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奔赴桌遊的召喚
范千惠(國泰人壽教育訓練部協理)
很高興看到《桌遊課》這本書帶領更多讀者認識桌遊。作者採用說故事方式講述桌遊九大類型,在字裡行間以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引人入勝,時而穿梭古今、縱橫世界,時而古典又現代、時而虛擬又真實,讓讀者不知不覺神遊其中,真想馬上找一套作者推薦的桌遊來玩!但這本書不只是介紹桌遊而已,裡面有太多啟發正向思考的實例,鼓舞人心又具說服力!作者也親身演繹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這是一本結合桌遊和故事的書;想玩桌遊卻不知怎麼挑選、以及愛看故事的人,都一定會愛不釋卷,讀者體會桌遊的人生意涵,進而挑戰人生、寫下自己的故事。
我所服務的公司透過產學合作,於二○一六年八月發表台灣第一款企業桌遊「跑跑!賽爾斯」(Go Go Sales)。一開始的動機其實是看到教育界人士紛紛投入教學創新,極力激發新能量,掀起遊戲式學習浪潮。台灣各產業也在競爭激烈環境下面臨極大衝擊,金融業的人才培育亦然。創新是必然之路,創新企業培訓的想法,也時常召喚著我。如何以年輕族群容易接受的創意方式溝通,傳遞與理解人壽保險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觀與服務使命感,桌遊就是一個新嘗試方向。
透過情境式活動、各行業客戶臉譜的描述,加入保險專業、服務事件及市場變動等因素設計,利用累計每天的服務成就點數讓玩家競賽,在簡單化的遊戲規則中,短時間就可讓玩家在桌上的街廓巷道間穿梭、從情境中了解壽險業務日常工作利己又利他的概念。這款桌遊推出不到半年,讓公司內、外部人士驚豔,成功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且意外獲得許多教授青睞,用來啟發學生探索職涯,讓在校同學了解服務性質工作應該建立的從業態度,也間接對企業社會責任有所貢獻。
透過桌遊,我們辦到了!持續創新並運用更好方法提高企業內部訓練成效。正如同本書作者所言:「你會桌遊嗎?」「會,我會,我已接受召喚!」「誰說桌遊只能是遊戲呢?它讓我們看見創意的火花,在看似虛擬的桌上遊戲中,飽涵無比真實的人生體驗。」人生何其短,馬上行動,來一場華麗冒險吧。
桌遊人人會玩,巧妙各有不同
劉輝龍(台北市碧湖國小資優班教師)
近年來,桌遊如同燎原之火般的在台灣各種場域點燃一把把的火炬,尤其是教育現場,學科七大領域結合桌遊的教學運用研習儼然成為教師心中首選。從學科教學、輔導、心理諮商、人際互動,甚至主題式的課程規劃,在在看到老師們在這波風潮中的創意翻轉,展現「The Big Idea」(無窮的想法)。
坊間桌遊專書的出版,雖然剛起步,但從不同角度多方的切入,都是桌遊人跨領域學習的典範。閱讀《桌遊課》之際,與其說再度領略桌遊的魅力,不如說讓認真「讀」桌遊的我,感受到一股輕小說般的魔力,驅動我輕鬆自在的看完此書。輕鬆不是說我不認真看,而是從以往在桌遊規則字裡行間緩慢的反覆思索,突然出現神奇的力量迫使我一直讀下去,「Can’t Stop」(不能停)!
故事是老師引起學生學習桌遊興趣的引子(準備活動),而桌遊機制就像是主要的教學過程(發展活動),最後由學生統整遊戲規則進行遊玩(綜合活動);桌遊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完整程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達成勝利條件(學習目標)。《桌遊課》書中一段段精采的故事,讓人欲罷不能,一度忘記自己是在「讀」桌遊的書,從陣營的蘇秦、說故事的賈伯斯、競標的畢卡索、交易的迴紋針、合作的維基百科、擲骰的曹植、風險管理的狡兔三窟、區域控制的諸葛亮、板塊拼放的羅生門,一篇篇的故事都重新連結了我腦中桌遊的突觸,頓時許多教學點子油然而生。作者說的是故事風雅,點的是桌遊亮點;對想要運用桌遊的老師而言,相信此書能夠協助教師快速掌握桌遊的重點,方便老師連結課程作為教學使用。但只當做是老師教學的工具書使用,未免太大材小用;我認為作者有更大的野心,想要透過說故事營造現今社會看桌遊的角度、價值,以及桌遊中什麼才是值得重視的議題,我想這才是身為桌遊人的老師、家長、學生,你和我所應該琢磨的Splendor(璀燦寶石)。
許榮哲和歐陽立中兩位老師在本書中確實說得一口好桌遊故事、引人入勝,不愧是公認的「最會說故事的人」,值得推薦給諸位;但容我為兩位老師取個local的稱號「桌遊叫賣哥」,因為哥說的不只是故事 / 桌遊,而是真實人生啊。最後,我要替廣大的讀者請命,「BGG」(全球最大桌遊網站)的桌遊機制共有51種,期待兩位老師將未完待續的42種桌遊故事說出來,早日讓新作品「Tadaaam」(隆重登場)!
用桌遊協助孩子面對挑戰
謝玉蓮(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在臨床心理治療場域中,孩子、家長是說故事的人,臨床心理師則是聽故事的人。只是,說故事的人迷惘了,故事要如何有完美的結局呢?心理師的工作是從蛛絲馬跡中尋找故事的意涵,賦予故事的起承轉合。咦,這不就如同桌遊設計師與桌遊玩家的角色嗎?
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玩,是孩子的工作;玩,就能找到答案。」的確,桌遊引發玩的本能,激發了好奇心,在治療初期容易建立關係、降低防衛感;在遊戲過程中,可以觀察評估孩子的氣質、行為與情緒反應、理解規則及觀察學習速度、溝通表達方式、問題解決策略、社交技巧展現、家庭動力,在桌遊進行過程中,應用治療策略,將孩子的每一個決策賦予意義,讓孩子學習覺察每一個此時此刻的改變,都是孩子內在的自我選擇、自我創造、自我引導的過程。
舉例來說,一個因情緒控制困難來求診的孩子,以桌遊為媒介,過程中會複製面對壓力的情緒反應,當孩子發脾氣時,臨床心理師會先同理孩子(小巧好想拿到卡片喔!),澄清孩子感受(怎麼都一直拿不到卡片?真討厭的感覺)、反映孩子行為(小巧發脾氣是因為好想拿卡片),並鼓勵再次嘗試(張大眼睛注意看,說不定卡片一翻開就會拍到卡片了,試試看!)。
治療成效不可能一夕之間產生,但一次次遊戲經驗中的引導,治療所期待的效果發生了,主要是孩子大腦神經經驗的連結改變了,一次次正向經驗的累積,讓孩子一步步發展出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感,進而連結生活經驗的困境,陪伴著孩子自我調節,對困境賦予新的生命意義,提升他們面對壓力與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近幾年桌遊夯翻了天,許多治療師將桌遊引進臨床工作中,每次的演講,我都大聲疾呼:桌遊非萬能,單純陪伴孩子玩桌遊,在臨床心理治療場域中無法神奇的幫助孩子跨越困難,但它所帶來的體驗是無價的菁華。但最重要的,必須要治療師經驗豐富,若挑對了桌遊,便能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社交技巧、同理心、早期療育發展、情緒調節………。
常有治療師詢問我:有沒有參考書籍可以推薦,成為進入桌遊世界的入門書?久聞許榮哲和歐陽立中兩位老師的桌遊課,很佩服兩位老師在《桌遊課》書中將桌遊場景轉化成真實人生議題,讓初進入桌遊的老師、家長、治療師,可以思考遊戲如何與孩子的生活困境連結。例如:在陣營類桌遊中,是敵是友?是真是假?是合作還是競爭?這些內在議題的人際衝突、友伴關係的建立、表面和諧的維持、衝突後的和好,都讓孩子在一場場桌遊中反覆體驗真實生活。
來吧!玩,就對了!跟著兩位作者上一堂讓生命前進的「桌遊課」!
以桌遊拓展學習情境
李崇建(作家)
奔赴桌遊的召喚
范千惠(國泰人壽教育訓練部協理)
很高興看到《桌遊課》這本書帶領更多讀者認識桌遊。作者採用說故事方式講述桌遊九大類型,在字裡行間以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引人入勝,時而穿梭古今、縱橫世界,時而古典又現代、時而虛擬又真實,讓讀者不知不覺神遊其中,真想馬上找一套作者推薦的桌遊來玩!但這本書不只是介紹桌遊而已,裡面有太多啟發正向思考的實例,鼓舞人心又具說服力!作者也親身演繹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這是一本結合桌遊和故事的書;想玩桌遊卻不知怎麼挑選、以及愛看故事的人,都一定會愛不釋卷,讀者體會桌遊的人生意涵,進而挑戰人生、寫下自己的故事。
我所服務的公司透過產學合作,於二○一六年八月發表台灣第一款企業桌遊「跑跑!賽爾斯」(Go Go Sales)。一開始的動機其實是看到教育界人士紛紛投入教學創新,極力激發新能量,掀起遊戲式學習浪潮。台灣各產業也在競爭激烈環境下面臨極大衝擊,金融業的人才培育亦然。創新是必然之路,創新企業培訓的想法,也時常召喚著我。如何以年輕族群容易接受的創意方式溝通,傳遞與理解人壽保險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觀與服務使命感,桌遊就是一個新嘗試方向。
透過情境式活動、各行業客戶臉譜的描述,加入保險專業、服務事件及市場變動等因素設計,利用累計每天的服務成就點數讓玩家競賽,在簡單化的遊戲規則中,短時間就可讓玩家在桌上的街廓巷道間穿梭、從情境中了解壽險業務日常工作利己又利他的概念。這款桌遊推出不到半年,讓公司內、外部人士驚豔,成功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且意外獲得許多教授青睞,用來啟發學生探索職涯,讓在校同學了解服務性質工作應該建立的從業態度,也間接對企業社會責任有所貢獻。
透過桌遊,我們辦到了!持續創新並運用更好方法提高企業內部訓練成效。正如同本書作者所言:「你會桌遊嗎?」「會,我會,我已接受召喚!」「誰說桌遊只能是遊戲呢?它讓我們看見創意的火花,在看似虛擬的桌上遊戲中,飽涵無比真實的人生體驗。」人生何其短,馬上行動,來一場華麗冒險吧。
桌遊人人會玩,巧妙各有不同
劉輝龍(台北市碧湖國小資優班教師)
近年來,桌遊如同燎原之火般的在台灣各種場域點燃一把把的火炬,尤其是教育現場,學科七大領域結合桌遊的教學運用研習儼然成為教師心中首選。從學科教學、輔導、心理諮商、人際互動,甚至主題式的課程規劃,在在看到老師們在這波風潮中的創意翻轉,展現「The Big Idea」(無窮的想法)。
坊間桌遊專書的出版,雖然剛起步,但從不同角度多方的切入,都是桌遊人跨領域學習的典範。閱讀《桌遊課》之際,與其說再度領略桌遊的魅力,不如說讓認真「讀」桌遊的我,感受到一股輕小說般的魔力,驅動我輕鬆自在的看完此書。輕鬆不是說我不認真看,而是從以往在桌遊規則字裡行間緩慢的反覆思索,突然出現神奇的力量迫使我一直讀下去,「Can’t Stop」(不能停)!
故事是老師引起學生學習桌遊興趣的引子(準備活動),而桌遊機制就像是主要的教學過程(發展活動),最後由學生統整遊戲規則進行遊玩(綜合活動);桌遊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完整程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達成勝利條件(學習目標)。《桌遊課》書中一段段精采的故事,讓人欲罷不能,一度忘記自己是在「讀」桌遊的書,從陣營的蘇秦、說故事的賈伯斯、競標的畢卡索、交易的迴紋針、合作的維基百科、擲骰的曹植、風險管理的狡兔三窟、區域控制的諸葛亮、板塊拼放的羅生門,一篇篇的故事都重新連結了我腦中桌遊的突觸,頓時許多教學點子油然而生。作者說的是故事風雅,點的是桌遊亮點;對想要運用桌遊的老師而言,相信此書能夠協助教師快速掌握桌遊的重點,方便老師連結課程作為教學使用。但只當做是老師教學的工具書使用,未免太大材小用;我認為作者有更大的野心,想要透過說故事營造現今社會看桌遊的角度、價值,以及桌遊中什麼才是值得重視的議題,我想這才是身為桌遊人的老師、家長、學生,你和我所應該琢磨的Splendor(璀燦寶石)。
許榮哲和歐陽立中兩位老師在本書中確實說得一口好桌遊故事、引人入勝,不愧是公認的「最會說故事的人」,值得推薦給諸位;但容我為兩位老師取個local的稱號「桌遊叫賣哥」,因為哥說的不只是故事 / 桌遊,而是真實人生啊。最後,我要替廣大的讀者請命,「BGG」(全球最大桌遊網站)的桌遊機制共有51種,期待兩位老師將未完待續的42種桌遊故事說出來,早日讓新作品「Tadaaam」(隆重登場)!
用桌遊協助孩子面對挑戰
謝玉蓮(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在臨床心理治療場域中,孩子、家長是說故事的人,臨床心理師則是聽故事的人。只是,說故事的人迷惘了,故事要如何有完美的結局呢?心理師的工作是從蛛絲馬跡中尋找故事的意涵,賦予故事的起承轉合。咦,這不就如同桌遊設計師與桌遊玩家的角色嗎?
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玩,是孩子的工作;玩,就能找到答案。」的確,桌遊引發玩的本能,激發了好奇心,在治療初期容易建立關係、降低防衛感;在遊戲過程中,可以觀察評估孩子的氣質、行為與情緒反應、理解規則及觀察學習速度、溝通表達方式、問題解決策略、社交技巧展現、家庭動力,在桌遊進行過程中,應用治療策略,將孩子的每一個決策賦予意義,讓孩子學習覺察每一個此時此刻的改變,都是孩子內在的自我選擇、自我創造、自我引導的過程。
舉例來說,一個因情緒控制困難來求診的孩子,以桌遊為媒介,過程中會複製面對壓力的情緒反應,當孩子發脾氣時,臨床心理師會先同理孩子(小巧好想拿到卡片喔!),澄清孩子感受(怎麼都一直拿不到卡片?真討厭的感覺)、反映孩子行為(小巧發脾氣是因為好想拿卡片),並鼓勵再次嘗試(張大眼睛注意看,說不定卡片一翻開就會拍到卡片了,試試看!)。
治療成效不可能一夕之間產生,但一次次遊戲經驗中的引導,治療所期待的效果發生了,主要是孩子大腦神經經驗的連結改變了,一次次正向經驗的累積,讓孩子一步步發展出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感,進而連結生活經驗的困境,陪伴著孩子自我調節,對困境賦予新的生命意義,提升他們面對壓力與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近幾年桌遊夯翻了天,許多治療師將桌遊引進臨床工作中,每次的演講,我都大聲疾呼:桌遊非萬能,單純陪伴孩子玩桌遊,在臨床心理治療場域中無法神奇的幫助孩子跨越困難,但它所帶來的體驗是無價的菁華。但最重要的,必須要治療師經驗豐富,若挑對了桌遊,便能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社交技巧、同理心、早期療育發展、情緒調節………。
常有治療師詢問我:有沒有參考書籍可以推薦,成為進入桌遊世界的入門書?久聞許榮哲和歐陽立中兩位老師的桌遊課,很佩服兩位老師在《桌遊課》書中將桌遊場景轉化成真實人生議題,讓初進入桌遊的老師、家長、治療師,可以思考遊戲如何與孩子的生活困境連結。例如:在陣營類桌遊中,是敵是友?是真是假?是合作還是競爭?這些內在議題的人際衝突、友伴關係的建立、表面和諧的維持、衝突後的和好,都讓孩子在一場場桌遊中反覆體驗真實生活。
來吧!玩,就對了!跟著兩位作者上一堂讓生命前進的「桌遊課」!
以桌遊拓展學習情境
李崇建(作家)