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因為愛你:卡蘿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故事中的故事:一場十八年的旅程

《卡蘿》這部電影,並不只是電影本身感人,戲外的傳奇讓人動容的程度,不輸電影本身。

凱特.布蘭琪二○一四年在追思澳洲前總理高夫.懷藍(Gough Whitlam)時,引述懷藍的一段話:「其他的所有目標,都有目的。但對於藝術的欣賞與享受,本身就是目的。」

是的,藝術本身不必有其他目的,享受藝術本身就是它的目的。而電影是一種綜合許多元素的藝術。對於電影知道得越多,從電影得到的欣賞樂趣也越多。尤其是對於像《卡蘿》這樣特殊,富有傳奇色彩的電影,電影背後的故事,以及參與者的心路歷程,都可以讓我們對電影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們從這些優異執著的專業人士,看到了什麼才是頂尖的藝術,以及最重要的:熱情。這一趟熱情之旅,一走走了十八年。

一部電影,竟然要掙扎十八年,才有機會開拍。而在這十八年裡,有許多人跟困難和阻礙奮戰到底,堅決不認輸,幾乎像劇中的主人翁為愛奮戰一般,才讓《卡蘿》可以成功開拍。

首先,有第一任製片桃樂絲.波溫(Dorothy Burwin),在一九九六年率先買了版權,菲力絲.納吉在一九九七年,寫好第一版的劇本。

雖然小說來頭很大,菲力絲的劇本寫得又好。但籌拍過程卻艱困重重,只是每每又絕處逢生,直到二○一○年。

當版權在二○一○年到期後,獨立製片伊莉莎白.卡爾森在二○一一年爭取到版權。凱特.布蘭琪讀過劇本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團隊。也是凱特.布蘭琪,不管幾度物換星移,都始終支持這個案子,甚至出資支持預算窘迫的製作團隊。

幾番更迭,導演陶德.海恩斯臨危受命執導,並且帶來了一流的技術人員,魯妮.瑪拉也終於接演特芮絲。Film4公司的泰絲.羅素,從一九九六年開始支持這個案子,始終沒有退縮,才讓《卡蘿》等到日後的生機。

《卡蘿》二○一五年在坎城影展全球首映以來,就一再讓人驚嘆不已。而讚嘆不已的,經常是行業內的翹楚。《卡蘿》每一部分都被一再討論。導演陶德和凱特、魯妮、編劇不用說了;連一般隱身幕後的專業人才,如服裝設計珊蒂.鮑威爾、攝影艾德.拉克曼、配樂卡特.波維爾(Carter Burwell),他們的成績都閃耀奪目,很難不被注意到。剪輯雅方索的超級神奇功力,也沒有被忽略,而被影評和專業人士津津樂道。電影的幕後人員很少站在台前,但《卡蘿》的幕後功臣,卻不斷被邀請參加深度座談,或是專訪,談他們如何做到《卡蘿》這樣驚人的表現。大家似乎永遠問不夠:攝影怎麼會這麼美;配樂如此動人;凱特和魯妮的服裝……。

如果沒有這些人的熱情和對藝術的熱愛,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十八年的熱情與三十五天的奇蹟

《鹽的代價》在一九五二年出版。一九九六年開始嘗試改編成電影,第一版劇本在一九九七年寫成。二○一四年三月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開拍。二○一五年五月在坎城首映。從第一個正式劇本算起,經歷了十八年。如果從小說出版,到電影在許多國家上映,則花了六十四年。

比較一下,海史密斯出版的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書一出版就立刻被改編電影。這中間的幾十年差距,也象徵了《鹽的代價》所處理的主題,面臨了多麼鉅大的社會壓力。凱特說:「我想,《卡蘿》特殊的地方,正是歷經艱難才拍得成的原因。」

《卡蘿》之所以歷盡艱辛,最主要的兩大難題,簡單講就是:兩個主角都是女人,以及這兩個女人在談戀愛。

還有比這更糟的嗎?有。

除了主角是女人,編劇和製片也是女人。事實上,《卡蘿》這部電影之所以最終可以拍成,正是因為有一群女性電影工作者,全力跟惡劣的處境,跟性別歧視,對同性戀的偏見,以及其他的不利因素搏鬥,這麼多年來,努力讓這個案子活著,最後,讓《卡蘿》得以被拍出來。

只有拍三十五天的錢

《卡蘿》的旅程也許要走十八年,但《卡蘿》的拍攝,因為預算太緊,卻只容許三十五天。在美國,預算在兩千萬美金以下的,就算是小製作。《卡蘿》只花了一千一百萬美金的預算,而這個預算,連金融服務費都包含了。

經費少,每一項開銷都要精打細算。面對這樣艱鉅的挑戰,團隊最後竟然圓滿達成任務,而且拍出了經典的大師作品!

《卡蘿》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1.拉到辛辛那提拍攝

如果《卡蘿》在紐約拍的話,起碼得花上一億美金以上才拍得出來。

在辛辛那提拍的好處太多了。當地許多建築和市容,依然保留著五○年代的景觀。凱特和魯妮都形容,她們在當地,常感覺時間像是凝結在五○年代,在時間城堡一樣。許多場景,像卡蘿紐澤西的家,就是在當地的老豪邸拍攝。當地人和市政府,對於像《卡蘿》這樣大卡司的好萊塢電影來,都非常興奮期待。除了對劇組萬分歡迎以外,更是極盡禮遇,所有市政單位全力配合,讓拍攝非常順利。要封街,要封隧道,要移走停車表,要刷房子,要拿掉招牌,一切都沒問題。

當地找來的人才,不論是演員還是幕後人員,也都非常出色。除了主角以外,其實《卡蘿》所有的演員,全都是在當地招考來的。而俄亥俄州提供全美國最高的35%減稅,又替《卡蘿》省下龐大的經費。

到辛辛那提拍攝,不論是創作還是財務,都是聰明的決定。

2.兩週的預讀劇本

陶德向製片伊莉莎白爭取,在開拍前花兩週的時間讀劇本,而伊莉莎白儘管預算窘迫,還是點頭答應了。

陶德帶著凱特和魯妮等主角,在兩週預排裡,把場景走了一遍,浸淫在五○年代的氛圍裡,在實景裡讀劇本,討論劇情。這個過程,幫助演員更深刻的進入角色。

3.事前極盡周全的研究與規畫

陶德對於細節極盡苛求的關注力,是眾所周知的。

二○一三年五月,陶德答應執導以後,立刻開始相關的研究。之後陶德做了一本電影「影像書」。他把這本「影像書」,跟所有的工作人員以及演員分享,讓所有人都可以迅速進入他設定的氛圍和色彩。

而陶德和製片伊莉莎白對拍攝行程的詳盡規畫和準備,也是《卡蘿》可以達陣的重要原因。

4.處理緊急狀況

在極度緊湊的行程下,凱特和魯妮一天要工作十四或十五小時,才能把所有拍攝工作壓縮在三十五天內完成。

但拍戲現場一定會有突發狀況,這時候要能夠有臨時應變的方案。臨場應變的能力如果不夠,進度就會延宕;每拖一天,錢就要繼續燒。

拍片時凱特因為公公突然過世,必須緊急飛回澳洲一週,劇組立刻更動拍攝計畫,讓拍片進度完全不受影響。

5.團隊合作無間,向心力和凝聚力無與倫比

好萊塢以導演難搞、影星自我中心聞名。但伊莉莎白、陶德,主角凱特、魯妮等,卻都極具團隊精神,所以《卡蘿》劇組出現一種少見的團結、友愛與向心力。

這種罕見的友愛與向心力,直到往後為了《卡蘿》宣傳的各種行程,還是可以清楚看見。

飾演艾比的莎拉說,在拍攝現場,有一種很奇特的氣氛:人人都知道這是一部多麼珍貴的電影,多麼稀有的組合,人人都全力以赴,要做出生涯最好的表現。不管是演員、技術人員、創意小組,每個人都拚了命。《卡蘿》是愛的勞動成果。它花了十八年才走進戲院,是一項奇蹟;花三十五天拍出經典大師鉅作,是另一項奇蹟。這,只因為所有參與者,都付出了對這部電影的熱情,以及對團隊的友愛。

困頓乃成大器

一、不放棄的製片:伊莉莎白.卡爾森

伊莉莎白.卡爾森是讓《卡蘿》歷經長久艱困之後,最後可以成功開拍的大功臣。

《卡蘿》總共有四位製片。

第一位是在一九九六年就拿到改編權,努力到二○一○年,卻無法成功拍成電影的桃樂絲.波溫。真正製片成功的,則是二○一一年飛到瑞士爭取改編權的伊莉莎白.卡爾森。她拍過《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鐵娘IN工廠》(Made in Dagenham)等。

克莉絲汀.維湘(Christine Vachon),製作過《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是伊莉莎白幾十年的好朋友,也是導演陶德的製作人。

史提芬.武里(Stephen Wooley),則是伊莉莎白的先生與合夥人。

二○○○年時,伊莉莎白透過經紀人琴恩.卡絲蘿(Jenne Casarotto)跟劇作家菲力絲.納吉見面。她們合作拍了一部HBO的《哈里絲太太》(Mrs. Harris)。

菲力絲告訴她,她真正想拍的是《卡蘿》,劇本早已寫好。

伊莉莎白說,《鹽的代價》大概是每個女性在年輕時都會讀到的小說。她本就很喜歡這本小說,她喜歡的理由是:「故事的兩位主角都是女性,都是完整、複雜、有趣、智慧、活生生、會呼吸的人物。」一知道有改編的可能,這件事就變成她的事了。但當時版權在桃樂絲.波溫手上。她除了等待,什麼事都不能做。

她等了十年,《卡蘿》一直在她心裡,從未忘懷。

知道桃樂絲的著作權到期,她立刻向管理海史密斯版權的瑞士出版商Diogenes爭取版權,沒想到他們立刻拒絕,因為上次他們的電影改編權被綁住太久,電影最後又拍不成。他們告訴伊莉莎白,他們不再相信獨立製片了。

伊莉莎白不接受拒絕,她飛到蘇黎世,也許是她的決心和熱情打動了對方,竟然成功爭取到改編權。她立刻聯絡Film4的泰絲.羅素來幫忙,泰絲是另外一位對《卡蘿》這部片子充滿熱情,十幾年來始終盡力讓案子活下去的人。

當伊莉莎白打電話給編劇菲力絲,跟她說她拿到著作權了,那是在二○一一年聖誕節前。沒想到菲力絲卻說:「不不不。別找我。我已經被卡蘿拖住十幾年了。我痛苦太久了,沒辦法再回到這個案子。」伊莉莎白說:「菲力絲,不管你加不加入,我都會把電影拍出來。難道你要我找別人?」

凱特在第一時間答應接演《卡蘿》,又牽線找來約翰.克勞力(John Crowley)執導,於是《卡蘿》預計在二○一三年春天開拍。但開拍前夕,克勞力竟然因為拍《布魯克林》撞期而必須離開。

像凱特這樣重量級、愛惜羽毛的演員,除非是她信服的好導演,她才可能合作。否則她再愛《卡蘿》這個案子,也不會拿自己的專業開玩笑。

導演克勞力走了,那要有怎樣夠格的導演,才能讓凱特這樣的大牌留下來?奔波兩年,伊莉莎白手上只有劇本和凱特(但也要看導演),和收到的一些預售款。其他,就什麼都沒有了。

束手無策的伊莉莎白在倫敦,跟她住在紐約的老朋友克莉絲汀.維湘幾乎天天通電話。

這一天,她們抱著電話互吐苦水。伊莉莎白沒了導演,眼看《卡蘿》就要成為夢幻泡影。克莉絲汀幫導演陶德.海恩斯製片的案子則是沒了女演員,所以案子也沒了。

這時,兩個人突然沉默下來,因為她們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找陶德執導!

陶德導的戲,都是自己寫劇本,從來不用別人的劇本,所以她們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凱特是伊莉莎白的王牌,因為凱特不但是名氣響亮的A咖,更是好萊塢公認演技最好、最被尊敬的演員之一。而凱特和陶德還合作過《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講二○一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

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已經別無他法了。

劇本終於寄給陶德,結果四十八小時不到,陶德就答應執導《卡蘿》。

陶德事後說,以前就聽過服裝設計師珊蒂.鮑威爾提起過這個案子,但沒想到自己會有機會參與。陶德以前從未讀過《鹽的代價》,他的女同性戀朋友都譏笑他,竟然從沒讀過這麼重要的一本女同志小說。

陶德看到的是:海史密斯的小說、菲力絲的劇本和凱特的卡蘿,以及從沒機會合作的老朋友伊莉莎白,還有也已經加入團隊的好朋友珊蒂.鮑威爾。全部合起來變成一個讓他在四十八小時就點頭的案子。

邊讀小說邊看劇本的他,看到的卡蘿,就是凱特的形象。當然對陶德來說,凱特是完美的卡蘿,也是讓陶德願意參與這個案子的原因之一。凱特則高興到不行,因為陶德是她最尊敬的導演之一。凱特在戲劇學校念書時,就看過陶德的創作《超級巨星:卡本特的故事》(Superstar: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 1987)。她自己也跟陶德合作過,女扮男裝演巴布.狄倫,還演到被金像獎提名女配角。兩個人上一次的合作,對彼此的專業、敬業和熱情,都充滿敬意,合作過程更是愉快又開心。

凱特認為,劇本再好,沒有一個好導演,永遠不會成為一部好電影。當陶德答應的時候,凱特和伊莉莎白心裡都知道,歷盡折磨,隨時都可能停擺,甚至凱特都懷疑,到底有沒有可能拍得成的《卡蘿》,總算等到曙光了。

這時,原本要演特芮絲的澳洲演員米亞.華絲可思卡(Mia Wasikowska),卻因為撞期而離開。所以陶德一接下工作,立刻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凱特是完美的卡蘿,他得幫凱特找到完美的特芮絲。

而陶德心目中的唯一人選,就是魯妮.瑪拉。

其實劇組原本想找的特芮絲,就是魯妮.瑪拉。只是當時她拍完《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oo),身心俱疲,所以拒絕所有工作邀約,整整休息了一年。

陶德立刻去找魯妮,而這一次,魯妮點頭接了。

哈利路亞!《卡蘿》真的可以開拍了。

接下來,我們開始看到陸陸續續的報導:《卡蘿》要在二○一四年春天,在辛辛那提開拍。然後是二○一四年三月,一則讓人欣喜的新聞標題:「《卡蘿》:陶德海恩斯 凱特布蘭琪、魯妮瑪拉 浪漫愛情片《卡蘿》正式開始開拍」。

《卡蘿》終於真的開拍了。

一年又兩個月後,二○一五年五月,《卡蘿》團隊帶著剛剪接好的《卡蘿》到坎城影展參展。《卡蘿》被形容為歷史性的一刻,被列入正式競賽片,並在坎城做全球首映。

首映結束,以刁鑽難討好出名的坎城觀眾,起立鼓掌,向《卡蘿》致敬長達十分鐘。在持續十分鐘的掌聲裡,凱特萬分激動,不斷點頭向觀眾致謝,幾乎落淚。凱特的激動裡,包含了她幾乎是最早加入團隊的人;長久以來對《卡蘿》這個案子的支持,隨著它的上下起落,凱特始終沒有放棄。

《卡蘿》團隊互相擁抱,彼此祝賀。在歷經了所有的艱難以後,《卡蘿》在坎城得到這樣的禮敬,值了。他們對電影的驕傲,被認可的欣慰,難以言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