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獨木舟?
初學獨木舟者常被獨木舟到底是英文的「Kayak」或「Canoe」所困擾,從中文字面上來看獨木舟,顧名思義應該可以被定義成:「一根樹幹挖掘成船型使其漂浮在水面上,利用人力划行來作為水面上之交通工具。」
從各地的演變來看
歷史上,美洲地區的印地安人所發展出來的獨木舟,最符合「一根樹幹挖掘成船型」的定義。
隨著地理環境就地取材和工藝技術之改進,若獨木舟並不侷限於一根獨木,而有利用拼板來改良,最具代表性的獨木舟是臺灣蘭嶼族人的「拼板舟」。
若取材不局限於木材而採用獸皮來取代,那源自北極圈愛斯基摩人的「蒙皮舟」,就應該是屬於因地制宜的獨木舟。
而太平洋島嶼民族波里尼西亞人所發展的、在挖空的獨木舟旁再加上一平衡木來平衡獨木舟,因而不會被風浪所傾覆,而能遠渡重洋,最後到達太平洋上各島嶼的這件歷史,應該就是人類利用獨木舟所完成的最偉大的航海成就。
從活動用途的內容來看
現代人的獨木舟活動,內容從輕鬆的湖泊划行;或是帶著釣竿划船離岸,在海上釣魚;或是沿岸航行、跨島冒險;或是激流水域裡享受浪來浪去之冒險刺激;或是水上長程航行競賽;或者效仿陸地上之背包客,打包行李上獨木舟,進行長達數十日的獨木舟溪谷、湖泊、海洋之長途旅行等,已經成為一項無水不能、無所不包的全民運動。
從製造技術來看
獨木舟之製造技術也進化到採用碳纖維或玻璃纖維之材質,船殼質地輕巧而堅固,而為了攜帶與搬運的考量也發展出摺疊式獨木舟和充氣式獨木舟,這樣帶著自己的船去環遊世界就不再只是個夢想。
因此今日的獨木舟若依船型、依材質、依用途、依水域來做獨木舟的分類與定義,僅僅是代表不同切入點所看到的結果,真實的狀況往往相互交疊無法分割區別。
若就諸多的文獻中採取以下這兩句話來區別Kayak 和 Canoe:
Kayak:…,用一支長的船槳於艇的左右兩邊分別划水,…
Canoe:….,最大的特點是使用單邊槳來划船,….
那kayak 和Canoe的區別就只是在槳的不同,而不是船的不同了,筆者試著定義kayak 和Canoe如下:
Kayak:採用單槳柄雙槳葉來划水前進的獨木舟
Canoe:採用單槳柄單槳葉來划水前進的獨木舟
在此定義下,中文的獨木舟不但是等同於Kayak 和 Canoe而無區別,也同時把雙邊雙槳倒退划行的西式划船(Rowing Boat)的船型給屏除在獨木舟的定義之外了。
今日坊間較為被廣泛採用的海洋獨木舟則可大致區分成以下三類型:
●座艙式獨木舟(Kayak):適用於氣候嚴寒,人要坐在包覆的船艙內,以隔絕外界嚴寒的天候環境。
●平台式獨木舟(Sit on top kayak):適用於熱帶水上活動,以及需要即時取用儲放大量器材的活動,如釣魚、獨木舟潛水等。
●印地安式獨木舟(Canoe):適合長期內陸湖泊旅行。
海洋獨木舟者要做哪些功課?
海洋獨木舟者來到海邊,必定會先在岸邊觀察海況,因為「周詳的計畫、謹慎的執行」,是與海洋互動多年所建立起來的觀念;因為任何海洋活動都必須配合著風、浪、流、潮汐來選定良好的出、入水點與活動路線。
海洋獨木舟者從海浪的破碎點來判定淺礁或淺灘之處,從破碎點離岸邊之遠近來判定海底地形與坡度的緩急,從破碎線與海岸線的角度判定出沿岸流的方向與速度,從破碎線之形狀找出離岸流的位置。
海洋獨木舟者計算海浪之週期、觀察波形的變化,推算出湧浪、捲浪、碎浪、上下浪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從波群現象中準確的預測在何時、何地會有較大海浪的出現;他觀察岸邊新舊砂礫的排列組合、貝殼與其他潮間帶動、植物在岸邊的聚集與堆置情形,來推估潮水線的變化;在他還沒有下水前就已了解大海在今天所傳遞給他的訊息。
於是乎他和海洋做出必要的溝通協調,於是乎他知道如何選定適合的服裝、道具,如何選定適合的出、入水點,如何選定適合的活動內容,或者是在做了這麼多的事前準備之後的最後一刻,毅然的決定終止今日的海洋活動,明後日再來。
初學獨木舟者常被獨木舟到底是英文的「Kayak」或「Canoe」所困擾,從中文字面上來看獨木舟,顧名思義應該可以被定義成:「一根樹幹挖掘成船型使其漂浮在水面上,利用人力划行來作為水面上之交通工具。」
從各地的演變來看
歷史上,美洲地區的印地安人所發展出來的獨木舟,最符合「一根樹幹挖掘成船型」的定義。
隨著地理環境就地取材和工藝技術之改進,若獨木舟並不侷限於一根獨木,而有利用拼板來改良,最具代表性的獨木舟是臺灣蘭嶼族人的「拼板舟」。
若取材不局限於木材而採用獸皮來取代,那源自北極圈愛斯基摩人的「蒙皮舟」,就應該是屬於因地制宜的獨木舟。
而太平洋島嶼民族波里尼西亞人所發展的、在挖空的獨木舟旁再加上一平衡木來平衡獨木舟,因而不會被風浪所傾覆,而能遠渡重洋,最後到達太平洋上各島嶼的這件歷史,應該就是人類利用獨木舟所完成的最偉大的航海成就。
從活動用途的內容來看
現代人的獨木舟活動,內容從輕鬆的湖泊划行;或是帶著釣竿划船離岸,在海上釣魚;或是沿岸航行、跨島冒險;或是激流水域裡享受浪來浪去之冒險刺激;或是水上長程航行競賽;或者效仿陸地上之背包客,打包行李上獨木舟,進行長達數十日的獨木舟溪谷、湖泊、海洋之長途旅行等,已經成為一項無水不能、無所不包的全民運動。
從製造技術來看
獨木舟之製造技術也進化到採用碳纖維或玻璃纖維之材質,船殼質地輕巧而堅固,而為了攜帶與搬運的考量也發展出摺疊式獨木舟和充氣式獨木舟,這樣帶著自己的船去環遊世界就不再只是個夢想。
因此今日的獨木舟若依船型、依材質、依用途、依水域來做獨木舟的分類與定義,僅僅是代表不同切入點所看到的結果,真實的狀況往往相互交疊無法分割區別。
若就諸多的文獻中採取以下這兩句話來區別Kayak 和 Canoe:
Kayak:…,用一支長的船槳於艇的左右兩邊分別划水,…
Canoe:….,最大的特點是使用單邊槳來划船,….
那kayak 和Canoe的區別就只是在槳的不同,而不是船的不同了,筆者試著定義kayak 和Canoe如下:
Kayak:採用單槳柄雙槳葉來划水前進的獨木舟
Canoe:採用單槳柄單槳葉來划水前進的獨木舟
在此定義下,中文的獨木舟不但是等同於Kayak 和 Canoe而無區別,也同時把雙邊雙槳倒退划行的西式划船(Rowing Boat)的船型給屏除在獨木舟的定義之外了。
今日坊間較為被廣泛採用的海洋獨木舟則可大致區分成以下三類型:
●座艙式獨木舟(Kayak):適用於氣候嚴寒,人要坐在包覆的船艙內,以隔絕外界嚴寒的天候環境。
●平台式獨木舟(Sit on top kayak):適用於熱帶水上活動,以及需要即時取用儲放大量器材的活動,如釣魚、獨木舟潛水等。
●印地安式獨木舟(Canoe):適合長期內陸湖泊旅行。
海洋獨木舟者要做哪些功課?
海洋獨木舟者來到海邊,必定會先在岸邊觀察海況,因為「周詳的計畫、謹慎的執行」,是與海洋互動多年所建立起來的觀念;因為任何海洋活動都必須配合著風、浪、流、潮汐來選定良好的出、入水點與活動路線。
海洋獨木舟者從海浪的破碎點來判定淺礁或淺灘之處,從破碎點離岸邊之遠近來判定海底地形與坡度的緩急,從破碎線與海岸線的角度判定出沿岸流的方向與速度,從破碎線之形狀找出離岸流的位置。
海洋獨木舟者計算海浪之週期、觀察波形的變化,推算出湧浪、捲浪、碎浪、上下浪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從波群現象中準確的預測在何時、何地會有較大海浪的出現;他觀察岸邊新舊砂礫的排列組合、貝殼與其他潮間帶動、植物在岸邊的聚集與堆置情形,來推估潮水線的變化;在他還沒有下水前就已了解大海在今天所傳遞給他的訊息。
於是乎他和海洋做出必要的溝通協調,於是乎他知道如何選定適合的服裝、道具,如何選定適合的出、入水點,如何選定適合的活動內容,或者是在做了這麼多的事前準備之後的最後一刻,毅然的決定終止今日的海洋活動,明後日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