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灣光與影:日治時期電影史

79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十七章 大銀幕裡的戰爭(三):李香蘭神話
  1941年2月11日,東京日比谷的日本劇場外大排長龍,足足圍了七圈半,觀眾們只為了看李香蘭的演出。這便是李香蘭傳奇的「日劇七圈半事件」。
  1940年代前後,李香蘭是大東亞共榮圈最閃亮的明星。她以滿映為起點,演出1938年的《蜜月快車》、1939年的《富貴春夢》、《冤魂復仇》、《東遊記》、《鐵血慧心》、1942年的《黃河》、1943年的《我的鶯》。更重要的是,她參與滿映與日本以及其他殖民地或佔領地的合拍電影,讓她在大東亞的區域當中更具影響力,這些電影包括滿映與東寶合作的「大陸三部曲」──1939年的《白蘭之歌》、1940年的《支那之夜》以及《熱砂之誓》、1941年朝鮮軍報部的《你與我》(君と僕)、1942年滿映與松竹合作的《迎春花》、1943年滿映、松竹與台灣總督府合作的《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滿映與中華聯合製片公司合作的《萬世流芳》等。
  可以看到她的足跡遍及滿洲國、日本、朝鮮、上海甚至台灣。前一章所提到的朝鮮國策電影《半島之春》當中,電影的一景是《春香傳》首映,電影館門口熱鬧的景象。電影館外的大型廣告看板,便有李香蘭三字,足以說明她跨境的影響力!談到李香蘭,敘述她的傳奇的文章不少,不過,本章當中,筆者要試圖討論的是,為什麼李香蘭能夠成為跨境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象徵?尤其是前面的篇章也都提到1930年代日本電影產業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從導演到演員都已人才濟濟,為什麼滿映出身的李香蘭能異軍突起?李香蘭現象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情境下造就的?

李香蘭生平

  要討論李香蘭現象,必須從她的成長過程談起。
  李香蘭 ,1920年出生於中國東北,原名山口淑子,父親山口文雄是佐賀出身的漢學家,因憧憬中國文化,1908年赴中國求學,而後任職滿鐵。父親自小教山口淑子中文。長期在中國生活,山口文雄也有相當的人脈,親日的李際春將軍便是其中一位。1933年,李際春收山口淑子為乾女兒,並為她取了李香蘭的中國名字,李香蘭自此誕生。1934年李香蘭在北京就讀中國人為主的教會學校,因為她的中文流利,外加隱藏日本人身分,周遭同學都以為李香蘭是中國人。1938年,在山家亨的邀請下,加入滿映。山家亨,也是一位傳奇人物。軍隊出身的他,因中文熟練,在中國擔任宣傳工作,他也是另一位傳奇人物川島芳子的初戀情人。山家亨與李香蘭的父親熟稔,在他力薦下,李香蘭加入1937年成立的滿映。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一部分帝俄貴族流亡中國東北,她也向一位嫁給帝俄貴族、並活躍於帝俄歌劇院的義大利聲樂家學習聲樂。
  滿映積極推動與日本的交流,1939年十九歲的李香蘭才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然而,她卻是以中國人的衣著裝扮出現。1939年,她與東寶合作的「大陸三部曲」第一部《白蘭之歌》上映,引爆熱潮,1940年,打鐵趁熱,《支那之夜》與《沙漠的誓言》接續上映,李香蘭旋風自此形成。本章開頭所說的「日劇七圈半事件」,其背景是明治政府明訂神武天皇即位之年為皇紀元年,1940年正是紀元兩千六百年。此時正值戰時,也以「建國祭」之名進行各種精神動員。一年之後,娛樂王國的大老小林一三更以「建國祭特別紀念秀」(建国祭特別奉祝ショー)為名,推出「歌唱李香蘭」的表演。小林一三,不但於1910年代在關西打造結合地鐵、溫泉乃至寶塚歌劇團的娛樂王國。1930年代初期再於東京千代田的有樂町打造包括電影館、劇場乃至餐廳的「日比谷有樂街」,其中便包括能容納三千人的日本劇場。小林一三,1937年也再成立東寶電影公司,進軍電影業。眼見李香蘭在日本極具人氣,因此策劃了這樣一場以她為主的表演。
  當晚的表演很有象徵性,一方面是表演的內容,一方面是警察態度。李香蘭的表演,分為三個環節:一是紀錄片《蘭印探訪記》與電影《黃昏之島》(島は夕やけ)。《蘭印探訪記》介紹了蘭印(荷蘭所屬的東印度群島),也就是現在的印尼的風土民情,《黃昏之島》則介紹了日本的島、二是包含沖繩、台灣與朝鮮的日本民族舞蹈、三是李香蘭的演唱,她所演唱的九首歌曲當中,包括〈滿洲國國歌〉、大陸三部曲的主題曲等 。當晚所呈現的地理空間想像,就是從鄉土(日本)到異鄉(從東南亞、台灣、朝鮮到滿洲國)的整合,這樣的想像之所以能夠成立,正依賴李香蘭不斷跨界演出的變身形象 。場外維持秩序的警察,面對日本劇場外滿滿的人群,警察署長喊話:「現在我國正為東亞新秩序而努力,忠勇的將士更在遠方奮戰,如果各位有想到這些,再想想現在大家排隊的樣子……」這兩個象徵可以看到李香蘭現象的複雜性,一是李香蘭透過娛樂完成大東亞共榮圈的宣傳,二是娛樂所掀起的人氣,卻不為官方所喜。(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