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79特價54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先民墾拓的淡蘭百年山徑:淡蘭古道中路 撰文/楊世泰

前言
臺灣於十七世紀末納入清帝國版圖後,越來越多來自福建漳州、泉州的先民渡海來臺,是當時移墾臺灣的兩大漢人族群,最早於中南部發展,十八世紀中期擴展到北部,在現今的雙溪、坪林一帶開墾,形成綿密的生活路網;進入十九世紀後,因爭奪水源、耕地,在全臺灣已醞釀多起衝突的「漳泉械鬥」也在這一帶漸漸升溫,於是人們往內山移墾,將路徑繼續擴散到更深的山區。當時拓墾、移墾所走出來的山徑就是中路成形的基底,也是淡蘭古道中路被界定為「民道」的緣故。雖然路網因現代交通發展而沒落,但現在沿途仍存幾座古厝,還有舊時耕作的梯田遺跡,足可見證當時民間的蓬勃生氣。
淡蘭古道中路整治後概分為三段系統,總計涵蓋十八條步道,起點在暖暖,經十分、柑腳、闊瀨、泰平,由灣潭、坪溪出外澳抵達宜蘭。第一段是「暖東舊道系統」,以平埔族人白蘭氏開拓足跡為藍圖,從暖暖經十分到柑腳,路線多屬郊山步道,和平溪煤礦產業密不可分的歷史脈絡是一大賣點;第二段是「噶瑪蘭入山孔道O型路線系統」,以漳州、泉州移民移墾史為引,勾勒先民在柑腳溪和北勢溪兩個水系的日常剪影,順時針方向途經柑腳、泰平、三水潭、闊瀨等聚落,路況和景觀都比較原始,宗教、人文史跡豐富,是最能感受歷史軌跡的路段;第三段是「噶瑪蘭入山孔道系統」,以「黃總開大坪」從外澳經石空古道到泰平開墾的路線為本,由三水潭、灣潭、坪溪走到外澳,步道比行灣潭溪、坪溪,坡度和緩好走,風景親山又親水,是適合新手入門的精華路段。

綠色寶地
對比我們曾經走過的國家綠道之「樟之細路」和「山海圳」,淡蘭古道中路的山徑比例最高,要踢的公路、產業道路不多,在接近都市化開發最高的雙北地區,能有一條這麼「綠」的長距離路線實在極其可貴。走完之後,打從心底覺得淡蘭古道中路是名副其實的寶地,有相見恨晚之感,要珍惜,更要常常去走動,活化這塊土地。
回憶縱走淡蘭古道中路的第二天,景觀變得越來越原始,山徑也修築得很美,透過千里步道協會就地取材的手作步道工程,以及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與其他民間單位的合力修復與維護,古道已被盡力呈現出當年樸拙的樣貌。仔細觀察,徒手修砌的石階亂中有序,幾個常走動的踏點上頭的青苔已被磨得光滑,跨距、階高都調整得很好,一步一步慢慢走,不喘不累,這樣不疾不徐的節奏,恰到好處。
我坐在崩山坑古道殘存的古厝遺址旁休息,早春的微風涼得很舒爽,但還沒吹乾滿身的汗水。柑腳溪傳來微弱的潺潺水聲,距離門前的石階大約三公尺左右,取水很方便,是滿足傳統山居生活的基本條件,可以燒水、煮飯、洗衣服,還可以用來灌溉一層一層的梯田。但從傾頹的破房子周圍看不出來當時的生活面貌,於是我開始運用我那能力有限的腦袋,進入零現代科技模式,思考要如何用竹子接管引水、儲水,免得一天到晚提著水桶爬上爬下,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也開始盤算耕地要如何切割、如何栽種,才能一年四季都有糧食可吃。但在完成這一切規劃之前,我得先順流而下走到柑腳,向更早移居過來的同鄉請教這邊的水土、風俗,他還會告訴我扁擔和竹簍哪戶人家有賣,但村子裡沒有鐵匠,要買農具,得走到更熱鬧的雙溪才有著落⋯⋯。
那不過是短短幾分鐘的白日夢,我卻鑽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一兩百年前的時光。我不禁開始想像一個情境,那是城市和郊外沒有明顯分野的年代,在這塊山區的生活條件只有「不好」跟「更不好」的區別,多數人不敢奢望安逸,只求溫飽。卻有一群人隨風漂落到這座島嶼,沒有家世沒有財富,跋山涉水到這兒開墾新的農地。但那不是多高的山,只是很深,和密密麻麻的水脈交織在一塊,在水氣、霧氣瀰滿的山谷裡,人們用鋤頭和拳頭在夾縫中討生存。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羅漢腳討了老婆,安身立命扎根在這塊土地,掙扎的生存漸漸變成踏實的生活,而家門前那道石階熙來攘往的旅人越來越多,小徑漸漸擴大成綿密的路網,人情味和貨物都開始流通,從此白米有了鹹魚可配,而每逢過節祭祀之際,廟口辦桌的板凳總坐滿了鄉親的熱屁股。於是透過我那粗淺的想像,淡蘭古道兩廳之間溝通百年的山徑路網,便一幕幕活靈活現地浮現在眼前,而不只是圖紙上若有似無的虛線和地名。
與世界長距離步道接軌
千里步道協會的徐銘謙老師將這些路網界定為「淡蘭古道群」,而非單一線性的步道或古道系統,賦予所謂「淡蘭古道」更開闊但也更精準的定義;官方則將淡蘭古道綿密的山徑納入國家綠道系統,並清楚地劃分為北中南三路,讓行者能夠依照不同需求,規劃出一個從起點順暢走到終點的徒步行程。而淡蘭古道路線親山、親民,沿途的軟硬體設施也逐漸完備,具有和國際長距離步道接軌的所有條件,也是我默默期盼在臺灣能持續成熟的戶外健行文化。
不拘泥形式且保有彈性,並重與人和自然的互動,在欣賞天然美景之餘,也能和沿途的人文社群產生連結,這就是「長距離健行步道」(LongdistanceTrail)的迷人之處;意義相近的「綠道」(Greenway)之結構與概念,更讓人有機會身體力行,達成空間共享與環境倫理的實踐;而所謂「古道」(Historic Trail),則是在路徑上保存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這些歷史印記不僅有學術研究價值,得以讓現代人透過各種蛛絲馬跡,揭開過往先民生活的面紗,也透過「懷舊」這種心理情緒,弭平一部分人們在現實生活累積的焦慮與不安。美國觀光人類學家厄夫.錢伯斯將自然型旅遊分為四大類,其中一類就是「懷舊型」,他認為「我們與自然離得愈遠,就有可能變得更懷舊」,而他定義所謂的「觀光」,就是「自己意識到正在體驗另一個地方」,因此擺脫現實就是自然型觀光最重要的價值之一,讓現代人可以在不受現代性侵入的原始地帶獲得喘息與慰藉,感受生命真實的存在。是故綜合長距離步道、綠道和古道等特點於一身的淡蘭古道群,在各方面看來都是寶貴的文化、歷史、自然資產,也是一本需要用雙腳去閱讀的珍籍。
二○一六年曾費時半年去健行美國的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全長四千兩百多公里,是我和長距離步道的初次邂逅,也是一次進程緩慢卻影響深遠的啟蒙之旅,開啟我探索行路、行腳的本質,思考「步行」究竟彰顯了什麼意義與價值。離開太平洋屋脊步道之後,我不斷思考如何複製相同經驗,於是將足跡延伸到世界各地的經典長程步道,也積極參與臺灣國家綠道計畫,用身體力行並協助推廣工作。
但後來發現每一次的行走都像初戀,無論好壞,是快樂是痛苦,都僅有一次機會,無法重製相同的美好。而且這些道路就像血脈,已經在那兒了,綿密地分布在腳下的土地,不需要重新製造,也不必費心複製,只需要走出去,自然能用一個個交疊的腳步把故事說出來。
這因此讓我更享受每一趟在臺灣的健行旅程,也從而理解到,不管眼前的風景有多美,最重要的仍然是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你搭便車的藍色發財車司機、雜貨店賣你冰涼維大力的老闆娘,或是路上幫你加油打氣的友善居民。這些旅途中遇見的人們,有互動、有連結,讓每一個陌生地名都變成有了牽掛的故地。但誠如經典小說《尤利西斯》的敘述,我們在旅程中會和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相遇,有天使和魔鬼,但最後總是會遇見自己,要對話的人也還是自己。
長距離步行,或健行或登山,身體或多或少必須承受痛苦與折磨,是帶有主動性的人類意志展現,這因此讓人握有無比的自主權,能夠跳脫框架、打破藩籬。《走路的科學》作者謝恩.歐馬洛認為走路跟做夢很像,會失去時間感並沉入一場白日夢,因此能激發創意,讓大腦掙脫枷鎖,所以多數問題只要外出散個步就能迎刃而解。他寫道:「你選擇自己的方向,以自己的步調,用自己的方式。而一個唾手可得的世界等著你來體驗。」簡單來說,走路釋放心靈的自由,而自由是最珍貴的寶物,讓人可以短暫跳脫世俗,但打開寶箱的鑰匙並不在遠方,也不必費盡心力去尋找,它就在生活周圍、就在足下。

遊程推薦
登山運動在臺灣的發展,自一九七一年的百岳名單選定後,迄今已滿五十年,山的姿態與面容或許變化不大,但人們對山的認知已開始改變,眼光不再侷限於山頂那一片方寸之地,而是延伸至步道的盡頭,那彷彿出現在隧道彼端的微小光點,應許一個有別於競逐高度的獎賞與承諾,讓徒步行者能褪下登頂後的英雄冠冕,用一個接一個的步伐,踏向歸返心靈原鄉的路途。這是徒步健行和登山攻頂的基本差異,山峰的高度有極限,走到頂點就得折返,但步道沒有,走到一個終點之後總還有另一個廣義的終點。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健行可能是一輩子的事。你可以往一個方向走,最後結束在起點。」
用國際標準來檢視,如果要符合「長距離步道」或「綠道」的標準,距離總長至少必須超過五十公里,而且路線並非設定於難度較高的山岳縱走,而是更親民、更貼近鄉土的步道路網,結合既有鄉野小徑、郊山步道、古道,甚至是產業道路或公路;在沿途設置指標系統,提供地圖與相關旅遊資訊,滿足行者宿營、補給之需求;並透過官方與民間的定期維護讓路線暢通,讓徒步者能夠從起點到終點一次走完(Thru-Hike,全程健行),或是自行選擇區域路段分次完成(Section-Hike,區段健行)。
因此路線不一定要登高或登頂,反而著重在距離的延伸、與人的互動,以及對沿途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認識。因此這樣的健行往往帶有「走讀」和「行腳」的意味和趣味。經過幾年來的推廣,長距離步道健行的風氣已漸漸發芽,越來越多人愛上這種結合健行與旅行,而且親山又親土的休閒活動。
目前在臺灣比較符合這個定義的步道系統,當屬公私部門合力的「國家綠道計畫」,預計規劃七條,分別是淡蘭百年山徑、浪漫臺三線樟之細路、臺灣山海圳綠道、糖鐵綠道、水圳綠道、南島綠道、脊梁山脈保育綠道。前三條為優先示範計畫,後四條規劃定線中。各具特色的路線,每條綠道各有主題特色,都有用雙腳一探究竟的價值,實際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歷史和自然環境,也能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獲得許多珍貴回憶。目前已定線完成並開始推廣的有「樟之細路」、「山海圳」,以及範圍分布最廣、路線規劃最多元的「淡蘭古道」,是一幅往來北臺灣和宜蘭的山徑路網,分為北中南三路,北路是發展最早且由官方認定的交通要道,稱為「官道」;中路是先民來臺拓墾的生活網絡,是為「民道」;南路則是山區植茶經濟往來的運輸管道,於是以「茶道」為名。
綜觀三路,淡蘭古道中路可說是其中公路占比最低、綠化程度最高的步道,適合單日健行,或是規劃三天兩夜的重裝縱走,讓戶外愛好者可以徜徉在親山近水的大自然環境,暫時忘卻文明的紛擾。雖然幾個必經聚落地處偏僻、交通不易,但仍有營運中的偏鄉大眾運輸系統,從臺北市出發可搭鐵路轉乘公車抵達起點或中繼點,再視需求設定行程,不必拘泥於從起點走到終點,也不必登頂搜集三角點,自由、彈性,不受框架限制,是徒步健行或是走讀旅行最迷人之處。
淡蘭古道中路總長約六十二公里,海拔大約分布在一百至六百公尺之間,屬郊區淺山,路線大致與水路平行,例如東勢坑溪、基隆河支流、柑腳溪、北勢溪、灣潭溪和坪溪,也就是先民拓墾賴以為生的重要水資源,因此步道布線非常親水,行走在宛如綠色隧道的林蔭裡,沿途有小巧精緻的瀑布、奔騰的溪水、細細的涓流,還有倒映群山的谷間深潭,是淡蘭古道中路最有魅力的風景,讓人不禁想像當時引水耕地,或在溪邊浣衣等舊時代純樸的農家即景。
【Thru-Hike 全程健行路線推薦】
● 日程規劃
D1:暖東峽谷 → 十分老街 → 柑腳(宿)
D2:柑腳 → 泰平 → 三水潭(宿)
D3:三水潭 → 烏山 → 坪溪 → 外澳車站
● 路線簡介
三天兩夜的路線總長約四十九公里,上下坡比例幾乎相同,所以順走倒走皆可,但建議終點設在外澳,如此才能在接近終點時從坪溪觀海平臺,遠望佇立在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和太平洋。由山走到海(Summit to Sea)的感官洗禮,絕對是不可錯過的深度體驗。
官方設定的起點在暖暖火車站,但多數人會用交通接駁方式跳過長約四公里的臺二丙公路,改從暖東峽谷步道口進入中路。從暖東峽谷抵達十分老街前,會經過早年平溪煤礦產業興盛時殘留的運煤小鐵道,走起來頗有情趣。接下來是一連串以石階和木階鋪面為主的郊山步道,間雜少量產業柏油道路,行至柑腳可安排民宿過夜,有雜貨店能補給,或可藉公車接駁到雙溪車站附近,隔日再返回柑腳繼續行程。
第二天從柑腳走崩山坑古道到泰平,步道景觀漸趨原始,路上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和古厝,開始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古道情懷。大約午後沿北勢溪古道到三水潭,雙溪口福德宮有飲水機供路過之人飲用,可暫歇後在周圍尋找適合過夜之處。
第三天的灣潭古道和坪溪古道,可以說是淡蘭古道中路的精華,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且路徑平緩,是最能享受健行樂趣的路段。路線在通過可遠望龜山島的觀海平臺後,開始沿石空古道下山,歷經幾個蜿蜒的坡道後,直接抵達外澳車站的月臺,同時也是淡蘭古道中路的正式終點,由此可轉搭區間火車,約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就能返回臺北車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