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1989)──節錄,摘自本書第四章〈歷史台灣〉
白:《悲情城市》被某些電影評論視為有史以來最有力量的作品。由於它是第一部直接面對「二二八事件」的電影,一上映便相當轟動,堪稱台灣電影的里程碑,同時震動了台灣社會。隨著電影帶出的歷史、社會、政治意涵,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是什麼啟發了您拍出《悲情城市》?
侯:新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拍自己的成長背景、台灣經驗,表現在電影上,比小說晚了十年。《悲情城市》所談論的二二八事件,在台灣一直是個禁忌,所以更晚,1989年,又晚了十年。隨著蔣經國去世,解除戒嚴,時代變了,空間打開了,用電影討論這個主題成為可能。
即使在解嚴之前,我也聽說很多過去的故事,看了很多跟政治相關的小說,比如說陳映真。這引發了我的興趣去找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資料。這是個時機,我本來不是拍二二八,是拍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下一代人的生活,他們活在事件的陰影之下。後來正好解嚴,我感覺這時來拍是一個時機。
白:您提到說很想拍陳映真的《山路》,那麼既然解嚴了,後來為什麼不拍,而改去拍《悲情城市》?
侯:因為《悲情城市》前面有一個劇本計劃,好像是《戀戀風塵》之後。那時候《悲情城市》是另一個故事,找香港「嘉禾」投資。找的演員是周潤發和楊麗花,一個香港天王,一個台灣天后,兩人碰撞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當時設定)楊麗花演的是基隆酒家的大姊頭,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裡的大哥的女兒阿雪。1949年的基隆港,火車、煤煙、下雨、逃難來的人潮。周潤發從香港來,要找一個失?人口。為了建立楊麗花這個人物,追蹤、上溯到她的父母親,因而弄出來的家族樹譜,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裡的阿公、梁朝偉他們。
後來要拍《尼羅河女兒》,就先拍了,拍完就解嚴啦。這時候邱復生他去歐洲,知道我的狀況,然後(加上)陳國富,我們就組一個「電影合作社」──但「合作社」這個名詞不能取,因為它是公共的名詞,不能當公司名字,就顛倒過來叫「合作社電影」──反正就是陳國富主導,我啦,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詹宏志啦,差不多這幾個人。
很多人就一起弄《悲情城市》,拍上一代的,就是陳松勇這一代的,我先跟天文把分場做好;分場寫好了,然後找念真寫對白。
白:您為什麼在電影中選擇以一個幫派家庭、流氓家庭的角度,來述說這個故事?
侯:這樣的家庭,作為台灣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其實很早。我們不應該把它叫作「黑社會」,他們就是民間、地方上的勢力,是有錢人、仕紳。他們的基本功能是解決地方問題,相對保守。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叫作「山頭勢力」或「派系」,到現在地方選舉也還是這樣在運作。
有了這個結構,還有像李天祿這樣的角色,我再組合成為一個家庭。總之,戰爭中的家庭裡總是會發生一些變化。
白:那麼林家有一個原型的模式嗎?還是都是編的。
侯:沒有,那時候還有《幌馬車之歌》(1991),藍博洲的;(發表在)陳映真的《人間》雜誌,就是鍾浩東、蔣碧玉的故事,我就用這背景。(設定)辛樹芬是護士,因為以前醫學思想比較開通,大概是這種。
很多這樣的訊息我就開始拼,這家族完全是虛構的,有誰有誰,就拼。爸爸就是李天祿嘍。本來要找柯俊雄演大哥的,柯俊雄比較麻煩,我就用陳松勇;基本上他不用特別做一些激烈的表情,因為他本身是有那個樣子,他是練武的,他爸爸是武師,他從小跟這邊的地頭大哥是兄弟,所以他有刺青,正好。
他臉皮又厚又會說話,我每次都用試戲──叫他試喝茶、點菸,我跟他說我要知道你的節奏跟快慢,他就開始試戲──其實他試戲的時侯我已經拍好我要的鏡頭,但是不能跟演員說這樣就OK了,還要正式來一次。起先會開一下機器,後來乾脆不開了拍假的,不然他一演喔,演得很怪很誇張;所以說他得影帝不知道是怎麼得的,他自己都不知道。
白:《悲情城市》裡的「城市」,指的是事件首先發生的台北嗎?還是場景所架設的九份?
侯:都不是,「悲情城市」其實是講台灣的意思。這原本是一首台語老歌,也是另外一部台語片的片名,就叫作《悲情城市》 。不過它跟政治完全沒關係,是一部愛情片。
白:拍攝期間,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侯:困難就是所有東西都要做,因為沒有。那時代(的東西)已經毀掉了。你看那個金瓜石的礦工醫院,是一個廢棄的醫院,我們要把它整理得乾乾淨淨的;因為現場收音太空,所以還要掛黑布在上面。
那麼多臨時演員什麼的,都是找當地的人,當地的人走那路很習慣嘛。然後我看到葬禮儀隊叭叭叭(經過),就請他們吹奏著經過醫院門口,拍一下這樣。
礦工醫院,礦工的福利社當作梁朝偉的照相館,都要布置,都荒的嘛。福利社前面是理髮店,後面住家接到北投那邊,土地銀行宿舍的日式房子。全片的景都是這樣接來接去。
白:雖然您還用很多遠景和固定的鏡頭,但因為您充分利用人物之間的流動,畫面一直有變化,觀看時不會覺得節奏慢。而且給觀眾的印象,是每一個鏡頭和調度都經過精心設計。
侯:我拍戲是現場,和感覺。現場的感覺是我在想這個畫面,畫面裡的狀態是什麼,然後現場找一個角度呈現。有時候是聲音,有時候是線條、動作。對我來講,其實聲音能量很強;(例如)沒有火車沒關係,我只要拍個電線杆聽到火車嗚……都可以。拍打鬥,我不喜歡拍近的,因為我感覺人做不到打架的真實,人在這種狀態是很難的,我寧願遠遠看著他們的行為。
白:《悲情城市》的四位有點左派傾向的知識份子,是個很有趣的組合。剛好這四個也是當代台灣文化圈的四位名流來主演,張大春、謝材俊、吳念真,還有本片的策劃,詹宏志。因為他們跟林家有一點距離,能不能談談這四位知識份子在電影裡的位置。您把他們當作社會的良知嗎?還是通過他們,帶一點反諷的眼光?
侯:他們有點像我看的那本《二二八真相》,裡面的那個記者,就是張大春,他的腔調就是從大陸來的。詹宏志這種就是台灣去大陸很久又來來回回的。吳念真跟謝材俊這種比較是在這邊,講的都是閩南話。這種知識份子,那時代都有一些左傾;台共很早就有,二二八的時候,謝雪紅他們才逃到大陸的。但是地下黨是比較後來的。
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傾向素樸的左派,類似好打不平這種。
白:他們與林家不同,可以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吧?
侯:主要是辛樹芬(這角色)她哥哥嘛。後來很激烈在鹿窟的這條線,就是她哥哥的朋友,她哥哥就跟林家的梁朝偉(林文清)很要好。我其實最早的(主要)設計不是這個林家老四,是老二,一個左派的社會主義者,電影裡沒出現的失蹤的老二,是電線的維修巡查員,常常騎單車載他大哥的女兒阿雪,從小就給她看舊俄小說。是這個(左派)傳統,有這樣延伸過來的東西。
你說我很早就對社會主義關懷嗎?或者左的這種傾向嗎?完全不知道。那時候也沒看《資本論》(Das Kapital, 1867) 什麼,我不是從思想上對這種價值的嚮往,然後去看很多書,完全沒有。
我感覺是民間,我就是老百姓,完全民間,一直在民間混。所以民間這個東西是又順又反的,好像都是順民,但不滿起來就是不滿,會有一種反抗,那就很自然的站在社會主義的這種角度。陳映真他們,都思想很強,我沒有這種思想體系,只是對人的感覺,對弱小(關注),可能就是成長期,看很多武俠小說好打架,好打不平之類,慢慢累積的。還有,我對物質沒有什麼耽溺,對物質沒嗜好,不會去弄什麼,我可以欣賞,但從來不想擁有。這個,我也不知道怎麼養成的。
白:電影上映時,引起了非常大的社會迴響與爭議,您拍這部片子時,有預期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嗎?
侯:拍的時候不會去想這個(笑)。每天解決問題都來不及了,為了找到當時場景就是一大挑戰,很多場景都沒有了。台北是事件首先發生之處,經過這麼長的都市變遷,怎麼可能重回1947年二二八事件當時的台北市?整個變了。我們得到中國大陸去拍部分外景,譬如基隆港。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很複雜,有其歷史成因,很難在電影裡面描述清楚;電影只能反映拍攝者自認為看到的,它當然受限於拍攝者的眼界和態度,我不過在電影中呈現一部分當時的氣氛。
白:您對二十年以後的今天,回頭看《悲情城市》這部片子,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它?
侯:不知道耶,因為太久沒看了。有時候會碰到,譬如說在韓國釜山,人家聊起來都是《悲情城市》,因為有公開放映,聽說有剪短。在釜山碰到一個大陸的女孩子──就是釜山影展設有一個ACF Asian Film Academy(亞洲電影學院),第一屆找我去當校長,裡面有一個女孩子二十歲──她說十三歲就開始看《悲情城市》了,可能家裡面都有個「盤」嘛,每年看一次,每看一次都哭,怪不怪?我想說,裡面有愛情,梁朝偉與辛樹芬兩個人的愛情,那個家庭,最後他們只能照相,無路可去……它也不是民族主義,有一種奇怪的味道,時代變遷中間的;那個就是我感覺超越了二二八這些的東西,還是在人上面。一個家庭的變遷,人在時代裡面,逃難、離開、家庭拆散,這種故事多到不行。
以前我第一次看《悲情城市》,就說唉,這部爛片!後來得獎,不知道是誰打電話給詹宏志,還沒講,詹宏志就說「怎麼樣,那部爛片得獎了是不是?」(笑)
白:因為這部片子有很多層次,每次看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它很多細節,就算我這樣已經看了二十多次,還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
侯:我在處理人物的結構,其實很多東西不顯露;有些顯露一點點,那我也不理,都是埋藏的。
像《珈琲時光》也是,很多身世,她(一青窈)跟他爸爸,跟她生母,還有跟她男朋友懷孕了這種,到底是什麼關係?很隱晦的,她那男朋友從來也沒有出現。然後又有音樂家江文也這條線,從台灣去到日本──他是音樂天才,但是被打壓得很厲害。
整個這種很複雜的,其實。我就是喜歡這種,建構感覺,但是不會很白的表達,它是埋在裡面的,表面上情感都有,然後你可以看到底下的東西,這樣。
白:對,它算是您塑造的一個大世界,但您給我們看的只是小小的一角。
侯:我最喜歡玩這種遊戲,不喜歡暴露太多。
白:雖然主人翁是個聾啞,但很巧這是整個台灣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同步錄音的電影。同步錄音對您提供什麼樣的自由,又有什麼樣的新挑戰?
侯:同步錄音就是你在現場更純粹。大家不能講話,都很集中;演員也很集中。然後聲音的美,那種真實的美會出來──配音會差,都會差一點。所以那很過癮。
那時候就是一個Nagra(錄音機),兩個boom(吊桿麥克風),哇,那時候聽聲音!Nagra的質感真是很棒。後來在L.A.(洛杉磯)放的時候,洛杉磯導演協會有一個戲院,它不是Dolby(杜比)的,另外有一個系統,一放片子,哇,那聲音!那個聲音在哪個方向錄的,都清清楚楚呈現出來,都會出來。
新電影當時怎麼會出來,它的精神是什麼──就是對畫面的質感,對光影、對聲音、對顏色的一種挑剔,一種嚮往。這個很重要,是通向美學的一個基本。你沒有這種感覺,最後就沒有這種眼界、眼睛,看不到電影之美,所以基本上這是很重要的。
白:電影的整個敘述策略比較複雜,還採取文字、詩歌、書法、文清的字條,客觀的歷史敘述(陳儀的廣播),照片和倒敘鏡頭(小孩子在玩耍京劇),我們身為觀眾很難分辨這些鏡頭的視角:它們代表的是客觀的歷史,文清對自己童年的回憶,還是寬美對文清童年的一種想像?
侯:這個無所謂啊。有時候我聽你講話,腦子裡想的是另一個畫面,或者你這個話引起我一個想像,這種可能都有;感覺對,有味道,就OK了。
我不會遵守應該怎樣,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完全是一種直覺的判斷。處理不好就不要,然後換。筆談若是寫實用寫的很醜嘛,一個個字歪七扭八的寫,很難。
用字幕表現筆談的內容,到後來也不是字幕,而是把它當成畫面,在做一個影像處理。一個frame(框)裡面的focus(焦點)基本上是一個,你要多個的時侯,就要小心處理,要對時間空間的轉移有辦法,不然就純粹一個focus,很清楚。電視最足以說明,螢光幕這麼小,你就是線條,線條要簡單、清楚明瞭、集中,組成一種美學形式;千萬不可以這邊一個focus,那邊一個focus,兩個要在短短的時間看到,在電視是不可能的。電影就看功力囉,所謂情境,是人和空間,和氛圍。
銀幕大,frame裡有景深,讓你可以去安排縱深,這就是「電影感」。常常拍電視的跟拍電影的分不清,差別就是一種對frame的感覺,起先是直覺,慢慢變成自覺。
白:我們談電影裡對二二八事件本身的呈現,雖然影片中的二二八只有幾分鐘,但是表現得非常有意思。其中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通過倒敘的方式,來回憶所發生的事情。因此還是有剛才談到的所謂視角問題,就是分不清視角是導演的,文清的,寬美的,還是客觀的歷史。
第二、全片中唯有這場戲才聽到文清的聲音,而且是用閩南話,四個字「我,台灣人」。
第三、影片中所觀看的二二八,暴力主要發生在火車上(或火車鐵軌的周圍),剛好跟您過去影片的各種火車鏡頭(像《兒子的大玩偶》三明治人在火車鐵軌附近被小孩欺負)產生一種共鳴,能否談談這場戲,就是《悲情城市》對二二八的那種暴力呈現?
侯:二二八用鐵軌場景,因為沒辦法,只有這個景是最容易再造的,因為火車和鐵道有被保留下來。小的火車站也是,最容易被保留,我看見就感覺這場景不錯。
那時候台灣人反抗(外省人政權),在街上都會這樣,直接用閩南話問你,用日本話問你,回答不出來就打,把你當外省人。這件事是攝影陳懷恩告訴我的,後來詩人詹澈說他父親也是這樣。文清八歲以前耳朵是好的,對語言是有記憶的,只是久沒有講了,發音就很怪,所以用他(梁朝偉的粵語腔)的怪聲音沒問題。
白:而且把它視為倒敘鏡頭,也不是正面的在看這個事件。
侯:我這結構已經忘了,但總之是為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沒有電影工業,過去時代的場景造不出來,根本沒辦法正面的全面去拍。只能有什麼,拍什麼,到了剪接機上,用倒?或主觀?述;某方面說也是不得不如此,結果反而成就了我的電影美學。這種美學在先進電影工業的國家,是產生不出來的。
由於可以把拍到的局部場景當成時代冰山上露出的那一點點,我通常不會去正拍歷史,而致力於營造歷史是一個氛圍。我很難(去做歷史的)複製,便透過最小的人物來表達,輻射出能量;要拍客觀歷史的話,那是另外一種電影了。
所以基本上我是短處當長處來用,開始是克服困難,慢慢變成有自覺的運用,把劣勢變成優勢,給我什麼條件我就做什麼樣的電影,我可以很使勁的拍,所以能一直拍。
白:《悲情城市》被某些電影評論視為有史以來最有力量的作品。由於它是第一部直接面對「二二八事件」的電影,一上映便相當轟動,堪稱台灣電影的里程碑,同時震動了台灣社會。隨著電影帶出的歷史、社會、政治意涵,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是什麼啟發了您拍出《悲情城市》?
侯:新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拍自己的成長背景、台灣經驗,表現在電影上,比小說晚了十年。《悲情城市》所談論的二二八事件,在台灣一直是個禁忌,所以更晚,1989年,又晚了十年。隨著蔣經國去世,解除戒嚴,時代變了,空間打開了,用電影討論這個主題成為可能。
即使在解嚴之前,我也聽說很多過去的故事,看了很多跟政治相關的小說,比如說陳映真。這引發了我的興趣去找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資料。這是個時機,我本來不是拍二二八,是拍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下一代人的生活,他們活在事件的陰影之下。後來正好解嚴,我感覺這時來拍是一個時機。
白:您提到說很想拍陳映真的《山路》,那麼既然解嚴了,後來為什麼不拍,而改去拍《悲情城市》?
侯:因為《悲情城市》前面有一個劇本計劃,好像是《戀戀風塵》之後。那時候《悲情城市》是另一個故事,找香港「嘉禾」投資。找的演員是周潤發和楊麗花,一個香港天王,一個台灣天后,兩人碰撞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當時設定)楊麗花演的是基隆酒家的大姊頭,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裡的大哥的女兒阿雪。1949年的基隆港,火車、煤煙、下雨、逃難來的人潮。周潤發從香港來,要找一個失?人口。為了建立楊麗花這個人物,追蹤、上溯到她的父母親,因而弄出來的家族樹譜,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裡的阿公、梁朝偉他們。
後來要拍《尼羅河女兒》,就先拍了,拍完就解嚴啦。這時候邱復生他去歐洲,知道我的狀況,然後(加上)陳國富,我們就組一個「電影合作社」──但「合作社」這個名詞不能取,因為它是公共的名詞,不能當公司名字,就顛倒過來叫「合作社電影」──反正就是陳國富主導,我啦,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詹宏志啦,差不多這幾個人。
很多人就一起弄《悲情城市》,拍上一代的,就是陳松勇這一代的,我先跟天文把分場做好;分場寫好了,然後找念真寫對白。
白:您為什麼在電影中選擇以一個幫派家庭、流氓家庭的角度,來述說這個故事?
侯:這樣的家庭,作為台灣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其實很早。我們不應該把它叫作「黑社會」,他們就是民間、地方上的勢力,是有錢人、仕紳。他們的基本功能是解決地方問題,相對保守。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叫作「山頭勢力」或「派系」,到現在地方選舉也還是這樣在運作。
有了這個結構,還有像李天祿這樣的角色,我再組合成為一個家庭。總之,戰爭中的家庭裡總是會發生一些變化。
白:那麼林家有一個原型的模式嗎?還是都是編的。
侯:沒有,那時候還有《幌馬車之歌》(1991),藍博洲的;(發表在)陳映真的《人間》雜誌,就是鍾浩東、蔣碧玉的故事,我就用這背景。(設定)辛樹芬是護士,因為以前醫學思想比較開通,大概是這種。
很多這樣的訊息我就開始拼,這家族完全是虛構的,有誰有誰,就拼。爸爸就是李天祿嘍。本來要找柯俊雄演大哥的,柯俊雄比較麻煩,我就用陳松勇;基本上他不用特別做一些激烈的表情,因為他本身是有那個樣子,他是練武的,他爸爸是武師,他從小跟這邊的地頭大哥是兄弟,所以他有刺青,正好。
他臉皮又厚又會說話,我每次都用試戲──叫他試喝茶、點菸,我跟他說我要知道你的節奏跟快慢,他就開始試戲──其實他試戲的時侯我已經拍好我要的鏡頭,但是不能跟演員說這樣就OK了,還要正式來一次。起先會開一下機器,後來乾脆不開了拍假的,不然他一演喔,演得很怪很誇張;所以說他得影帝不知道是怎麼得的,他自己都不知道。
白:《悲情城市》裡的「城市」,指的是事件首先發生的台北嗎?還是場景所架設的九份?
侯:都不是,「悲情城市」其實是講台灣的意思。這原本是一首台語老歌,也是另外一部台語片的片名,就叫作《悲情城市》 。不過它跟政治完全沒關係,是一部愛情片。
白:拍攝期間,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侯:困難就是所有東西都要做,因為沒有。那時代(的東西)已經毀掉了。你看那個金瓜石的礦工醫院,是一個廢棄的醫院,我們要把它整理得乾乾淨淨的;因為現場收音太空,所以還要掛黑布在上面。
那麼多臨時演員什麼的,都是找當地的人,當地的人走那路很習慣嘛。然後我看到葬禮儀隊叭叭叭(經過),就請他們吹奏著經過醫院門口,拍一下這樣。
礦工醫院,礦工的福利社當作梁朝偉的照相館,都要布置,都荒的嘛。福利社前面是理髮店,後面住家接到北投那邊,土地銀行宿舍的日式房子。全片的景都是這樣接來接去。
白:雖然您還用很多遠景和固定的鏡頭,但因為您充分利用人物之間的流動,畫面一直有變化,觀看時不會覺得節奏慢。而且給觀眾的印象,是每一個鏡頭和調度都經過精心設計。
侯:我拍戲是現場,和感覺。現場的感覺是我在想這個畫面,畫面裡的狀態是什麼,然後現場找一個角度呈現。有時候是聲音,有時候是線條、動作。對我來講,其實聲音能量很強;(例如)沒有火車沒關係,我只要拍個電線杆聽到火車嗚……都可以。拍打鬥,我不喜歡拍近的,因為我感覺人做不到打架的真實,人在這種狀態是很難的,我寧願遠遠看著他們的行為。
白:《悲情城市》的四位有點左派傾向的知識份子,是個很有趣的組合。剛好這四個也是當代台灣文化圈的四位名流來主演,張大春、謝材俊、吳念真,還有本片的策劃,詹宏志。因為他們跟林家有一點距離,能不能談談這四位知識份子在電影裡的位置。您把他們當作社會的良知嗎?還是通過他們,帶一點反諷的眼光?
侯:他們有點像我看的那本《二二八真相》,裡面的那個記者,就是張大春,他的腔調就是從大陸來的。詹宏志這種就是台灣去大陸很久又來來回回的。吳念真跟謝材俊這種比較是在這邊,講的都是閩南話。這種知識份子,那時代都有一些左傾;台共很早就有,二二八的時候,謝雪紅他們才逃到大陸的。但是地下黨是比較後來的。
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傾向素樸的左派,類似好打不平這種。
白:他們與林家不同,可以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吧?
侯:主要是辛樹芬(這角色)她哥哥嘛。後來很激烈在鹿窟的這條線,就是她哥哥的朋友,她哥哥就跟林家的梁朝偉(林文清)很要好。我其實最早的(主要)設計不是這個林家老四,是老二,一個左派的社會主義者,電影裡沒出現的失蹤的老二,是電線的維修巡查員,常常騎單車載他大哥的女兒阿雪,從小就給她看舊俄小說。是這個(左派)傳統,有這樣延伸過來的東西。
你說我很早就對社會主義關懷嗎?或者左的這種傾向嗎?完全不知道。那時候也沒看《資本論》(Das Kapital, 1867) 什麼,我不是從思想上對這種價值的嚮往,然後去看很多書,完全沒有。
我感覺是民間,我就是老百姓,完全民間,一直在民間混。所以民間這個東西是又順又反的,好像都是順民,但不滿起來就是不滿,會有一種反抗,那就很自然的站在社會主義的這種角度。陳映真他們,都思想很強,我沒有這種思想體系,只是對人的感覺,對弱小(關注),可能就是成長期,看很多武俠小說好打架,好打不平之類,慢慢累積的。還有,我對物質沒有什麼耽溺,對物質沒嗜好,不會去弄什麼,我可以欣賞,但從來不想擁有。這個,我也不知道怎麼養成的。
白:電影上映時,引起了非常大的社會迴響與爭議,您拍這部片子時,有預期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嗎?
侯:拍的時候不會去想這個(笑)。每天解決問題都來不及了,為了找到當時場景就是一大挑戰,很多場景都沒有了。台北是事件首先發生之處,經過這麼長的都市變遷,怎麼可能重回1947年二二八事件當時的台北市?整個變了。我們得到中國大陸去拍部分外景,譬如基隆港。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很複雜,有其歷史成因,很難在電影裡面描述清楚;電影只能反映拍攝者自認為看到的,它當然受限於拍攝者的眼界和態度,我不過在電影中呈現一部分當時的氣氛。
白:您對二十年以後的今天,回頭看《悲情城市》這部片子,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它?
侯:不知道耶,因為太久沒看了。有時候會碰到,譬如說在韓國釜山,人家聊起來都是《悲情城市》,因為有公開放映,聽說有剪短。在釜山碰到一個大陸的女孩子──就是釜山影展設有一個ACF Asian Film Academy(亞洲電影學院),第一屆找我去當校長,裡面有一個女孩子二十歲──她說十三歲就開始看《悲情城市》了,可能家裡面都有個「盤」嘛,每年看一次,每看一次都哭,怪不怪?我想說,裡面有愛情,梁朝偉與辛樹芬兩個人的愛情,那個家庭,最後他們只能照相,無路可去……它也不是民族主義,有一種奇怪的味道,時代變遷中間的;那個就是我感覺超越了二二八這些的東西,還是在人上面。一個家庭的變遷,人在時代裡面,逃難、離開、家庭拆散,這種故事多到不行。
以前我第一次看《悲情城市》,就說唉,這部爛片!後來得獎,不知道是誰打電話給詹宏志,還沒講,詹宏志就說「怎麼樣,那部爛片得獎了是不是?」(笑)
白:因為這部片子有很多層次,每次看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它很多細節,就算我這樣已經看了二十多次,還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
侯:我在處理人物的結構,其實很多東西不顯露;有些顯露一點點,那我也不理,都是埋藏的。
像《珈琲時光》也是,很多身世,她(一青窈)跟他爸爸,跟她生母,還有跟她男朋友懷孕了這種,到底是什麼關係?很隱晦的,她那男朋友從來也沒有出現。然後又有音樂家江文也這條線,從台灣去到日本──他是音樂天才,但是被打壓得很厲害。
整個這種很複雜的,其實。我就是喜歡這種,建構感覺,但是不會很白的表達,它是埋在裡面的,表面上情感都有,然後你可以看到底下的東西,這樣。
白:對,它算是您塑造的一個大世界,但您給我們看的只是小小的一角。
侯:我最喜歡玩這種遊戲,不喜歡暴露太多。
白:雖然主人翁是個聾啞,但很巧這是整個台灣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同步錄音的電影。同步錄音對您提供什麼樣的自由,又有什麼樣的新挑戰?
侯:同步錄音就是你在現場更純粹。大家不能講話,都很集中;演員也很集中。然後聲音的美,那種真實的美會出來──配音會差,都會差一點。所以那很過癮。
那時候就是一個Nagra(錄音機),兩個boom(吊桿麥克風),哇,那時候聽聲音!Nagra的質感真是很棒。後來在L.A.(洛杉磯)放的時候,洛杉磯導演協會有一個戲院,它不是Dolby(杜比)的,另外有一個系統,一放片子,哇,那聲音!那個聲音在哪個方向錄的,都清清楚楚呈現出來,都會出來。
新電影當時怎麼會出來,它的精神是什麼──就是對畫面的質感,對光影、對聲音、對顏色的一種挑剔,一種嚮往。這個很重要,是通向美學的一個基本。你沒有這種感覺,最後就沒有這種眼界、眼睛,看不到電影之美,所以基本上這是很重要的。
白:電影的整個敘述策略比較複雜,還採取文字、詩歌、書法、文清的字條,客觀的歷史敘述(陳儀的廣播),照片和倒敘鏡頭(小孩子在玩耍京劇),我們身為觀眾很難分辨這些鏡頭的視角:它們代表的是客觀的歷史,文清對自己童年的回憶,還是寬美對文清童年的一種想像?
侯:這個無所謂啊。有時候我聽你講話,腦子裡想的是另一個畫面,或者你這個話引起我一個想像,這種可能都有;感覺對,有味道,就OK了。
我不會遵守應該怎樣,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完全是一種直覺的判斷。處理不好就不要,然後換。筆談若是寫實用寫的很醜嘛,一個個字歪七扭八的寫,很難。
用字幕表現筆談的內容,到後來也不是字幕,而是把它當成畫面,在做一個影像處理。一個frame(框)裡面的focus(焦點)基本上是一個,你要多個的時侯,就要小心處理,要對時間空間的轉移有辦法,不然就純粹一個focus,很清楚。電視最足以說明,螢光幕這麼小,你就是線條,線條要簡單、清楚明瞭、集中,組成一種美學形式;千萬不可以這邊一個focus,那邊一個focus,兩個要在短短的時間看到,在電視是不可能的。電影就看功力囉,所謂情境,是人和空間,和氛圍。
銀幕大,frame裡有景深,讓你可以去安排縱深,這就是「電影感」。常常拍電視的跟拍電影的分不清,差別就是一種對frame的感覺,起先是直覺,慢慢變成自覺。
白:我們談電影裡對二二八事件本身的呈現,雖然影片中的二二八只有幾分鐘,但是表現得非常有意思。其中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通過倒敘的方式,來回憶所發生的事情。因此還是有剛才談到的所謂視角問題,就是分不清視角是導演的,文清的,寬美的,還是客觀的歷史。
第二、全片中唯有這場戲才聽到文清的聲音,而且是用閩南話,四個字「我,台灣人」。
第三、影片中所觀看的二二八,暴力主要發生在火車上(或火車鐵軌的周圍),剛好跟您過去影片的各種火車鏡頭(像《兒子的大玩偶》三明治人在火車鐵軌附近被小孩欺負)產生一種共鳴,能否談談這場戲,就是《悲情城市》對二二八的那種暴力呈現?
侯:二二八用鐵軌場景,因為沒辦法,只有這個景是最容易再造的,因為火車和鐵道有被保留下來。小的火車站也是,最容易被保留,我看見就感覺這場景不錯。
那時候台灣人反抗(外省人政權),在街上都會這樣,直接用閩南話問你,用日本話問你,回答不出來就打,把你當外省人。這件事是攝影陳懷恩告訴我的,後來詩人詹澈說他父親也是這樣。文清八歲以前耳朵是好的,對語言是有記憶的,只是久沒有講了,發音就很怪,所以用他(梁朝偉的粵語腔)的怪聲音沒問題。
白:而且把它視為倒敘鏡頭,也不是正面的在看這個事件。
侯:我這結構已經忘了,但總之是為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沒有電影工業,過去時代的場景造不出來,根本沒辦法正面的全面去拍。只能有什麼,拍什麼,到了剪接機上,用倒?或主觀?述;某方面說也是不得不如此,結果反而成就了我的電影美學。這種美學在先進電影工業的國家,是產生不出來的。
由於可以把拍到的局部場景當成時代冰山上露出的那一點點,我通常不會去正拍歷史,而致力於營造歷史是一個氛圍。我很難(去做歷史的)複製,便透過最小的人物來表達,輻射出能量;要拍客觀歷史的話,那是另外一種電影了。
所以基本上我是短處當長處來用,開始是克服困難,慢慢變成有自覺的運用,把劣勢變成優勢,給我什麼條件我就做什麼樣的電影,我可以很使勁的拍,所以能一直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