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首爾日常
記不起是從何時開始,幾乎每年都一定會到首爾走走,每一次自己走出飛機艙門的那個時刻開始,心情仍有著難以言喻的興奮與期待。最後幾次的首爾行,為了準備即將出版的《這時首爾》,也特地再造訪我們一直都很喜歡的地方,甚至在出版的前一個月飛往首爾,也砍掉重練許多間小店。
記得走進Month sculpture畫室咖啡館時,內部空間換了一些畫作,景色與第一次來時不大一樣,當時店主Mi Na Ham正坐在桌前低頭作畫,而店主丈夫則是在一旁煮著咖啡。離開前有機會與倆人簡單聊聊,雖只是30分鐘對談,卻因為多了了解,而有著完全不同於第一次到訪的美麗心情。
通常以地鐵代步的我們,也在首爾學會了搭公車走訪每一處,最後幾次的首爾行,我們不坐地鐵,跟著公車前往不同街區巷道,反而遇見了意想不到的迷人風景,也比預期中快速方便。
每次從首爾回國後,與J一起整理著每一張照片,也像是重回當時旅行的總總,再將記憶寫進書裡,留下每一段獨特回憶。《這時首爾》也像是我們自己多年來的首爾旅行分享,這次除了編輯之外,我們也參與了封面與內頁的設計,很謝謝編輯莊莊相信我們的諸多堅持,才能完成這本心想中的這時首爾。
說著,這時首爾有點甜,因為我們嚐了每個無法抗拒的療癒甜點;想著,這時首爾有點酸與苦,因為我們在首爾咖啡館喝了許多咖啡;念著,這時首爾有點美,因為總有溫暖的人事物與我們相伴。
記不起是從何時開始,幾乎每年都一定會到首爾走走,每一次自己走出飛機艙門的那個時刻開始,心情仍有著難以言喻的興奮與期待。最後幾次的首爾行,為了準備即將出版的《這時首爾》,也特地再造訪我們一直都很喜歡的地方,甚至在出版的前一個月飛往首爾,也砍掉重練許多間小店。
記得走進Month sculpture畫室咖啡館時,內部空間換了一些畫作,景色與第一次來時不大一樣,當時店主Mi Na Ham正坐在桌前低頭作畫,而店主丈夫則是在一旁煮著咖啡。離開前有機會與倆人簡單聊聊,雖只是30分鐘對談,卻因為多了了解,而有著完全不同於第一次到訪的美麗心情。
通常以地鐵代步的我們,也在首爾學會了搭公車走訪每一處,最後幾次的首爾行,我們不坐地鐵,跟著公車前往不同街區巷道,反而遇見了意想不到的迷人風景,也比預期中快速方便。
每次從首爾回國後,與J一起整理著每一張照片,也像是重回當時旅行的總總,再將記憶寫進書裡,留下每一段獨特回憶。《這時首爾》也像是我們自己多年來的首爾旅行分享,這次除了編輯之外,我們也參與了封面與內頁的設計,很謝謝編輯莊莊相信我們的諸多堅持,才能完成這本心想中的這時首爾。
說著,這時首爾有點甜,因為我們嚐了每個無法抗拒的療癒甜點;想著,這時首爾有點酸與苦,因為我們在首爾咖啡館喝了許多咖啡;念著,這時首爾有點美,因為總有溫暖的人事物與我們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