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左撇子女孩創作之路

1. 電影想法Q&A

Q9. 與過往一樣,這部片也採獨立製作。獨立製作有什麼樣的優勢?
  為了呈現《左撇子女孩》最真實的質地,這部片全程都用非常精簡的劇組拍攝,因為我們所有場景都是在真實地點取景。由於拍攝地點多為狹窄的公寓、巷弄,以及正在營業的夜市攤位,所以小組作業的模式能讓我們保持低調、提高機動性,並盡可能地保留那裡原本的節奏與能量。
  我花了一些時間挑選那些能夠親自動手的主創人員,因為獨立製作的拍攝作業方式,需要每個人都願意跨出自己的頭銜與職稱,去實際互助並解決問題。我們將劇組人數控制在了二十人左右,每一個部門的人員都非常有責任心、主動認真,他們共同努力,確保整體品質、調性和節奏不偏離初衷。
  記得第一天在夜市開始拍攝時,劇組設好麵攤就照慣例圍在對面stand by。然而,不到五分鐘,路過的客人全都停下腳步,聚集在攤位前不願離開,因為一群黑衣人聚集在一起,很快就讓大家看出來我們正在拍電影。那天的拍攝不太順利,毛片也完全不能用。從那天起,我就要求劇組成員避免穿著全黑的T恤到現場,要穿得像真正在逛夜市的人,隱身在人潮之中,不要影響夜市的正常運作。在夜市的現場實際拍攝時,劇組包含我自己最多只能有六個人。我刻意讓現場團隊維持在最小規模與高度機動,真正地融入環境,捕捉最真實的狀態。我的目標是觀察而非介入,讓情感自然浮現,這正是獨立製作最大的優勢;以最靈活、隱蔽的方式工作,更貼近片中角色與場景,而不被龐大繁複的製作流程所束縛。拍到後來,我們真的完全融入夜市環境,竟然有客人以為我們的麵攤正在營業,向蔡淑臻(飾演淑芬)點了一碗麵。

Q10. 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有發生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事嗎?
  我仍然清晰地記得其中兩場戲。第一場是第一次演戲的馬士媛(飾演宜安),當時她要在浴室裡完成一場情緒非常激烈的哭戲。我原本很擔心她會不會因為太緊張而無法充分表現出情緒,沒想到她照著指示,一次就哭,展現了極大的情緒渲染力。當我喊了「卡」之後,她卻立刻轉過頭來跟我說:「導演,我想再試一個不一樣的哭法。」那一瞬間我真的被震撼到了。她彷彿天生就具備了當演員的特殊天賦,不僅能夠準確地完成指令,更能深入角色,探索更深層次的細膩情感。當時我的心裡非常篤定,我真的挖到一塊寶了。
  另一場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最後一幕,在宴會廳上演母女對峙的戲。那天全場的臨演都是我媽媽召集來的婆婆媽媽們,原本只是來「幫忙坐滿場面」的;結果隨著演員們的表演不斷推進,現場竟然一片聲淚俱下,連那些臨演的婆婆媽媽們,也忍不住哭得唏哩嘩啦。整個場景就像瞬間變成了一場即興的實驗劇場,戲裡戲外的情感完全交融,真實與表演之間的界線徹底消失。

2. 提案籌拍Q&A

Q1. 這部電影的籌拍歷經了三個階段:初步發想階段、劇本初步完成階段、即將開拍的前製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您也特地各拍了一支「預告片」。身為導演,這三個階段要思考哪些事情?
2001年,我和Sean Baker剛開始共同創作。那時候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沒有資金、沒有團隊,只有一台Canon單眼底片相機還有對電影滿腔的熱情。我們回到了台灣我爸媽住的老家,在中和那久違又熟悉的街頭、家中陽台上、餐桌旁,甚至附近的檳榔攤之間,用鏡頭捕捉著屬於台灣的生活痕跡,去拼湊、去想像這個剛開始醞釀的故事會是什麼模樣。我們拍下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背影、外公皺眉的表情、小女孩低頭吃飯卻偷偷望向電視的眼神。這些畫面沒有對白,沒有明確的情節,但它們卻飽含著我記憶中的氣味與情感,在鏡頭裡凝結成了有形的存在。我們把這些照片掃描下來一張一張地串聯起來,剪輯成一支日記式的短片。這就是我們的第一支「預告片」,它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卻是我們初次試探著把《左撇子女孩》的靈魂從內心投向現實。這支宛如預言的短片,不是為了打動誰,而是為了確認內心深處那個故事能夠被實現。

2003年執導《外賣》(Take Out, 2004),這部作品讓我們經歷了第一次完整的創作洗禮與磨合,我們的默契更加深厚。我們在2010年,帶著更堅定的信念回到台灣。這次我們不再只憑直覺行動,而是正式進入田調、尋找角色、打磨劇本的過程。最具台灣地方特色的夜市於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們的故事。它不只是背景設定,更是一個充滿在地聲音、色彩、味道與人情的角色,是濃縮台灣節奏與性格的空間。當然我們也很清楚,要讓這部電影真正成立,不能只是個人的記憶堆砌,必須是有共鳴、生活的,保持對人性的好奇,是一個觀眾能夠走進去的世界。於是我們走遍了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大大小小夜市,試圖尋找我們心中的那個左撇子女孩,期望能在某個不經意的角落,遇見她的身影。最後我們在通化夜市遇到一位五歲的小女孩,她正在麵攤旁陪著媽媽做生意,眼神裡有著某種超越年紀的沉穩與懂事。她不需要演,她本身就是故事裡的那個小女孩,我們以她為主角拍了第二支預告片。畫面裡,她穿梭在巷弄與燈火通明的夜市之中,帶著一種自由而安靜的力量。我們帶著這支短片參加台灣金馬創投,也入選了美國Film Independent的Fast Track(快速配對計畫)。這些畫面讓我們得以向世界說明:這不只是我們想說的故事,而是生命狀態的本真,是一段值得被看見的渴望。

第三支預告短片,是在電影進行前製時拍攝的。我帶著我六歲的女兒在通化夜市勘景,那天的她走在喧鬧的夜市中,我看著她,彷彿再次看見了那個曾經只存在於我想像中的小女孩。那一瞬間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好似記憶與現實突然重疊,作為創作者和母親的雙重身分,在那個傍晚奇妙地融為一體。我想捕捉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側拍了她走路、轉頭、張望的各種表情,將這些影像配上K-pop節奏剪輯成一支提案短片。這不是傳統的預告,而是一段關於氣味與節奏的視覺筆記。我想讓投資人感受,這部電影的魅力不只是情節,而是一種氛圍;那種霓虹映在濕漉漉地面上的光輝、小女孩在人潮中奔走時的孤獨與倔強、那些無法用語言清晰描繪卻能直覺感知的情緒與空氣。

這三支短片,其實就像三個不同階段的自我對話。
第一支,是走入記憶深處的私密小徑,只有我聽得見自己的腳步聲。
第二支,是走入城市的喧鬧裡,嘗試用影像與世界對話。
第三支,則是走回記憶與現實交會之地,用創作者與母親的雙重視角,重構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

作為導演,這三支短片,更是一連串不斷自我提問的過程:「我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這些短片並非行銷策略,也不是募資工具,而是一次次整理、和解、重申創作初心的方式。這個故事真正的出發點從來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追趕潮流,而是將某個曾經不被允許發聲的地方敞開,讓那個埋藏的左撇子女孩終於得以走出。她仍然習慣用左手拿刀,那個從小被責備、被糾正的動作從未改變過,只是這一次她不再迴避,也不再壓抑。她帶著那份與眾不同,直直地走向光亮,毫無畏懼,也不再為此感到羞恥。

Q3. 您曾經提到過,自己深受「逗馬宣言」(Dogme 95)的影響,能否談談關於這方面的理念?您如何將這些理念運用到電影的實際製作上?
  「逗馬宣言」(Dogme 95)對我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這個運動最初由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和湯瑪斯.凡提柏格(Thomas Vinterberg)在1995年提出,他們寫下了「純潔誓言」(Vow of Chastity),希望電影工作者放下華麗的包裝,回到最原始、最誠實的敘事。誓言中包含幾個關鍵原則:必須實景拍攝且不得搭建場景、現場光源必須自然不得額外打燈、聲音和影像要同步不能事後配樂、攝影機必須手持跟著角色行動、故事必須發生在當下、避免類型和特效……這些條款聽起來嚴苛,但其實把電影從繁複的技術和商業壓力中解放出來,專注於人物和故事。
  在紐約獨立創作,籌備資金困難,而這些理念給予我們莫大的鼓舞。電影不需要龐大的資金或昂貴的設備,只要敢於簡化形式,誠實地面對現實世界,就能創造能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第一部長片《外賣》,會刻意採取接近紀錄片的手法。很多電影以紐約為背景,但太多好萊塢視角,和我們實際生活的市井氣味有著相當距離。我們想捕捉的是最真實的紐約,所以選擇走進外賣員的生活。大量的田野調查、觀察和訪談、以半紀錄片的方式拍攝、手持攝影機跟隨角色穿梭在街頭、盡量使用現場光源和真實環境等等,都是在實踐Dogme 95的精神;電影應該發生在「當下」,而不是被束縛在特定的類型框架中。
如今拍攝《左撇子女孩》時,我依然堅守這個信念。我們用實際的夜市做場景,不封街、不搭景,而是小劇組融入其中捕捉現場寫實的動能;演員也必須深入角色的日常,帶著他們自己的生命經驗進入角色。我刻意保留現場的偶然性與即興感,這樣的電影才能真正呼吸、能被現實影響,讓體驗自然地展開。
  Dogme 95不只是形式上的規範,電影最終要回到人與環境的真實狀態。這份理念塑造了我對電影的態度,也讓我相信低成本的創作同樣能觸動人心。

4. 攝影分鏡Q&A

Q4. 在「夜市」這樣的空間中,如何勘景、如何規劃拍攝動線、如何思考場面調度?
  在夜市這樣的場域拍攝,從勘景到動線規劃,再到場面調度,其實不在於掌控,而是在於順應變化。這裡的每一分混亂與不確定,反而是一種溫度。夜市表面看似混亂,但其實有自己的秩序;攤販的排列、人潮的流動、光線的層次、甚至垃圾車經過的時間,都有著固定的節奏。我每次回去勘景,不只是看地點,而是花時間觀察,哪個轉角最容易造成擁塞?哪個攤位的燈光特別美?哪條巷子人潮稍微稀疏,可以讓演員多一點活動空間?這些細節都比場景的外觀更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畫面的呼吸感。
  其次是拍攝動線。我們必須把自己嵌入夜市原有的流動裡,這就意味著不能強行改變環境,而是要利用環境。人潮往來本來就是夜市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乾脆就讓觀眾看到夜市真實的人潮、煙霧、濕氣、油煙味,這些都是我們天然的「場記」。所以攝影機的動線,並不是先規劃好再要求環境配合,而是讓攝影師用身體去感受人流的推擠與節奏,捕捉角色在其中的孤立或親密。
  最後是場面調度。我把夜市當作一個「活的角色」,它用自己的節奏與演員互動。比如母親在攤位旁邊吵架,後方卻是妹妹偷偷觀察的眼神,這些層次不是靠額外安排,而是利用夜市的「分層感」自然呈現;前景是交易,中景是人潮,背景是霓虹與煙霧。我的調度,就是把演員安置在這些層層流動之間,讓他們成為夜市的本體。所以,夜市的不可預測性反而成了我們最大的力量,它不會為任何劇組停下腳步,但只要我們夠專注、夠靈活,那些偶然闖入鏡頭的瞬間,會比設計好的戲更有生命力。

5. 剪輯音效Q&A

Q2. 這是Sean Baker第一次處理台灣題材,當中的文化及語言,對Sean Baker來說相對陌生,他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與視角詮釋這個異文化題材?
  雖然Sean聽不懂中文,但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剪輯師,對表演和情緒有極高的敏銳度。在看毛片時,他總是能從眾多可能性中,精準挑選出最到位、最真誠的Take。即使沒有語言的輔助,他依然能透過演員的眼神、肢體及細微的情緒轉折,捕捉到角色最動人的剪輯瞬間。這讓他在處理台灣題材時,保持了一種第四人稱般新鮮與純粹的觀點。其實早在多年前,我就和他一起去過台灣的夜市勘景,對於台北的氛圍和生活,他有著初步的理解;Sean並非全然的局外人,卻也保有一種略帶距離的觀察,這種陌生的視角與我們在地的熟悉感交織在一起,激盪出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他用外國人的眼睛重新凝視台灣的故事,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讓那些我以為熟悉的事物,也彷彿煥發著全新的光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