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2022年夏天,某次週末我們救難隊在墾丁潛水訓練完後大家一起前往海鮮餐廳用餐,在點菜時老闆告訴我們說除了菜單上的之外,冰櫃裡還有現撈仔的漁獲,夥伴跟我說「教練,你想吃什麼你來點」。
我過去一看,便跟夥伴們說「這些都是洞洞魚,我們不要吃這些」,隊員問我什麼叫「洞洞魚」,我指給隊員看「你看,這些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身上都有一個魚槍打穿的洞,而且都是珊瑚礁魚類,代表這些都是我們白天潛水時在珊瑚礁區看到的魚類,結果卻被打魚人用魚槍打上來賣到海產店,我們白天潛水觀賞珊瑚礁魚類,晚上卻在海產餐廳吃牠們,你覺得這樣好嗎」。
隊員問「教練,你以前潛水的時候有沒有打魚呢」,我誠實回答「有,多年前我剛學潛水的前幾年也是會打魚,那時我們在海邊的晚餐都是自己下海打魚抓蝦來的,讓我們坐下來聽我講講以前的故事給你們聽……」。
所以當天一邊用餐一邊說起20幾年前的幾個殺手獵人的故事,也說起當我體會到手上拿著魚槍後,眼神透出殺氣、眼光就侷限在獵物的搜索中,海中的美景就變了調,這不是我當初學習潛水欣賞海洋的初衷,只有放下魚槍不再想著搜索捕殺獵物,才能回頭用心關注海洋生態之美,頓時放開心胸真正愛上這片大海。
當然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此翻轉,隨著越來越深入觀察記錄,才能更加領略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而人類是海洋最大的破壞者,但也是能讓海洋倖免於難的保護者,端看我們如何作為,今天如果不做,將來海洋崩壞到沒有了魚蝦只剩下垃圾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將會後悔到欲哭無淚!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多年前在臉書寫下第一篇潛水故事時,本來只想用臉書記錄下自己人生的經歷,當然每一篇都是真實的人生故事,因為只有最真實的人生記錄才有紀念價值,沒想到陸陸續續竟然完成了幾十篇自己的故事經歷,說出這些人生經歷是我有理念想傳達給愛海的朋友們。
海洋是大自然的母親,我們進入到海洋世界欣賞她的美麗、享受她的包容,但是我們恣意掠奪、蹂躪破壞她,直到她生病了,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並反噬回來警告我們,我們才知道再不保護她就來不及了,如果海洋崩塌了人類必然走向滅亡,希望保護海洋生態的理念能夠繼續像一顆種子埋入海人朋友的心田中,繼續生長茁壯撐起更大的保護力量,讓我們的下一代享有跟我們一樣精彩豐富的海洋世界。
30年的潛水生涯中總是會聽到、遇到或是自己經歷到一些潛水事故,但是有些事故我們常常都是道聽塗說,或者接收到二手傳播,對於發生事故的真正原因並不瞭解,我的潛水生命中有我親臨現場的救生經驗,自己也發生過命在旦夕的一線之間。
所幸,我活著回來了,所以我感受到「事故的真實原因只有活著回來的當事人最清楚」,因而我也訪問記錄了10位經歷潛水事故、鬼門關前走一遭活著回來的朋友,請他們現身說法自己的經歷,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我們學習潛水初期的學科有很多教範及安全守則,然而常常因為熟悉了,經驗多了,心態也慢慢鬆懈了,其實潛水事故的發生常常是幾個錯誤的環節環環相扣才發生的。
如果我們能夠吸取別人的經驗,多檢查一次、多注意一分、多準備一份,多提醒一次潛伴,或許就可以把連續錯誤的某個環節給切斷,就可以把事故的因素補救回來,讓這件憾事永遠不會發生,在此也希望這些好友的經驗能夠分享給閱讀到的海人朋友,只要有一個人因此而受惠,減少一條生命的犧牲,那故事的價值就足夠了,祝福大家潛安!
故事1:放下魚槍開闊視野
30年前開始學習水肺潛水進入海底世界時,是被海中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及珊瑚所吸引,慶幸自己有機會進入海底世界欣賞珊瑚礁的美麗生態,魚蝦蟹貝各種生物處處帶來驚喜,真是目不暇給。
我跟保哥、海蟑螂還有RICK,我們幾乎是每個禮拜從高雄開車去墾丁潛水,後壁湖核三廠出水口、南灣、山海、萬里桐、桂林、石珠、頂白沙、紅柴坑、石牛溪、砂島、船帆石到香蕉灣,時常到處鑽探潛點,尋找路徑下水。
那個年代潛水員非常少,當其他朋友問起我們潛水會不會有危險時,我們都會開玩笑說:「會啊!去墾丁潛水當然有危險,最危險的就是從高雄開車到墾丁的路況交通,因為每年都有人發生車禍死掉,倒是沒有聽過潛水死亡的。」
1990年代,一開始的確是懷抱欣賞各種美麗海洋生物的心思去潛水,但因為海洋資源豐富,魚蝦蟹貝觸手可及,加上當年我們並沒有海洋生態保護的觀念,下水之後便隨意撿拾蟹貝帶上岸來,食髓知味後又想要更多的漁獲,於是就去買了潛水手電筒及魚槍,開始了夜間潛水打魚採捕的潛水模式。
當年,從學水肺潛水到夜潛打魚似乎是一種常態,因為夜幕低垂後日行性魚類開始躲起來睡覺,這種睡覺的魚真的是手到擒來。過一陣子我們又轉向採捕龍蝦、海戰車這種高檔海鮮,當手上握著魚槍時就會專注於搜尋獵物的蹤跡,晚餐宵夜常常是這種「自理」生猛海鮮吃到飽,心態逐漸變成下了水就一心想著搜尋獵物,眼光開始受到侷限而變得狹隘,潛水兩三年後,慢慢失去了欣賞美麗海洋生物的初衷,不自覺的變成一個眼神充滿殺氣的獵人。
1998年我們有一次在綠島石朗潛水,先抓了一條小魚後拿小魚做餌來引誘一條大薯鰻(裸胸鯙),準備把牠引出洞口後一槍幹掉牠,殊不知在這個咬餌拖拉的過程中跟薯鰻玩了起來,然後覺得跟海洋生物互動比打死牠當漁獲更有趣,最後把魚餌送給薯鰻吃了,下一潛又帶食物來餵牠。
其實就在不久之前綠島就有一隻已經被人餵食到很親人的大薯鰻,潛水人給牠取了個名字叫「安安」,綠島的朋友常常下水跟安安互動親近,可是野生動物終究不敵人類的貪婪,某天安安不平安的被捕獵走了。
從那次綠島之行回來後,我便認真地思考當初愛上潛水這個運動就是想欣賞這些海洋生物之美,可是當我轉換成狩獵模式後,我的心境都變了,變得很狹隘、變得很自私,這真的不是我原來潛入海洋的初衷,頓悟之後我放下魚槍,再次潛入海洋後我覺得人生的視野變寬廣了,不再只想著漁獵,改成欣賞海洋生物的心態來潛水,再從欣賞的角度到慢慢關心海洋生態的發展,我的整個潛水人生也豁然開朗了!
故事2:四王群島Raja Ampat
2019的跨年,郭熙文醫師帶著我們一群好友到四王群島(Raja Ampat)船宿潛水,我們從台灣先向西南飛5個小時到達雅加達,下午出關後轉往國內線航廈停等將近10小時,午夜時分才再搭上索龍(Sorong)的國內線向東飛行,經過4小時的飛行、跨越3個時區到達索龍時天色已亮了,船家派專車在機場外接我們直駛索龍港,小艇接駁登上船宿的潛水船,終於安心抵達。
從台灣出發到索龍登船大約耗時28小時,對於搭機總無法好好睡覺入眠的我來說,身體真的很疲倦,但是第一次來到夢想中的四王群島心情還是非常欣喜。
1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一張四王群島的照片——從空中鳥瞰一個一個有如蘑菇狀的翠綠島礁,初次看到我以為是帛琉的洛克群島,後經查證才知道是印尼的四王群島,早就聽聞四王群島是珊瑚大三角的中心,這時我心裡面已經埋下一粒種子,有一天我想要來這裡看看,15年後終於踏上PIAYNEMO這座島礁,親臨現場登高遠眺一群翠綠的蘑菇頭,果真是蒼翠蓊鬱、壯闊天成。
看完了翠綠的蘑菇頭後,沒想到還有一處更為絕美且天然形成的心型海灣KARAWAPOP,這處漂亮的自然景觀真的是巧奪天工絕無僅有。
四王群島不僅水下很美,從空中鳥瞰也非常壯觀。
四王群島位在印尼群島最東邊的西巴布亞省,有四座主要島嶼——Waigeo、Batanta、Salawati和Misool環繞,由四座主要島嶼及1500多個小島、珊瑚礁和淺灘所組成。四王群島內的海域非常遼闊,面積為40000平方公里的海洋領土以及原始珊瑚礁,讓這片水域成為無與倫比的潛水天堂,擁有600種珊瑚、1000多種珊瑚礁魚類和700種軟體動物,因此成為世界珊瑚礁和水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物庫,號稱「世界的盡頭」。
印尼四王群島是一個可以讓海洋野生動物棲息繁衍、不受人類干擾的海中熱帶雨林,對於海洋熱愛者來說,這裡就是夢想中的天堂。海底世界的生物多樣性令人目不暇給,擁有600種硬珊瑚,佔全球75%的種類。你可以看到如夢似幻的水母湖,五彩斑斕的珊瑚花園,捷克、梭魚等大魚群形成龍捲風型的魚牆風暴,各種鯊魚、魟魚和海豚悠然出現,甚至還有洄游鯨魚經過的目擊報告。
你永遠不知道跳下去潛水時會遇到什麼生物,每一次邂逅都是一場充滿驚奇的旅程。無論你曾探索過多少迷人的海域,四王群島的生態系統依然會令你讚嘆不已,因為海洋在這裡展現了生命最旺盛的力量。
故事3:四王群島的代表物種
前述提到四王群島因為地處偏僻的印尼西巴布亞省,每年的10月到4月之間是四王群島最佳潛季,海象穩定、氣溫舒適,廣大的珊瑚大三角核心地帶最好的旅遊方式就是船宿潛水,船隻於夜間航行轉換地點,讓我們可以在群島之間不斷轉換潛場,深入探索四王群島最美的海底世界。
這裡除了色彩繽紛、覆蓋率幾乎到達百分之百的各式珊瑚,魚群生態同樣豐富,常可見到捷克、烏尾冬及梭魚魚群形成的各式魚牆,穿插各種鯊魚、鮪魚、魟魚、牛港鰺等大物出沒,有時還會不期而遇一群體型龐大的隆頭鸚哥擦身而過。
即便只是潛水船停靠的村落突堤碼頭(Jetty),Jetty下方也是珊瑚繁茂,住著一大群有如玻璃魚的小魚群閃閃發亮,有如身處水晶宮般絢麗多姿,令人目不暇給。
如果要說四王群島最迷人之處,就是物種豐富、俯拾皆有驚奇迷人之處。
那麼四王群島的代表物種是什麼?有人覺得是聚集成群、形成魚球又色彩鮮艷美麗的條紋胡椒鯛跟sweetlips fish甜唇魚(石鱸),更多人說是挖鼻孔鯊(Wobbegong shark)這種很特別的鬚鯊,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每人看法不盡相同,其實這些生物都能代表四王群島的特色,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場景是misool島blue water mangrove紅樹林,倒長在河口紅樹林氣根上、輝映著絢爛陽光、色彩繽紛的棘穗軟珊瑚。
2020跨年後當天中午,潛水船駛進了一座島嶼的淡水河口,沿著河口往上游開了約莫20分鐘,小艇帶著纜繩,將纜繩拉到兩岸的紅樹林綁住樹木,將船固定在河道中間,然後土耳其籍的導潛跟大家做了簡報,說等一下要下水看紅樹林中的珊瑚,還有這片河口地帶曾出現鹹水鱷,如果遇到鱷魚出現請大家保持距離注意安全。
第一潛下水後跟在土耳其導潛旁潛了約莫30分鐘,鱷魚沒有出現,紅樹林中的石珊瑚、軟珊瑚都有,但是很普通啊,這個點潛了個寂寞。
第二潛換印尼籍的導潛帶大家換了一個地方下水,背滾下水後一看,大家根本不需要導潛的語言說明,潛水員一眼就看出要拍什麼了,跟原來上一潛土耳其導潛帶錯地點真的天差地別,只見陽光斜照射入水中,映照在萬紫千紅的各色棘穗軟珊瑚上,斜射的光線有如幻影穿透入水,實在太美了。
更特別的是,這些珊瑚是倒長在紅樹林的水下氣根上,這是我未曾見過的生態奇景,大概只有在這麼偏遠的四王群島才能沒有受到任何污染而且保有如此自然的生態之美,我有幸能親臨現場並寫下記錄,真的不枉這趟千里跋涉的生態之旅。
這個潛點深度只有3米左右,陽光映照下的珊瑚色彩美不勝收,大家一直或拍照或錄製影片,足足潛了超過一個小時,似乎要把上一潛導潛帶錯位置的時間補回來,即便超過一個小時還是意猶未盡,也都忘記導潛說過這裡會有鹹水鱷出沒的警告,也因為很淺用氣很省,實際下潛應該超過90分鐘了,快到黃昏時分光線已漸漸黯淡下來,我們才帶著笑容回到小艇上,心滿意足地結束這次的河口紅樹林潛水。
回國後在潛水的群組中看到一則網路新聞報導,河口紅樹林的潛點在2020年時曾發生一起鹹水鱷攻擊導致潛水員受傷的事件,因此印尼的潛水船為了安全起見不再帶潛水員下這個紅樹林潛點了,為了避免有鹹水鱷出沒攻擊潛水員的情況而無法下水欣賞這種絕美的景象,這實在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
如果我再去四王群島潛水,河口紅樹林絕對是我想要再次體驗的首選潛點,鹹水鱷我會不會怕呢?說實在我會怕鱷魚;那還跳不跳紅樹林呢?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答案留到未來再決定吧!
故事4:消失的潛點「紅柴坑」
時序回到1996年,當年墾丁西岸最熱門的潛點應該是紅柴坑和萬里桐這兩處,到今天紅柴坑都還有半潛艇式的海豚造型觀光船,載客透過船體在水下部分的透明舷窗觀賞海洋生物。
紅柴坑是恆春半島西岸上直接面對台灣海峽的小漁港(紅柴坑的面海落日餘暉是非常漂亮的美景),當年紅柴坑有兩家潛水店,一家在小漁港的右手邊、一家在左手邊,兩家潛店生意都不錯,夏天每個周末都有不少潛水客來此租借氣瓶潛水,紅柴坑的入水點也就在小漁港的左右兩側。
我們常去的潛店是位於漁港左手邊的「紅柴坑潛水店」,老闆黃教練一家人從台南移居此地,耗費鉅資蓋了一間兩層樓的樓房及購置潛店設備,一樓經營潛水店、二樓是給潛客們住的民宿房間,從照片中貼滿了貼紙的玻璃大門就可見當年的潛客眾多,我們也是幾乎每兩週就會來紅柴坑報到一次。白天晚上都潛水,那兩年晚上夜潛都會帶一些生猛海鮮上來,然後就在潛店門前平台空地烤肉煮食,幾位好朋友吃吃喝喝打屁聊天不亦樂乎!
可惜好景不常,1998年盛夏發生了聖嬰現象,紅柴坑的珊瑚像被高溫的海水煮熟了一般開始大面積的白化,這時的我們才意識到海洋生病了,並開始探知這種珊瑚白化的原因,觀察海洋生態的劇烈變化,但眼看著她持續的惡化,仍只能無奈嘆息。
白化過後海水仍然持續高溫,本來還是一片慘白的珊瑚礁,共生藻逐漸死亡了,之後墨綠色的藻類開始附著上死亡的珊瑚礁,海底猶如厚厚的覆蓋上一層墨綠色的藻類地毯,原本繽紛多彩的魚類及海洋生物也逐漸消失了,放眼望去幾乎看不到什麼生機,海中呈現一片死寂,猶如墳場般淒涼!
海中劇變之外,沒想到陸地變化也在上演,原來黃教練當初蓋的樓房是沒有經過合法申請建照及使照的違章建築,因附近鄰居向政府檢舉查報違建,政府便派了拆除隊來把房子的一部分拆了,導致潛店的大門沒了,就這樣海陸雙重打擊之下,紅柴坑的潛水客流失了。
潛客們開始沿著海岸尋找新的潛點,往南約1.6公里就是現在的合界,再過去是頂白沙,於是潛客走了,房子破敗了,紅柴坑的潛點慢慢被人遺忘了!
雖然紅柴坑就此沒落了,但是因為這裡曾經有我們多位好朋友諸多歡樂的回憶,所以每隔個三五年,有時候想到了就會帶著氣瓶重回這裡下海去看看海洋生機是否有所回復。
造礁珊瑚的生長非常緩慢,一直到2023年,休養生息25年,紅柴坑水下的珊瑚礁總算恢復了一些生機,目前珊瑚礁的覆蓋率我用目測估計,大約只有當年盛況時的四分之一,見證了海洋生態一旦崩壞了,要讓它自然修復回來,估計至少要用百年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恢復往日榮景。
面對大自然我們人類真的很渺小,但是人類對地球氣候變遷的破壞力又非常可觀,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不過短短幾千年,如果我們不珍惜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當地球被我們破壞到臨界點崩壞時,也就是人類滅亡的時間點,人類滅亡後,地球會用更多倍的時間來療傷復原,但是人類呢?永遠不復存在了!
2022年夏天,某次週末我們救難隊在墾丁潛水訓練完後大家一起前往海鮮餐廳用餐,在點菜時老闆告訴我們說除了菜單上的之外,冰櫃裡還有現撈仔的漁獲,夥伴跟我說「教練,你想吃什麼你來點」。
我過去一看,便跟夥伴們說「這些都是洞洞魚,我們不要吃這些」,隊員問我什麼叫「洞洞魚」,我指給隊員看「你看,這些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身上都有一個魚槍打穿的洞,而且都是珊瑚礁魚類,代表這些都是我們白天潛水時在珊瑚礁區看到的魚類,結果卻被打魚人用魚槍打上來賣到海產店,我們白天潛水觀賞珊瑚礁魚類,晚上卻在海產餐廳吃牠們,你覺得這樣好嗎」。
隊員問「教練,你以前潛水的時候有沒有打魚呢」,我誠實回答「有,多年前我剛學潛水的前幾年也是會打魚,那時我們在海邊的晚餐都是自己下海打魚抓蝦來的,讓我們坐下來聽我講講以前的故事給你們聽……」。
所以當天一邊用餐一邊說起20幾年前的幾個殺手獵人的故事,也說起當我體會到手上拿著魚槍後,眼神透出殺氣、眼光就侷限在獵物的搜索中,海中的美景就變了調,這不是我當初學習潛水欣賞海洋的初衷,只有放下魚槍不再想著搜索捕殺獵物,才能回頭用心關注海洋生態之美,頓時放開心胸真正愛上這片大海。
當然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此翻轉,隨著越來越深入觀察記錄,才能更加領略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而人類是海洋最大的破壞者,但也是能讓海洋倖免於難的保護者,端看我們如何作為,今天如果不做,將來海洋崩壞到沒有了魚蝦只剩下垃圾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將會後悔到欲哭無淚!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多年前在臉書寫下第一篇潛水故事時,本來只想用臉書記錄下自己人生的經歷,當然每一篇都是真實的人生故事,因為只有最真實的人生記錄才有紀念價值,沒想到陸陸續續竟然完成了幾十篇自己的故事經歷,說出這些人生經歷是我有理念想傳達給愛海的朋友們。
海洋是大自然的母親,我們進入到海洋世界欣賞她的美麗、享受她的包容,但是我們恣意掠奪、蹂躪破壞她,直到她生病了,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並反噬回來警告我們,我們才知道再不保護她就來不及了,如果海洋崩塌了人類必然走向滅亡,希望保護海洋生態的理念能夠繼續像一顆種子埋入海人朋友的心田中,繼續生長茁壯撐起更大的保護力量,讓我們的下一代享有跟我們一樣精彩豐富的海洋世界。
30年的潛水生涯中總是會聽到、遇到或是自己經歷到一些潛水事故,但是有些事故我們常常都是道聽塗說,或者接收到二手傳播,對於發生事故的真正原因並不瞭解,我的潛水生命中有我親臨現場的救生經驗,自己也發生過命在旦夕的一線之間。
所幸,我活著回來了,所以我感受到「事故的真實原因只有活著回來的當事人最清楚」,因而我也訪問記錄了10位經歷潛水事故、鬼門關前走一遭活著回來的朋友,請他們現身說法自己的經歷,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我們學習潛水初期的學科有很多教範及安全守則,然而常常因為熟悉了,經驗多了,心態也慢慢鬆懈了,其實潛水事故的發生常常是幾個錯誤的環節環環相扣才發生的。
如果我們能夠吸取別人的經驗,多檢查一次、多注意一分、多準備一份,多提醒一次潛伴,或許就可以把連續錯誤的某個環節給切斷,就可以把事故的因素補救回來,讓這件憾事永遠不會發生,在此也希望這些好友的經驗能夠分享給閱讀到的海人朋友,只要有一個人因此而受惠,減少一條生命的犧牲,那故事的價值就足夠了,祝福大家潛安!
故事1:放下魚槍開闊視野
30年前開始學習水肺潛水進入海底世界時,是被海中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及珊瑚所吸引,慶幸自己有機會進入海底世界欣賞珊瑚礁的美麗生態,魚蝦蟹貝各種生物處處帶來驚喜,真是目不暇給。
我跟保哥、海蟑螂還有RICK,我們幾乎是每個禮拜從高雄開車去墾丁潛水,後壁湖核三廠出水口、南灣、山海、萬里桐、桂林、石珠、頂白沙、紅柴坑、石牛溪、砂島、船帆石到香蕉灣,時常到處鑽探潛點,尋找路徑下水。
那個年代潛水員非常少,當其他朋友問起我們潛水會不會有危險時,我們都會開玩笑說:「會啊!去墾丁潛水當然有危險,最危險的就是從高雄開車到墾丁的路況交通,因為每年都有人發生車禍死掉,倒是沒有聽過潛水死亡的。」
1990年代,一開始的確是懷抱欣賞各種美麗海洋生物的心思去潛水,但因為海洋資源豐富,魚蝦蟹貝觸手可及,加上當年我們並沒有海洋生態保護的觀念,下水之後便隨意撿拾蟹貝帶上岸來,食髓知味後又想要更多的漁獲,於是就去買了潛水手電筒及魚槍,開始了夜間潛水打魚採捕的潛水模式。
當年,從學水肺潛水到夜潛打魚似乎是一種常態,因為夜幕低垂後日行性魚類開始躲起來睡覺,這種睡覺的魚真的是手到擒來。過一陣子我們又轉向採捕龍蝦、海戰車這種高檔海鮮,當手上握著魚槍時就會專注於搜尋獵物的蹤跡,晚餐宵夜常常是這種「自理」生猛海鮮吃到飽,心態逐漸變成下了水就一心想著搜尋獵物,眼光開始受到侷限而變得狹隘,潛水兩三年後,慢慢失去了欣賞美麗海洋生物的初衷,不自覺的變成一個眼神充滿殺氣的獵人。
1998年我們有一次在綠島石朗潛水,先抓了一條小魚後拿小魚做餌來引誘一條大薯鰻(裸胸鯙),準備把牠引出洞口後一槍幹掉牠,殊不知在這個咬餌拖拉的過程中跟薯鰻玩了起來,然後覺得跟海洋生物互動比打死牠當漁獲更有趣,最後把魚餌送給薯鰻吃了,下一潛又帶食物來餵牠。
其實就在不久之前綠島就有一隻已經被人餵食到很親人的大薯鰻,潛水人給牠取了個名字叫「安安」,綠島的朋友常常下水跟安安互動親近,可是野生動物終究不敵人類的貪婪,某天安安不平安的被捕獵走了。
從那次綠島之行回來後,我便認真地思考當初愛上潛水這個運動就是想欣賞這些海洋生物之美,可是當我轉換成狩獵模式後,我的心境都變了,變得很狹隘、變得很自私,這真的不是我原來潛入海洋的初衷,頓悟之後我放下魚槍,再次潛入海洋後我覺得人生的視野變寬廣了,不再只想著漁獵,改成欣賞海洋生物的心態來潛水,再從欣賞的角度到慢慢關心海洋生態的發展,我的整個潛水人生也豁然開朗了!
故事2:四王群島Raja Ampat
2019的跨年,郭熙文醫師帶著我們一群好友到四王群島(Raja Ampat)船宿潛水,我們從台灣先向西南飛5個小時到達雅加達,下午出關後轉往國內線航廈停等將近10小時,午夜時分才再搭上索龍(Sorong)的國內線向東飛行,經過4小時的飛行、跨越3個時區到達索龍時天色已亮了,船家派專車在機場外接我們直駛索龍港,小艇接駁登上船宿的潛水船,終於安心抵達。
從台灣出發到索龍登船大約耗時28小時,對於搭機總無法好好睡覺入眠的我來說,身體真的很疲倦,但是第一次來到夢想中的四王群島心情還是非常欣喜。
1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一張四王群島的照片——從空中鳥瞰一個一個有如蘑菇狀的翠綠島礁,初次看到我以為是帛琉的洛克群島,後經查證才知道是印尼的四王群島,早就聽聞四王群島是珊瑚大三角的中心,這時我心裡面已經埋下一粒種子,有一天我想要來這裡看看,15年後終於踏上PIAYNEMO這座島礁,親臨現場登高遠眺一群翠綠的蘑菇頭,果真是蒼翠蓊鬱、壯闊天成。
看完了翠綠的蘑菇頭後,沒想到還有一處更為絕美且天然形成的心型海灣KARAWAPOP,這處漂亮的自然景觀真的是巧奪天工絕無僅有。
四王群島不僅水下很美,從空中鳥瞰也非常壯觀。
四王群島位在印尼群島最東邊的西巴布亞省,有四座主要島嶼——Waigeo、Batanta、Salawati和Misool環繞,由四座主要島嶼及1500多個小島、珊瑚礁和淺灘所組成。四王群島內的海域非常遼闊,面積為40000平方公里的海洋領土以及原始珊瑚礁,讓這片水域成為無與倫比的潛水天堂,擁有600種珊瑚、1000多種珊瑚礁魚類和700種軟體動物,因此成為世界珊瑚礁和水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物庫,號稱「世界的盡頭」。
印尼四王群島是一個可以讓海洋野生動物棲息繁衍、不受人類干擾的海中熱帶雨林,對於海洋熱愛者來說,這裡就是夢想中的天堂。海底世界的生物多樣性令人目不暇給,擁有600種硬珊瑚,佔全球75%的種類。你可以看到如夢似幻的水母湖,五彩斑斕的珊瑚花園,捷克、梭魚等大魚群形成龍捲風型的魚牆風暴,各種鯊魚、魟魚和海豚悠然出現,甚至還有洄游鯨魚經過的目擊報告。
你永遠不知道跳下去潛水時會遇到什麼生物,每一次邂逅都是一場充滿驚奇的旅程。無論你曾探索過多少迷人的海域,四王群島的生態系統依然會令你讚嘆不已,因為海洋在這裡展現了生命最旺盛的力量。
故事3:四王群島的代表物種
前述提到四王群島因為地處偏僻的印尼西巴布亞省,每年的10月到4月之間是四王群島最佳潛季,海象穩定、氣溫舒適,廣大的珊瑚大三角核心地帶最好的旅遊方式就是船宿潛水,船隻於夜間航行轉換地點,讓我們可以在群島之間不斷轉換潛場,深入探索四王群島最美的海底世界。
這裡除了色彩繽紛、覆蓋率幾乎到達百分之百的各式珊瑚,魚群生態同樣豐富,常可見到捷克、烏尾冬及梭魚魚群形成的各式魚牆,穿插各種鯊魚、鮪魚、魟魚、牛港鰺等大物出沒,有時還會不期而遇一群體型龐大的隆頭鸚哥擦身而過。
即便只是潛水船停靠的村落突堤碼頭(Jetty),Jetty下方也是珊瑚繁茂,住著一大群有如玻璃魚的小魚群閃閃發亮,有如身處水晶宮般絢麗多姿,令人目不暇給。
如果要說四王群島最迷人之處,就是物種豐富、俯拾皆有驚奇迷人之處。
那麼四王群島的代表物種是什麼?有人覺得是聚集成群、形成魚球又色彩鮮艷美麗的條紋胡椒鯛跟sweetlips fish甜唇魚(石鱸),更多人說是挖鼻孔鯊(Wobbegong shark)這種很特別的鬚鯊,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每人看法不盡相同,其實這些生物都能代表四王群島的特色,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場景是misool島blue water mangrove紅樹林,倒長在河口紅樹林氣根上、輝映著絢爛陽光、色彩繽紛的棘穗軟珊瑚。
2020跨年後當天中午,潛水船駛進了一座島嶼的淡水河口,沿著河口往上游開了約莫20分鐘,小艇帶著纜繩,將纜繩拉到兩岸的紅樹林綁住樹木,將船固定在河道中間,然後土耳其籍的導潛跟大家做了簡報,說等一下要下水看紅樹林中的珊瑚,還有這片河口地帶曾出現鹹水鱷,如果遇到鱷魚出現請大家保持距離注意安全。
第一潛下水後跟在土耳其導潛旁潛了約莫30分鐘,鱷魚沒有出現,紅樹林中的石珊瑚、軟珊瑚都有,但是很普通啊,這個點潛了個寂寞。
第二潛換印尼籍的導潛帶大家換了一個地方下水,背滾下水後一看,大家根本不需要導潛的語言說明,潛水員一眼就看出要拍什麼了,跟原來上一潛土耳其導潛帶錯地點真的天差地別,只見陽光斜照射入水中,映照在萬紫千紅的各色棘穗軟珊瑚上,斜射的光線有如幻影穿透入水,實在太美了。
更特別的是,這些珊瑚是倒長在紅樹林的水下氣根上,這是我未曾見過的生態奇景,大概只有在這麼偏遠的四王群島才能沒有受到任何污染而且保有如此自然的生態之美,我有幸能親臨現場並寫下記錄,真的不枉這趟千里跋涉的生態之旅。
這個潛點深度只有3米左右,陽光映照下的珊瑚色彩美不勝收,大家一直或拍照或錄製影片,足足潛了超過一個小時,似乎要把上一潛導潛帶錯位置的時間補回來,即便超過一個小時還是意猶未盡,也都忘記導潛說過這裡會有鹹水鱷出沒的警告,也因為很淺用氣很省,實際下潛應該超過90分鐘了,快到黃昏時分光線已漸漸黯淡下來,我們才帶著笑容回到小艇上,心滿意足地結束這次的河口紅樹林潛水。
回國後在潛水的群組中看到一則網路新聞報導,河口紅樹林的潛點在2020年時曾發生一起鹹水鱷攻擊導致潛水員受傷的事件,因此印尼的潛水船為了安全起見不再帶潛水員下這個紅樹林潛點了,為了避免有鹹水鱷出沒攻擊潛水員的情況而無法下水欣賞這種絕美的景象,這實在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
如果我再去四王群島潛水,河口紅樹林絕對是我想要再次體驗的首選潛點,鹹水鱷我會不會怕呢?說實在我會怕鱷魚;那還跳不跳紅樹林呢?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答案留到未來再決定吧!
故事4:消失的潛點「紅柴坑」
時序回到1996年,當年墾丁西岸最熱門的潛點應該是紅柴坑和萬里桐這兩處,到今天紅柴坑都還有半潛艇式的海豚造型觀光船,載客透過船體在水下部分的透明舷窗觀賞海洋生物。
紅柴坑是恆春半島西岸上直接面對台灣海峽的小漁港(紅柴坑的面海落日餘暉是非常漂亮的美景),當年紅柴坑有兩家潛水店,一家在小漁港的右手邊、一家在左手邊,兩家潛店生意都不錯,夏天每個周末都有不少潛水客來此租借氣瓶潛水,紅柴坑的入水點也就在小漁港的左右兩側。
我們常去的潛店是位於漁港左手邊的「紅柴坑潛水店」,老闆黃教練一家人從台南移居此地,耗費鉅資蓋了一間兩層樓的樓房及購置潛店設備,一樓經營潛水店、二樓是給潛客們住的民宿房間,從照片中貼滿了貼紙的玻璃大門就可見當年的潛客眾多,我們也是幾乎每兩週就會來紅柴坑報到一次。白天晚上都潛水,那兩年晚上夜潛都會帶一些生猛海鮮上來,然後就在潛店門前平台空地烤肉煮食,幾位好朋友吃吃喝喝打屁聊天不亦樂乎!
可惜好景不常,1998年盛夏發生了聖嬰現象,紅柴坑的珊瑚像被高溫的海水煮熟了一般開始大面積的白化,這時的我們才意識到海洋生病了,並開始探知這種珊瑚白化的原因,觀察海洋生態的劇烈變化,但眼看著她持續的惡化,仍只能無奈嘆息。
白化過後海水仍然持續高溫,本來還是一片慘白的珊瑚礁,共生藻逐漸死亡了,之後墨綠色的藻類開始附著上死亡的珊瑚礁,海底猶如厚厚的覆蓋上一層墨綠色的藻類地毯,原本繽紛多彩的魚類及海洋生物也逐漸消失了,放眼望去幾乎看不到什麼生機,海中呈現一片死寂,猶如墳場般淒涼!
海中劇變之外,沒想到陸地變化也在上演,原來黃教練當初蓋的樓房是沒有經過合法申請建照及使照的違章建築,因附近鄰居向政府檢舉查報違建,政府便派了拆除隊來把房子的一部分拆了,導致潛店的大門沒了,就這樣海陸雙重打擊之下,紅柴坑的潛水客流失了。
潛客們開始沿著海岸尋找新的潛點,往南約1.6公里就是現在的合界,再過去是頂白沙,於是潛客走了,房子破敗了,紅柴坑的潛點慢慢被人遺忘了!
雖然紅柴坑就此沒落了,但是因為這裡曾經有我們多位好朋友諸多歡樂的回憶,所以每隔個三五年,有時候想到了就會帶著氣瓶重回這裡下海去看看海洋生機是否有所回復。
造礁珊瑚的生長非常緩慢,一直到2023年,休養生息25年,紅柴坑水下的珊瑚礁總算恢復了一些生機,目前珊瑚礁的覆蓋率我用目測估計,大約只有當年盛況時的四分之一,見證了海洋生態一旦崩壞了,要讓它自然修復回來,估計至少要用百年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恢復往日榮景。
面對大自然我們人類真的很渺小,但是人類對地球氣候變遷的破壞力又非常可觀,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不過短短幾千年,如果我們不珍惜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當地球被我們破壞到臨界點崩壞時,也就是人類滅亡的時間點,人類滅亡後,地球會用更多倍的時間來療傷復原,但是人類呢?永遠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