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在湘西,我想拍一部「公路片」

二○○三年冬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來到「髮小」斌和所在的工地。儘管很多年前,他就在信中多次向我發出「來工地上玩」的邀請,但礙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我一直拖到在北京讀研究生時才得以動身成行。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走進一條道路的工程項目部。它位於湖南西部山區的鳳凰縣,這是一座因沈從文而漸漸聲名遐邇的古老邊城,人文與美景兼具。斌和正在古城外修築一條簡稱為「鳳大公路」(從鳳凰到貴州銅仁大興機場)的二級公路。這是一條連接湖南省與貴州省的重要幹線公路,更是一條旅遊黃金通道。它的修建端賴於漸漸紅火的旅遊業,當然還有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日益重視。
陰沉而溼冷的南方冬天中,我見到了更加消瘦的斌和。他站在貼著白色磁磚的三層項目部辦公樓前,一件款式古板的灰褐色夾克衫,因為過於肥大,下襬幾乎要蓋過臀部。看起來他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剪髮了,頭髮凌亂而蓬鬆,有點自然捲的髮梢隨意地蜷曲在狹窄的額前。他滿臉通紅,神情略顯疲態,一開口身上就瀰漫出陣陣酒氣──他剛從一個酒席上撤退,如果不是因為要迎接我,這會兒一定還在和人觥籌交錯。斌和是這個項目部的生產經理,除了主抓生產之外,時不時有很多不能推卻的「公關酒席」纏身。
這樣的重逢難免不讓我覺得陌生。早在我們的少年時代,斌和就子承父業(他的父親是公路局的一名老職工),在高中畢業後成了一名四處漂泊的修路工人。在和我的頻繁通信中,他多次描繪他置身其中的嶄新且艱苦的生活。時隔多年,我仍然清楚記得他那些充滿幽默卻聽來稍覺心酸的講述:

〈築路〉這篇課文,初中彷彿念過,如今才是真正人生裡的「築路」了。彷彿當年知識青年大串聯、大插隊,我單位幾十號人全都駐在這裡,男女同事,浩浩蕩蕩。這是一個蚊類群居的地方,早晨上簡易廁所,共五個坑連通在一起,中間無遮羞的隔斷牆。那地方黑壓壓潛伏著上千隻「斷臍螟」,嚇得我不敢解褲帶。更有甚者,大便掉坑中叮噹有聲,可與鄰廁女同胞之「便聲」同鳴。或偶爾急甚,卻五坑皆蹲著有人,各叼一菸,談笑風生,很有氣度。而我不敢加入,只有每每找幽靜僻遠之處,回歸自然了……住房磚質,有窗(不如說牆上一個一平方米的孔),釘了綠紗窗,卻有農田中見光而來的「火螞蟲」,進出自由,卻偏只進不出。一個晚上下來,火螞蟲掉得屍骨遍地,足有一釐米厚,蔚為奇觀!……每晚,與同事各提一桶,奔赴井邊,引吭高歌,匆匆忙忙,洗完身膚。之後,天黑下來,黑蚊子轟然之聲蓋過法國「幻影F1型戰鬥機」,所以只有縮守蚊帳的分了。我常拿著別人家包鞋子的廢報紙,看得津津有味……
我的工作是管一臺柴油機,一臺攪拌機;一個是轟隆隆之物,一個是龐龐然之物。機械修理,加水加油,很單調的生活。有對講機一臺,價三千元,我們常用來互相罵娘和聊天。甚至每晚當電臺廣播,輪番做主持人……

落款顯示,這信寫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十日,寄自湖南雙峰縣一個叫作「青樹坪」的鄉下。當時,斌和正在那裡修建一條省級公路。就在那條蚊蟲出沒、生活單調卻苦中作樂的道路上,斌和為此消耗了整整三年青春──「青樹坪」這仨字也在我們往來通信的信封地址欄上出現了整整三年。三年後他又輾轉去了好幾條別的道路,直到又來到這條正等待新生的鳳大公路。時光荏苒中,他已從當初一名普通的道路施工員逐漸成長為一位工程項目的管理者,但仍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築路者」。斌和少年以後的人生,完全可以分拆開來對應一條條道路的名字:其中既有普通公路,也有高等級公路,當然,還有一條條高速公路。
道路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在沒有最終修成之前,它們統統都呈現出一樣的景致:骯髒,雜亂,破碎,無序,原始,封閉……如同襁褓中的嬰兒,在長大成人、各有千秋之前幾乎都呈現出大同小異的面貌。在斌和的「導遊」下,我走入他的新工地,親眼目睹並拍攝了一條道路未加修飾的雛形:放眼望去,滿目泥土,遍地廢墟,一片塵埃;灰頭土臉的民工們正彎腰在上面敲敲打打;挖土機或壓路機在旁邊轟隆不息地作業。如果是夜晚,一盞掛在高處的高功率燈泡會像明亮耀眼的太陽一樣,照耀著這片白花花的工地,照耀著水泥灌地,塵埃升起,汗水滲出;將黑暗驅散的同時,又製造出新的人影幢幢……為了記錄下好友的工作境況,我隨身帶著一臺小DV,時不時好奇地拍下他置身其中的這些「人造風景」。這些影像碎片幾乎構成了我這次工地之行的全部印象。但新鮮感或陌生感並沒有維持太久,我很快就發現,鏡頭前的一切並沒有和我之前在旅途中偶遇的工地景象有太大不同──對於一位匆匆到來、走馬觀花的旁觀者而言,這一切只是外部風景,我和我的攝影機暫時無法觸及一條道路的內部,更談不上深入置身其中者的內心景致。
每次,我在行走途中,都會與一條條或寬廣或狹窄、或平坦或顛簸的公路相遇,並最終被它們運向遠方,抑或運回故土。中國有句老話,「要想富,先修路。」誠然,道路消弭了空間的阻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成了商品和景觀的交換,增添了生活的品質、速率、廣度和深度。這是道路慷慨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但要不是有賴於斌和的這層關係,我將和無數得到「禮物」的人一樣,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份禮物背後的故事:一條道路究竟是如何築成的?這些建造道路的人,他們是誰?來自哪裡?又將隨著道路的延伸去往何方?這些道路,又是由誰掌控著它們生長的週期、軌道和方向?究竟連接著哪些此地和彼地?又會經過誰家的院落和墳塚?……這些問題,對於與它們匆匆擦肩而過的人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
但並非所有人都想要一個謎底。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工地景觀大量繁衍,頻繁出現,與它相遇的人慢慢對此見怪不怪。再加之,巨大的生存壓力催促著每個人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自生活的軌道上,無暇旁顧,因此既不會停下來對他人的生活進行凝視與想像,更談不上對它的意義加以思考和探究。
二○○九年,距我在鳳凰隨手拍攝斌和與他的工地過去了六年,我突然萌生出再去拍攝一條修建中的道路的想法。
(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