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影中的心靈美學

79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作為一個戲劇演員,當他將他這一生所有的精力、所有對人生的體會、所有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愛恨情仇,全置放在舞台上,當他太專心了,也太熱愛舞台上的一切,以至於他不由自主地將真實人生變成舞台生命的一部分。真實人生是用來服務舞台的,那麼,何時會輪到他的真實人生被衝擊,逼使他得徹底正視?又是透過什麼力量來衝擊?這衝擊的過程,會對舞台造成什麼結果呢?
美國獨立電影先驅導演約翰.卡薩維帝(John Cassavetes)的電影《首演之夜》,故事中的舞台劇女演員,正是這樣一個一直活在舞台上的人,她對舞台全然投入:當她離開舞台,連她周圍的人都無法確定她的情感、她的言行,是否只是舞台的延伸?而她自己,也因著這種過分的投入,致使她對真實的生活反而缺乏感覺。她的情感生活不穩定,沒有婚姻、沒有孩子。但恰好是因著這種敬業的投入,她的戲贏得觀眾的喜愛,她總是擁有最多的掌聲與票房。
直到有一天,她被逼著得徹徹底底面對自己的真實世界,因為舞台上頭的新戲,竟跟她真實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地相似。

第二個女人的悲情

她即將首演的新戲《第二個女人》(The Second Women),描述的是青春不再,卻瀕臨婚姻破裂的女人,突然想回頭去尋找她的第一任丈夫,或許,她是想藉此回返青春當年的某種感動,逃避窘迫的現狀,但最終只是讓她更看到了往事已矣,她得正視她進入更年期的事實。
而真實生活中,恰值此時,跟她搭檔演戲的演員男友,決定離開她,理由是感覺不到她的真愛,他說:「跟你這樣的大牌演員戀愛,真的是太奢侈了。」無巧不巧地,也是在這時候,一個一直迷戀她的十七歲女孩,因著對她過度熱情的迷戀,竟當街追逐她,導致被迎頭而來的車撞死。
這兩件事撞在一起,讓女演員驚覺,她早已遠離敢於表現真情、熱愛真實生活的十七歲,現在的她被舞台角色偽裝著,而真實的她,已瀕臨更年期,剛失去愛情,又沒有婚姻、家庭與子女。
當真實生活中的她跟戲碼中的她是如此地吻合,她突然徹底地失去自信。她再不知該怎樣跟這個決定離開她的前男友,合演這一場結局是沒有任何希望的新戲。現在舞台上頭的生活,竟如此逼真地影射著她現實的生活,她正視舞台,就得正視不知何去何從的自己。

第二個女人的掙扎而出

電影敘事深刻而生動地描述著這個女演員心靈掙扎的過程。她那善於幻想劇情、善於變換性格的演員歷練,使她在這艱難時刻,一直在生活中,隨處跟那個死去的十七歲女孩幽魂相遇,彷彿她需要透過這個方式,跟當年十七歲的自己進行對話。此外,她不肯按劇本排戲,用近似歇斯底里的方式表達她對這齣戲的不滿,以這種方式跟如今已六十歲的女編劇對話。在這一片茫然中,她與十七歲的幽靈女孩、與六十歲的女編劇,既為友、復為敵。因為她倆的年齡,是如此地逼使她正視她現階段的人生—身為女人的年齡關鍵點。
如果對這女演員來說,真實生活向來是舞台生命的養分、是服務舞台的,這失去自信、茫然失措於自己未來的女演員,當然得徹底處理過自己的真實人生,才能在舞台上演好跟真實生活如此相近的戲碼。
電影敘事的高峰,是這齣新戲在紐約的首演之日。
演出前夕,女演員先去找甫離開她的男演員,告訴他她接受了這樣的結果,但她仍願意跟他做一輩子的好友,這是她出之以誠的情感表達,雖然那老是覺得她連真實人生都在演戲的情人,是半信半疑的冷淡回應。
首演當天,觀眾都已坐滿席位,眼見著戲碼就要開始,偏偏女演員遲遲沒有出現,急死了一群幕後工作人員,等她終於出現,卻又發現她已經喝得爛醉,走路搖搖晃晃甚至需要人攙扶,沒有人相信她可以腦袋清楚地演完這齣戲。

第二個女人的勝利

誰知她就是需要這種混沌迷糊的狀態。在這狀態中,她不僅讓自己徹底活進了戲碼,還讓那個新生的自我,在演戲過程當中慢慢地浮冒了出來。
最後,她在台上臨場機智地擅改戲碼,她更動了結局,讓那個年華老去的女人充滿自信、神采,而接受了情感的結束,她跟前男友在台上幽默地對話,這幽默是充滿諒解的,既諒解對方,也諒解自己;既是舞台台詞,也是真實人生中她想跟前男友說的話。這意味,她坦然接受了真實人生中自己的年華老去,並積極邁向「第二個女人」的生命型態,將之視為一種有盼望的新生。

從西格莉到海蓮娜

故事主人翁名叫瑪麗亞.安德斯,她在十八歲時,還是個沒沒無聞的女星。未料時來運轉,因主演大編劇威倫.梅丘爾寫的《馬洛亞之蛇》一炮而紅,從此星運亨通。她覺得威倫有恩於她,多年來一直跟威倫有很深的情誼。不知不覺,瑪麗亞當紅三十多年。
當瑪麗亞接近五十歲時,威倫已十年淡出藝文圈不問世事,隱居著不與人來往,即連得知自己的作品獲獎,也不肯親領。他央求瑪麗亞代領,然後要瑪麗亞去錫爾斯瑪利亞找他,只是,不准帶著獎牌獎盃,他不想要,可見威倫真的是讓自己跟藝文圈完全絕緣了。
而這時的瑪麗亞也面臨戲劇生涯的難過關頭,她已年華不再,跟威倫一樣,快要被後輩遺忘,現在記得他們的都是銀髮族,因此她的戲劇生涯勢必得轉型。而她的真實人生,也一樣「面臨轉型」—她正預備離婚跟丈夫分家產,她稱丈夫是「未來的前夫」。沒想到瑪麗亞去領獎途中,威倫竟然死了,死因對外公布是心臟病發作,但威倫的妻子跟瑪麗亞說,威倫真正的死因是在得知自己重病後選擇了自殺,自殺地點正是他創作《馬洛亞之蛇》的地方:錫爾斯瑪利亞。
威倫之死,更加添瑪麗亞作為即將過氣的演員,與她真實人生的困頓。她還來不及好好整理這衝擊,卻又迎面襲來一個更致命之擊,但也很可能是她轉型的大好機會—有一個跟當年威倫一般年輕的導演,竟然想要執導威倫的劇本《馬洛亞之蛇》,還央求瑪麗亞當女主角。只是,有兩個女主角的劇本《馬洛亞之蛇》,十八歲的她是演年輕的西格莉而走紅,現在的她,卻受邀飾演步入中年的海蓮娜,而跟她搭檔飾演西格莉的,是跟她有很明顯世代差異的瓊安。
《馬洛亞之蛇》這齣戲,是講一個中年女子海蓮娜,在接掌家族公司經營多年後,因自己觀念的老舊讓公司面臨危機,幸而公司引進一個有新觀念的年輕女孩西格莉,讓公司漸有起色。
可是,這卻讓海蓮娜和西格莉之間出現了非常微妙的關係,海蓮娜的失去自信,使她徹底依附了西格莉,也讓西格莉掌控了她、利用了她。最後當西格莉決絕離開,海蓮娜便失蹤了。劇情最後沒有交代海蓮娜去了哪裡,但暗示很可能是自殺。因此這齣戲,西格莉跟海蓮娜戲份是一樣的重,她倆之間的世代差異,一個處於人生正走入低谷,一個處於人生正走向高峰;一個失去了自信,另一個恃才傲物。她倆之間的依附、掌控、利用,可以有非常多元的詮釋空間。
瑪麗亞斟酌著是不是要接這齣戲。她不年輕了,她的確需要一個契機讓自己順利轉型,但是,從飾演西格莉到飾演海蓮娜,會不會也是對她現在人生一個命中要害的諷刺?尤其當她從她一點也不熟悉的網路媒體,知道瓊安這個老是會引起媒體蜂擁而至,成為焦點話題的演員,竟然要演那個當年讓她一炮而紅的西格莉,她更是猶疑。瓊安有資格演西格莉嗎?而她自己,一直以來就蠻輕視海蓮娜這個角色,現在卻要讓她擔綱,她能跨越心理障礙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