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流轉的傳統:節慶創新之道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綠博微笑講堂——產業轉型的推手

南瓜傳奇——旺山休閒農場

南瓜有多少種?100種、200種、300種?有胖有瘦充滿驚奇;南瓜有幾種吃法?蒸、煮、烤、煎、炸,或冷或熱各有一番風味。旺山休閒農場在綠博微笑講堂上,以南瓜為主題,將平凡食物運用創意做轉變,推出「南瓜pizza」、「南瓜豆奶」等體驗項目,讓民眾體驗平凡食材的不平凡風味與做法。

位於宜蘭縣壯圍鄉的旺山休閒農場,早期係種植新疆哈密瓜的農家,目前由農場第一代主人林旺山與第二代林家兩兄弟,一同協力經營。在旺山休閒農場所種的瓜果種類超過400種,農場中展示了各種食用的、觀賞的、收藏培育的瓜類,他們也運用巧思,在農場中設有六、七條各式主題的南瓜隧道,如東洋南瓜、西洋南瓜、美國南瓜及觀賞南瓜等,打造出以南瓜為主題的休閒農場,開創出老果園的新價值。

擁有營養學背景的林智凱負責產品的研發與加工,弟弟林智頡則負責園區導覽,他們發展出各式的南瓜料理,如南瓜豆漿、南瓜咖啡、南瓜薯條、南瓜pizza等,讓到農場的旅客能品嚐南瓜的不同風味。其中最有特色的料理,像是「炸彈南瓜」,使用鐵桶將南瓜進行40分鐘的烘烤,讓南瓜表皮由橙變焦黑,烤熟後的南瓜外形如同炸彈一般,但褪去焦黑外皮後,呈現金黃肉質並散發濃郁香氣,鬆軟甘甜的口感,別有一番風味。

2012年的聖誕節,兄弟倆發揮創意,利用南瓜進行創意布置,搭設一顆由450顆大南瓜組成,總重量達1,500公斤的「南瓜聖誕樹」,而到農場參觀的民眾,也可以在南瓜上刻字、彩繪。將傳統農業結合現代口味、創意藝術,發展出獨特的產品與服務內容,旺山不僅推動當地的觀光發展,也為自己原本精心種植的農產品,增添額外的附加價值。

養鴨傳奇——信仁牧場

宜蘭平原由於天然氣候、地理水文、河渠交錯等多重因素,一直以來都是臺灣地區養鴨重鎮,但隨著屏東、高雄等地的養鴨人家崛起,宜蘭的鴨子部隊人數也開始居於劣勢。不過,宜蘭人還是有其應對之道,也許在鴨子數量比不上其他地方,但是在多元發展上則有精彩的表現,現在除了有肉鴨外,更開始發展「生蛋鴨」,甚至發展各種鴨子的配種中心,專門供應種鴨給高雄與屏東的養鴨人。位於宜蘭三星鄉,曾經三代養鴨,目前專門飼養生蛋鴨的信仁牧場養鴨人家,就是其中一個從傳統鴨產業轉型的例子。老闆陳信仁表示,民國50幾年祖父開始養鴨,以飼養產蛋鴨為主。後來養鴨業漸漸興盛,此地成為當時最大供應肉鴨的市場;民國82年縣政府基於環保考量,宣布河川禁止養鴨,對於傳統養鴨人家帶來衝擊,養鴨優勢不再,父親因此開始轉型,使用自家飼養鴨子生產的鴨蛋製作皮蛋、鹹蛋,他跟隨著父親的腳步,循傳統的方法製作,堅持不添加防腐劑,並進一步加入「鴨蛋分級」的概念,使產銷更趨精緻化。

為了降低對河川所造成的汙染,陳信仁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養鴨中心的每一場相關課程及會議,成為「水簾式養鴨場」的先驅,將管理養殖模式適度調整,也將鴨生態介紹、撿蛋、製作鹹鴨蛋相關體驗活動帶入鴨場當中,讓遊客到鴨場不只看見成群的鴨子,對養鴨人家也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今年信仁牧場也在綠博微笑講堂,帶遊客體驗紅土鹹鴨蛋的製作,讓遊客了解鴨蛋的傳統製作方法,也了解到每項材料背後需要的準備,像是紅土需先調好醃製,以煮沸的水加入略帶黏性、曬乾自然殺菌過的紅土及鹽。

除了發展產品與服務的多元化與精緻化外,信仁牧場對於養鴨仍舊一點都不馬虎,在深入了解鴨子的行為之後,發展出一套特別的養鴨理念:由於鴨子每24小時就會生一次蛋,這樣不斷生蛋,多少會對鴨的健康與蛋的品質造成影響,信仁牧場也因此在每隻鴨子生了將近一年蛋後,就會停止供給飼料一星期,鴨子一看沒得吃,餓了一星期,儘管一星期後又有得吃,卻還是一樣會氣得一整個月都不下蛋,直到氣夠了才又開始下蛋,這樣剛好可以讓鴨子休息一個月左右。

因此來到信仁牧場,民眾不只可觀賞鴨群、體驗撿蛋與製作鴨蛋,還可以聽到信仁牧場的生態解說,對鴨產業、養鴨人家有進一步的了解。

蜜餞翻身——橘之鄉

宜蘭是臺灣金桔產量最高的地方,尤其集中在礁溪、員山、三星一帶,年產量大約有2,000∼3,000公噸。早期的宜蘭人不知如何運用金棗,因此往往放任滿山金棗落地。看在林陳阿鳳阿嬤眼裡十分心疼。阿嬤認為,金棗是具有保養療效的水果,若能妥善加工,定能讓更多人受惠。為了承續阿嬤的理念與精神,第一代老闆開創了橘之鄉蜜餞工廠。開創工廠之前,林枝漫夫婦開始研究能否將金桔製造成好吃的蜜餞,以幫助果農解決因產量過剩而棄收的窘境。傳統的蜜餞製造方式,因糖漬時間必須要15∼30天,而且要加溫到100˚C以上,果皮會產生「褐變」現象,所以必須使用漂白劑漂白,以美化賣相,為了延長保存期限而添加防腐劑等。這些傳統蜜餞的製造方式,看在林枝漫夫婦的眼裡,直覺「自己都不敢吃了,怎敢製造給別人吃!」因此,如何研發不加漂白劑、防腐劑、香料的蜜餞,就成為首要目標。歷經七年的苦心研究,民國75年,他們終於賣出第一顆無漂白劑、無防腐劑、無糖精且低甜度、低卡路里的透明蜜餞。

民國76年,一家默默無聞的工廠,得到中華民國食品科技學會的新產品獎、食品衛生優良管理獎,橘之鄉的表現,令很多食品大廠跌破眼鏡。橘之鄉的產品成為宜蘭縣政府待客最好的甜點,甚至連外交部、農委會出國訪問都來此採購,贈送外賓,橘之鄉成為最經濟實惠的「縣禮」及「國禮」。

而第二代林鼎剛與哥哥林鼎鈞接掌後,以創意服務融入經營,將原本傳統的蜜餞工廠轉化為分享天然食材的人文空間,並以現今注重天然、養生的觀念,創作出融合在地食材的鴨賞蜜餞料理。在新建的AGRIOZ建築中,除了展示傳統做蜜餞的器具,也在這裡進行「蜜餞實驗場」,讓遊客親手製作金桔蜜餞,經由實際體驗,深化遊客對蜜餞文化的認識。

從橘之鄉的發展,可以看出業者在堅持傳統、在地的同時,也逐步結合現代人的需求,找出蜜餞可以應用的方向,除了結合料理,也增加體驗活動,並使原本純手工的製作方式,改以現代化的衛生作業環境與嚴格的品管機制,獲得了CAS優良觀光工廠的認證,另一方面也開放民眾參觀蜜餞加工流程。儘管面對著傳統產業沒落的困境、外國零食產品的競爭,橘之鄉試圖在堅持傳統的精神下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丹麥燈節——產業節慶創新

帶來光亮的燈與火給人明亮的感覺,時常成為節慶的主題,因為「明亮」不論在宗教或文化上,都富有正面的意義。有別於傳統上與「火」有關的節慶,丹麥的燈節(Lighting Festival)則充滿了現代感。本文將引用一篇發表在《區域經濟期刊》(Local Economy)的學術論文〈地方創業平台:以斐特烈港燈節為例〉,簡述現代節慶如何成為地方創業之平台。斐特烈港(Frederikshavn)位於丹麥北端,過去是一個漁村,現在則是一個提供教育、老人照護以及銀行服務的直轄市。造船和觀光曾經是該城市的兩個重要特點,但後來這兩個產業都面臨衰退,因此該城市找了許多替代方案,包括各類創業以及多樣化的經濟策略,當地的專家也提出了各式吸引觀光的計畫,包括轉換為全球第一個透過替代性能源來運作的城市等等。丹麥燈節主要是由兩家照明設備公司所發展的,其中一家跨國企業在此城市開了一家工廠,這些工廠帶來了一些周邊廠商,使該區域形成了照明設備產業群聚,也讓政府在訂定政策時更加考量到這個區域。燈節的想法很快地在公共部門中獲得支持,當地部分技職體系的老師也投入其中,來自公家機關以及工商理事會的個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人促使群聚廠商的形成,並結合了教育、文化單位,提供空間及人力讓這個節慶成功舉辦。

燈節並不只是個節慶,舉辦目的更在於活化當地經濟網絡,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也在這個節慶中獲得許多好處,例如公司可以擴展並且加強他們的網絡、透過展示模型尋求可能的顧客,年輕人可以獲得來自全球最專業的相關教育,員工可以看到他們的產品被採納在城市的地標上。此外,對於私人企業來說,能夠看到他們的建築物被宣傳,可以說是一種「在地社區開發」(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燈節醞釀籌備的過程,以及伴隨產生的活動,可說是將節慶視為創業平台的一個過程。燈節的目標是要促進行銷、教育以及經濟網絡,而此活動也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反思臺灣目前的節慶多以熱鬧的主題活動為主,似乎是藝術、休閒、娛樂導向為多;若是以丹麥燈節為借鏡,或許可以設計一個與地方產業和專業技能相關的節慶(例如宜蘭的漂流木),不一定老少咸宜,卻能吸引世界相關領域的專業或業餘人士共襄盛舉。如此也許雖沒有童玩節或綠博的熱鬧,但在就地取材或創意創新上也能有同等發揮,也是另一種節慶創造的思維模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