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種馬:《洛基》的誕生
史特龍早期的作品並不比他在校的作業更有條理。他後來也承認,自己當年寫的史詩級作品《吶喊嘆息盡在一瞬》(Cry Full and Whisper Empty in the Same Breath)是「一百八十頁的垃圾」,但他從中得到某種成就感。他沒能賣出任何劇本,但會抓住機會貢獻台詞。在《亡命賽車二???》中,他提議將台詞改成:「蜜拉,有些人認為妳很可愛。但在我看來,妳是一顆巨大的烤馬鈴薯。」導演保羅.巴特爾(Paul Bartel)反對,但製片科曼答應讓他改。科曼回憶道:「我跟導演說,史特龍改寫的版本比較好。就聽他的,讓他說吧。」
在演出之餘,只要有工作,史特龍都做:戲院帶位、酒吧保鏢、切魚頭。但他一直在寫作,還取了筆名,像是Q月血(Q. Moonblood)或JJ僵局(JJ Deadlock)。他有個創作靈感:一個搖滾明星,得到一種只有香蕉才能治癒的病,最後這位明星演出中途死在舞台上。史特龍下的標題是《悲傷藍調》(Sad Blues)。另一部電影《直到年輕人離開》(Till Young Men Exit)講的是幾個失業又挫敗的演員去綁架製片,然後把他丟進攪拌機(本劇的含意無需解讀)。這些劇本全都被拒絕了。他把公寓的窗戶都噴黑,繼續寫作,還不時文思泉湧。某天,在連續創作十四小時後,他寫了六集三十分鐘的電視試播節目。
一集也沒賣掉。
他本來可以就此放棄,跟大多數人一樣。然而,史特龍是個鬥士,所以又開始寫作。接下來這一部,他稱之為「粗俗、骯髒、臭酸的街頭故事」,聚焦在「一個被壞人包圍的好人」。這是另一個鬥士的故事。他叫做洛基.巴波亞。
艾文.溫克勒(Irwin Winkler)是好萊塢的製片,他是個大忙人,沒有時間理會剛剛走進辦公室這個壯碩的老粗。「那是一次尷尬的會議,我不停瞄著手錶,心想還要多久才能叫他離開,」溫克勒回憶道:「我們很不想見他。又不是有電影要選角,他也沒什麼名氣。沒什麼好談的。」
談話斷斷續續,這位渴望成為演員的青年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他目前為止最有名的電影《狂野少年》,溫克勒和他的搭檔查托夫(Robert Chartoff)都沒有時間看。會議終於結束,客人一臉鬱悶走向門口。然後,史特龍停下腳步,轉身脫口而出:「順道一提,我也是編劇。」
溫克勒感到很懷疑,大多數編劇看起來都像伍迪.艾倫,而不是要伍迪.艾倫交出錢包的人。但他也很好奇。史特龍的第一個劇本是寫四?年代地獄廚房的故事,主角是一些心懷不軌、投機取巧的人,但被退回。第二個劇本看起來比較有希望,主角是個倒楣的拳擊手。「那時我們正想拿到約翰.加菲爾德(John Garfield)主演的拳擊電影版權,但派拉蒙不斷找我們麻煩,」溫克勒說:「有這個新劇本就不用管他們了。」
一九四七年,派拉蒙推出《無敵拳王》(Body and Soul),劇情描述金錢的腐蝕力,小打手最終成為黑幫的傀儡。然而,《洛基》的主角高尚多了。一九七五年,和溫克勒與查托夫見面不久前,史特龍在俄亥俄州見證了世界重量級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與查克.韋普納(Chuck Wepner)的傳奇之戰。自信滿滿的阿里贏得比賽後,觀眾高呼他的名字,但史特龍卻深深著迷於韋普納這個輸家。韋普納曾在卡茨基爾山(Catskill Mountains)的荒野中訓練;他在這場大賽中堅持到最後,打到第十五回合。
韋普納流了很多血,但正如史特龍隨後說的:「無論場上情況如何,他永遠都是抬頭挺胸。」史特龍把韋普納的頑強和決心寫進洛基的角色中。這位劇作家也寫入自己的痛苦。他和妻子莎夏住在洛杉磯,經濟狀況並沒有改善,銀行裡只有一百零六美元。他苦笑地說,他們養的獒犬巴特克斯只能吃自己身上的跳蚤。因此,至少在紙張上,他能為洛基精心安排現實中得不到的機會。這位費城拳擊手將會接受訓練,與世界冠軍阿波羅.克里德一決高下,就像韋普納一樣,打到第十五回合。
溫克勒和查托夫一表現出興趣,史特龍就拿出他亂七八糟的創作大綱,熬夜寫了三天半,而莎夏則幫他打字成稿。兩年後,他回憶道:「我們看著日出日落,我們站著吃飯,而她則會在打字機前打自己巴掌以保持清醒。」故事情節逐漸明亮起來,配角不再那麼卑鄙,洛基本人雖不聰明、但個性正直,他和女友雅德莉安的戀情毫不做作。兩位製片被這個故事深深吸引,最重要的是,拍這部電影不花什麼成本。
與溫克勒公司合作的製片公司聯藝則沒那麼熱情。「他們直接拒絕了,」溫克勒說:「他們說,沒有人要看拳擊電影。他是醜小鴨,她也是醜小鴨,還有一個瘋狂的大舅子保利。拳王幹嘛給他挑戰的機會?女人不會去看拳擊電影。他們說了一堆。製片公司不想配合的時候就會那樣。」
還有另一個問題。史特龍堅持,除了當編劇,他也要當主角。畢竟,誰能比他更懂這個蹩腳的費城拳擊手?但是聯藝想要一個能讓女性著迷的演員,像是畢.雷諾斯(Burt Reynolds)或雷恩.歐尼爾(Ryan O'Neal),而不是這個開著破舊的奧茲摩比轎車、眼角下垂的無名小卒。為了要他放棄演出,電影公司開給史特龍一百萬美元的稿酬,但他一概拒絕。後來,兩位製片想出一個解決辦法,乾脆拿這微不足道的一百萬美元作為整部電影的製作費,並自己掏腰包支付超出的部分,而依照合約規定,聯藝無權阻止他們。「在那個節骨眼,」溫克勒承認:「我們是為了洩憤才拍那部電影。」
儘管片酬只有兩萬三千美元,欣喜若狂的史特龍開始健身,早上四點起床,整天待在健身房揍沙袋,直到指關節流血、大拇指後彎,好在鏡頭前看起來像是合格的選手。然後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日,他、莎夏、他們的狗(他一度窮到被迫賣掉狗,又設法買回來)搭上火車,從洛杉磯到費城開始拍攝。
史特龍早期的作品並不比他在校的作業更有條理。他後來也承認,自己當年寫的史詩級作品《吶喊嘆息盡在一瞬》(Cry Full and Whisper Empty in the Same Breath)是「一百八十頁的垃圾」,但他從中得到某種成就感。他沒能賣出任何劇本,但會抓住機會貢獻台詞。在《亡命賽車二???》中,他提議將台詞改成:「蜜拉,有些人認為妳很可愛。但在我看來,妳是一顆巨大的烤馬鈴薯。」導演保羅.巴特爾(Paul Bartel)反對,但製片科曼答應讓他改。科曼回憶道:「我跟導演說,史特龍改寫的版本比較好。就聽他的,讓他說吧。」
在演出之餘,只要有工作,史特龍都做:戲院帶位、酒吧保鏢、切魚頭。但他一直在寫作,還取了筆名,像是Q月血(Q. Moonblood)或JJ僵局(JJ Deadlock)。他有個創作靈感:一個搖滾明星,得到一種只有香蕉才能治癒的病,最後這位明星演出中途死在舞台上。史特龍下的標題是《悲傷藍調》(Sad Blues)。另一部電影《直到年輕人離開》(Till Young Men Exit)講的是幾個失業又挫敗的演員去綁架製片,然後把他丟進攪拌機(本劇的含意無需解讀)。這些劇本全都被拒絕了。他把公寓的窗戶都噴黑,繼續寫作,還不時文思泉湧。某天,在連續創作十四小時後,他寫了六集三十分鐘的電視試播節目。
一集也沒賣掉。
他本來可以就此放棄,跟大多數人一樣。然而,史特龍是個鬥士,所以又開始寫作。接下來這一部,他稱之為「粗俗、骯髒、臭酸的街頭故事」,聚焦在「一個被壞人包圍的好人」。這是另一個鬥士的故事。他叫做洛基.巴波亞。
艾文.溫克勒(Irwin Winkler)是好萊塢的製片,他是個大忙人,沒有時間理會剛剛走進辦公室這個壯碩的老粗。「那是一次尷尬的會議,我不停瞄著手錶,心想還要多久才能叫他離開,」溫克勒回憶道:「我們很不想見他。又不是有電影要選角,他也沒什麼名氣。沒什麼好談的。」
談話斷斷續續,這位渴望成為演員的青年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他目前為止最有名的電影《狂野少年》,溫克勒和他的搭檔查托夫(Robert Chartoff)都沒有時間看。會議終於結束,客人一臉鬱悶走向門口。然後,史特龍停下腳步,轉身脫口而出:「順道一提,我也是編劇。」
溫克勒感到很懷疑,大多數編劇看起來都像伍迪.艾倫,而不是要伍迪.艾倫交出錢包的人。但他也很好奇。史特龍的第一個劇本是寫四?年代地獄廚房的故事,主角是一些心懷不軌、投機取巧的人,但被退回。第二個劇本看起來比較有希望,主角是個倒楣的拳擊手。「那時我們正想拿到約翰.加菲爾德(John Garfield)主演的拳擊電影版權,但派拉蒙不斷找我們麻煩,」溫克勒說:「有這個新劇本就不用管他們了。」
一九四七年,派拉蒙推出《無敵拳王》(Body and Soul),劇情描述金錢的腐蝕力,小打手最終成為黑幫的傀儡。然而,《洛基》的主角高尚多了。一九七五年,和溫克勒與查托夫見面不久前,史特龍在俄亥俄州見證了世界重量級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與查克.韋普納(Chuck Wepner)的傳奇之戰。自信滿滿的阿里贏得比賽後,觀眾高呼他的名字,但史特龍卻深深著迷於韋普納這個輸家。韋普納曾在卡茨基爾山(Catskill Mountains)的荒野中訓練;他在這場大賽中堅持到最後,打到第十五回合。
韋普納流了很多血,但正如史特龍隨後說的:「無論場上情況如何,他永遠都是抬頭挺胸。」史特龍把韋普納的頑強和決心寫進洛基的角色中。這位劇作家也寫入自己的痛苦。他和妻子莎夏住在洛杉磯,經濟狀況並沒有改善,銀行裡只有一百零六美元。他苦笑地說,他們養的獒犬巴特克斯只能吃自己身上的跳蚤。因此,至少在紙張上,他能為洛基精心安排現實中得不到的機會。這位費城拳擊手將會接受訓練,與世界冠軍阿波羅.克里德一決高下,就像韋普納一樣,打到第十五回合。
溫克勒和查托夫一表現出興趣,史特龍就拿出他亂七八糟的創作大綱,熬夜寫了三天半,而莎夏則幫他打字成稿。兩年後,他回憶道:「我們看著日出日落,我們站著吃飯,而她則會在打字機前打自己巴掌以保持清醒。」故事情節逐漸明亮起來,配角不再那麼卑鄙,洛基本人雖不聰明、但個性正直,他和女友雅德莉安的戀情毫不做作。兩位製片被這個故事深深吸引,最重要的是,拍這部電影不花什麼成本。
與溫克勒公司合作的製片公司聯藝則沒那麼熱情。「他們直接拒絕了,」溫克勒說:「他們說,沒有人要看拳擊電影。他是醜小鴨,她也是醜小鴨,還有一個瘋狂的大舅子保利。拳王幹嘛給他挑戰的機會?女人不會去看拳擊電影。他們說了一堆。製片公司不想配合的時候就會那樣。」
還有另一個問題。史特龍堅持,除了當編劇,他也要當主角。畢竟,誰能比他更懂這個蹩腳的費城拳擊手?但是聯藝想要一個能讓女性著迷的演員,像是畢.雷諾斯(Burt Reynolds)或雷恩.歐尼爾(Ryan O'Neal),而不是這個開著破舊的奧茲摩比轎車、眼角下垂的無名小卒。為了要他放棄演出,電影公司開給史特龍一百萬美元的稿酬,但他一概拒絕。後來,兩位製片想出一個解決辦法,乾脆拿這微不足道的一百萬美元作為整部電影的製作費,並自己掏腰包支付超出的部分,而依照合約規定,聯藝無權阻止他們。「在那個節骨眼,」溫克勒承認:「我們是為了洩憤才拍那部電影。」
儘管片酬只有兩萬三千美元,欣喜若狂的史特龍開始健身,早上四點起床,整天待在健身房揍沙袋,直到指關節流血、大拇指後彎,好在鏡頭前看起來像是合格的選手。然後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日,他、莎夏、他們的狗(他一度窮到被迫賣掉狗,又設法買回來)搭上火車,從洛杉磯到費城開始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