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化的創作力:2010s
台灣電影沉寂已久,令人好不生悶。 上一代的新銳沉斂有餘,卻有寶刀老矣的暮氣。新一代會搞噱頭,自吹自擂,端出來不過是虛玄弄鬼或將性/同性戀炒作的不誠實之作。悶了幾年,好不容易二○○七年看到新氣象,在三地不至敬陪末座。
我要點名讚揚的是《不能說的祕密》、《練習曲》、《最遙遠的距離》、《刺青》、《指間的重量》,和《沉睡的青春》這六部電影,它們都在不同的製作條件和基礎上,替台灣電影添加顏色。重點是,它們都不是機關算盡,一味投合大眾市場的作品。我在電影後面感到一股創作激情,隱隱有一種勃發的年輕活力,宛如當年我們初發動台灣新電影的純真和衝動。
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因應全球化的潮流和華語結合的趨勢,不能算純台灣片。香港的資金、香港的許多技術人員,只是故事和演員、背景全在台灣而已。原則上這部電影有些地方不知剪裁,重複累贅,故作浪漫。其「穿越時空的淒美戀情」十分似曾相識好萊塢的某部愛情片,只是周杰倫挾自己飆藝的優勢,不時展現其飛躍指間的鋼琴彈奏神采,配上一些急迫的時間因素,彷彿偶像劇的傷感深情。不相信,看看早期日劇木村拓哉的煽情公式,幾乎如出一轍,周杰倫到底深諳偶像市場。我雖不以為《不能說的祕密》在藝術上有大突破,但它在娛樂性上是台灣片近期較欠缺的。
與《不》片接近的是小規模的《沉睡的青春》,小成本小規模,也是隔空與時間競跑的虛無愛情。 帶點自我陶醉及飄渺神祕,包裝點偶像和美女,堪稱清新無傷。
《刺青》在眾多這種隔空戀情中增添女同性戀的情節。台灣少男少女不知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實在實體地戀愛一場,盡是愛上一種虛幻、拍不著摸不到的精神戀愛感覺。是疏離感和異化使他們不知真正的靈肉情感嗎?《刺青》中兩位女主角隔著一個九二一大地震的時間和一個電視螢幕的電波空間,她們的戀情仿真,她們的肉體是替代性的,導演周美玲神來之筆地捕捉後現代都會少男少女的孤寂和詭異。《刺青》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傑作,不過它有一種奇特的魅力。說到隔絕和異化,《最遙遠的距離》並不例外。透過錄音及錄音帶所製造的替代性的深情想像,讓林靖傑在威尼斯奪得影評人週的首獎。林靖傑場面調度乾淨利落,帶著電影化的本體自覺,難怪受世界電影專家看重。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練習曲》,藉一個人騎單車遊寶島的日誌式片段,勾繪出一幅美麗的台灣風光圖。這部電影真誠樸實,形式也清新自在,彷彿一篇瀟灑而敏感的散文。我很為導演陳懷恩高興,許多年前我們一齊合作《殺夫》,當時他是場記後來擔任攝影,屢屢被侯孝賢嫌他近視深。沒想到初執導筒,一鳴驚人。傾家蕩產戰戰兢兢地拍,沒想到大受歡迎!
《指間的力量》幾乎是狄更斯《孤雛淚》的翻版,有少見的真情演員,尤其扮扒手老大的太保,是非科班出身之一絕!這位新導演出手不凡,值得期待。 (「年輕化的創作力:2010s」發表於二○○七年十一月四日)
台灣新世代電影活力
台灣電影近來真的有個小文藝復興,從前年的《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到去年的《聽說》、《不能沒有你》、《陽陽》,到今年的《艋舺》,以及馬上要上片的《一頁台北》、《獵艷》,都應證了我在二○○七年預測的「超過世代」的來臨。
台灣電影沉寂已久,令人好不生悶。 上一代的新銳沉斂有餘,卻有寶刀老矣的暮氣。新一代會搞噱頭,自吹自擂,端出來不過是虛玄弄鬼或將性/同性戀炒作的不誠實之作。悶了幾年,好不容易二○○七年看到新氣象,在三地不至敬陪末座。
我要點名讚揚的是《不能說的祕密》、《練習曲》、《最遙遠的距離》、《刺青》、《指間的重量》,和《沉睡的青春》這六部電影,它們都在不同的製作條件和基礎上,替台灣電影添加顏色。重點是,它們都不是機關算盡,一味投合大眾市場的作品。我在電影後面感到一股創作激情,隱隱有一種勃發的年輕活力,宛如當年我們初發動台灣新電影的純真和衝動。
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因應全球化的潮流和華語結合的趨勢,不能算純台灣片。香港的資金、香港的許多技術人員,只是故事和演員、背景全在台灣而已。原則上這部電影有些地方不知剪裁,重複累贅,故作浪漫。其「穿越時空的淒美戀情」十分似曾相識好萊塢的某部愛情片,只是周杰倫挾自己飆藝的優勢,不時展現其飛躍指間的鋼琴彈奏神采,配上一些急迫的時間因素,彷彿偶像劇的傷感深情。不相信,看看早期日劇木村拓哉的煽情公式,幾乎如出一轍,周杰倫到底深諳偶像市場。我雖不以為《不能說的祕密》在藝術上有大突破,但它在娛樂性上是台灣片近期較欠缺的。
與《不》片接近的是小規模的《沉睡的青春》,小成本小規模,也是隔空與時間競跑的虛無愛情。 帶點自我陶醉及飄渺神祕,包裝點偶像和美女,堪稱清新無傷。
《刺青》在眾多這種隔空戀情中增添女同性戀的情節。台灣少男少女不知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實在實體地戀愛一場,盡是愛上一種虛幻、拍不著摸不到的精神戀愛感覺。是疏離感和異化使他們不知真正的靈肉情感嗎?《刺青》中兩位女主角隔著一個九二一大地震的時間和一個電視螢幕的電波空間,她們的戀情仿真,她們的肉體是替代性的,導演周美玲神來之筆地捕捉後現代都會少男少女的孤寂和詭異。《刺青》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傑作,不過它有一種奇特的魅力。說到隔絕和異化,《最遙遠的距離》並不例外。透過錄音及錄音帶所製造的替代性的深情想像,讓林靖傑在威尼斯奪得影評人週的首獎。林靖傑場面調度乾淨利落,帶著電影化的本體自覺,難怪受世界電影專家看重。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練習曲》,藉一個人騎單車遊寶島的日誌式片段,勾繪出一幅美麗的台灣風光圖。這部電影真誠樸實,形式也清新自在,彷彿一篇瀟灑而敏感的散文。我很為導演陳懷恩高興,許多年前我們一齊合作《殺夫》,當時他是場記後來擔任攝影,屢屢被侯孝賢嫌他近視深。沒想到初執導筒,一鳴驚人。傾家蕩產戰戰兢兢地拍,沒想到大受歡迎!
《指間的力量》幾乎是狄更斯《孤雛淚》的翻版,有少見的真情演員,尤其扮扒手老大的太保,是非科班出身之一絕!這位新導演出手不凡,值得期待。 (「年輕化的創作力:2010s」發表於二○○七年十一月四日)
台灣新世代電影活力
台灣電影近來真的有個小文藝復興,從前年的《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到去年的《聽說》、《不能沒有你》、《陽陽》,到今年的《艋舺》,以及馬上要上片的《一頁台北》、《獵艷》,都應證了我在二○○七年預測的「超過世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