,「句句都是學問,比我去讀書還好」,她領會最多,且終生奉行的是——「到彼個時,舉彼個旗」的順勢而為,「吃果子拜樹頭」的知恩圖報。
從失而復得的王阿洛到楊麗花
在上個世紀成為無數觀眾夢中情人的楊麗花,二○二三年紀錄片轟動開鏡時,正式受封為「世紀初戀」,她高興的說:「這個名很雅,很少年,好像歌仔戲又有希望了。」至於楊小生的初戀是誰呢?她轉了轉眼珠子,說是她的小生母親。
阿母演文生,甩水袖、打摺扇,風度翩翩;演武生,頭戴翎帽、背插五皇旗,抓起長槍比劃起來,威風凜凜。小麗花總是搬凳子看戲,最常坐在戲台上文武場旁邊,有時也和買票的觀眾一起坐在台下,「阿母笑我就笑,她若哭我跟著哭」,怎麼看都不膩。
四歲那年,劇團去南投水里演出,小麗花就坐台下看,散戲時,被洶湧的人潮擠出戲園,推了好遠,等她回過神來,咿咿呀呀話說不清楚,站在路邊哭了起來,最後被一位王先生帶回家去。
林火焰夫婦找她找得快發瘋,檔期結束前沒找到,也得隨戲班趕往下一個戲園,就在勸自己「女兒可能與我無緣」時,戲班又演回傷心地附近,那位王先生聽說來了戲班,便帶著幾個月前撿到的小女孩去看戲。
「一踏入戲園,布景好面熟,抬頭一看,在上面表演的是我阿母啊!」就這樣,楊麗花重回父母懷抱。被收留在王家時,每當王先生喚自己么兒「阿洛」,她都會痴痴地應聲上前,「王伯伯後來也叫我阿洛」。為感念寶貝女兒失而復得,筱長守留取了這個名字,日後楊麗花成為天王巨星,「阿洛,阿洛,王阿洛」,歌仔戲界的人總還是這麼親暱地叫喚她。
楊麗花跟隨父母入班、出班,雖然沒上學,跟著駐團的漢文老師熟讀千字文、三字經,靠著死記活用,學會兩百多齣戲碼。十三歲她遇到武藝精湛的京劇師傅王小山,楊麗花興致勃勃地想從他學武戲,但父母不贊成,一個說「文戲金,武戲土」,學文戲比較有價值;一個說她已經太過貪玩好動,再學舞槍弄棒還得了?
青少年的哪吒哪肯打退堂鼓!
只見她天天早起,空腹跑圓場,拗腰、擋壁、拉腿筋、捧水缸水紮馬步,撲跌翻滾、滿天飛、鷂子翻身,就算與人練對劍,被刺出額頭那道後來變成楊麗花正字標記、長達六公分的傷疤,她都不曾跟父母訴苦,倒是全心練武功後,漸漸不太吵架鬧事了。「我是真正苦學出身,屁股也曾趴在椅條仔,被打到險險仔開花,才打出今日的楊麗花」,她很引以為豪的,是十六歲那年靠武打底子,挑戰十六歲的少年英雄《陸文龍》。
楊麗花因《陸文龍》打出名號,開始與筱長守同台,「阿母演文生,我就演武生」。阿母對楊麗花諄諄叮嚀,「師公戲,無聲毋免去」,歌仔戲靠肉聲,演員丹田一定要夠力,要練到「大腹」,聲音響亮傳得遠,就算戲園會在台下埋陶甕產生擴音共鳴,重點是「唱念要聽會明,觀眾才會愛你」。
苦學練功,哈古井練「大腹」
當楊麗花立定演小生的志向,希望增加嗓音的厚實度,吊嗓子成效有限,筱長守便指點她「哈古井」試試。不分寒暑晴雨,她起床陪阿爸喝了點生茶,就到井邊喊嗓,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哈」出各種聲音,過位途中遇到山洞、隧道,哈古井的癮發作,她會唱起粗獷高亢的〈大調〉。如此習慣成自然,練到開了嗓,中氣漸漸沉厚。她聽見從井壁彈回來的回音震動共鳴,聯想到唱歌的顫音、轉音,不斷揣摩「控喉」的原理和技術,看歌詞要怎麼做音、拗韻會更加動聽。
後來楊麗花離了內台,先廣播、後電視,都靠嗓子好、歌韻媠,「一聲蔭九才」就贏在起跑點。但人紅是非多,啃文字劇本又辛苦,從表演方式到人際關係,學習的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那時,她的阿母總是準時收看節目,靠她旁觀者清,提點楊麗花哪裡不夠好,哪裡可以放鬆點,不斷提供內行的意見,凡事給予向前看的鼓勵:要惜福繼續努力,運氣來了要把握。
從在娘胎就聽戲,楊麗花是仰望著小生阿母,以成為「歌仔戲紅小生」為目標踏上演藝之路的!筱長守四十幾歲退休,回歸家庭主婦楊好,後半生,觀演位子交替,換做母親的在電視螢光幕前盯著女兒演戲。生身母親比誰都看得懂,女兒搭上雲梯騰飛了起來,觀眾就是「楊麗花」的再生父母!看著眼前這個演什麼像什麼、所到之處都被追捧著的歌仔戲小生,楊好時不時會感到恍惚吧:她是從我肚子裡出來、好動到被我當男孩子養的女兒嗎?
當我重溫多年前著迷過的NHK大河劇《篤姬》,看到侍女「幾島」,受命以類似教母的身分訓練、教育篤姬,陪伴篤姬從薩摩進入大奧,成為幕府末年的將軍之妻、之母,後來幾島為了不令篤姬為難而求去,臨別贈言動人心弦,我莫名的想到楊好(筱長守),我相信她放心裡沒對楊麗花說出來的,也有這樣一番體己話:
「你已經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你能讓這麼多人自然地喜歡上你,發願要幫助你,你不需要耍心機就能統帥歌仔戲,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力量了,我也沒有什麼可以再教你了。」
父母是心上最軟的一塊
在楊麗花父母的有生之年,台灣電視生態已從老三台演變到有上百個有線、無線電視頻道,但楊麗花娘家的電視永遠定頻在台視。她充滿感情地說:「阿爸老來都叫我『阿洛倌』,他吃到一百歲,無嘴齒甘願吞暗糜泡麵茶,每天在電視機前面看到安心睡。」
二○○○年楊麗花歌仔戲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楊小生難得把父母請到記者會上。母親楊好受訪時,提到楊麗花小時候挨阿爸打,也提到她成角後對家庭無止無休的付出,叱吒風雲強悍慣了的楊團長,彷彿被什麼擊中似的,當場淚流不止。
楊麗花長養於大家庭式的內台戲班,這個童年環境,這對戲班父母,卑之無甚高論,草根性的愛與信任,由著她發展自性,守護住她築夢踏實,始終自信強大的內在。一九六八年,剛影視雙棲的楊麗花對著媒體,素樸地描述她演歌仔戲的動機:「我不懂什麼叫藝術,也不知道歌仔戲是否是藝術的一種,我只知道,我接受母親教導,而我又對它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努力地在演,好好地在唱,人們所給予我鼓勵和安慰,使我自己對這份愛好具有信心。」
歌仔戲以台語聲腔,合歌舞而演故事,這唯一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劇種,土親人親,怡悅可愛,隨著台灣歷經各時代複雜的殖民,歌仔戲在台灣人的心目中,演化出耐人尋味的「羈絆」。在身分認同糾結,政治、性別的種種不平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時代,上天替台灣選了一個當足了戲班囡仔的女孩,讓她在內台沒落後進入各種新式媒體,被歌仔戲的羈絆牽引著,一腳踏進社會大學繼續「五路看、五路收、五路記」,再也沒想過要畢業!
 
二○二一年我和楊麗花第一次見面,就聽她這麼說了:「愛看歌仔戲的觀眾實在是很多,歌仔戲的學問如無底深坑,到現在我都還學不完。」
------------------------------------------------------------------
第三幕 廣播歌仔戲憑聲爆紅(摘錄)
內台演員被稱為「台灣的吉普賽」,一九六二年楊麗花被「賽金寶」挑中,準備去菲律賓演出,向來逐戲園而居的全家人,因為她要參加集訓,匆匆打包家當北上,要在台北落腳,阿母筱長守硬著頭皮,跑去向前東家「宜春園」的班主求助,班主艋舺的家剛好有空著的通鋪房,「七口人像肉粽串,傳來伯答應免費借我們住幾天,才沒有流落街頭」。
搬進去第二天,筱長守怕人家掛念他們的早餐,一早帶著五個孩子出門,走到附近戲院的小吃攤,發現錢只夠買四碗蘿蔔糕湯,「阿母叫我讓給弟弟妹妹先吃,等到快中午,阿母當掉她的金項鍊,才帶我去吃米粉湯」,吃到米粉湯時,楊麗花因為餓過頭而吃太猛,胃滾攪痛了起來。
回想起阿母從前拿賞金給她當私房錢,眼下卻得把常戴的金項鍊送進當鋪,才能勉強湊合著餬口,楊麗花說:「現在想起來,心肝還是感到很酸。」吃住無著的滋味太苦澀了!儘管害怕搭飛機,也捨不得離開家人,但阿爸在大橋頭附近一租到便宜的住處,楊麗花就趕緊到慈聖宮許願,請媽祖保佑出國公演平安順適,「我一定要賺錢」,這段回憶,她說一次哽咽一次,「等待出國的日子是我這一生最艱苦的時候」。
藝名從母姓星運亨通
從菲律賓回來,賽金寶歌劇團解散,楊麗花失業了一年多。在失業的焦慮來襲前,楊麗花總算是賺到呂宋錢,衣錦還鄉,阿母筱長守拿出台幣十四萬,在迪化街買下兩層樓的中古透天厝。為長年有路無厝的家人買房,楊麗花笑稱是她「頭一擺光宗耀祖」的大事,小楊麗花九歲的大妹麗香回憶當時不必再搬來搬去,「全家人高興到起床時都笑咪咪的」。不久,管區警察上門查戶口,發現林火焰夫婦沒辦過結婚登記,警察說不登記要罰錢,二十一歲的楊麗花促狹地幫著威脅,「我說罰錢好啊好啊,阿爸煩惱被罰錢,才去區公所把該辦的都辦了」。
身分證改成父姓,算是認祖歸宗了。楊麗花考慮過藝名要不要改用林麗花?宜蘭的母舅精通姓名學,經他一算,「林麗花」比較適合家庭主婦,「楊麗花」則會大吉大利,星運亨通,母姓因而沿用了下來。
楊麗花青春正好的時候,遇到內台演員散入外台戲班的轉捩點。她說,為了向大橋頭媽祖還願,她在慈聖宮前演了幾天戲,這次經驗,讓她對於外台的環境過於雜亂,很難維護演員的專業和隱私,感到很不適應,很難接受。
歌仔戲百年來的處境,總是庶民大眾看得熱噗噗,知識分子幾多質疑,它在日治時期興起時,追求文明向上的人甚至指控殖民政府放任新興的歌仔戲流行,是在阻礙台灣人進步。漢人社會的傳統觀念,向來視演員為「戲子」,戲班社會地位低,外台班更處於最底層,這刻板印象一直到電視歌仔戲深入台灣人生活, 就算電視的能見度帶動過外台的戲路,就算內台演員的加入為外台創造出演藝提升的盛況,社會大眾仍普遍看不起歌仔戲藝人。在「父母無聲勢,生囝去做戲」的陰影下長大,出身世家的後輩對於是否要繼承衣缽投身外台,不少人都走過一段心路歷程。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當年楊麗花的掙扎:有心扛起家計,願意吃鑼鼓飯,但真的不想演外台戲!
楊麗花說,買房之後,她也買了一架電視機,「我在家看了一年電視!」身為台灣電視培養的第一個大眾明星,這句話由她說出來直如一個隱喻!
一九六五年,上天幫她打開通往電視之門——到正聲電台唱廣播歌仔戲。
電台唱戲憑「聲」大紅
台視於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開播,一開始每天播五個小時,收視範圍限於新竹以北,一架黑白電視機相當於大學畢業生三個月薪水,買電視機的家庭高度集中在北部城市。而此時,收音機已相當普及,不但是家庭配備,做工、種田的人「褲頭會結一台」,工廠也會有收音機,只要不影響工作,隨時可收聽,因此廣播成為大眾主要的資訊、娛樂來源。
楊麗花會去正聲唱廣播歌仔戲,是因為有個從戲班退下來做生意,她喚作「露螺仔叔」的鄰居,見楊麗花賦閒在家,提醒她父母:「你們家阿洛怎麼不去電台唱?」露螺仔叔愛聽戲,還會編曲,透過戲班既有的關係,把她介紹進了正聲電台。這是楊麗花人生第一次領月薪,工作一穩定,她就擔起所有家計,父母不必再演外台戲了。
廣播沿用「做活戲」的傳統,內台演員轉來唱廣播,做活戲不成問題,但要對著麥克風和文武場,坐唱不作表,還要激(假裝)聲音兼飾角色,有「台灣第一小生」美名的前輩唱將戽斗寶貴,就對廣播適應不良,難以久待。而楊麗花年輕是本錢,一尋得新舞台,該怎麼學她就怎麼學,更難的是要改變內化的身體習性。鑼鼓點一響,開口一唱,楊麗花習慣演到哪裡就比到哪裡,「明明錄音室沒觀眾,我的手就是會比出去,每次都被人家接住,擋了回來」,那個樣子被笑傻氣,但她說,「何止是手,演到哪裡眼神也要跟到哪裡,這樣才能入戲,不入戲,聲音就唱不出真感情」。
楊麗花早年興趣在武戲,以武生自許,到電台唱戲後,她努力鑽研文戲,要在看不到人和動作的情況下,靠唱念真情流露,來營造「聲緣」。正聲天馬擁有技藝精良的文武場,團員們每天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唱現場,午休過後,預錄晚間五點到七點播出的內容。旦角吳梅芳、杜玉琴受訪都曾提到與楊麗花在正聲電台共事。從「南台少女歌劇團」學藝的吳梅芳,記得楊麗花當年穿著菲律賓買的襯衫、踩腳褲,綁領巾、戴帽子,騎車過街,時髦又帥氣,「休息時她很少跟人家聊天,都自己在一旁彈琴」;歌仔戲世家出身的杜玉琴也認證這個場景,還讚許楊麗花的三弦是樂師等級,很會彈奏過場的「串仔」。
楊麗花的喉韻技巧很好,搭配同一班唱將,和經驗老到的講戲先生陳清海,她的廣播歌仔戲打動聽眾,贏得熱情回饋。最好的證明是她天天電台下班帶回一大疊聽眾來信,阿母楊好看到不識字的婦人請人代筆來索取照片,或表達想看楊麗花演舞台,身經百戰的她摸到熱噗噗的心,不由得對女兒驚嘆:「以前愛看我的觀眾也很多,可是這些聽眾連你的面都沒看過,就已經這麼愛你了!」
從小聽阿母耳提面命,演員紅了就能過好日子。楊麗花從廣播歌仔戲第一次明白感受到自己紅了,也從中體會到:同一齣歌仔戲,在不同的媒體上表達、傳送,可以展現奇妙而豐富的變化。
楊麗花入團不到一年便穩坐正聲天馬的C位。一九六六年正聲天馬躍上螢光幕,明星陣容越發堅強,一群行當齊全的內台前輩,恰恰好地烘托著楊麗花,打響天馬歌劇團的名號。楊麗花說,上電視是打知名度,一週僅一次,收入微薄,要養家活口,還是得靠公演的賞紅,以及唱廣播的上班月薪。不過當他們名氣越來越大,唱片公司會在廣播播出時到電台錄音,給予演員特別加給,或聘請明星唱將們特地去錄音間錄製唱片,帶動唱片歌仔戲進入了最蓬勃的時期。
在電影、電視夾殺下,內台生態至此已萎縮殆盡,受邀到戲院或體育館公演的機會只由有媒體明星光環的劇團獨享。一九六八年,大橋戲院因公安問題而拆除,年底台北西門町便出現結合綜藝娛樂的新型商場「今日世界育樂中心」,四到八樓為綜合性劇場,開幕時,邀請影劇圈的「十二金釵」擔任剪綵,楊麗花名列其中;七樓的鳳凰廳專門演歌仔戲,第一檔開頭彩的節目,就是由楊麗花領銜、正聲天馬劇團演出的《蝴蝶盃》。
楊麗花的崛起之勢一枝獨秀。戲界素來重視輩分倫理,那時傍著楊麗花的,多是唱作俱佳的前輩——其中黑貓雲、小麗雲,都唱過她母親筱長守的對手旦。
歌仔戲天王小生斜槓唱苦旦
那幾年楊麗花灌錄很多唱片,張張標明「楊麗花小姐主演」,其中包括正聲天馬的《周成過台灣》。正聲天馬號稱有「四大苦旦」,小麗雲、曾寶雲、廖秋都參與了這張唱片;黑貓雲飾演周成,周成的元配月里,則由絕少演女角的楊麗花出線擔綱。
楊麗花以她獨特的喉韻唱苦旦,衰颯的歌仔古腔,不避煽情,夾唱夾白的世故感,渾然天成。這個清末北台灣著名的民間故事,投射台灣移民時代的環境,是典型通俗的負心漢故事。根據唱片,月里的苦慘從公婆死後,攜二子渡海來到人地生疏的台灣開始。上岸後,月里一手牽一手抱,一路哀憐幼子、怨嘆丈夫,從滬尾、干豆、北投、唭哩岸、大橋頭唱到大稻埕,一段幼子餓過頭肚子痛,月里行乞討得薄粥為孩子止飢的情節,不禁讓我想起楊麗花一家初到台北時,也曾流落街頭,也曾餓到腹痛,最後落腳在大橋頭、大稻埕一帶。這一段〈七字調〉轉〈都馬調〉,如泣如訴,以細節動人,不知道楊麗花在抓詞活演時,是否融入了五年前親身經歷的辛酸?
 
歌仔戲上電視之後,很少會唱太慢太悲的苦調。聽了《周成過台灣》,我開始能想像傳說中歌仔戲在小生掛帥前由苦旦領銜的盛況,楊麗花必定是在耳濡目染下,斜槓苦旦也能唱得如此動人。若沒聽過她唱月里,真的不算把歌仔戲天王聽全了。
										楊麗花的歌仔戲履歷,完整度,精準度,蓋世無敵。
從在宜蘭員山組織「小榮陞」北管子弟班的外公楊乞食起算,她是戲曲世家第三代傳人,演過舞台、廣播、電視、電影,全方位的演藝經歷,涵蓋歌仔戲所有的發展軌跡,連出世做戲班囡仔的因緣,她都比別人傳奇。
楊麗花這一世生命,是母親楊好給的原型。
如果不是楊好,愛上來跟父親「阿食仔旦」學戲的少年林火焰,為堅守這段不受祝福的戀情,小倆口私奔離鄉,寄身內台戲班;如果不是楊好,憑資質唱響「筱長守」的藝名,在職業班安家立命,取得宜蘭娘家的諒解,愛情通過現實考驗——這些條件,只要一個守不住,楊麗花未必會是戲班囡仔。
台灣有成千上萬的戲班囡仔,母親挺著身孕還在演戲的並不少,但直接降生在戲園的後台,時間地點露出了亂世皺褶,楊麗花是我聽過絕無僅有的一個。
掛金鍊仔出世,以後會很好命!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日,高雄楠梓某戲園。
史料上的這一天,日本帝國已在殖民地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鼓樂」好多年,距離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結束二戰已剩不到一年,幾天前,美軍才對台灣發動一波千機大轟炸,受損最嚴重的就是高雄。偏偏這天晚上,戲班照常演出,大腹便便的筱長守(楊好)開演前已有痛感,夜戲一演三小時,她忍到煞戲,還來不及叫產婆,小女娃呱呱墜地。幫忙接生的女團員,看纏在娃兒脖子上的臍帶被晃動的油燈照得亮澄澄,順口溜出吉祥話:「掛金鍊仔出世,以後會很好命!」
動盪的時代,出世當做戲人的囡仔,楊麗花與大她兩歲的兄哥都從母姓。戲班囡仔能多好命?林火焰夫婦不可能有足夠的想像力。
太平洋戰爭結束,國民政府接收了台灣,民眾在像重新開機的生活裡強烈地渴望娛樂,創造出「三個戲箱就可以組一個戲班」的盛景。楊麗花隨父母待過「永樂社」、「新光興」、「宜春園」、「梅龍社」,內台班的演員攜家帶眷,戲園一間演過一間,到了戲園就在後台以蚊帳隔出「房間」,一間住一家人。進了團,隔了鋪,規矩「照起工來」,團員守望相助之間,有著微妙的競爭關係。
「阿母說,大人台上比唱腔、比功夫、比身段、比賞金,台下就比誰家的小孩有家教」,楊麗花自有記憶以來,家裡大小事都是阿母在發落,受訪時她引「經」據「典」,都是媽媽的話。
母親筱長守是歌仔戲紅小生,台上常貼滿花花綠綠要給她的賞金,班主取下交給她時,眉眼間充滿自豪,在一碗麵五毛的時代,筱長守會順手塞一張一元紙鈔給女兒,輕聲叮嚀:「放在口袋,收好,毋通出聲。」阿母的口頭禪句句務實,說得押韻順耳又形象化,如「第一吃,第二穿,剩的才儉儉仔用」(先吃好穿好,有剩錢再來精打細算),「人兩腳、錢四腳,錢欲逮你較重要,都毋通錢大腹、人落肉」(人怎樣也跑不過錢,錢賺到也要留得住,享受得到才有意義)。楊麗花在舞台剛挑樑時嘗到人窮志短的滋味,曾急著想賺錢,想不到上媒體後爆紅,一路跑給錢追,她的一生機遇如此神奇,進退取捨之間,從父母那裡得來似懂非懂的古早話,開始在她生命裡發酵,「句句都是學問,比我去讀書還好」,她領會最多,且終生奉行的是——「到彼個時,舉彼個旗」的順勢而為,「吃果子拜樹頭」的知恩圖報。
從失而復得的王阿洛到楊麗花
在上個世紀成為無數觀眾夢中情人的楊麗花,二○二三年紀錄片轟動開鏡時,正式受封為「世紀初戀」,她高興的說:「這個名很雅,很少年,好像歌仔戲又有希望了。」至於楊小生的初戀是誰呢?她轉了轉眼珠子,說是她的小生母親。
阿母演文生,甩水袖、打摺扇,風度翩翩;演武生,頭戴翎帽、背插五皇旗,抓起長槍比劃起來,威風凜凜。小麗花總是搬凳子看戲,最常坐在戲台上文武場旁邊,有時也和買票的觀眾一起坐在台下,「阿母笑我就笑,她若哭我跟著哭」,怎麼看都不膩。
四歲那年,劇團去南投水里演出,小麗花就坐台下看,散戲時,被洶湧的人潮擠出戲園,推了好遠,等她回過神來,咿咿呀呀話說不清楚,站在路邊哭了起來,最後被一位王先生帶回家去。
林火焰夫婦找她找得快發瘋,檔期結束前沒找到,也得隨戲班趕往下一個戲園,就在勸自己「女兒可能與我無緣」時,戲班又演回傷心地附近,那位王先生聽說來了戲班,便帶著幾個月前撿到的小女孩去看戲。
「一踏入戲園,布景好面熟,抬頭一看,在上面表演的是我阿母啊!」就這樣,楊麗花重回父母懷抱。被收留在王家時,每當王先生喚自己么兒「阿洛」,她都會痴痴地應聲上前,「王伯伯後來也叫我阿洛」。為感念寶貝女兒失而復得,筱長守留取了這個名字,日後楊麗花成為天王巨星,「阿洛,阿洛,王阿洛」,歌仔戲界的人總還是這麼親暱地叫喚她。
楊麗花跟隨父母入班、出班,雖然沒上學,跟著駐團的漢文老師熟讀千字文、三字經,靠著死記活用,學會兩百多齣戲碼。十三歲她遇到武藝精湛的京劇師傅王小山,楊麗花興致勃勃地想從他學武戲,但父母不贊成,一個說「文戲金,武戲土」,學文戲比較有價值;一個說她已經太過貪玩好動,再學舞槍弄棒還得了?
青少年的哪吒哪肯打退堂鼓!
只見她天天早起,空腹跑圓場,拗腰、擋壁、拉腿筋、捧水缸水紮馬步,撲跌翻滾、滿天飛、鷂子翻身,就算與人練對劍,被刺出額頭那道後來變成楊麗花正字標記、長達六公分的傷疤,她都不曾跟父母訴苦,倒是全心練武功後,漸漸不太吵架鬧事了。「我是真正苦學出身,屁股也曾趴在椅條仔,被打到險險仔開花,才打出今日的楊麗花」,她很引以為豪的,是十六歲那年靠武打底子,挑戰十六歲的少年英雄《陸文龍》。
楊麗花因《陸文龍》打出名號,開始與筱長守同台,「阿母演文生,我就演武生」。阿母對楊麗花諄諄叮嚀,「師公戲,無聲毋免去」,歌仔戲靠肉聲,演員丹田一定要夠力,要練到「大腹」,聲音響亮傳得遠,就算戲園會在台下埋陶甕產生擴音共鳴,重點是「唱念要聽會明,觀眾才會愛你」。
苦學練功,哈古井練「大腹」
當楊麗花立定演小生的志向,希望增加嗓音的厚實度,吊嗓子成效有限,筱長守便指點她「哈古井」試試。不分寒暑晴雨,她起床陪阿爸喝了點生茶,就到井邊喊嗓,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哈」出各種聲音,過位途中遇到山洞、隧道,哈古井的癮發作,她會唱起粗獷高亢的〈大調〉。如此習慣成自然,練到開了嗓,中氣漸漸沉厚。她聽見從井壁彈回來的回音震動共鳴,聯想到唱歌的顫音、轉音,不斷揣摩「控喉」的原理和技術,看歌詞要怎麼做音、拗韻會更加動聽。
後來楊麗花離了內台,先廣播、後電視,都靠嗓子好、歌韻媠,「一聲蔭九才」就贏在起跑點。但人紅是非多,啃文字劇本又辛苦,從表演方式到人際關係,學習的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那時,她的阿母總是準時收看節目,靠她旁觀者清,提點楊麗花哪裡不夠好,哪裡可以放鬆點,不斷提供內行的意見,凡事給予向前看的鼓勵:要惜福繼續努力,運氣來了要把握。
從在娘胎就聽戲,楊麗花是仰望著小生阿母,以成為「歌仔戲紅小生」為目標踏上演藝之路的!筱長守四十幾歲退休,回歸家庭主婦楊好,後半生,觀演位子交替,換做母親的在電視螢光幕前盯著女兒演戲。生身母親比誰都看得懂,女兒搭上雲梯騰飛了起來,觀眾就是「楊麗花」的再生父母!看著眼前這個演什麼像什麼、所到之處都被追捧著的歌仔戲小生,楊好時不時會感到恍惚吧:她是從我肚子裡出來、好動到被我當男孩子養的女兒嗎?
當我重溫多年前著迷過的NHK大河劇《篤姬》,看到侍女「幾島」,受命以類似教母的身分訓練、教育篤姬,陪伴篤姬從薩摩進入大奧,成為幕府末年的將軍之妻、之母,後來幾島為了不令篤姬為難而求去,臨別贈言動人心弦,我莫名的想到楊好(筱長守),我相信她放心裡沒對楊麗花說出來的,也有這樣一番體己話:
「你已經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你能讓這麼多人自然地喜歡上你,發願要幫助你,你不需要耍心機就能統帥歌仔戲,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力量了,我也沒有什麼可以再教你了。」
父母是心上最軟的一塊
在楊麗花父母的有生之年,台灣電視生態已從老三台演變到有上百個有線、無線電視頻道,但楊麗花娘家的電視永遠定頻在台視。她充滿感情地說:「阿爸老來都叫我『阿洛倌』,他吃到一百歲,無嘴齒甘願吞暗糜泡麵茶,每天在電視機前面看到安心睡。」
二○○○年楊麗花歌仔戲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楊小生難得把父母請到記者會上。母親楊好受訪時,提到楊麗花小時候挨阿爸打,也提到她成角後對家庭無止無休的付出,叱吒風雲強悍慣了的楊團長,彷彿被什麼擊中似的,當場淚流不止。
楊麗花長養於大家庭式的內台戲班,這個童年環境,這對戲班父母,卑之無甚高論,草根性的愛與信任,由著她發展自性,守護住她築夢踏實,始終自信強大的內在。一九六八年,剛影視雙棲的楊麗花對著媒體,素樸地描述她演歌仔戲的動機:「我不懂什麼叫藝術,也不知道歌仔戲是否是藝術的一種,我只知道,我接受母親教導,而我又對它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努力地在演,好好地在唱,人們所給予我鼓勵和安慰,使我自己對這份愛好具有信心。」
歌仔戲以台語聲腔,合歌舞而演故事,這唯一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劇種,土親人親,怡悅可愛,隨著台灣歷經各時代複雜的殖民,歌仔戲在台灣人的心目中,演化出耐人尋味的「羈絆」。在身分認同糾結,政治、性別的種種不平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時代,上天替台灣選了一個當足了戲班囡仔的女孩,讓她在內台沒落後進入各種新式媒體,被歌仔戲的羈絆牽引著,一腳踏進社會大學繼續「五路看、五路收、五路記」,再也沒想過要畢業!
二○二一年我和楊麗花第一次見面,就聽她這麼說了:「愛看歌仔戲的觀眾實在是很多,歌仔戲的學問如無底深坑,到現在我都還學不完。」
------------------------------------------------------------------
第三幕 廣播歌仔戲憑聲爆紅(摘錄)
內台演員被稱為「台灣的吉普賽」,一九六二年楊麗花被「賽金寶」挑中,準備去菲律賓演出,向來逐戲園而居的全家人,因為她要參加集訓,匆匆打包家當北上,要在台北落腳,阿母筱長守硬著頭皮,跑去向前東家「宜春園」的班主求助,班主艋舺的家剛好有空著的通鋪房,「七口人像肉粽串,傳來伯答應免費借我們住幾天,才沒有流落街頭」。
搬進去第二天,筱長守怕人家掛念他們的早餐,一早帶著五個孩子出門,走到附近戲院的小吃攤,發現錢只夠買四碗蘿蔔糕湯,「阿母叫我讓給弟弟妹妹先吃,等到快中午,阿母當掉她的金項鍊,才帶我去吃米粉湯」,吃到米粉湯時,楊麗花因為餓過頭而吃太猛,胃滾攪痛了起來。
回想起阿母從前拿賞金給她當私房錢,眼下卻得把常戴的金項鍊送進當鋪,才能勉強湊合著餬口,楊麗花說:「現在想起來,心肝還是感到很酸。」吃住無著的滋味太苦澀了!儘管害怕搭飛機,也捨不得離開家人,但阿爸在大橋頭附近一租到便宜的住處,楊麗花就趕緊到慈聖宮許願,請媽祖保佑出國公演平安順適,「我一定要賺錢」,這段回憶,她說一次哽咽一次,「等待出國的日子是我這一生最艱苦的時候」。
藝名從母姓星運亨通
從菲律賓回來,賽金寶歌劇團解散,楊麗花失業了一年多。在失業的焦慮來襲前,楊麗花總算是賺到呂宋錢,衣錦還鄉,阿母筱長守拿出台幣十四萬,在迪化街買下兩層樓的中古透天厝。為長年有路無厝的家人買房,楊麗花笑稱是她「頭一擺光宗耀祖」的大事,小楊麗花九歲的大妹麗香回憶當時不必再搬來搬去,「全家人高興到起床時都笑咪咪的」。不久,管區警察上門查戶口,發現林火焰夫婦沒辦過結婚登記,警察說不登記要罰錢,二十一歲的楊麗花促狹地幫著威脅,「我說罰錢好啊好啊,阿爸煩惱被罰錢,才去區公所把該辦的都辦了」。
身分證改成父姓,算是認祖歸宗了。楊麗花考慮過藝名要不要改用林麗花?宜蘭的母舅精通姓名學,經他一算,「林麗花」比較適合家庭主婦,「楊麗花」則會大吉大利,星運亨通,母姓因而沿用了下來。
楊麗花青春正好的時候,遇到內台演員散入外台戲班的轉捩點。她說,為了向大橋頭媽祖還願,她在慈聖宮前演了幾天戲,這次經驗,讓她對於外台的環境過於雜亂,很難維護演員的專業和隱私,感到很不適應,很難接受。
歌仔戲百年來的處境,總是庶民大眾看得熱噗噗,知識分子幾多質疑,它在日治時期興起時,追求文明向上的人甚至指控殖民政府放任新興的歌仔戲流行,是在阻礙台灣人進步。漢人社會的傳統觀念,向來視演員為「戲子」,戲班社會地位低,外台班更處於最底層,這刻板印象一直到電視歌仔戲深入台灣人生活, 就算電視的能見度帶動過外台的戲路,就算內台演員的加入為外台創造出演藝提升的盛況,社會大眾仍普遍看不起歌仔戲藝人。在「父母無聲勢,生囝去做戲」的陰影下長大,出身世家的後輩對於是否要繼承衣缽投身外台,不少人都走過一段心路歷程。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當年楊麗花的掙扎:有心扛起家計,願意吃鑼鼓飯,但真的不想演外台戲!
楊麗花說,買房之後,她也買了一架電視機,「我在家看了一年電視!」身為台灣電視培養的第一個大眾明星,這句話由她說出來直如一個隱喻!
一九六五年,上天幫她打開通往電視之門——到正聲電台唱廣播歌仔戲。
電台唱戲憑「聲」大紅
台視於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開播,一開始每天播五個小時,收視範圍限於新竹以北,一架黑白電視機相當於大學畢業生三個月薪水,買電視機的家庭高度集中在北部城市。而此時,收音機已相當普及,不但是家庭配備,做工、種田的人「褲頭會結一台」,工廠也會有收音機,只要不影響工作,隨時可收聽,因此廣播成為大眾主要的資訊、娛樂來源。
楊麗花會去正聲唱廣播歌仔戲,是因為有個從戲班退下來做生意,她喚作「露螺仔叔」的鄰居,見楊麗花賦閒在家,提醒她父母:「你們家阿洛怎麼不去電台唱?」露螺仔叔愛聽戲,還會編曲,透過戲班既有的關係,把她介紹進了正聲電台。這是楊麗花人生第一次領月薪,工作一穩定,她就擔起所有家計,父母不必再演外台戲了。
廣播沿用「做活戲」的傳統,內台演員轉來唱廣播,做活戲不成問題,但要對著麥克風和文武場,坐唱不作表,還要激(假裝)聲音兼飾角色,有「台灣第一小生」美名的前輩唱將戽斗寶貴,就對廣播適應不良,難以久待。而楊麗花年輕是本錢,一尋得新舞台,該怎麼學她就怎麼學,更難的是要改變內化的身體習性。鑼鼓點一響,開口一唱,楊麗花習慣演到哪裡就比到哪裡,「明明錄音室沒觀眾,我的手就是會比出去,每次都被人家接住,擋了回來」,那個樣子被笑傻氣,但她說,「何止是手,演到哪裡眼神也要跟到哪裡,這樣才能入戲,不入戲,聲音就唱不出真感情」。
楊麗花早年興趣在武戲,以武生自許,到電台唱戲後,她努力鑽研文戲,要在看不到人和動作的情況下,靠唱念真情流露,來營造「聲緣」。正聲天馬擁有技藝精良的文武場,團員們每天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唱現場,午休過後,預錄晚間五點到七點播出的內容。旦角吳梅芳、杜玉琴受訪都曾提到與楊麗花在正聲電台共事。從「南台少女歌劇團」學藝的吳梅芳,記得楊麗花當年穿著菲律賓買的襯衫、踩腳褲,綁領巾、戴帽子,騎車過街,時髦又帥氣,「休息時她很少跟人家聊天,都自己在一旁彈琴」;歌仔戲世家出身的杜玉琴也認證這個場景,還讚許楊麗花的三弦是樂師等級,很會彈奏過場的「串仔」。
楊麗花的喉韻技巧很好,搭配同一班唱將,和經驗老到的講戲先生陳清海,她的廣播歌仔戲打動聽眾,贏得熱情回饋。最好的證明是她天天電台下班帶回一大疊聽眾來信,阿母楊好看到不識字的婦人請人代筆來索取照片,或表達想看楊麗花演舞台,身經百戰的她摸到熱噗噗的心,不由得對女兒驚嘆:「以前愛看我的觀眾也很多,可是這些聽眾連你的面都沒看過,就已經這麼愛你了!」
從小聽阿母耳提面命,演員紅了就能過好日子。楊麗花從廣播歌仔戲第一次明白感受到自己紅了,也從中體會到:同一齣歌仔戲,在不同的媒體上表達、傳送,可以展現奇妙而豐富的變化。
楊麗花入團不到一年便穩坐正聲天馬的C位。一九六六年正聲天馬躍上螢光幕,明星陣容越發堅強,一群行當齊全的內台前輩,恰恰好地烘托著楊麗花,打響天馬歌劇團的名號。楊麗花說,上電視是打知名度,一週僅一次,收入微薄,要養家活口,還是得靠公演的賞紅,以及唱廣播的上班月薪。不過當他們名氣越來越大,唱片公司會在廣播播出時到電台錄音,給予演員特別加給,或聘請明星唱將們特地去錄音間錄製唱片,帶動唱片歌仔戲進入了最蓬勃的時期。
在電影、電視夾殺下,內台生態至此已萎縮殆盡,受邀到戲院或體育館公演的機會只由有媒體明星光環的劇團獨享。一九六八年,大橋戲院因公安問題而拆除,年底台北西門町便出現結合綜藝娛樂的新型商場「今日世界育樂中心」,四到八樓為綜合性劇場,開幕時,邀請影劇圈的「十二金釵」擔任剪綵,楊麗花名列其中;七樓的鳳凰廳專門演歌仔戲,第一檔開頭彩的節目,就是由楊麗花領銜、正聲天馬劇團演出的《蝴蝶盃》。
楊麗花的崛起之勢一枝獨秀。戲界素來重視輩分倫理,那時傍著楊麗花的,多是唱作俱佳的前輩——其中黑貓雲、小麗雲,都唱過她母親筱長守的對手旦。
歌仔戲天王小生斜槓唱苦旦
那幾年楊麗花灌錄很多唱片,張張標明「楊麗花小姐主演」,其中包括正聲天馬的《周成過台灣》。正聲天馬號稱有「四大苦旦」,小麗雲、曾寶雲、廖秋都參與了這張唱片;黑貓雲飾演周成,周成的元配月里,則由絕少演女角的楊麗花出線擔綱。
楊麗花以她獨特的喉韻唱苦旦,衰颯的歌仔古腔,不避煽情,夾唱夾白的世故感,渾然天成。這個清末北台灣著名的民間故事,投射台灣移民時代的環境,是典型通俗的負心漢故事。根據唱片,月里的苦慘從公婆死後,攜二子渡海來到人地生疏的台灣開始。上岸後,月里一手牽一手抱,一路哀憐幼子、怨嘆丈夫,從滬尾、干豆、北投、唭哩岸、大橋頭唱到大稻埕,一段幼子餓過頭肚子痛,月里行乞討得薄粥為孩子止飢的情節,不禁讓我想起楊麗花一家初到台北時,也曾流落街頭,也曾餓到腹痛,最後落腳在大橋頭、大稻埕一帶。這一段〈七字調〉轉〈都馬調〉,如泣如訴,以細節動人,不知道楊麗花在抓詞活演時,是否融入了五年前親身經歷的辛酸?
歌仔戲上電視之後,很少會唱太慢太悲的苦調。聽了《周成過台灣》,我開始能想像傳說中歌仔戲在小生掛帥前由苦旦領銜的盛況,楊麗花必定是在耳濡目染下,斜槓苦旦也能唱得如此動人。若沒聽過她唱月里,真的不算把歌仔戲天王聽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