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江系統武陣
西港香的宋江陣、金獅陣、白鶴陣、五虎平西陣,基本上可視為 宋江系統武陣。 為什麼不說金獅系統武陣呢?主要是因為宋江系統武陣的共同特色是其特有的巫術性質,這種性質跟其保護神田都元帥有關,也跟宋江陣另一淵源與傳說中的梁山泊 108 好漢是36 天罡、 72 地煞星轉世構成有關,也有 108 條好漢是 108 蛇神轉世的傳說,例如臺南歸仁西勢拍面宋江陣以「梁山人馬」為陣頭神,還流傳一套蛇神系統圖,天魁星宋江是雞角蛇(一種傳說中蛇頭上長有類似紅色雄雞冠的毒蛇),天殺星李逵是飯匙銃(眼鏡蛇)。
水滸傳不僅只是一部章回小說,其中尤其富含宗教(道教)思維,小說故事中宋江率梁山人馬 108 人受朝廷招安,被派去征剿江南方臘,梁山人馬在戰役中死傷慘重,雖然勉強討平了方臘,但108 人只剩下 36 個回朝。在百回本水滸傳開篇的第 1 回(天罡地煞星投胎轉世)、排定座次的第 71 回( 108 員到齊論資排輩分座次),和超度九幽拔罪的第 99 回(剩 36 人),分別都修建了一場羅天大醮,充分顯現水滸傳的道教文化元素。第三場羅天大醮既是超度,也是收煞,即道教宗教思想中的收煞送瘟;可以說整部《水滸傳》就是一個從放煞到收煞的儀式結構,一陣群魔亂舞之後,紙船明燭送瘟神,重整宇宙秩序,天罡歸天,地煞入地,天地萬物復歸原位。
宋江陣最常見的陣頭神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是最強的鎮壓邪煞之神,水滸人物故事跟田都元帥在逐煞功能上有了重要的交集。
宋江陣的人物角色扮演、兵器使用、陣式變化演練,都大量比附或模仿水滸梁山的人物故事情節,梁山 108 條好漢比附天罡、地煞星轉世,生前是忠義雙全的歷史人物,死後理所當然具有神靈屬性,有降妖伏魔之能,最適合在宗教性儀式中扮演神駕護衛,以及傳達神明意旨的角色。大多數宋江陣常籠統的稱其保護神(田都元帥)為「宋江爺」,宋江陣陣法變化的核心精神在於宗教儀式的象徵意義,從清圈(「清箍」,營造神聖潔淨空間)、開斧、開四門、踏七星、龍穿心、蜈蚣陣到排八卦陣,多與鎮邪驅煞息息相關。傳統的宋江陣出陣時兵器貼符紙、陣員喝符水、加上種種禁忌與准神將角色,都跟民間傳說與附會的梁山泊神靈色彩密切相關,臺南、高雄地區還有一些拍面宋江陣,其儺儀與巫覡色彩更為濃厚。
宋江陣的起源跟中國明代閩南漳泉沿海地區,為了防衛鄉里而組織的地方團練武力有關,早期是防倭寇、海盜搶掠,清代以後防盜之外,漳泉地方械鬥風氣甚盛,以武館為基礎的地方團練義勇因此歷久不衰。中國自古有「南人尚鬼」的說法,福建地區以眾神信仰與廟會活動頻繁著名,是宋江陣性質轉化的另一個觸媒。廟會遶境踩街需要扮演歷史故事的遊藝團體,福建漳、泉一帶在明代已出現根據水滸傳情節「以姣童妝扮故事」的檯閣遊行。長年靜態的遊行不免單調,後來演變為以小孩或少年根據水滸傳情節在遊行過程中搬演短劇(臺灣稱之為「落地掃」),漸形成宋江戲,宋江戲的戲劇部份後來精緻化發展,成為閩南地區著名的高甲戲。而拿著水滸人物各式兵器化妝踩街遊行的成年人也發展出表演武術套路的「套宋江」(對打,臺灣稱「摃對」),後來再與漳州、泉州地區流行的少林五祖拳術結合,加上陣法變換,成為傳承梁山泊人物造型服飾打扮的「妝宋江」,亦即「拍面宋江陣」;另一類型以武館為組織核心,注重拳術與兵器對打表演功夫,成為勁裝打扮的宋江陣;無論拍面或勁束裝扮,出現在廟會活動一方面有戲劇性與武術技藝表演的娛樂性,另一方面加上一些宗教儀式的施作,立即轉化為具有巫覡色彩的神將隊伍。在閩南地區,武館配合民間信仰需要編練宋江陣陣法,若以舞獅表演為主體,則成為獅陣,兩者在武術表演與陣式變化部分基本相同。
漳、泉州地區的宋江陣與獅陣之組練,跟當地既有的家族與宗族社會型態結合,大多以同姓宗族子弟作為基本成員。臺灣是移墾社會,極少宗族聚居的同姓村,即使有,規模也較小,因此臺灣的宋江陣幾乎沒有直接從原鄉原宗族移植來臺的例子,通常是因緣際會找到師父教導而成陣,尤其是請鄰近已組陣的村庄師父來傳授技藝,之後則順勢推衍自我傳承。臺灣有一些移民較早來的地區,早期也有少數角頭聚落以同姓宗族人力為主組織的宋江陣或獅陣,例如學甲區中社角宋江陣為當地陳姓宗族組織,田龍館宋江陣為錦繡角莊姓宗族組成,謝姓獅團為學甲幾個角頭謝姓宗族合組;永康大灣李姓角頭組宋江陣,汪姓、鄭姓角頭各組金獅陣等都是例子;不過多數村莊為雜性村,武陣仍以全村各角頭人力共組為主流。
臺灣中部及雲林、嘉義地區的宋江陣與獅陣大多數是地方上的武館組陣,配合廟會需要時出陣,與漳、泉原鄉較類似;臺南、高雄、屏東地區則是由村廟負責組陣管理為主,外聘師父來指導。跟原鄉相同,臺灣的宋江陣、獅陣早期也兼含地方團練與廟會熱鬧陣頭的雙重身份,後來隨時代變遷逐漸轉為純廟會陣頭,而且在南部地區因宮廟為主體組陣,多半只能選擇宋江或獅陣其中之一練習,於是出現宋江陣與獅陣專業性分途發展的現象,臺南地區因建醮大型廟會十分頻繁,獅頭造型與陣式演練更加講究,而有金獅陣的稱法。
西港香宋江陣與金獅陣穿的是勁裝便服,臺灣另有一種穿古裝或化妝式「拍面宋江陣」,目前大約還有 16 陣左右,分布於臺南( 10)、高雄( 3)、屏東( 3)。臺南 10 陣當中,有 3 陣在急水溪流域,包括後壁頂長短樹永安堂、鹽水大庄天月宮、下營紅毛厝各有一陣,屬於 20-24 人陣類型。另外 7陣分佈在鹽水溪上游支流的許縣溪流域,包括歸仁 3陣:西勢黃府王爺壇、八甲代天府、崁子頭清水宮;關廟 3 陣:五甲的五甲壇、下湖關帝廟、埤頭關帝廟;新化頂山子腳朝天宮,都是 36 人陣。就數量來說,臺南的拍面宋江遠多於高屏地區,就臺南地區來說,以歸仁關廟地區最為集中。
從服飾形式來看,臺灣的拍面宋江陣大約可分三類:第一種強調古裝,服裝形式與化妝接近傳統戲班,也可以說最接近原始宋江戲,屏東地區皆屬於這一類,東港下頭角宋江陣、萬丹香社宋江陣為典型代表;第二種是以五行五色搭配為主色調,服裝形式簡單,但充滿宗教意涵,臺南西勢、埤頭、下湖、頂山子腳、下營紅毛厝、後壁頂長短樹、高雄內門內埔宋江陣是代表;第三種介於兩者之間,服裝飾品配件華麗,色彩鮮明,歸仁八甲、崁子頭,關廟五甲屬於這種類型。後面兩類的共同特色是穿紅色短褲或紅長褲,其中只剩臺南的西勢、埤頭、頂山子腳三陣維持穿草鞋傳統。
草鞋、黑襪(或黑鞋紅襪)、紅色褲子(以紅短褲為正宗)、白色或黑色上衣、黑帽紮繫青色頭帶,是較正統的拍面宋江服飾,亦即由代表五行的紅、黃、青(藍)、白、黑五色構成。草鞋、草席(又稱草龍)及紅、黑兩色是紅頭法師科儀演法驅邪收煞法器與服飾顏色的重要象徵,西勢宋江陣上身黑衣下身紅褲,與古代方相氏驅除疫鬼儀式的標準服裝「玄衣朱裳」類似,出陣及儀式也完全可以呈現古儺「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的景象。
儺以逐疫,拍面化妝源自儺儀中的面具概念之轉換,宋江陣化妝拍面之後,有著近乎神靈附體的想像與意涵,可以鎮邪逐煞,替天行道。歸仁西勢、關廟埤頭、下營紅毛厝宋江的全體成員幾乎都綁青色頭帶,頭帶以頭箍樣式製作,前額向上突出部分為與頭帶一體成形的圓立體造型,尾端呈小散花狀,少數人物如時遷所戴頭箍為紅布條與草索混編紮成的草圈,草圈在前額處連接留出一段向上如同蛇之昂首,混編的紅布(或紅色絲線)剛好在頂端露出,如蛇之吐信,這是古老的百越民族蛇圖騰文化的繼承。曾文溪流域的宋江陣與金獅陣則全數為勁裝打扮、注重兵器與拳術演練的宋江系統武陣,但其出陣與在廟會活動中的宗教儀式功能,則與拍面宋江陣並無二致。
西港香的宋江陣、金獅陣、白鶴陣、五虎平西陣,基本上可視為 宋江系統武陣。 為什麼不說金獅系統武陣呢?主要是因為宋江系統武陣的共同特色是其特有的巫術性質,這種性質跟其保護神田都元帥有關,也跟宋江陣另一淵源與傳說中的梁山泊 108 好漢是36 天罡、 72 地煞星轉世構成有關,也有 108 條好漢是 108 蛇神轉世的傳說,例如臺南歸仁西勢拍面宋江陣以「梁山人馬」為陣頭神,還流傳一套蛇神系統圖,天魁星宋江是雞角蛇(一種傳說中蛇頭上長有類似紅色雄雞冠的毒蛇),天殺星李逵是飯匙銃(眼鏡蛇)。
水滸傳不僅只是一部章回小說,其中尤其富含宗教(道教)思維,小說故事中宋江率梁山人馬 108 人受朝廷招安,被派去征剿江南方臘,梁山人馬在戰役中死傷慘重,雖然勉強討平了方臘,但108 人只剩下 36 個回朝。在百回本水滸傳開篇的第 1 回(天罡地煞星投胎轉世)、排定座次的第 71 回( 108 員到齊論資排輩分座次),和超度九幽拔罪的第 99 回(剩 36 人),分別都修建了一場羅天大醮,充分顯現水滸傳的道教文化元素。第三場羅天大醮既是超度,也是收煞,即道教宗教思想中的收煞送瘟;可以說整部《水滸傳》就是一個從放煞到收煞的儀式結構,一陣群魔亂舞之後,紙船明燭送瘟神,重整宇宙秩序,天罡歸天,地煞入地,天地萬物復歸原位。
宋江陣最常見的陣頭神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是最強的鎮壓邪煞之神,水滸人物故事跟田都元帥在逐煞功能上有了重要的交集。
宋江陣的人物角色扮演、兵器使用、陣式變化演練,都大量比附或模仿水滸梁山的人物故事情節,梁山 108 條好漢比附天罡、地煞星轉世,生前是忠義雙全的歷史人物,死後理所當然具有神靈屬性,有降妖伏魔之能,最適合在宗教性儀式中扮演神駕護衛,以及傳達神明意旨的角色。大多數宋江陣常籠統的稱其保護神(田都元帥)為「宋江爺」,宋江陣陣法變化的核心精神在於宗教儀式的象徵意義,從清圈(「清箍」,營造神聖潔淨空間)、開斧、開四門、踏七星、龍穿心、蜈蚣陣到排八卦陣,多與鎮邪驅煞息息相關。傳統的宋江陣出陣時兵器貼符紙、陣員喝符水、加上種種禁忌與准神將角色,都跟民間傳說與附會的梁山泊神靈色彩密切相關,臺南、高雄地區還有一些拍面宋江陣,其儺儀與巫覡色彩更為濃厚。
宋江陣的起源跟中國明代閩南漳泉沿海地區,為了防衛鄉里而組織的地方團練武力有關,早期是防倭寇、海盜搶掠,清代以後防盜之外,漳泉地方械鬥風氣甚盛,以武館為基礎的地方團練義勇因此歷久不衰。中國自古有「南人尚鬼」的說法,福建地區以眾神信仰與廟會活動頻繁著名,是宋江陣性質轉化的另一個觸媒。廟會遶境踩街需要扮演歷史故事的遊藝團體,福建漳、泉一帶在明代已出現根據水滸傳情節「以姣童妝扮故事」的檯閣遊行。長年靜態的遊行不免單調,後來演變為以小孩或少年根據水滸傳情節在遊行過程中搬演短劇(臺灣稱之為「落地掃」),漸形成宋江戲,宋江戲的戲劇部份後來精緻化發展,成為閩南地區著名的高甲戲。而拿著水滸人物各式兵器化妝踩街遊行的成年人也發展出表演武術套路的「套宋江」(對打,臺灣稱「摃對」),後來再與漳州、泉州地區流行的少林五祖拳術結合,加上陣法變換,成為傳承梁山泊人物造型服飾打扮的「妝宋江」,亦即「拍面宋江陣」;另一類型以武館為組織核心,注重拳術與兵器對打表演功夫,成為勁裝打扮的宋江陣;無論拍面或勁束裝扮,出現在廟會活動一方面有戲劇性與武術技藝表演的娛樂性,另一方面加上一些宗教儀式的施作,立即轉化為具有巫覡色彩的神將隊伍。在閩南地區,武館配合民間信仰需要編練宋江陣陣法,若以舞獅表演為主體,則成為獅陣,兩者在武術表演與陣式變化部分基本相同。
漳、泉州地區的宋江陣與獅陣之組練,跟當地既有的家族與宗族社會型態結合,大多以同姓宗族子弟作為基本成員。臺灣是移墾社會,極少宗族聚居的同姓村,即使有,規模也較小,因此臺灣的宋江陣幾乎沒有直接從原鄉原宗族移植來臺的例子,通常是因緣際會找到師父教導而成陣,尤其是請鄰近已組陣的村庄師父來傳授技藝,之後則順勢推衍自我傳承。臺灣有一些移民較早來的地區,早期也有少數角頭聚落以同姓宗族人力為主組織的宋江陣或獅陣,例如學甲區中社角宋江陣為當地陳姓宗族組織,田龍館宋江陣為錦繡角莊姓宗族組成,謝姓獅團為學甲幾個角頭謝姓宗族合組;永康大灣李姓角頭組宋江陣,汪姓、鄭姓角頭各組金獅陣等都是例子;不過多數村莊為雜性村,武陣仍以全村各角頭人力共組為主流。
臺灣中部及雲林、嘉義地區的宋江陣與獅陣大多數是地方上的武館組陣,配合廟會需要時出陣,與漳、泉原鄉較類似;臺南、高雄、屏東地區則是由村廟負責組陣管理為主,外聘師父來指導。跟原鄉相同,臺灣的宋江陣、獅陣早期也兼含地方團練與廟會熱鬧陣頭的雙重身份,後來隨時代變遷逐漸轉為純廟會陣頭,而且在南部地區因宮廟為主體組陣,多半只能選擇宋江或獅陣其中之一練習,於是出現宋江陣與獅陣專業性分途發展的現象,臺南地區因建醮大型廟會十分頻繁,獅頭造型與陣式演練更加講究,而有金獅陣的稱法。
西港香宋江陣與金獅陣穿的是勁裝便服,臺灣另有一種穿古裝或化妝式「拍面宋江陣」,目前大約還有 16 陣左右,分布於臺南( 10)、高雄( 3)、屏東( 3)。臺南 10 陣當中,有 3 陣在急水溪流域,包括後壁頂長短樹永安堂、鹽水大庄天月宮、下營紅毛厝各有一陣,屬於 20-24 人陣類型。另外 7陣分佈在鹽水溪上游支流的許縣溪流域,包括歸仁 3陣:西勢黃府王爺壇、八甲代天府、崁子頭清水宮;關廟 3 陣:五甲的五甲壇、下湖關帝廟、埤頭關帝廟;新化頂山子腳朝天宮,都是 36 人陣。就數量來說,臺南的拍面宋江遠多於高屏地區,就臺南地區來說,以歸仁關廟地區最為集中。
從服飾形式來看,臺灣的拍面宋江陣大約可分三類:第一種強調古裝,服裝形式與化妝接近傳統戲班,也可以說最接近原始宋江戲,屏東地區皆屬於這一類,東港下頭角宋江陣、萬丹香社宋江陣為典型代表;第二種是以五行五色搭配為主色調,服裝形式簡單,但充滿宗教意涵,臺南西勢、埤頭、下湖、頂山子腳、下營紅毛厝、後壁頂長短樹、高雄內門內埔宋江陣是代表;第三種介於兩者之間,服裝飾品配件華麗,色彩鮮明,歸仁八甲、崁子頭,關廟五甲屬於這種類型。後面兩類的共同特色是穿紅色短褲或紅長褲,其中只剩臺南的西勢、埤頭、頂山子腳三陣維持穿草鞋傳統。
草鞋、黑襪(或黑鞋紅襪)、紅色褲子(以紅短褲為正宗)、白色或黑色上衣、黑帽紮繫青色頭帶,是較正統的拍面宋江服飾,亦即由代表五行的紅、黃、青(藍)、白、黑五色構成。草鞋、草席(又稱草龍)及紅、黑兩色是紅頭法師科儀演法驅邪收煞法器與服飾顏色的重要象徵,西勢宋江陣上身黑衣下身紅褲,與古代方相氏驅除疫鬼儀式的標準服裝「玄衣朱裳」類似,出陣及儀式也完全可以呈現古儺「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的景象。
儺以逐疫,拍面化妝源自儺儀中的面具概念之轉換,宋江陣化妝拍面之後,有著近乎神靈附體的想像與意涵,可以鎮邪逐煞,替天行道。歸仁西勢、關廟埤頭、下營紅毛厝宋江的全體成員幾乎都綁青色頭帶,頭帶以頭箍樣式製作,前額向上突出部分為與頭帶一體成形的圓立體造型,尾端呈小散花狀,少數人物如時遷所戴頭箍為紅布條與草索混編紮成的草圈,草圈在前額處連接留出一段向上如同蛇之昂首,混編的紅布(或紅色絲線)剛好在頂端露出,如蛇之吐信,這是古老的百越民族蛇圖騰文化的繼承。曾文溪流域的宋江陣與金獅陣則全數為勁裝打扮、注重兵器與拳術演練的宋江系統武陣,但其出陣與在廟會活動中的宗教儀式功能,則與拍面宋江陣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