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關於電影,我們還可以談什麼?

電影有太多東西可以談了!導演風格、演員技術、劇本結構,乃至票房、政治等等,無論電影內外的東西都是眾人熱愛討論的事情,大概是由於電影本身就是夢的一種形式。人們是喜歡作夢的,電影的一切彷彿都蒙上一層夢幻的面紗;談論電影,就像回到那間熟悉的電影院,坐在絨毛椅上吃爆米花、喝可樂,跟百多個人一起作夢似的。於是我們經常談論起電影,任何與電影相關的事情——但,也不盡然。

電影除了是一個故事、一個藝術品、一種娛樂之外,他也同時是成千上萬的從業人員賴以為生的工作。不管是拍片的,負責行銷、放映的,還是寫評論的,電影對他們來說都不只是週末可以讓他放鬆的兩小時活動,更是佔據了他一週幾十個小時的工作內容。電影供養這些人,而這當中也有許多不同於其他行業的有趣故事,但他們的故事卻往往都被電影本身所掩蓋。或者,被明星的各種八卦所掩蓋。

另一方面,我們也鮮少認真的去細看「電影是怎麼生產的」這件事。當我們在選擇生鮮食品的時候,我們逐漸地會仔細檢查它的生產來源;買電子用品或衣服的時候,我們也會去注意這些東西的生產地。不過當我們在買電影票的時候,我們卻常只會注意到這是誰的作品?誰出演?是什麼類型的片?故事是什麼?而較少去問說:這部片的出資方有誰?片頭列出的幾間公司是怎麼分工合作的?片尾字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去電影院要吃爆米花?因為這些事情已經被我們當作理所當然,而不會想要去提問。

但當你開始尋找答案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人們不會去質問的東西,背後竟然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說,電影院曾禁止爆米花、片尾字幕是近五十年才有的東西,或者腳步聲居然是由專門的配音師配出來的!你會驚訝於看電影的方式原來有這麼多種可能性,而銀幕上沒注意過的細節背後竟然是用了這樣的手法去呈現。透過問這些問題,你也會發現一個更貼近現實的電影產業,也會理解原來造出兩小時的夢是需要這麼複雜的造夢機器。這機器也跟所有的公司一樣,是由一個個的勞工所組成的。他們可以像變魔術一樣,讓觀眾沈浸在某個時空當中流連忘返,但他們同時也要不斷地爭取自己所值的報酬,否則他們就無以為繼。電影本身就充滿魔力,但我們認為,要把電影組裝起來、送到電影院,並把觀眾都拉進來看,這個過程也是一種魔法。銀幕前的東西是眾人目光聚焦之處,已經夠多人關注了,所以我們轉變方向,開始去關注銀幕背後發生的事,集結成這本書。這只是個開始,而我們希望這樣的討論更可以持續下去。

常常被誤用的編劇術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內心想講卻沒有講出來的話稱之為「內心的 OS」,或者直接簡稱作「OS」。像是你很討厭一個人,但又不想跟他撕破臉,對他擠出不情願的微笑的時候,你的內心可能正在狂罵他髒話。這些髒話,就可以說是你內心的OS。但你知道,其實這個「OS」最初指的並不是內心話嗎?

什麼是O.S.?

「O.S.」最初是一個電影製作的術語,英文原文是off-screen,縮寫為O.S.,意思是在銀幕之外的。它主要是用來描述有在場的角色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所說的對白。假設有一個角色在廁所裡面說話,但畫面上只能看到關起來的廁所門,看不到裡面說話的角色,那我們便可以用O.S.來描述廁所內的人所發出的任何聲音。或例如台上有人在講話,我們卻只能在畫面中看到台下的觀眾興奮的拍手尖叫,我們也可以用O.S.來強調我們雖然聽得到台上的人說話,但卻沒看見他的身影。在影片中看不到說話的人或發聲的物件,但他卻同在我們所見畫面的場景中,這個對白或聲音,就可以用O.S.來表示,同時也被稱作「畫外音」(off-screen sound)。

然而,如果我們要表達的是角色沒有說出來的內心話,卻不能寫成O.S.。為什麼呢?因為畫外音必須是在場的,它只是沒被看見而已。由於沒有說出來的話並不是在場的,所以一般所說的「內心OS」反而不能用O.S.來表示(這句話好繞口)。想要表示內心話時,到底要怎麼辦?借用一般英語來說,可以用「內心獨白」(inner monologue)來表示。然而在電影製作上,還有另一個術語,那就是「V.O.」。什麼是V.O.?

「V.O.」是voice-over的縮寫,直譯是「覆蓋人聲上去」的意思。V.O.跟O.S.相同的地方是觀眾都不會在畫面上看到發聲體,但V.O.卻專指那些「說話者不在場」所說出的對白,例如旁白、電話彼端的應答、廣播電台、電視聲音,以及內心獨白等等。旁白很好理解,因為他自始至終都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場景裡面,或者至少像紀錄片或電視節目常看到的受訪者旁白一樣,他們所在的時空背景跟畫面中的時空並不相同。不過電話、廣播或電視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一點,因為即便說話者不在現場,但發聲體(話筒、收音機、電視機)卻在場,甚至是直接出現在畫面中。因此也有些編劇就乾脆把這類的對白標成「電話」或者「廣播」,讓它更好理解一點。

至於內心獨白,雖然說話者本身在場,甚至也在畫面上出現,但獨白的聲音並不是在現場發出來的,就必須標為 V.O.。也就是說,我們常用的「內心OS」,其實是搞錯電影術語了。然而約定俗成,這樣一個有趣的詞,也就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用法。

那麼,又是為了什麼要分得這麼細呢?反正銀幕上都一樣看不到,統稱為O.S.,不就不會有混淆的情況了嗎?

不不,對電影的聲音部門來說,O.S.對白跟V.O.對白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因為對白並不只是把聲音錄清楚就好,還要考慮到說話的環境,用以製造出適當的殘響(reverb)與回音(echo),好配合畫面上場景的空間感。要是如果搞錯O.S.跟 V.O.,做出來的對白軌聽起來就會完全不一樣。

而對拍攝團隊而言,O.S.通常是可以隨時變成正常對白的。畢竟在劇本中,O.S.本來就是在場的人所說的話。假設導演想多給說O.S.的人一個畫面,那這段O.S.對白馬上就會變成正常對白,對敘事來說通常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V.O.可就不能隨意變成正常對白了!V.O.經常是劇中角色聽不到的話。要是劇中的角色突然可以聽到旁白,那這部片就會變成《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若角色更進一步可以聽到其他人的內心話,那這部片大概會是《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LOTR)這樣的奇幻片,或者《攻殼機動隊》這樣的科幻片了。

所以說,V.O. 跟O.S.在敘事上來說,還是有很明顯的輕重差異的。或許平日聊天時我們還是可以用「內心 OS」這樣的俗語,大家也都聽得懂,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真的在創作劇本、製作電影的時候,如果能分清楚O.S.與V.O.的話,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溝通成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