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穿越時空的中國鐵道紀行

9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中俄密約下的美麗與哀愁

中東鐵路
哈爾濱─橫道河子

1.
我必須坦白的說,只因為一則「西洋畫裡的俄羅斯城堡─中國最美小站之一」的報導,加上離哈爾濱來回車程「只要六小時」,就這麼促成了這趟令我魂牽夢縈、近乎臨時起意的鐵道小站之旅,也開啟了我在中國大陸的首次鐵道旅行。

此行的目標,我將好好探訪這座昔日中東鐵路的丁字形交會城市,以及中東鐵路上保存最完整的俄羅斯鐵道村─橫道河子。

還記得在杭州購買預售票時,售票阿姨以充滿好奇的口吻問我:「你可以用寫的嗎,這是什麼車站?」

我買的是從哈爾濱到橫道河子的K7047次快速列車,票面上出現「軟臥代軟座」的詭異字樣,讓我心裡充滿疑惑;當她又追問那是什麼地方時,我竟一時語塞了。畢竟對當地「素昧平生」的我來說,實在也很難具體回答那是什麼地方,如今被她這麼一問,倒是讓我對這次的旅行更加滿懷期待了。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哈爾濱。第一次是在幾年前的盛夏裡,跟著旅行團,有點恍惚地漫步於曾經只能在地理課本上看到的松花江畔。那時候,人們或悠閒散步或席地而坐,感受從河面上吹來的陣陣涼風。到了傍晚,則沉浸在廣場輕快的音樂及歡樂的啤酒節慶之中,我明白,他們正享受著「冰城」一年之中短暫的溫暖和煦,等到十月底初雪到來,有些哈爾濱人將「南漂」到海南島去渡過漫漫的長冬,屆時,整座城市將回歸北國應有的雪白平靜。至於充滿商業氣息的俄羅斯風情中央大街,印象中是大家匆忙地尋找俄羅斯套娃紀念品,激烈比價的熱鬧場景。

我對哈爾濱的印象僅此而已。

幾年後,我利用五一小長假再度來到哈爾濱,相較於南方早已暑氣蒸騰,這裡才剛從酷寒的冬天裡甦醒過來,乾枯的樹枝上開始冒出稀疏的新綠,雖沒有一般想像中的春意盎然,不過,隨處可見的淡紫色丁香花,卻已率先飄香滿城,為極短暫的春天帶來活力與朝氣。

了解中東鐵路,就必須先從了解哈爾濱開始。中東鐵路原稱大清東省鐵路,是一八九六年清廷甲午戰敗後,無計可施的滿清帝國,在聯俄抗日的天真想法下,派出外交大臣李鴻章遠赴聖彼得堡簽訂中俄密約,允諾沙俄在中國東北境內修建一條西接歐洲大陸,東抵太平洋岸港口,橫跨歐亞的大鐵路,並允許沙俄取得其沿線附屬土地的使用權。

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旅順、大連,路線呈丁字型,全長兩千四百二十公里,一八九八年起分段動工,於一九〇三年建成。這條廿世紀初完成的壯偉鐵道工程,孰料竟成了日後俄國緊緊勒住中國大東北的鎖鏈,控制遠東的戰略工具。鐵道在東北境內所到之處及其兩側附屬地皆成了俄國殖民地,讓原本就已衰微的大清帝國,更因密約允諾修築的鐵路而被蠶食鯨吞。

而位在鐵路丁字交會點上的哈爾濱,原本只是在松花江畔一處蘆葦蕩的小漁村,中東鐵路的鋪設,卻使得哈爾濱變成一座洋味兒十足的城市,經歷了近半世紀「畸形的繁榮」。

起初,鐵路建設吸引大量的俄羅斯、猶太、波蘭、日本及德國移民來到這裡,其中又以俄羅斯人占了大半。這些移民遷入後,帶來家鄉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情,為這座城市奠定了多樣的異國情調,因此,這裡早就不只是任人走馬看花的觀光景點,而是一座處處可以欣賞建築藝術與異地文化的戶外美術殿堂了。

漫步街頭,以俄羅斯風情領銜的「洋蔥頭」、「帳棚頂」造型建築,不只體現在標誌性公共建築,還在大街小巷裡的候車亭、街頭造景藝術上盡情揮灑,是迥異于中國其他城市的別樣風格。除了異國建築引人入勝之外,我最喜歡的是由淺米黃、淺粉紅還有部分淺粉綠色為基調的俄羅斯風格建築,高雅、潔淨又隱含了溫暖感,色彩果然擁有神奇的功能,無形中調節了旅人的情緒,讓我一眼就愛上這座有「俄羅斯建築博物館」之稱的城市。

其次,說哈爾濱是個鐵路造就的城市,一點也不為過。很多人並不知道,鐵道曾經在這座城市裡穿行盤繞,整個城市的脈動都是以中東鐵路的鋪設為主旋律,聽說現今的老人們有一半以上年輕時的工作跟鐵路相關,街道規劃與城市發展也是以鐵道建設為理念;就以大家熟知的著名景點─中央大街為例,它曾是一條為運送中東鐵路修築器材,在松花江荒涼的河堤上豎向開出的一條土道。可以想像的是,這座橫空出世的鐵道之城,一時之間教堂的鐘聲、路面電車的叮噹聲與火車的汽笛聲在空氣中縈繞著,景象猶如﹁東方莫斯科﹂。

我刻意選擇了現代的哈爾濱地鐵,體驗懷舊的鐵道建築之旅。

甫於二〇一四年建成的哈爾濱地鐵一號線,部分是由地下戰備隧道改建而來,所以通往月台的樓梯又長又深;更吸引我的是,哈爾濱地鐵出入口的造型全是歐式風格,甚或是說俄式,和中國境內那些千篇一律的現代造型完全不同;此外,月臺的拱廊型立柱,及其上裝飾的歐風造型燈,用的也是淺米黃、淺粉紅等暖色系,讓人聯想到俄羅斯地鐵華麗恢宏的大廳及金碧輝煌的藝術牆面,也讓搭乘地鐵不僅只是一個移動行為,更像在一個地下藝術宮殿裡遊走,是一場讓人目眩神迷的視覺饗宴。

再者,地鐵潔白的車廂,配上暖橘與暖黃色的冰晶圖樣及紅色座椅,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德國IF設計大獎就頒給了她。

我不禁兀自想像,在零下三十幾度的冬夜,鑽進地道底下搭乘地鐵,沐浴在那股和煦無比的暖意中,會有多麼幸福!

選擇在地鐵一號線的鐵路局站下車,站外是中東鐵路鼎盛時期所興建的各種鐵路老建物,正對著鐵路局辦公廳舍的耀景街、公司街還保留了完整的鐵道員工生活街區,這裡建有帝俄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校舍、官舍建築及高級員工住宅,所有生活休閒機能一應俱全。再沿著西直大街、花園街走逛,也參觀了鐵路總部及其周邊鐵路員工附屬設施,如文化宮、員工俱樂部、領導官舍等,米黃色的色調,盡顯濃濃的俄式風情。

在哈爾濱市區內,還有一處出租車司機口中最老的火車站─香坊車站,一到站前,我就被眼前這淺米黃色的宮殿般俄式站體、圓圓的的紅色屋頂與墨綠色窗框的配色給迷住了,腎上腺素一下子就飆升上來,東拍拍西逛逛,愉快地沐浴在這米黃色的溫暖時光裡。行前得知,二〇一四年十二月,橫跨松花江、已有百年歷史的濱州老鐵橋突如其來被宣告即將功成身退,所以深知再不趕快行動,就可能再也看不到這座乘載著多少歷史恩怨的鐵橋了。

松花江畔的老濱州鐵橋,是中東鐵路哈爾濱通往滿州里的重要橋樑,是理解中東鐵路歷史不可忽略的重要遺產,如今,雄偉堅實的水泥新橋與舊橋平行佇立著,好像在對舊橋示威一般,非常突兀。老鐵橋的兩側是僅容兩人通過的人行道,隔著鐵絲網不到兩米距離就是鐵軌,當火車通過時的震撼感可想而知。

冷颼颼的北風在五月初依然冷冽的吹著,令我有點招架不住,但很多當地人卻已經牽著自行車,利用這老鐵道橋渡河到對面的太陽島旅遊,或在河堤上享受微涼風中的一抹暖陽,一邊心滿意足地吃著冰棒,欣賞皮膚白皙的東北美女展露初夏的美好。

我呆站在鐵橋上好一會兒,望著波光粼粼的松花江水,來自南方的我,忍不住幻想著在冬天結凍成冰的河面上,一片藍天下的雪色白,一群人在江上滑冰、狗拉著雪橇…,各種冰上活動的北國歡樂景象。

2.
第二天。

此行的另一重點,是距離哈爾濱約三百公里遠、曾被譽為「全中國最美小站之一」的橫道河子站。

橫道河子是一座因中東鐵路的修建而蓬勃發展的小鎮,其中一九〇一至一九〇五年建成的俄式風格建築近百棟,如今風貌保存的最完整也最原始;一九〇三年中東鐵路開通後,橫道河子一直是重要的軍政機關所在地,一些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在此修建別墅和公寓,開設工廠和商行,一時商賈雲集,有「花園城鎮」之稱,現今還遺留許多歷史古跡,例如木造東正教教堂和中東鐵路扇形機車庫。

由於出發前一晚夜宿哈爾濱火車東站旁的小旅店,隔天清晨三、四點就被各種機車頭的鳴笛聲給喚醒了。清晨六點五十分,睡眼惺忪地走進車站,列車出發告示時刻牌出現密密麻麻、以前只有在地理課本中出現的地名,心情不知不覺又激動了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在東北搭乘火車旅行,而且是一趟小站之旅,不免有些小小的成就感。我所搭乘的這班K7047次快速列車的終點站是牡丹江,上午七點二十二分發車,排隊的乘客很大一部分是登山客,打聽之下他們都是要前往近郊的帽兒山,這山是一火山熔岩形成的,由於哈爾濱附近缺少起伏的山嶺,因此,這座不算高的小山,成了都市人近郊登山的大熱門。

我買的「軟臥代軟座」車票,終於到了謎底揭曉的時刻。

原本是四人一間的對向型上下舖軟臥包廂,這時候上鋪不開放使用,僅能置放行李,下鋪一排坐三個人,比起硬座並不算太擁擠,只是一共五個陌生人對坐在一個半封閉的包廂裡,十分尷尬,所有的談話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更別說我是一個人還跟情侶與夫妻們共處一室,簡直成了一顆超級亮的電燈泡。

這個包廂裡有成對的四個登山客包圍我一個人,還好他們在帽兒山都下了車,整列車的旅客也幾乎全都走光了,我如願地「獨享」這一個人的包廂直到橫道河子,算是旅途中的小確幸。

我倚著小桌板,欣賞著窗外單調的北國農村風景,這也才發現原來這裡用來耕田的不只是牛,也有使用驢和馬,跟我在日本北海道看到的景觀非常相似。我心裡暗忖著到了九月的收穫季節,一定要再來看看金黃色豐收的東北。

列車在這片丘陵地上,有節奏地配合著鋼輪與鐵軌碰撞的韻律聲,緩緩運行著。

在穿過幽長的杜草隧道之後,突然轉了個大彎,透過車窗看到了一座被群山包圍著的俄式小鎮,我隱約感覺橫道河子站就快到了。只見那雙層白色站樓、兩座尖聳的紅色塔樓兀立在兩旁,童話城堡風的建築深深的迷住了我。

一下車,山裡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旅途中的勞頓也隨之煙消雲散。本想在月臺上多逗留一會兒、拍些照片,無奈剪票口的女票務員頻頻催促,要旅客們抓緊時間趕快出站,實在有點掃興。

出站後的街景與我想像的完全不同,在商店林立的街道上卻又充滿樸實的農村氣息。我隨機問了一位輪廓有點像俄國血統的老婦人,火車機車庫往哪走?只見她不假思索地往前一指:「順著站前的路左轉彎走過去就是了。」

沿途多半是淺米黃色的俄式農村建築,磚造方形的煙囪還不時冒著準備午餐的縷縷炊煙。街道整齊而筆直,走著走著,腦海中不禁浮現此地在全盛時期的熱鬧景象。沒多久,我已來到機車庫前,繞了半天卻怎麼也找不到入口處,工作人員說是機車庫正在整修中尚未開放,心想;好不容易才從大老遠跑來怎能空手而回?於是著急地四處尋找可以翻牆而入的缺口,最後跳過幾乎兩米的高牆才翻進去。

想不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進來的我,竟然從扇形機關車庫前的巨大蒸氣機車中,隱約聽見兩位年輕女子的談笑聲,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兩位來自牡丹江的女子,是從車站旁的缺口溜進來的。

表明了來意,她們很驚訝的問我為什麼來這兒?我說明來自臺灣之後,她們更加驚訝了,不斷的對著遙遠的南方小島發出好奇的問題。愉快而短暫的交談後,我便開始仔細欣賞這座如手風琴般,有十五座停車孔洞的俄式厚重建築,才沒按幾下快門,熱情的她們便要領著我從捷徑走出機車庫,坦白說我都還沒拍過癮呢!

與哈爾濱一樣,這座因中東鐵路而興起的城鎮不過才百年歷史。當年俄國人之所以在橫道河子不惜砸下重金,修建鐵路與維修基地,看中的並不是它的戰略位置,而是絕佳的地理優勢。

中東鐵路從綏芬河開始,一路向西,到橫道河子的距離有五百餘公里,受當時工程技術條件限制,要登上虎峰嶺,成為蒸汽機車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礙。必須在山下重新編組、加水、加煤、整備檢修及加掛車頭,才能保證列車安全順利地翻過山嶺。於是,俄國人選中了位於山嶺東坡下的橫道河子,修建了機車修理廠房、列車編組站及工作人員生活所需的各種設施。鼎盛時期,居住在此的俄國人高達上萬,遠遠超過住在當地的中國人。

二戰後,隨著科技進步,鐵路設施汰舊換新速度加快,蒸汽機車逐漸被大馬力內燃機車、電力機車所取代,橫道河子的鐵路設施及功能逐漸被取代。如今,彷彿時光凍結的俄羅斯風情小鎮,在群山環抱下的清新空氣,整齊的街道中,只有零星的遊客,在悠閒的氛圍下輕鬆漫步,很有臺灣林業小鎮─林田山或車埕那種繁華落盡的寧靜詩意,因此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駐村聚集。如今,藝術村圍牆外掛滿了這小鎮的北國風情油畫,值得停下腳步,慢慢細賞。

我就在這個環境清幽的小鎮上,悠閒地逛了一整個下午,還留下一幅很有鄉村風情味的火車照。回程時,忽然下起雨來,感覺有點涼意,於是趕緊躲進車站候車室,還有點不好意思地穿起輕量羽絨服,因為,這裡的人都還穿著短袖呢!

跳上一列下午四點零四分準時開來的K7048次列車,軟座包廂內,已有一對夫妻時而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著,時而輪流臥躺睡著,為了分散注意與尷尬,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哈爾濱啤酒及紅腸,望著窗外橘紅色的北國夕陽,一路晃回了哈爾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