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想像力、藝術、技術與知識管理
一、想像力與藝術和技術的關係
一切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發明……意味著一種進步,在藝術中也是如此……,技術手段是藝術最有效的促進者,本身就是靈感,……藝術中,工具先於靈感而存在。――貝拉,巴拉茲
藝術是藝術家的自由創造,而藝術家的思維似乎不受自然規律的束縛。藝術需要自由想像、大膽誇張,甚至對物件進行隨意的變形處理, 這種想像性、虛擬性恰恰是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想像(imagination)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的結果是虛構、非真實的,另一方面它的結果卻也可能對現實問題提供新解答(鄭泰承,1995)。
而科學也同樣離不開想像――科學想像的自由和神奇不亞於藝術想像。與藝術思維一樣,科學思維也充滿了創造性、聯想,甚至直覺、靈感與頓悟等。科學發現經常先以「科學猜想」、「科學假說」的形式出現,然後才被證實,這便是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某種意義上,這些想像、猜想和假說常被看成是一種「虛擬」或「虛構」,而科學家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行實驗與實證。
雖然藝術關注的是人和人的情感,與科學所研究的物件截然不同,但藝術和科學活動的主體都是人,這一點它們又是相同的。因此,儘管自然現象本身並不依賴科學家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乃屬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李政道,1997)。阿瑟‧米勒說,在創造性開始的時刻,學科間的障礙就消失了。同時,在這個關鍵時刻,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在尋找新的審美形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科學的根源從來都不完全來自科學本身的內部。那麼為什麼20世紀最有影響的藝術運動的根源應該完全來自於藝術內部呢?
科學與藝術的本源是一致的,它們都來於人類的社會實踐,來自於人類的智慧與創造。所以「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和科學的開花結果,都是奠基在人類創作和想像的基礎之上。在物質和技術手段達不到或還沒有達到的地方,總有人類的想像力在創造(李湘);電影的藝術表現與敘述構成,和先前述及的狀況近似,電影作者也永遠都在盡其所能開創與嘗試創造新的電影藝術與審美觀。在電影中藝術和科學的相同處,便是電影自始至終,都需要高度仰賴科學產物、工具和器具等的完善配合,電影藝術方可成立。即便是電影的上映,這所謂的最後階段,也必須藉由相應的放映設備與環境來完整呈現電影的想像世界。當我們再從電影的製作與創作面向來檢視時,這意味著電影作者也必須在虛擬和想像的環境中,藉由科學工具及運用它的技術,把虛擬和想像建構成為以光影和聲響為媒介平台的電影,來表達真實情感。
事實上,沒有藝術需求就沒有新技術的發明;技術的推陳出新又持續將藝術推往更高層次,這成為一種良性的循環。例如,聲音可以在電影中被紀錄以及還原重現,不僅使得銀幕上的事物不再噤聲,電影的表現因此擁有更多感官的層次,同時也創造出更多豐富的感受。電影中的色彩讓觀眾逐漸在影像的真實性上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進而推動運用色彩進行電影語彙的建立;拍攝輔助工具也在攝影機的運動上提供了電影作者有更多時空上的影像變化。燈光器具改變了電影照明在正常曝光以外的表現需求……。當然電影院的上映,也不停地在銀幕的視覺光影中進行真實與幻境的交疊,再現身歷其境的音場。
姑且不論藝術造詣和商業利益之間的關係,世界注目的四大影展之一的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主辦單位The Academy of Motion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簡稱美國影藝學院),自1931 年起(奧斯卡金像獎第四屆),每年學院會員會依照報名與推薦的狀況,投票決定是否頒發學院中的奧斯卡最佳科學技術成就獎(Scientific & Technical Awards)。此舉已行之有年,並且在1978年起,科學成就獎項更細分為三個等級――技術成就獎(證書),科學與工程獎(獎牌)和奧斯卡獎優異獎(奧斯卡小金人獎座),說明了技術在電影領域中的價值和重要性。Youngblood, Gene(1970)說,技術可以將藝術家解放,專心致志於想像性創造。這就與貝拉‧巴拉茲提出,對電影藝術而言,技術手段是藝術的最有效的促進者,其本身就是靈感……。藝術中,工具先於靈感而存在相呼應(1930/2000)相同,在新的概念性藝術中,藝術家的思想是重要的,而不是他操縱媒介的技術能力。在另一方面,由於電腦能夠在諸多的選擇中讓電影作者做出自主的決定,它最終將決定藝術作品的結果。在電影的世界裡,沒有技術則藝術無法成立,而藝術沒有了想像力驅動,自然也就無法催生存在。
二、知識管理與藝術和技術的關係
「知識就是力量」……,其實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要會思考知識、運用知識才會產生力量――莊淇銘
所謂知識,依性質則可區分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與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兩大類。隱性知識是指難以透過語言及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此種知識係高度個人化且難以傳授於人。個人所擁有但難以言傳的技術、技巧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等均屬隱性知識;而顯性知識則與隱性知識相反,係指可透過語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這種知識也就是可以分類編碼的客觀知識(Nonaka, 1998)。而知識管理所要掌握的則是上述兩種知識的轉化與運用,在許多知識管理的相關文獻中,知識管理經常被概括性的定義為創造、儲存與運用知識以促進組織績效的過程。李勃維茲(Liebowitz, 2000)便說,知識管理是從組織的無形資產中創造價值的過程。知識管理並不是一項新的概念,它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人工智慧、軟體工程、組織發展改良、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之概念的綜合體。
法蘭西斯‧柯波拉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像《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拍攝現場時,遭遇到許多無法控制的事情,在《舊愛新歡》(One from the heart, 1982)的拍攝時就完全採取在電影攝影棚內拍攝的方式,嘗試著把前期製作、拍攝期與後期製作的所有工作互相融合的體制,希望可以完全同時進行拍攝準備、所拍攝的影片素材,和剪接工作。柯波拉把這種運用電子裝置協助電影拍攝製作的系統,稱之為Electronic Cinema。雖然這部電影在票房上並不成功,但是以視覺預覽(Pre visualiztaion)作業,以及把製作上每個階段需要互相運用的知識,放在場景中進行拍攝的嘗試,已經把未來電影的製作模式凝塑出一個雛型。而這便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識管理基礎上。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也曾經說過,學習各種資料,聆聽各家經驗使他理解電影鏡頭的最佳性能、也清楚了負片的曝光更需較精準、而正片的沖印則要保持正確的顯影標準。他曾經在電影《1984》(George Orwell, 1984)開發出省略去色法,成功地將電影負片中的銀粒子保留下來使它們在底片上自然地形成一個黑白底,進而降低了色彩飽和度,完善契合了導演希望電影可以有異於單板科幻片的影像調性,開創出一種稱為「跳漂白」的後期沖洗模式,新添了一種電影表現手段。
當前的數據處理以及網路雲端,已進展到海量數據(Big Data)的規模,我們已經無法單純地用「資訊爆炸」一詞來形容資料的龐大;現在每週所面對或是接觸的資訊量,比18世紀的人類一生所處理的資訊量還要多。因此如何管理這麼巨大的資訊、進而將它們組織並轉換成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對我們來說更是刻不容緩且極為重要的工作。圖A-1 是整理自Nijhof 對於知識在運用上所整理出的概念圖,這個流程圖亦當運用在電影製作知識的管理上,以當下數位技術的演進來說,貼切地映現出電影製作上所需知識的演進模式。
一、想像力與藝術和技術的關係
一切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發明……意味著一種進步,在藝術中也是如此……,技術手段是藝術最有效的促進者,本身就是靈感,……藝術中,工具先於靈感而存在。――貝拉,巴拉茲
藝術是藝術家的自由創造,而藝術家的思維似乎不受自然規律的束縛。藝術需要自由想像、大膽誇張,甚至對物件進行隨意的變形處理, 這種想像性、虛擬性恰恰是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想像(imagination)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的結果是虛構、非真實的,另一方面它的結果卻也可能對現實問題提供新解答(鄭泰承,1995)。
而科學也同樣離不開想像――科學想像的自由和神奇不亞於藝術想像。與藝術思維一樣,科學思維也充滿了創造性、聯想,甚至直覺、靈感與頓悟等。科學發現經常先以「科學猜想」、「科學假說」的形式出現,然後才被證實,這便是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某種意義上,這些想像、猜想和假說常被看成是一種「虛擬」或「虛構」,而科學家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行實驗與實證。
雖然藝術關注的是人和人的情感,與科學所研究的物件截然不同,但藝術和科學活動的主體都是人,這一點它們又是相同的。因此,儘管自然現象本身並不依賴科學家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乃屬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李政道,1997)。阿瑟‧米勒說,在創造性開始的時刻,學科間的障礙就消失了。同時,在這個關鍵時刻,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在尋找新的審美形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科學的根源從來都不完全來自科學本身的內部。那麼為什麼20世紀最有影響的藝術運動的根源應該完全來自於藝術內部呢?
科學與藝術的本源是一致的,它們都來於人類的社會實踐,來自於人類的智慧與創造。所以「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和科學的開花結果,都是奠基在人類創作和想像的基礎之上。在物質和技術手段達不到或還沒有達到的地方,總有人類的想像力在創造(李湘);電影的藝術表現與敘述構成,和先前述及的狀況近似,電影作者也永遠都在盡其所能開創與嘗試創造新的電影藝術與審美觀。在電影中藝術和科學的相同處,便是電影自始至終,都需要高度仰賴科學產物、工具和器具等的完善配合,電影藝術方可成立。即便是電影的上映,這所謂的最後階段,也必須藉由相應的放映設備與環境來完整呈現電影的想像世界。當我們再從電影的製作與創作面向來檢視時,這意味著電影作者也必須在虛擬和想像的環境中,藉由科學工具及運用它的技術,把虛擬和想像建構成為以光影和聲響為媒介平台的電影,來表達真實情感。
事實上,沒有藝術需求就沒有新技術的發明;技術的推陳出新又持續將藝術推往更高層次,這成為一種良性的循環。例如,聲音可以在電影中被紀錄以及還原重現,不僅使得銀幕上的事物不再噤聲,電影的表現因此擁有更多感官的層次,同時也創造出更多豐富的感受。電影中的色彩讓觀眾逐漸在影像的真實性上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進而推動運用色彩進行電影語彙的建立;拍攝輔助工具也在攝影機的運動上提供了電影作者有更多時空上的影像變化。燈光器具改變了電影照明在正常曝光以外的表現需求……。當然電影院的上映,也不停地在銀幕的視覺光影中進行真實與幻境的交疊,再現身歷其境的音場。
姑且不論藝術造詣和商業利益之間的關係,世界注目的四大影展之一的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主辦單位The Academy of Motion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簡稱美國影藝學院),自1931 年起(奧斯卡金像獎第四屆),每年學院會員會依照報名與推薦的狀況,投票決定是否頒發學院中的奧斯卡最佳科學技術成就獎(Scientific & Technical Awards)。此舉已行之有年,並且在1978年起,科學成就獎項更細分為三個等級――技術成就獎(證書),科學與工程獎(獎牌)和奧斯卡獎優異獎(奧斯卡小金人獎座),說明了技術在電影領域中的價值和重要性。Youngblood, Gene(1970)說,技術可以將藝術家解放,專心致志於想像性創造。這就與貝拉‧巴拉茲提出,對電影藝術而言,技術手段是藝術的最有效的促進者,其本身就是靈感……。藝術中,工具先於靈感而存在相呼應(1930/2000)相同,在新的概念性藝術中,藝術家的思想是重要的,而不是他操縱媒介的技術能力。在另一方面,由於電腦能夠在諸多的選擇中讓電影作者做出自主的決定,它最終將決定藝術作品的結果。在電影的世界裡,沒有技術則藝術無法成立,而藝術沒有了想像力驅動,自然也就無法催生存在。
二、知識管理與藝術和技術的關係
「知識就是力量」……,其實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要會思考知識、運用知識才會產生力量――莊淇銘
所謂知識,依性質則可區分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與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兩大類。隱性知識是指難以透過語言及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此種知識係高度個人化且難以傳授於人。個人所擁有但難以言傳的技術、技巧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等均屬隱性知識;而顯性知識則與隱性知識相反,係指可透過語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這種知識也就是可以分類編碼的客觀知識(Nonaka, 1998)。而知識管理所要掌握的則是上述兩種知識的轉化與運用,在許多知識管理的相關文獻中,知識管理經常被概括性的定義為創造、儲存與運用知識以促進組織績效的過程。李勃維茲(Liebowitz, 2000)便說,知識管理是從組織的無形資產中創造價值的過程。知識管理並不是一項新的概念,它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人工智慧、軟體工程、組織發展改良、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之概念的綜合體。
法蘭西斯‧柯波拉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像《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拍攝現場時,遭遇到許多無法控制的事情,在《舊愛新歡》(One from the heart, 1982)的拍攝時就完全採取在電影攝影棚內拍攝的方式,嘗試著把前期製作、拍攝期與後期製作的所有工作互相融合的體制,希望可以完全同時進行拍攝準備、所拍攝的影片素材,和剪接工作。柯波拉把這種運用電子裝置協助電影拍攝製作的系統,稱之為Electronic Cinema。雖然這部電影在票房上並不成功,但是以視覺預覽(Pre visualiztaion)作業,以及把製作上每個階段需要互相運用的知識,放在場景中進行拍攝的嘗試,已經把未來電影的製作模式凝塑出一個雛型。而這便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識管理基礎上。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也曾經說過,學習各種資料,聆聽各家經驗使他理解電影鏡頭的最佳性能、也清楚了負片的曝光更需較精準、而正片的沖印則要保持正確的顯影標準。他曾經在電影《1984》(George Orwell, 1984)開發出省略去色法,成功地將電影負片中的銀粒子保留下來使它們在底片上自然地形成一個黑白底,進而降低了色彩飽和度,完善契合了導演希望電影可以有異於單板科幻片的影像調性,開創出一種稱為「跳漂白」的後期沖洗模式,新添了一種電影表現手段。
當前的數據處理以及網路雲端,已進展到海量數據(Big Data)的規模,我們已經無法單純地用「資訊爆炸」一詞來形容資料的龐大;現在每週所面對或是接觸的資訊量,比18世紀的人類一生所處理的資訊量還要多。因此如何管理這麼巨大的資訊、進而將它們組織並轉換成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對我們來說更是刻不容緩且極為重要的工作。圖A-1 是整理自Nijhof 對於知識在運用上所整理出的概念圖,這個流程圖亦當運用在電影製作知識的管理上,以當下數位技術的演進來說,貼切地映現出電影製作上所需知識的演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